1. > 智能数码 >

六国论齐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六国论齐国灭亡的真正原因)

本文目录一览:

《六国论》六国灭亡的思想根源是哪句话?

是这句吧: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齐国是怎么灭亡的?

齐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训是惨痛的。虽然以我们今天的历史观点事看,统一是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齐国曾一度称“东帝”,与秦分庭抗礼,政治经济文化在列国中均占优势,是有条件统一全国的。苏轼在《六国论》中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时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但他也看到齐国不是因赂秦而亡,他的分析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五国既灭,齐亦不免矣。”事灾上也确实如他所说。 一、齐国衰亡的过程 齐国自太公封齐立国以来,尊贤上功发展经济,便利农桑渔盐,建立国本,后经管仲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到了田氏代姜之后,威王、宣王励精图治,再振大国雄风,在战国之七雄之中,首屈一指,居七雄之冠,孟子说齐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为了完成这一历史重任,齐宣王进一步扩大了稷下学宫,经常躬听有识之士的意见,尊重他们的人格,广泛招贤纳士,选贤任能,他以卓越的智慧和惊人的胆略伐魏,破燕,合纵抗秦,联合韩、魏以攻楚,齐国的王业得到快速发展。 公元前301年,齐宣王死,子田地即位,是为齐国闵王。闵王即位之初,尚能承祖先余烈,以兼并诸侯,统一天下为追求,以兼听广纳,励精图治为要务,故齐国保持了强于天下的地位。他扶韩制楚,攻燕灭宋,合纵抗秦,使当时通过商鞅变法而崛起的强秦闭关多年“不敢窥兵于山东”。《史记·田完敬仲世家》记载:齐闵王三十六年,秦国派使者魏冉到齐国,传秦王旨意,尊齐闵王为“东帝”,秦昭王称“西帝”。当时的齐国地域广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实力强大,齐闵王正犹豫不决,恰好这时苏代从燕国来到齐国,在章华东门见到齐闵王。齐闵王就问他:“好啊,先生来了,我正有一个问题问您呢?秦国派魏冉让我称帝,您以为这事如何?”苏代回答说:“这个问题问得太突然,希望大王接受秦使的请求,但不要准备真的称帝。为什么呢?秦国称帝,天下会很安在地接受,大王如果称帝,就会带来很多麻烦。况且让出帝号,以博取好的名声,有好处没有坏处。秦昭王称帝,天下人厌恶他,大王您不称帝,会受到天下人的拥戴,这是大的好处。试想天下两帝,大王以为各国尊齐呢还是尊秦呢?闵王说:“尊秦”。苏代又说:“如果大王放弃帝号,天下人爱齐呢,还是爱秦呢?”“闵王说:“当然是爱齐而憎秦了。”苏代又说:“两帝立约伐赵与伐桀宋,哪一个更有利?”闵王回答:“自然是伐桀宋。”苏代又说:“与秦共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放弃帝号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桀宋有好处,所以我劝大王放弃帝号来收取天下的信任。愿大王仔细考虑一下。”在苏代的分析劝说下,齐闵王放弃了“东帝”称号。当时如果闵王能够沿此思路继续发扬威王、宣王遗风,积极进取,兼听广纳,励精图治,保持好与五国的关系,一统天下的丰功伟业是有望得以实现的。 然而晚年的齐闵王,骄暴、好色、好乐、穷兵黩武,不听谏言。《盐铁论·论儒》说他:“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捷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 《战国策·齐策六》则记载了齐闵王不听谏言而杀死谏臣的事情:“齐负郭之民有孤 者,正议闵王,斩之檀衢,百姓不附。齐孙室子陈举直言,杀之东闾,宗族离心。司马穰苴为政者也,杀之,大臣不亲。”可见,威、宣时代所形成的悬赏纳谏、尊士贵士的良好政风,被闵王破坏殆尽。 晚年的齐闵王还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致使国家破败而百姓不堪。《大事记》云:“齐之伐宋也,苏代实启之。秦之救宋也,苏代复止之。代为燕反间,骄其君,劳其民,而速其亡也。其说燕曰:‘齐王长主也,而自用也;南攻楚五年,蓄积散;西困秦三年,民憔悴,士疲弊;又以余兵五千乘之劲宋,而包十二诸侯,此其君之欲得也,其民力竭也’。”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齐闵王因诛士拒谏,而又好大喜功,在秦国说客苏代的阴谋离间之下,中计败国,使齐国国弊民竭,而这一切的结果,也导致了齐闵王自己的鼓里杀身之祸,拉开齐国衰亡史的序幕。 齐闵王十七年(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燕、赵、秦、魏、韩五国联军攻齐,败齐师于济西。闵王逃到卫国,卫国国君很客气地收留他,但闵王仍然以“东帝”自居,摆架子。卫国人也就不再优待闵王,于是他再逃邹国、鲁国,两国都不收留他;最后逃到莒,终于被楚将淖齿杀死于鼓里。乐毅大军长驱直入临淄,将泱泱大国之都六七百年来所积蓄的财宝珠玉劫掠一空,攻占齐国七十余城。战乱之中,闵王的儿子法章化装成仆人躲进莒太史敫家中,与太史敫的女儿私订终身。战乱过去,莒地和齐国逃亡的大臣们商议立新君,到处寻找闵王的儿子,法章于是自己承认了是闵王之子,众臣于是共立法章为齐襄王。襄王即位后,即封太史敫女为王后,王后生建。 襄王于公元前265年卒,其子建立为最后一代齐王,史称齐王建。齐王建懦弱无能,胸无大志,一切国家大事悉决于君王后,君王后听政掌权,慎微谨小,勉强维持局面,《战国策·齐策》:“君王后事秦谨,与诸侯信,以故建立四十有余年不受兵。”鲍彪在注释中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而齐国也乐得暂时安宁,因此齐国事秦谨慎,这只是没有明白秦国的计策而矣。”至于说齐“与诸侯信”恐怕未必然是这样。《史记》说秦国当时日夜攻打三晋,燕、楚、五国各自相救,因此齐国四十余年不受兵燹之灾,这倒是实情。如果齐国真与诸侯信,怎么能不助五国呢? 秦国采取远交近攻政策,先攻韩魏。秦相范睢对秦王说:“我们说齐国的君王后素称贤能,我要试探她一下。”于是命令使臣带了玉连环给齐国,并且说如果有人能解开此至连环,秦王愿意甘拜下风。君王后知道秦王是在试探她,使拿了金锤在手,照玉连环一锤打去,玉连环顿时断碎。君王后对秦使者说:“回去告诉秦王,老妇已把玉连环解开了。”范睢知齐君王后也是女中豪杰,于是与齐国结盟。 齐君王后死,王建更是没了主心骨,听任贪财好色,昏庸糊涂的相国后胜摆布。后胜是君王后的弟弟,由于君王后的威望和影响,齐王建对后胜过分地依赖,可谓言听计从。秦国看到了齐国的这种局面,派人行反间之计,用大量金帛贿赂后胜,后胜接受贿赂,秘密与秦国往,派使者入秦,后来再让这使者夸说秦国如何强大,多么愿意接待齐王去访问。后胜常常为秦国侵灭各国开脱,当时秦大将王贲攻魏,魏王假派人与齐结好,共抗强秦。但后胜由于受了秦国贿赂,于是劝齐王建:不要答应与魏的联合,不要惹恼了秦国,以免引火烧身。胆小怕事的齐王建听信后胜的话,果然没有答应魏国的请求。王贲很快消灭了魏国,立为三川郡。

六国论第三自然段从哪两个方面六国破灭的原因?

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齐国和燕赵两国为什么灭亡?

明确:是从不赂者以赂丧,概失强援,不能独完方面论证的。 齐国灭亡的原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也。 (教师可讲解秦国的贪欲. ) 燕赵:相同的地方: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用兵之效也。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不同的地方:燕国: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国: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之不忠也。

(讲解前面李牧的作用,李牧连却之。 )

六国论中六国灭亡的原因

六国之所以破灭。不在于兵事不利,而在于希望单独与秦国交好,独善其身。秦国志在天下,而六国不知唇亡齿寒之理。

《六国论》是苏洵史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中 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苏辙认为山东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互相残杀,从而导致了最后的灭亡。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六国破灭的原因原文回答

默认为苏洵的《六国论》

原因即为文章首段部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