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什么意思(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全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什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望岳》【作者】杜甫【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白话释义: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一览众山小会当凌绝顶什么意思

“一览众山小,会当凌绝顶”意思是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出自唐代杜甫的《望岳》,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原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什么意思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思是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此句出自杜甫的名篇《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首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应当。凌:登上。两句写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周围的其它山峰便都在脚下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什么意思(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全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什么意思(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全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什么意思?

表面上是指 站在高山上时 看见周围的群山显的很小 形容站的高看的远 视野开阔; 实指 人具有远大抱负 要成为人上人 天下都要臣服于他。 俯视天下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意思

\n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18-12-13 树深书馆

我数次爬过泰山,我这里用了“爬”,大人物登泰山叫“登”,我当时确实可以称做“爬”,到南天门前十八盘那一段时,我确实是手脚并用,爬上去的,这种爬的感觉,在西岳华山也有过,在其他山则没有遇到过,在直觉的真实感觉上,泰山是真的高!

泰山在五岳里并不是最高的山峰,按照海拔来排,它只能排到第三名,西岳华山和北岳恒山都比它高,但泰山却被人称为“五岳独尊”,原因是两方面的:一个原因是泰山坐落在山东省,泰山平地拔起,相对于山下的平原地貌,相对落差更大,因此显得格外高;第二个原因更重要些,泰山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历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源头是它被孔子赞美过(孔子是山东人,所以赞美泰山,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因此格外被尊重,于是它是历朝统治者祭天的场所,据统计,目前山上有古寺庙22处、古遗址97处、历代碑碣819块、摩崖石刻1018处。

唐诗里跟泰山有关的诗最有名的就是杜甫的《望岳》,这首诗选入了中学课本,是必背诗,少年时人的心理是逆反的,越是让背,就越抵触着不去认真理解它,所以,当时会背,反倒不记得这首诗的好处,今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首诗,全诗如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这首诗的准确时间应当是公元736年,这时,杜甫还年轻,只有24岁,风华正茂,虽然刚刚经历了科举失败,但大志未衰,因此,气魄还是不小的。再加上他的父亲此时还在兖州司马任上,他还基本不为衣食犯愁,于是他在山东境内做了他的人生第二次漫游(第一次是20岁上下去了吴越),游到泰山时,他写了这首诗。

诗题里说“望”岳,全诗没有用一个望字,只是写了望到的事物。开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上面我们说了,在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夫:读作“fú”,在古代汉语里是语气词,没有实在的意义,就是强调疑问的语气。齐和鲁是春秋战国的两个国家,位置都在现在的山东半岛,两国当时以泰山为界,齐在泰山北,鲁在泰山南,现在我们还用“齐鲁大地”称呼山东;青未了,有两种解释,一是说青山连绵在齐鲁大地,无边无际;一说泰山之高,即使到了齐鲁的边境之外,仍然能够看得到青色的山顶。两句连起来的意思就是:泰山美景怎么样呢?它又高又广,走出齐鲁,青青山色仍然历历在目。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一般指大自然的力量,对一个人来说,是命运的安排。钟:聚集的意思。神秀:指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阴阳两字,在地理界意义上,可以用来分别南北,一般太阳照到的一面就称“阳”,太阳照不到的一面就称“阴”,那么,对于山来说,它凸出地表,山的南面被太阳照到,因此山之阳指山的南面,山之北指山的北面;河流凹于地表,因此,河流的北岸太阳可以照到,称水之阳,河流的南岸太阳照不到,称水之阴,所以用山和水来分别的阴阳是有差别的,总之,这两句连起来的意思就是:神奇的大自然,汇集了千种美景于泰山,泰山南北由此分割出来了黄昏与清晨。如果你在泰山看过日出,那么一定会对这一句诗有真心体会。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荡胸:指心胸摇荡。曾:同“层”有很多版本就只接写作层,就是重叠的意思。决眦:眦(zì):指眼角。决眦,指眼角(几乎)要裂开。那么合在一起就是:山中的层层白云,荡涤着我的胸中丘壑;翩翩飞鸟,飞入我的的眼界范围。我们登上高山之巅,远望着层层白云就在腰间,自然会觉得心胸开阔,而天边的飞鸟,也常常需要我们睁大了眼睛才能看清,只是杜甫用精准的语句表达了出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谓的会当,是终当,定要的意思。凌指的是登上。凌绝顶,就是登上山的最高峰的意思。小,指“认为……小,以……小”的意思,前面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登东山之后,认为鲁国就变小了,登了泰山之后,天下也变小了的意思。诗人说,我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变小。这两句是这首诗里最有名的句子,诗人已经不甘心于只是望岳了,他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这句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泰山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和气魄。

通常我们提到杜甫的《望岳》,就是指的这一首望泰山的“望岳”,其实杜甫还写过另外两首,只是写作的地点不同,中年时在华山写过一首,老年又在衡山写过一首,三首境界各异,唯有东岳泰山这一首脍炙人口,是因为它的气魄宏大,青年地杜甫虽科考落榜,但并未灰心,他心里装的仍然是家国天下,他仍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杜甫是唐诗的集大成者,他之所以能够集大成,首先就是由于他具有集大成的胸襟和容量,这使他能够兼采古人和今人的长处,“对各种诗体融会运用,千汇万状,无所不工”,当然,还有他在修养和人格上也达成了集大成的境界,或许这正是杜甫最终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一个伟大诗人,在他的青年时代就已经注定了。杜甫,早在他二十多岁的这一年,就已经踏上了他的伟大诗人人生之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