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公式)

18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及运用

1、仿词是按照上下文中的某个词语临时仿造一个意义相反或相类的“词语”,使用词新鲜活泼的一种修辞格。

类别有反仿和类仿两种。

后来这终于从浅闺传进深闺里去了。(鲁迅《阿Q正传》)—反仿

(鸳鸯)我是横了心了,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辈子,别说是宝玉,就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曹雪芹《红楼梦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 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

2、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这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1比喻 作用:(1)能将要表达的内容说明得生动、形象、具体、逼真 (2)能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 作用:能使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

3夸张 作用:(1)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增加语言感染力。(2)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4排比 作用:(1)加强语言气势一气呵成。 (2)使富有节奏感。 (3)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比 作用:(1)能使语言色彩鲜明。(2)使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6对偶 作用:(1)形式整齐匀称、声韵和谐。(2)意义简练、醒目。(3)对比鲜明。

7反复 作用:(1)强调思想内容。(2)突出思想感情。(3)描写事物情态。(4)摹写声音和颜色。

8反问 作用:(1)加强语气。 (2)增强语言力量。(3)激发了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9设问 作用:(1)标题与开头用设问,能启发读者深思。帮助读者领会文章的主题。(2)段与段之间使用设问,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结尾处用设问,既可点明主旨,又能增加回味。

10引用 作用:(1)使论据确凿、充分、有力。(2)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3)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其他优秀的比喻句

1、那雪,就如白玉,铺满了大地,让你感觉来到了天界。

2、原始森林就像是一个性格粗犷骠悍的山野大汉。

3、人潮卷来卷去,地坝变成了露天舞台。

4、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桥一样高挂在雨后的天空。

5、蒲公英的朵朵黄花开得绚丽烂漫——小巧,娇嫩,好像是一些雏鸡,它们扑动着,欢笑着,显得那么亲切可爱。

6、弯弯的月亮像1条小船挂在夜空中。

7、几次渗地雨下过,玉米苗像气吹似的长起来,没多久,一年一度的青纱帐又出现了。qq个性签名

8、这几天的天气真是太冷,寒风吹在脸上好像刀割一样

9、田垄里的麦苗稀稀拉拉的,像是在翘首苦盼着下雨。

10、她那张皱纹纵横的脸,舒展得像绸缎一般,光闪闪的。

11、炕沿上坐着的那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像刚吃过死人的野狗。”

12、菜园里,韭菜吐芽,菠菜努嘴,黄瓜秧分叶,豆角苗破土,畦畦朝气勃勃。

13、雨中的桃林,没有尘埃,没有鸣噪,幽静得像是仙境。

14、美妙的小雪花呀,像只只空灵飘逸的玉蝴蝶,扇动着薄翼,初降人间。

15、树上的苹果像灯笼似的又大又红。

16、恋爱就像智力竞赛,规则能够设置无数,但有1条却一向去不掉,那就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最高分总是被优先淘汰。

17、庄稼灰塌塌的全拧成了绳,地上一踩就冒起一股烟。

18、西湖象一块碧玉,一面镜子。

19、石榴的外表像一个球状的小口花瓶,它的皮是黄褐色的,剥开皮一看,一粒粒晶莹透明的果实排得整整齐齐,一层之后一层。

20、麦子长势差,稀稀拉拉,又细又蔫又黄,像狗尾巴草一样短小干瘪。

21、太阳像一个大火球似的高高地挂在天空。

22、雨后的草原野花竞放,像一块刚浸过水的花头巾,连露珠儿都是五颜六色的了!

23、生长在剑叶心中的菠萝,从院子里的绿叶丛中好奇地探着头,张望着,窥探着来往的旅客。

24、仙人掌是黄沙中的碧玉,是枯海中的岛屿,是荒漠上的英雄;它们给炽热如焚的沙漠,带来了生机,带来了繁荣,也带来了神秘的期望的色彩。

25、这一路种的都是高粱,已经长得高过人头了,绿油油的像一堵没有止境的围墙。

26、我像风筝一样,不能远走高飞,痛苦无奈像秋千一般,荡了出去又回来。

27、天上的朵朵白云像羊群一样东游西荡。

28、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29、恋爱就象电脑,永远都有N个毛病等待修理,等你修好后却发现等待修理的新毛病大于N。

30、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真是喜煞人啊!

31、新生的幼林,多像婴儿头上的绒花。

32、细细的春雨就像春姑娘纺出的线一样。

33、茫茫的草原像一张无边无际的地毯。

34、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桥一样高挂在雨后的天空。

35、小草用自我星星点点的绿色,织成了一块块绿茵茵的.地毯。

36、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37、鸭梨的皮十分薄,薄得有时一碰就破;个大,大得叫你吃惊;汁多,咬一口像喝了一碗用甘泉冲出来的甜水。

38、红油油黄灿灿的苹果,把枝桠都压弯了,真像许多胖娃娃咧着大嘴冲着人们笑。

39、那鸭梨又甜又香,咬一口脆生生的,甜水顺着下巴直流。

40、恋爱就像摄影,即使你设备先进技术精湛,但最后还是少不了暗室操作。

41、当潇潇雨下,夜色深沉的时候,长安街像1条静静的长河。

42、食堂开饭时,全校同学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挤成一团。

43、菜花们都仰起淡黄色的脸,迎着红日眯眯笑呢。

44、这葡萄别说吃了,看一眼也舒服半天,要是吃它一串,准要甜几天哩!

45、恋爱就像钢琴,最高雅的资料摆在最不高雅的人家里,真正的高雅者却享受不起。

46、暴风雨来到的时候,许多庄稼花儿小树被风雨吹打得东倒西歪,而小草牢固地抓住泥土,昂着头,挺着胸,像无畏的战士。

47、森林像母亲一样给咱们女性的温柔。咱们和初春的绿芽一齐发育生长,在秋天的枫叶中带着松香的气息分娩。

48、远远望去,泰山峰上的松树连成一片,浓浓的,看上去就像人的颧骨上横着的一道剑眉。

49、圆圆的池塘就好像一面大镜子。

50、那小草的颜色丰富多彩,一片一片连起来,赛过巧手编织的花毯,活生生,自然而又和谐。

51、森林像母亲一样给咱们女性的温柔。咱们和初春的绿芽一齐发育生长,在秋天的枫叶中带着松香的气息分娩。

52、人潮卷来卷去,地坝变成了露天舞台。

53、恋爱什么也不像,就像他自我:她撒娇嗲,处于童年期;她躁动不安,处于青春期;她喜怒无常,处于更年期;她耳聋眼花,处于老年期。

54、这棵大菜花的花色白白的,个儿像个娃娃脸。

55、太阳一出,地里的庄稼便抹上一层子般的颜色。

56、他打破了一块玻璃,吓得像妖怪一样逃跑了。

57、钱钟书围城里说:打呼噜象放长线的风筝。

58、恋爱就象吃辣椒,不吃的时候它总是奇香无比,但真正吃的时候却辣的你痛不欲生,后悔莫及,发誓永不再吃,然而辣劲刚过,你又对它朝思暮想。越辣越香,越香越辣,你永远在思念与后悔之间游离,这就是恋爱的逻辑。

59、许多植物被烈日烤晒得蔫头耷脑时,唯有高粱却倔强地挺着它的腰杆,并且会在秋后捧出一穗红艳艳的颗粒来。

60、那鸭梨又甜又香,咬一口脆生生的,甜水顺着下巴直流。

61、柳树的枝条就好像无数根绿色的丝带一样。

62、她高兴得嘴角上翘,变成一弯月牙儿。

63、芦苇开花了,芦花飘飘,白白的,软软的,像一簇簇轻盈的羽毛,在风中摇曳。

64、满山遍野的雪,就像那仙女头上的白头巾,盖在了大地上。

65、在图书馆扒着睡觉的时候流口水,就象晚年石钟乳一样

66、她的文章写得很好。结构就像人体内的神经结和神经网的关联那样严密。

67、许多植物被烈日烤晒得蔫头耷脑时,唯有高粱却倔强地挺着它的腰杆,并且会在秋后捧出一穗红艳艳的颗粒来。

68、那柿树的千枝万杈挑起了一盏盏红灯笼,在秋风里摇荡,在蓝色天幕上闪烁。

69、小草在绚丽的鲜花面前显得很单调,在参天的大树脚下又显得很弱小。然而,飓风虽能把大树连根拔起,将鲜花刮得粉碎,却奈何不了扎根大地的小草。

70、那稻子换上了富丽的金装,羞答答地低垂着头。微风吹拂,金涛滚滚。

71、石榴的外表像一个球状的小口花瓶,它的皮是黄褐色的,剥开皮一看,一粒粒晶莹透明的果实排得整整齐齐,一层之后一层。

72、原始森林就像是一个性格粗犷骠悍的山野大汉。

73、字典就好像一个不开口的老师一样。

74、弯弯的小河像1条彩带似的向远方飘去。

75、这句话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

76、恋爱就像某些人眼中的“革命”,标榜着自我多么高深莫测多么洁白无瑕,但归根结底,还是免不了直奔主题:请客吃饭。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公式)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公式)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

比喻是为了生动形象地将某一事物或人物情感展现给他人的一种修辞手法,原本存在的事物或情感,叫作比喻句中的本体,另一个能使它变得生动形象的事物则为喻体。比喻是人们使用最早和最频繁的修辞手法。

2、拟人

拟人就是给本来没有思想情感的事物,赋予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使它更为生动形象、亲切感人。拟人和比喻是所有修辞手法里面最古老的两个。它们最初不称为比喻、拟人,而是称为“比”,就是《诗经》里边的赋、比、兴中的“比”。后来演变成了比拟。

3、夸张

夸张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的某一特点而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这一手法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一定程度的夸大或缩小而实现的。如,夸大:他的眼睛比铜铃还要大;缩小:他的眼睛看上去比芝麻粒还要小。

4、排比

排比句通常用来抒情或说理,以便在抒情或说理过程中使得语言更有感染力,表述更加充分。排比最早应用在古代的政论文上,抒发作者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5、对偶

对偶是通过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对偶产生于汉朝,汉赋盛行的时候,对偶这种句式也慢慢流行起来。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呼告,用典,通感,互文,联想,双关,反语等。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拟人是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设问的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是什么

1、比喻:(1)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2)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3)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4、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满招损,谦受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12、引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

13、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4、联想与想象(常于夸张连用):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着了火。

15、互文(照应)

16、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17、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

18、呼告: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直接呼唤,并且和他说起话来的修饰手法。作用: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