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非遗创新创业项目(非遗创新创业项目价值定位)

本文目录一览:

安海梧埭面线:一丝一缕总是情

        晋江市人民政府公布:安海梧埭村传统手工面线制作、下山后手工绑高粱扫帚、西畲生铁冶铸技艺、龙山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信俗等入选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件非遗的背后,都积淀着久远的岁月痕迹,近期“爱安海”将推出系列报道带您一同去看看安海入选的那些非遗。

        晋江安海镇梧埭村“传统手工面线制作技艺”入选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让梧埭的手艺人倍感鼓舞。

        在安海镇梧埭村,只要是晴天,总能看到这样一景,在寻常人家的前庭后院,细长洁白的手工面线挂在竹竿上晾晒,如丝如缕、随风飞舞,散发着面粉的清香,也弥漫着记忆的古早味。

        如何让祖辈世世代代传下的手艺更好地传承发展?如今,梧埭人一边坚守面线制作,一边积极探索打响梧埭面线品牌。

(面线是福建省闽南等地区一种特有的传统面食小吃,已经是闽南民俗文化不可切割的一部分,是象征长寿、吉庆的文化符号,在闽南人的祭祖、敬神、婚庆、祝寿各种仪式中都离不开这种手工特制的面食。“面线黏糊糊,免惊娶无某。”“面线亲,无行无亲。”这些闽南俗语都是面线对闽南人文化生活的影响。面线是闽南文化中心的标志性文化,闽南食品的标志体现,推动闽南文化走向世界具有标本性的意义。许多旅居海外的侨胞会将梧埭面线作为伴手礼带往东南亚地区,这是侨胞们思乡之情的寄托。同时,面线含有丰富的淀粉、糖、蛋白质、钙、铁、磷、钾、镁等矿物质,有养心益肾、健脾厚肠的功效。)

        今年77岁的梧埭村民吴声坂从开始记事起,村中就有散发着面粉清香的晒面线场景。

        说起梧埭手工面线历史,吴声坂一下子打开了话匣。他回忆道,据过往村中长辈讲述的情况,梧埭村手工面线制作技艺目前已知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当时梧埭村村民吴庆汤开办了村中首家磨坊,名为协发磨坊,当时磨坊不仅产出了面粉这一原材料,而且还生产出了面线、面条、润饼等食品。

        后来,40多年间,村里陆续有村民开办了三兴磨坊、纯兴磨坊等,规模相较于之前也有所扩大,同样也生产面制食品。

        “当时梧埭的人口并不多,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到了1949年,村里会做手工面线的师傅已有不少。”吴声坂介绍道。

        “20世纪80年代,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会做面线,不会做面线的就做小贩拿着面线出去卖。”只要是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梧埭人,脑海里都记着那“家家户户晒面线”的场景。也是在那时,许多梧埭人走出了家门,并将手工面线制作的技艺带往了深圳、同安、石井。

        吴庆转今年77岁了,他也是目前梧埭村中从事手工面线制作最年长的师傅,从15岁起就同面线打交道,他这一干就是62年。

        一样是15岁,吴清准从父亲吴庆转手中接过了那根细细长长的面线,自此两代人共拉面的场景一直延续至今。

         百余年来,梧埭手工面线的古法手艺就是这样通过梧埭人的口传身授延续着。

         变的是时光,不变的是对这一缕面线的坚守。据悉,目前在这个不足千人的小村庄里,还有近五分之一的梧埭人在从事与面线制作相关的工作。

         在梧埭村,记者发现,除了传统的手工面线制作外,还有不少梧埭人从事机械化面线制作,其中有多家制作手工面线的企业初具规模,产品远销海内外。

         梧埭人吴龙德现正经营着一家专门做面线的公司,一直以来,他都积极专研以自动化生产更好的面线,探索面线产品的创新,同时探索现代化的推广和销售方式,积极参与到打响梧埭面线品牌的宣传大军中。

         在他看来,与手工面线相比,机械生产确实不能尽善尽美,但可以破题手工面线的一些先天不足的问题。他强调,机械化生产绝对不是抢传统饭碗。梧埭面线品牌化之路可以双腿走路,做好传统手工面线的传承与保护,与此同时重视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提升,让梧埭面线的品牌越做越响亮。

         据悉,目前梧埭已有多家企业,通过自己研发的生产技术,实现了面线现代化规模生产,同时他们也在积极探索尽最大可能地还原传统手工面线的口感,积极走出一条梧埭面线品牌经营的新路。

         凌晨3点多,梧埭村村民吴声越家里的灯就会亮起,而忙碌的一天也就此开始。今年51岁的吴声越从12岁学做面线起,就追着手工面线跑了40年。

         从小学做面线,每天凌晨起床和面是梧埭村里每个从事手工面线制作师傅身上的共性。

         做面线的原材料仅有面、水、盐,但看似简单的材料背后却是不简单的制作工序。

         搅拌和面是制作面线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决定面线好坏的关键。吴声越介绍,为了保证面线的质量,制作一定要选用上好的面粉,而根据季节、天气、湿度的不同,加水和盐的比例也有所不同。

         除了水和盐有讲究,搅拌和面的时间也需要拿捏妥当,时间太短则和面不匀,时间太长面会发硬。

         和面发酵、压面割䊞(zhui) 、搓䊞(zhui)缠面、横“8”绕杆、入柜醒面、甩弹拉面、室外晒面、入室摺面、整束再晒,这一道道工序是手工面线制作中缺一不可的。

搓䊞(zhui)

横“8”绕杆

         “做面线这事急不得,过程一定要让面粉充分发酵,才可以保证面线的质量和口感。”吴声越介绍,从和面到可以室外晒面,往往5个小时就过去了。

         由于传统手工面线最理想的晒面方式是风干,因此受天气的制约影响很大,遇上雨天就铁定做不了。

         “面线就是靠天吃饭,以前没有天气预报,我们都只能凌晨一两点起来观天,预测天气后再决定是否生产。”吴声越说道,长期的经验让每个做面线的师傅练就了一身观天气的本领。

         记者采访当天,正值南风天,空气湿气大,为了保证面线质量,同时梧埭手工面线制作师傅吴家埕有意晚起做面线,这也让我们有幸在上午10时还能一睹拉面线的场景。

拉面

         只见,吴家埕从发酵柜中取出由两根面杆串好的面线,将其中一根面杆固定在了铁架上,然后两手紧握住另一根面杆,用一股巧劲为面线做拉甩运动,中途还不时地给面线补充了点面粉,就在反复的拉甩中,面线变得又细又长。

         做好的面线需要到室外晒一场日光浴,因此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吴家埕和妻子就这样来回拉面、晒面,不停奔跑于屋内屋外。

室外晒面

         吴家埕告诉记者,当面线摸着有点干燥时,就能收进屋里进行摺面了。摺好的面还要晒足两至三天,确保面线干燥才可以包装贩售。

         从凌晨4点到晚上8点,手工面线师傅的一天,就是不停追着面线跑。在梧埭,手工面线制作都为家庭作坊,夫妻档忙碌一天最多只能生产200多斤面线,且常常供不应求。

         虽说供不应求,但制面师傅并没有因此获利太多。由于市场不规范,做手工面线的利润较微薄。一家人忙碌一天也就仅收入百余元。

         “做面线是辛苦活,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做了,可是传了百年的手艺不能丢,我们只要能做就会坚持做下去。”吴家埕眼中有着坚定的光。

         目前,梧埭村中还有20多户村民从事手工面线制作,正是匠心成就了梧埭手工面线外观精细、久煮不糊、口感筋道、汤清面滑的好口碑。

         记者了解到,梧埭的手工面线制作师傅大多只负责生产,面线的销路主要是由小摊贩或经销商来收购,收购价格不高且参差不齐。且由于消费者对手工面线和机做面线的区分不清,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手工面线的发展。

         梧埭村委会副主任吴家财表示,下一步,村委会将会积极组织传统手工面线家庭作坊抱团发展,优化产品的质量,让梧埭手工面线发展之路走得更好更远。

         凌晨3点多,梧埭村村民吴自由和妻子王秋萍换上了白色的工作服,戴着口罩和帽子进入工作区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

         在吴自由的家庭小作坊里,记者看到工作区空间经过了重新布局,分区明显,生产隔间里安装有纱窗、紫外线灯及相关配套设备。在生产场所的显著位置悬挂着各种证照,相关台账记录也十分清晰。

         “再也不是‘黑户’了,终于可以理直气壮了!”吴自由激动地说,以前小作坊卫生条件差、没有证照、没有包装,手工面线进不了超市、大市场,只能靠散卖和熟客。没有“身份证”的手工面线虽然品质不错,却面临价格低的窘境。

         这些问题过去也同样存在于梧埭其他制作面线的家庭作坊中。

         但让吴自由没有想到的是,仅用了一年的时间,自己的小作坊经历了大整改,作坊有了加工核准证,产品也有了专属自己的包装。顾客更是从看了面线生产场所后“不敢买”到“放心买”。

         吴自由笑着说,自家作坊的改变都得感谢安海镇市场管理监督所的工作人员和梧埭村干部不辞辛劳地做工作,帮忙引导规范化生产和经营,完善相关证照。

         记者了解到,2016年,安海镇市场管理监督所的工作人员在走访中发现,梧埭村传统手工面线的生产作坊存在无证经营,且小作坊生产环境较差等问题,这立即引起了他们的重视。

         为了保护传统手工技艺,让传统小作坊重获新生,安海镇市场管理监督所同梧埭村两委班子密切配合,希望通过引导小作坊办证,来推动小作坊的经营规范。

         但事情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当时在村中举办的首次小作坊从业者座谈会,30多家业主仅来了4家。

         这也让安海镇市场管理监督所和村两委意识到,推动改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此他们通过走访,选取了设施完备、条件齐全、配合程度较好的4家手工面线小作坊作为首批整改对象,主动说服,指导进行标准化改造,办理相关证照。

         2017年,首批整改对象获得了相关证照,这在梧埭村树立了较好的典型,许多小作坊开始意识到整改的好处与必要性,但是改造和办证是个不小的费用,这对于小本经营的家庭作坊来说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

         了解到小作坊业主们的顾虑后,安海市场管理监督所一边积极做业主工作,一边同上级部门沟通,对申报过程中的送检内容根据食品特点进行调整,申报资金从原来的3000多元减至800多元,并且指导组团办证。

         据了解,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指导下,目前,梧埭的33家面线作坊都完成了标准化改造,获得了相关经营证件小作坊的管理也更加规范了。

         安海镇市场管理监督所副所长蔡自实介绍,目前所里除了常态化对梧埭手工面线小作坊进行管理定期抽检外,还积极引导小作坊抱团发展,树立以梧埭为荣的思想,共同做好梧埭手工面线品牌。

         梧埭村委会主任吴庆省表示,如今,梧埭的所有面线家庭作坊都实现了证照齐全,这为梧埭面线发展提供了好的基础,村两委班子将密切协同市场管理监督部门进一步推动规范作坊的管理,并且积极提升村中人居环境,为梧埭面线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6月8日晚,在晋江市2019年文化旅游节闭幕式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现场,当主持人宣布,梧埭村“传统手工面线制作技艺”入选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梧埭村青年协会会长吴培坤脸上难掩激动。他清楚自己上台接过的并不仅是一块简单的保护牌匾而是梧埭人百余年来用传承与坚守换来的荣誉。

         申请市级非遗成功的消息传来,所有的梧埭人都十分振奋,而最激动的也当属那些依旧坚守在手工面线制作一线的师傅们。这一荣誉是对他们几十年坚守传统技艺的一种肯定。

         “梧埭手工面线制作申请到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政府对我们梧埭手工面线的认可,可以扩大我们品牌知名度,大伙都很开心。”手工面线制作师傅吴清准激动地说。

         记者了解到,在此次梧埭村“传统手工面线制作技艺”申请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今年3月刚完成理事会换届的安海梧埭青年协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申请市级非遗期间,安海梧埭青年协会理事会成员积极同手工面线制作师傅座谈,走进手工面线制作作坊,了解工艺,拍摄图片及影像资料,填写相关的申报材料。

         吴培坤介绍,虽然梧埭青年协会理事会成员大多不从事手工面线制作,但大伙从小看着祖辈父辈制作手工面线,吃着泛着淡淡盐香味的面线长大,所以都有一个共识,就是为这个村子与村子里仍在做面线的老师傅们做点事,让百年的手工面线制作技艺可以更好地传承与保留。

         “此次申请市级非遗成功是多方合力推动的结果,特别是老师傅们都很支持,且乐于分享制作技艺,许多青年协会的理事也从中对梧埭传统手工面线有了重新的认识。”吴培坤表示,下一步,安海梧埭青年协会理事会成员还将积极在手工面线的保护、推广、营销、宣传等方面提供人力和财力的支持。

         梧埭手工面线申请市级非遗还仅是第一步,如何加大非遗文化的宣传推广,让非遗项目能更好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并且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原动力,是摆在梧埭村面前急需思考的问题。

         日前,在梧埭村委会里,一场由针对梧埭面线发展的座谈会正在举行。现场,梧埭村两委班子成员、青年协会理事会成员、传统手工面线制作师傅、安海市场管理监督局工作人员齐聚一堂,大伙你一言我一语,说建议提想法。

         “可以开展传统手工面线档案建立工作。”有梧埭青年提出,可以对传统手工生产器具进行收集,收集手工面线技艺相关资料,设置相关展示馆,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手工面线制作技艺讲堂。

         让传统手工面线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积极组织走出去学习活动,与高校、研究所合作建立研究基地……

         这头话音刚落,那头声音又响起了,而抱团发展是当天现场被提及最多的一个词。

         梧埭手工面线虽有悠久的历史,但“小散乱”、市场不规范,让梧埭手工面线举步维艰,如何将手艺人聚起来?会上有群众提出要成立安海梧埭手工面线传承人联盟,打造“梧埭面线”品牌,编制手工面线团体标准,保护产品的制作工序,优化产品的质量,同时申请梧埭手工面线商标、统一价格,提升品牌影响力等。

         安海梧埭村党支部书记吴美亮表示,针对大伙的建议,此后村两委会、青年协会都将认真采纳和分析,积极探索适合梧埭面线发展道路,同时以梧埭手工面线入选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契机,下一步,梧埭村还将进一步提升小作坊规范化水平,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宣传,将梧埭手工面线同人居环境建设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用百年手工面线技艺探索梧埭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策划:记者_方锦枞 钱健铭 张志耐

执行:记者_林伊婷林雅芳秦越

通 讯 员_吴志源 郑宗娟文图

本期“爱安海”题字人:吴培坤,安海镇梧埭村人,1984年出生,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福建红桥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关村时代创业投资发展研究院理事,福建省青年联合会委员,泉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年商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晋江市安海镇梧棣村青年协会会长;海西并购俱乐部副理事长。

链接: 【爱安海】安海梧埭面线:一丝一缕总是情_手工

非遗创新创业项目的优势

主要有两点

(1)企业投资成本低,可以将更多的资金用在“非遗”项目的调查和 企业自身的人才建设上

(2)目前还只有较少的单位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投资项目的电子商务平台,市场前景广阔。

云南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人流传下来的文化以及相关实物场所,是民族独特、个性的审美习惯的表现。云南作为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拥有着除汉族外还有彝族、苗族、回族、傣族等25个少数民族,因此使得云南的民族文化非常多样性,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云南的非遗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舞蹈及音乐、传统戏剧、传统美食、传统技艺、传统医学、游艺与杂技等十多个类别。

首先,云南有105项目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和450项省级的非遗项目。其中著名的傣族孔雀舞、壮族彝族铜管舞、佤族木鼓舞、独龙族民歌等多种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及音乐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文学方面有怒族若柔语言、傣绷文、格萨尔史诗等十几种种民间文学。云南非遗项目中传统手工艺作为突出,像有着傣族文化历史活化石之称的云南贝叶经制作、有着浓郁民族风格的剑川木雕和白族织染以及采用多种材料作为原料经过提花、织造等多种传统手工操作制作而成的云南傣锦,在我国传统手工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是我国民族文化最宝贵的瑰宝之一。

然后,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也是非常多的。云南省总人口不到5000万,但居住着26个民族的人民,使得云南的民族文化多彩瑰丽,为丰富的非遗项目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了让非遗文化项目得到传承和保护,云南省不断推出各种措施,积极搭建非遗人才培养的平台,做好非遗项目的继承和传播博。在2009年的时候云南的非遗继承人只有200多名,通过积极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让更多的人对云南非遗项目感兴趣,自愿成为非遗继承人,并且还把非遗继承人送去培训学习,使得非遗继承人队伍得到充盈,短短十年间得到省级认定的非遗继承人就增长到一万余人,使得云南的非遗项目得到有力的支持。

最后,除了上面所介绍的之外,云南省的非遗项目非常多,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到云南亲自去体验一下。

湖北首批lt;非遗特色gt;村镇、街区,你知道多少呢?

荆楚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勤劳智慧的湖北人民,创造了多元的文明成果。当古老技艺走进生活,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当非遗文化走进景区,文化和 旅游 融合、谱写唯美新篇章。

5月26日,湖北省文化和 旅游 厅发布《省文化和 旅游 厅关于公布湖北省首批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名单的通知》,确定以下10个村镇街区为 湖北省 首批 非遗特色村镇、街区 :

1、武汉市江岸区吉庆民俗街

吉庆街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大智路与江汉路之间,与汉口老字号“豆皮大王”老通城酒楼相邻,东起大智路,西至江汉路。提到吉庆街,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叫 齐追航 ,武汉音乐人、影视与大型活动导演,是在创建吉庆街文化上最有贡献的人。

吉庆街夜市大排档宽十几米,路面凸凹不平,白天冷冷清清,一到晚上,它的魅力便凸现出来,卖花的卖唱的、拉琴的、吃饭的、服务的……几百个台位挤得满满的,热闹非凡,到午夜12点以后,整个气氛达到高潮。正如武汉女作家 池莉 笔下的《生活秀》,在霓虹闪烁、人声鼎沸的吉庆街头,有一个风姿不凡的女子优雅地卖着她的久久鸭脖……

2009年3月,吉庆街开始改造。改造后已于2011年11月23日开街,12月28日试营业。 吉庆民俗街提档升级后,涵盖餐饮、休闲、商务、文化体验、文化创意五大功能,包括以非遗 美食 、特色夜宵为主的餐饮功能,以汉派民俗、非遗传统技艺等为主的文化体验功能。

吉庆民俗街集合了楚剧、汉剧、湖北大鼓、湖北评书、湖北小曲、武汉杂技、木偶戏、热干面制作技艺、老通城豆皮制作技艺等大量汉派文化底蕴浓厚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及非遗传承人,汉绣、湖北大鼓、湖北小曲、湖北渔鼓、湖北道情、湖北皮影戏、武汉相声、武汉剪纸、合记老福庆和牛肉粉制作技艺等数十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这里常驻或经常开展展示交流活动。

如今,“湖北大鼓”“独弦琴”等非遗表演融入街头吹拉弹唱,民间手工艺花车、中庭非遗互动展览也成为重要景观,深受武汉市民和游客喜爱。

2、襄阳市枣阳市琚湾非遗小镇

建于清代顺治年间的琚湾镇,因琚姓聚居而得名。 琚湾镇因琚姓聚居在沙、滚两河交汇拐弯处而得名琚家湾,简称琚湾。

这里是已有两百多年 历史 的名食“琚湾酸浆面”的发源地,2013年,琚湾酸浆面制作技艺先后入选襄阳市级和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有流传至今深受群众喜爱的龙灯舞、锣鼓、花鼓戏、蚌壳舞、扭秧歌、办故事、打莲响、踩高跷、玩旱船等传统民间文艺。

琚湾镇通过举办“舌尖上的琚湾·千古帝乡——枣阳琚湾酸浆面 美食 文化节”等系列活动,组织民间文艺传承人进行传统文化汇演,一批传统文艺节目受到了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喜爱。

随着非遗项目、非遗产品、非遗原材料生产在琚湾深深扎根。倾力打造非遗文化事业, 探索 出一条文化与建设融合发展的新途径,先后建成非遗 美食 街、非遗文化展厅、非遗文化广场、非遗美丽乡村,为全镇人民平添一份精神食粮。

3、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非遗小巷

屈原故里非遗小巷位于秭归县主城区秭归县文化馆,占地1500平方米,可设展馆30间,从规划立项、开工建设到正式开市,历时3个月。

秭归县文化馆馆长梅俊明介绍,“建设屈原故里非遗小巷,旨在打造在本区域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非遗传承保护基地,培育扶持和开发设计互动性强、体验感好的非遗文化商品和 旅游 体验产品,拓展非遗及文化 旅游 商品研发、孵化和销售功能,推动全县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屈原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来的屈姑食品、秭归薅草锣鼓、三闾刺绣、九畹丝绵茶、古法酿酒等20多项国家和省、市、县级非遗项目、670余件非遗手工制品和商品正式入驻非遗巷,开展展览、展示、文创研发销售、沉浸式体验等多种非遗体验活动,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给市民游客带来独特体验。

生态文化 旅游 景区位于秭归县新县城,毗邻三峡大坝且直线距离为600米,占地面积约500亩,高峡平湖美景尽收眼底。同时以屈原祠、江渎庙为代表的24处峡江地面文物集中搬迁于此,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激扬屈原文化、追溯峡江楚韵、拥览天筑情怀为主题思路,突出屈原故里文化底蕴,增加文化内涵,把秭归县丰富的 历史 文化、民俗文化与屈原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培育和发展具有巴风楚韵的文艺、戏曲、表演和饮食,拓展和发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祭祀、 娱乐 活动和 旅游 服务项目;同时开发具有三峡地方特色的 历史 文物、宗教文化、民居文化、茶文化等文化内涵丰富的 旅游 产品。

有着屈原故里八怪之说;端午户户挂香艾、牛不用绳听人摆、丧葬均用红棺材、古井当作梳妆台、石洞书声千古在、男女老少赶诗赛、屈原当作神仙拜、无鼓鼓声向天外。

4、荆州市荆州开发区幸福村(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

荆州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2011年6月经 国务院 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现管辖联合街办、滩桥镇、沙市农场和岑河农场,辖区面积约209平方公里,人口约18万。国家级荆州开发区是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区、湖北省实施“壮腰工程”的主战场、荆州“工业兴市”的主平台。

2011年12月,随着荆州成为全国第五个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荆州开发区成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区。

2012年4月,荆州开发区再次扩容,托管江陵县滩桥镇、岑河原种场以及沙市区岑河镇四个村、资市镇三个村等区域,由此成为 全省同类城市中区域面积最大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 位于湖北省荆州开发区幸福村,是民间美术技能传承基地,也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国家AAA级 旅游 景区。建有大漆文化展、荆河戏剧院、荆楚文化体验馆等12个场馆。有楚式漆器饰技艺、荆楚刺绣、雕花剪纸等非遗项目。在技能传承院里还有非常多的技艺体验馆,可以亲身体验非遗项目。

荆州开发区坚持“四大立区”理念,即:产业立区、环境立区、文化立区、廉洁立区。

产业立区: 产业立区就是要真正转方式、做底盘、增速度、抢项目,淘汰一批落后企业,提升一批优质企业,培育一批潜力企业,打造一批标志性企业。

环境立区: 环境是品牌,是比较优势。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把营商环境作为培育产业和项目的最大红利。真正打造全省环境最优的开发区,实现开发区的功能化和人文化。

廉洁立区: 廉洁是一个地方最大的优势和招商引资最好的环境。开发区的干部要常怀忧患之心,常思振兴之责,树立良好的政治形象、文化形象、能力形象、廉洁形象,彰显开发区的纯洁风范。

文化立区: 文化是开发区腾飞的翅膀,荆州开发区应该是发展文化最兴盛、思想观念最解放的地方。树立开放包容的文化、重商的文化、担当的文化、责任的文化、干事创业的文化、节俭的文化、认真的文化、学习的文化、让利双赢的文化,发挥文化的经济助推效能。

5、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

沼山镇,隶属于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地处梁子湖区北部,东与大冶市保安镇相邻,南与太和镇相连,西与梁子镇隔湖为邻,北与梁子镇、东沟镇接壤,镇人民政府距梁子湖区政府18千米, 区域总面积64.6平方千米。 沼山镇属丘陵滨湖地区,地形从东向西倾斜。主要山脉有沼山、东山、马鞍山等山脉。

最高山峰凌宵峰位于沼山山脉,海拔418.5米,是全市最高山峰之一;最低点位于东井大围排水港,海拔14.5米。

沼山镇 历史 文化遗址也有关帝庙、鄂王台、龙凤寺、 藏经洞 、茗香居。

传说一千多年前,那时沼山还没有名字,在那海拔418.5米的群峰深处藏有一座古庙,当地人叫它“大寺”。大寺内佛堂中央坐着一尊涂金抹彩的大金菩萨,其身材魁梧,大手大脚,特别是一双浓眉大眼闪着耀眼的金光,传说这火眼能看透人们的心灵,识别清官和贪官。这菩萨有个怪脾气,如有贪官来这里,他那火眼直射贪官,好像在说:“你这贪官走远些,莫玷污我这佛门圣地。”如有清官来了,他那大脚会左右轻轻摇动,那是向清官表示:“本寺欢迎你。”香客和百姓来到寺庙,他那双大脚就不走动了。

人们称呼会走动的金菩萨为“走山菩萨”,那寺庙叫“走山大寺 ”,那座无名山,人们就叫它“走山”。新任知县说:“走山,这名字好听,但欠文雅,菩萨能走,山不能走,改个同音字就叫它‘沼山’吧。”知县的意见,得到老方丈的赞同,当即令小僧端来文房四宝,知县挥毫写下“沼山大寺”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从此,“沼山”的山名、“沼山大寺”的寺名正式被取用,一直沿用至今。

2021年11月,沼山镇(张体书法、穿花龙舟)被湖北省文化和 旅游 厅确定为2021~2023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6、咸宁市赤壁市羊楼洞明清石板街

2010年12月,羊楼洞被国家住建部和 国家文物局 授予“ 中国 历史 文化名村 ”!羊楼洞明清石板街位于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距离市区26公里,羊楼洞地处湖北省南部与湖南省北部交界的丘陵地带上,三面环山,北面为北山,南面为松峰山,东面为马鞍山,位于山顶可鸟瞰古镇全景。

楼洞古街位于松峰港以西,由庙场街、复兴街和观音街组成。庙场街段和复兴街前段街道依据松蜂港走向呈现曲线形。古镇上商业店铺大多集中分布在这段街道上。街道两侧建筑尺度、风格统一,错落布置。复兴街前段是整个街区的转折处,在这里整个街区向西有一个偏转,道路两端各有一个丁字路口。复兴街后段在 抗日战争 时期部分被日本人烧毁,战事平定后又重建,街道上保留有不同时期兴建的建筑物。

古镇羊楼洞,素有“青砖茶乡”之称,也是驰名中外的“洞茶”故乡。

古镇建在平原之上,地势平坦,地势略高于附近的崇阳、通城、临湖等茶叶产区,利于茶叶的储藏。

羊楼洞明清石板街整体分布:依松峰港呈南北走向,现存古街全长约1000米,街道最宽处6米,另有三条丁字巷,街道整体保存完好。

街道路面采用硬质的青石板铺设,街道路面中间均设下水道,宽约1.2米,用青石板横铺,下水道通至古街东侧的松峰港,下水道两侧竖铺条石,条石之间均留有缝隙,用于通下水。

庙场街和复兴街道路在道路中心横铺一条石板,作为道路的中心线,两侧对称纵向布置石板,纵向的石条相对尺寸较短。这种铺设方法是为了适应街道的弯曲。

明清时期运输的主要工具为独轮车,在青石板上多处保留有寸余深的车辙痕迹。

街道两侧保留有清代、民国时期的住宅、商铺三百余栋。房屋结构均为砖木结构、有一进二重、三重式,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商铺,前店后宅,墙体为砖结构,中间设置天井,上层为阁楼,穿梁式木结构。

7、黄冈市黄梅县五祖镇

五祖镇,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地处黄梅县北部,东连停前镇,南接杉木乡,西依苦竹乡,北靠柳林乡,镇人民政府距黄梅县城区13千米, 行政区域面积89.6平方千米。

五祖镇因辖区内 佛教名刹五祖寺 在辖区内而得名。五祖寺始建于唐永徽五年(654年), 历史 悠久,是中国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大师的说法道场,也是六祖慧能得法受衣钵之圣地,被御赐为“天下祖庭”。

五祖镇在这里孕育着和传承着,如黄梅小调、黄梅花灯会、太极纯功、楹联习俗、黄梅戏、黄梅挑花、禅宗祖师传说、岳家拳、采茶戏、文曲戏十余种非遗文化在这里广为流传。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五祖镇境域属黄梅县。1987年,建五祖镇。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五祖镇境域属黄梅县。1912年设东山镇、1945年改隶张林乡、1949年属土桥区、1958年建百胜公社后屡更其名、1978年改蔡田公社、1981年更名五祖寺公社、1984年设五祖区、1987年建五祖镇。2020年6月,五祖镇被评为湖北 旅游 名镇。2020年7月29日,五祖镇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听说这株古稀青檀, 俗称油朴树,一共六株,其中最大的一株,粗四围,高28米,覆盖面积近1亩。

8、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长胜街

长胜街是七里坪的一条主街,原名正街,又称号“杨殷街,为国家AAA级景区。位于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 。

1930年曾命名为杨殷街,全长400米(解放后又续建了290米)南北有城门楼,花岗石条砌成。街道两边房屋清一色的青砖黑瓦、木格窗户、木板门扇,每间房屋山墙或隔火墙有龙蛇鸟兽造型装饰,街道宽约7米,地面用花岗石条铺成。

在巍巍天台山下,清清倒水河畔,座落着一条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明清古街,它因厚重的 历史 和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而闻名于世,它又因是 鄂东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 而引来游人如织。

长胜街既是革命文物一条街,又是传统教育、 旅游 观光好景点,每年前来 旅游 观点接受教育达数万多人,同时也是革命题材、影视剧拍摄的好场所,近几年在长胜街上先后拍摄了《 五更寒 》、《 大别山上红旗飘 》、《黄麻惊雷》、《 大进攻序曲 》、《 铁血红安 》等10多部影视剧目。堪称“鄂东之最”,“湖北之最”,是名副其实的“鄂东第一街”、“荆楚第一街”。

1926年在潘氏祠堂成立了“七里坪工会”,随后又成立了我党 历史 上最早的劳动保障机构——黄安县及 鄂豫皖 省苏维埃政府劳工委员会。

1927年在长胜街的南庙成立革命法庭,被最高人民法院确认为第一法庭;1930年,中共鄂豫皖边特委把革命的大本营建在七里坪命名为“列宁市”,把长胜街命名为“杨殷街”,并在长胜街48号建设“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

1927年11月13日中共黄麻特委在文昌宫召开黄麻两县党团活动分子会议,成立了黄麻起义指挥部,七里坪也因此成为起义队伍的重要集结点。轰轰烈烈的 黄麻暴动 在七里坪掀开了序幕,成为中国革命最早武装暴动之一,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革命战争年代,七里坪是“ 黄麻起义 ”策源地,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诞生地, 鄂豫皖 苏区早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9、恩施州恩施市土家女儿城非遗特色街区

恩施土家女儿城,位于湖北省恩施市区七里坪,是全国土家族文化集聚地,也是武陵地区城市 娱乐 消费中心和 旅游 集散地。作为全国第八个人造古镇,土家女儿城合理且精心的谋划了整体建筑风格,仿古与土家吊脚楼相结合,完美的体现了土家族的民风民俗。一句”间男子不二心,天下女儿第一城!“在当地广为流传。

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以灰色角砾岩铺就。

女儿街是女儿城的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是城区最繁华的街道,同时也是恩施市区商业最为繁华的街区之一。土家女儿城整体布局为南北朝向,光线利用充分,城区各个街区相互贯通,交通便利,十分便于游客游玩。囊括了恩施州八县市土家民风民俗,是全国土家文化的雏形。

她们的民俗文化,主要有 摔碗酒、摆手舞、土家女儿会、土家十大碗、土家哭嫁 等在当地甚为流行。土家女儿会 被誉为 东方情人节 或土家情人节。

最令人着迷的便是 土家十大碗。

土家十大碗:在土家族已经流传几百年了。来源于当地民间节庆及办酒席时惯用的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半荤半素、一菜两味、油而不腻,餐桌上看不到盘子,吃饭及装菜全部是蓝边大口碗。据说土家人生性好客、同时又爱面子,但由于以往生活贫困,无力安排好足量的菜肴。但是又想使餐桌上菜品的数量多,面子好,因此一般每桌都安排十碗菜,荤菜下面用素菜垫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当地举办红白喜事时固定菜式。

在以前土家族的餐桌上是看不到盘子的,桌子上放的全部是蓝边大口碗,而且桌上放的都是十碗菜。久而久之,土家族人就给宴席取名为“土家十大碗”。

10、潜江市浩口镇

浩口镇,隶属于湖北省潜江市,地处潜江市西部,东接后湖农场,东南临龙湾镇,南与张金镇接壤,西南临运粮湖农场,西与荆州市沙市区观音增镇毗邻,西北、北与积玉口镇相连,东北与广华寺街道相望。

浩口镇因明代,该地盛产青蒿,临近渡口,故称蒿子口后逐渐演变成浩口。

浩口镇人民政府驻地东距潜江市区23.6千米。 区域总面积170.9平方千米。

1954年3月,原属江陵县龙湾区的方嘴、宋场、雷场、艾桥、洪场、永兴、同心、莲子垸8个村、划入潜江县,由浩口区管辖。1958年成立浩口公社。1984年5月撤公社成立浩口区公所。1987年9月撤区设镇,正式改为浩口镇。

2019年1月9日,秉承了非遗文化保护的活态传承母体属性,相继建立了“潜江民歌”“高台舞狮”“江汉皮影”等多个非遗重点项目的传习基地,是市非遗保护中心在全市率先挂牌授予的“非遗传承基地”。有张裕钊书法、穿花龙舟、采莲船、玉连环、木雕等非遗资源,桥柯村牌子锣队、桐油村穿花龙舟队、东井村复兴艺术团、鄂州青年楚剧团、梁子湖春蕾楚剧团等13个艺术团队、32个打击乐队。浩口镇凭借民歌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2021年,沼山镇荣获“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每年开展舞龙舞狮展演、“非遗传承人闹元宵”、“百科知识”大讲堂”等活动,成功申报浩口年货、凹粑子、鳝鱼炒饭等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 美食 市级非遗项目,建立了非遗陈列馆、体验馆,逐步打造“浩口非遗小镇”,通过“非遗+ 旅游 +活动”等形式,助力乡村文化事业全面振兴。

以上就是我了解到的一些,10个首批湖北省非遗特色村镇、街区的一些简单介绍。

欢迎下方评论自己的去过或者听过,亦或者一直居住过,这些地方的感受。欢迎分享留言。

非遗项目有哪些??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缂丝、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 、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南汇锣鼓书、侗族大歌、山西“耍孩儿”;

纳西古乐、唐三彩、紫砂壶、木版年画、川江号子、古琴、皮影戏、剪纸艺术、傩戏和傩戏面具、杨柳青年画、木卡姆、梁祝、少林功夫、昆曲。  

一、缂丝简介:

缂(kè,同:刻)丝(英文:K’o-ssu 、Kesi 或 Chinese silk tapestry),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

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

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二、全聚德简介:

全聚德,中华老字号,创建于1864年(清朝同治三年),历经几代创业拼搏获得了长足发展。1999年1月,“全聚德“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是中国第一例服务类中国驰名商标。全聚德烤鸭肉质鲜美,适合许多人吃。

全聚德菜品经过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以独具特色的全聚德烤鸭为龙头,集“全鸭席”和400多道特色菜品于一体的全聚德菜系;

备受各国元首、政府官员、社会各界人士及国内外游客喜爱,被誉为“中华第一吃”。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曾多次把全聚德“全鸭席”选为国宴。

三、苏绣简介:

苏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无锡、常州等地。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称丝绣。

清代确立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为中国四大名绣。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

2006年5月20日,苏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吴歌简介:

吴歌是文学史上对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歌是吴语方言地区广大民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发源于太湖流域,江南太湖流域一带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

吴歌口口相传,代代相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表现男女爱情为主。民间歌曲包括歌和谣两部分,歌一般说就是唱山歌也包括一些俗曲之类,谣就是通常说的顺口溜。

2006年5月20日,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五、评弹简介:

评弹又称苏州评弹、说书或南词,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是一门古老、优美的传统说唱艺术。 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

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

参考资料:

中国网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百度百科缂丝

百度百科全聚德

百度百科苏绣

百度百科吴歌

百度百科评弹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呢?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缂丝、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 、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南汇锣鼓书、侗族大歌、山西“耍孩儿”;

纳西古乐、唐三彩、紫砂壶、木版年画、川江号子、古琴、皮影戏、剪纸艺术、傩戏和傩戏面具、杨柳青年画、木卡姆、梁祝、少林功夫、昆曲。  

一、缂丝简介:

缂(kè,同:刻)丝(英文:K’o-ssu 、Kesi 或 Chinese silk tapestry),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

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

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二、全聚德简介:

全聚德,中华老字号,创建于1864年(清朝同治三年),历经几代创业拼搏获得了长足发展。1999年1月,“全聚德“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是中国第一例服务类中国驰名商标。全聚德烤鸭肉质鲜美,适合许多人吃。

全聚德菜品经过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以独具特色的全聚德烤鸭为龙头,集“全鸭席”和400多道特色菜品于一体的全聚德菜系;

备受各国元首、政府官员、社会各界人士及国内外游客喜爱,被誉为“中华第一吃”。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曾多次把全聚德“全鸭席”选为国宴。

三、苏绣简介:

苏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无锡、常州等地。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称丝绣。

清代确立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为中国四大名绣。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

2006年5月20日,苏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吴歌简介:

吴歌是文学史上对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歌是吴语方言地区广大民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发源于太湖流域,江南太湖流域一带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

吴歌口口相传,代代相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表现男女爱情为主。民间歌曲包括歌和谣两部分,歌一般说就是唱山歌也包括一些俗曲之类,谣就是通常说的顺口溜。

2006年5月20日,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五、评弹简介:

评弹又称苏州评弹、说书或南词,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是一门古老、优美的传统说唱艺术。 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

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

参考资料:

中国网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百度百科缂丝

百度百科全聚德

百度百科苏绣

百度百科吴歌

百度百科评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