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简体字是谁发明的(简体字是谁发明的呢)

本文目录一览:

简体汉字是谁发明的

简体字是长期累计的,不是单个人的发明,有的简体字从春秋时期就有了。简化汉字由来已久,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

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楷书的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期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之为“俗体字”。

汉字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简繁互补是中国文字的演变规律。最古老的汉字是甲骨文,它的笔画最为简单,但总量过少,因此到了商周时期的金文又分化出许多字来,秦的小篆比六国文字繁复,而之后的隶变更是比今天的简化字更为彻底,也开创了汉字与偏旁形体不一的先河。

扩展资料:

简化字可以说是清末民初对中国传统文化矫枉过正的一种延续。那个时代的文人饱受国家积贫积弱的痛苦,在接受西方、反思自己的时候往往矫枉过正。将儒学批的一无是处,将中医看做巫术,将传统武术看做装神弄鬼,将传统建筑推倒重建,将文物古迹肆意毁坏、甚至想汉语拉丁化。

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是时髦的、是“先进”的、是“科学”的、是顺从民意的。但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随着中国的不断富强,民族的自信与文化在不断恢复。第一批简化字在1960年代全票通过,而第二批简化字却在施行后不被大家认可而草草收场,这就是民族自信与文化的复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简体汉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批简体字表

简体字是谁发明的

近代汉字简化运动,源于太平天国。

为了提升识字率,在太平天国玉玺及官方文件都书写简体。经非正式统计,太平天国总共使用一百多个简体字,其中80%为后来采用(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第38页)。太平天国最有名的简化字是「囯」(王是玉的本字,比国字少一点,字体左右对称,寓意太平。太平军打到哪里,囯字就用到哪里),不过太平天国灭亡后,文字简化运动也停止。太平天国是东亚第一个进行系统性汉字简化的政权,甚至影响到后来的民国以及新中国的汉字简化运动。

现代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群众曾经创造了许多简笔字,这些新造字被称为“解放字”,如团、队、护、忧、极、沟、历、艺、钥、乡、宪、习、灭、吨、丛等。1949年5月,一直致力于改革汉字的语言学家黎锦熙联同多所高校的语言文字专家,向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建议成立一个文字改革研究会,恢复屡被战乱打断的文字改革工作。

扩展资料

简化是文字发展总的趋势。自文字产生之日起,简化就一直存在。除汉语外,国外许多文字也经历过由繁到简的变迁。德国早先使用花体字,从艺术上看很不错,但是由于书写困难,就逐渐演变成跟英文形式接近的文字。日本以前学写中国字,后来简化成了汉字和字符的组合。

人的行为更崇尚“省力原则”。简体字之所以“受宠”,跟人的行为特征、人的本能也有着根本联系。“人总是希望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总是有意无意地坚持着‘省力原则’,在繁体字和简体字之间,选择简体字就体现了这一原则。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简体字打败了繁体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简化字

简体字谁发明的?

汉字简化简史

简体字是汉字演变的逻辑结果。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

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

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

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

”。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例如“营”、“寿” 、“尽”、“敌”“继”、“烛”、“壮”、“齐”、“渊”、“娄”、“顾”

、“献”、“变”、“灯”、“坟”、“驴”,等等。唐代颜元孙著《干禄字书》 和王仁〔日句〕著《刊谬补缺切韵》,都收了极多的俗体字。宋代以后,随着印刷

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 范围,数量大大增多。根据《宋元以来俗字谱》,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 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合为繁体字共1604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个 不同的简化字,与今天使用的简体字完全相同的有“实”、“宝”、“听”、“万 ”、“礼”、“旧”、“与”、“庄”、“梦”、“虽”、“医”、“阳”、“凤 ”、“声”、“义”、“乱”、“台”、“党”、“归”、“办”、“辞”“断 ”、“罗”、“会”、“怜”、“怀”等等共达330多个。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 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 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 ,得到陆基、黎锦熙、杨树达的联署。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 主张把过去只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用于一切规的书面语。它提出的 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

1928年,胡怀琛出版《简易字说》,收简体字300多个。

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 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 》,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 。”

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

53个。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

委员会提出《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 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

字324个,虽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毕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 个简体字表。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

头字(即简体字)”运动。

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自 草书。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自草

书,一半来自俗体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 个。

抗日战争爆发,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顿,而主要在共产党统治区继续发展。共 产党夺取政权后,立即着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础上,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拟出《第一批简体 字表》,收字555个。

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简体字表》的基础上,拟出《汉字简化方案 〔草案〕》,收字798个,简化偏旁56个,并废除400个异体字。

1955年2月2日,《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把其中的261个字 分3批在全国50多种报刊上试用。同年7月13日,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

订委员会。同年10月,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 草案〕》,收字减少为515个,简化偏旁减少为54个。

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 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

行。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 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

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 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 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而在其他使用汉字的国家,同样也在简化汉字。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502个,除了67字(称为“异体简 化字”),均与中国公布的简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简体字总表》,收

简体字2248个,包括了中国公布的所有简化字,以及10个中国尚未简化的, 如“要”、“窗”。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删除这10个

简化字和异体简体字,从而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马来西亚:1972年成立“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出版《

简化汉字总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泰国:本来规定华文学校一律不准用简体字教学,在联合国以简体字为汉字标

准后,宣布取消原来的限制,于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华文学校都可教学简体字

,发行简繁对照表手册,并在小学课本上附加简繁对照表。

日本:日本使用汉字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民间也长期流行一些简体字。1 946年日本内阁公布《当用汉字表》,收字1850个,其中有131个是简体 字,与中国简体字相同的有53个,差不多相同的有9个。

南朝鲜:1983年《朝鲜日报》公布第一批简体字90个,在《朝鲜日报》 上使用,与中国相同的有29个,差不多相同的有4个。

台湾和香港不使用简化字,除了对简化汉文字的认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政治因素,政治上的对立局面,没有可能接受这种形式的大陆的变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