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三大改造的实质和意义 三大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和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从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

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从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三大改造的实质和意义 三大改造的过程和意义三大改造的实质和意义 三大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

1953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决定逐步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人数已占全国手工业从业人数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过渡时期的一项基本任务。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三大改造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

农业合作化

手工业合作化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性质:

社会主义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的社会主义变革。三大改造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扩展资料:

意义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

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意义是什么?

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三大改造是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三大改造的实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农民已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已处在消灭的过程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的历史已基本结束。

通过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

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

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意义:

这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那三大改造,各自用什么原则和手段

先说点题外话,我并不太想直接回答你的问题,答案是现成的,但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一、学习历史,对相关名词解释一定要抠字眼,因为每个字每个词都不是瞎用的,客观的讲,多数情况下对我们这些普通的学生而言,其说辞已经足够严谨了。一旦我们养成了抠字眼的习惯,那就一定会发现很多值得琢磨、查考的新的知识点,勤于查资料,然后自然对你所面对的问题也好,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点也好,理解就很深刻了。只要有了这样的习惯,学习就是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为什么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改造?为什么是“三大”而不是“四大”?为什么叫“改造”而不是“改革”、“改变”?同样的,为什么说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从阶级角度看是改造的官僚资产阶级还是民族资产阶级?这两个阶级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其实,你自己百度一下相关的名词解释就可以找到比较完整的答案。对这些东西,我不建议死记硬背,尽量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来深刻的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三、一个历史事件的产生当然有它特定的背景和发生条件。比如:当时的国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社会矛盾、国际环境等等。三大改造我们可以认为政治决策,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方面的问题,按照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后者对前者有反作用这个哲学观点,我们可以设想当时是个什么样的经济条件?是什么样的社会矛盾?是基于什么样的考量去做这样的决定?

四、就你的问题,我相对具体的来谈谈:

1.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性质:1949年10月建国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1956年是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目前关于这个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严格意义上,它不算社会形态,而应该成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完成,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当然,从目前看,依旧只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已)。关于这一点,你可以细细品读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还是要抠字眼)。

2.其次,我们实行的共产党得绝对领导下得多党合作,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带领人民实现共产主义,而前提自然是要先进入社会主义。

3.判定一个社会形态的归属,具体要看社会生产资料归什么人所有,在制度的层面是属于私有制还是公有制?之所以说是“改造”是因为拥有生产资料的他们是属于人民范畴的,是我们党要团结和争取的对象,其中资本主义工商业主要针对的是在历史上对国家和人民做出一定贡献和牺牲的民族资产阶级而言的,可以通过对他们的改造,把他们转变成和农民、手工业者一样的生产者。那么与人民是敌我矛盾的像四大家族这样的官僚资产阶级哪里去了?当然,人是跑了,而他们没有带走的资产直接被国家收归国有了,变成了国家资本、国营资产。而作为恩怨分明的政党,不太可能把具有一定先进性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资产也一刀切的收归国有,因为不是敌我矛盾嘛,所以只能对他们进行改造。(说的难听点,有点温水煮青蛙的意思?^_^)

4.关于农业改造,也得追溯一下历史问题,建国后,在新的解放区域里还有3亿多的百姓是没有土地的,于是随后有了土地改革,当时的土改政策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核心意思是土地私有了,百姓终于有自己的土地了。(关于富农的政策,你可以查查资料就明白了^_^)土地是什么?是生产资料对吧?这意味着土改后农业方面的形态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肯定不符合社会主义制度下得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以,把农民的土地私有改造为合作公社化的土地公有就是必然的了。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也有过土改,和建国后的土改,你可以具体去比较一下)

5.手工业改造方面(我直接复制点资料给你吧,感觉这两段说的很清晰):手工业历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手工业的行业和品种很多,如陶瓷器、度量衡器具、小五金、竹木漆器、农具、制糖、酿酒、面粉、毛皮、针织、刺绣、文具、民族乐器、雕刻等,几乎包括人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广大农村,农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大部分是由手工业生产的,约占所需量的60%―80%左右,而由大机器生产的只是少部分。在工业化建设初期,轻工业还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手工业的重要性尤其明显。据国家统计局1952年的初步统计,全国城乡手工业工人和手工业独立劳动者达1930余万人。

手工业是地方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支援农业生产,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弥补大工业产品的不足以及特种工艺品出口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但是,就其生产方式及发展现状而言,它又是分散的,生产条件十分落后,不能使用新的技术。如果不通过经济改组,将古老的生产方式改造为近现代生产方式,我国的手工业将在生产和销售上遇到许多困难。个体手工业作为小商品经济,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很弱,基础是不稳固的。如果听其自发地发展,会走少数人发财、大多数人破产失业的道路。因此,改造个体手工业的任务,就是逐步引导手工业劳动者走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

五、关于你的问题的具体答案,你可以去百度“百科”里搜索“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认真阅读理解一遍,自然会找到你要的答案。只要你有心,我想找答案,对你而言并不会很困难。即便有点困然,也是值得的,至少你真正搞懂了这一段历史,触类旁通的也可以按照同样的方式来分析其他很多的问题^_^

虽然回答的有点答非所问,还是希望以上我谈到的能对你学习、理解、思考问题有益。如果依然有困惑可以给我留言,我们一起探讨。谢谢!^_^

三大改造实质是什么?

三大改造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地位,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经济基础。

三大改造实质的作用

对农业与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逐步过渡,即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再到高级合作社。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三大改造的实质和意义 三大改造的过程和意义三大改造的实质和意义 三大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平赎买,即资本主义私有制不是无偿地、而是有偿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全行业公私全营时,国家对资本家交出的生产资料进行清理估价,以核实私股股额。在合营期间,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国家一共出32亿余元把整个资产阶级买了下来,把资本家从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三大改造的实质和意义 三大改造的过程和意义三大改造的实质和意义 三大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