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第一代计算机 第一代计算机的主要部件是什么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五代: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1946-1958年)以电子管作为逻辑部件,被称为电子管时代;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1959-1964年)采用晶体管作为计算机逻辑部件,被称为晶体管时代;

第三代电子计算机(1965-1970年)用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被称为小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第四代电子计算机(1971-1989年)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于计算机,寄存器多,速度快、称为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第五代为发展中的计算机科学时代,主要有智能型计算机、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及多媒体技术。

一、计算机的发展史:

根据计算机所采用的物理器件不同,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开始于1946年,结构上以CPU为中心,使用机器语言,速度慢、存储量小,主要用于数值计算。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开始于1958年,结构上以存储器为中心,使用高级语言应用范围扩大到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

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964年,结构上仍以存储器为中心,增加了多种外部设备,软件得到一定发展,计算机处理图像、文字和资料功能加强。

第四代: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971年,应用更加广泛,出现了微型计算机。

计算机硬件发展的同时,软件始终伴随其步伐迅猛发展,就计算机的编程语言而言,也划分为三代。

第一代:机器语言。每条指令用二进制编码,效率很低。

第二代:汇编语言。用符号编程,和具体机器指令有关,效率不高。

第三代:高级语言:如FORTRAN、COBOL、BASIC、PASCAL等都属于高级语言。

二、我国计算机的发展

我国从1956年开始电子计算机科研和教学工作。

1983年12月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

1992年11月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0亿次的"银河Ⅱ"巨型计算机;

1997年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

三、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的发展向微型化和巨型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内所有的信息都是以二进制的形式表示的,单位是位。

位:计算机只认识由0或1组成的二进制数,二进制数中的每个0或1就是信息的最小单位,称为"位"(bit)。

字节:是衡量计算机存贮容量的单位。一个8位的二进制数据单元称一个字节(byte)。在计算机内部,一个字节可以表示一个数据,也可以表示一个英文字母或其他特殊字符,二个字节可以表示一个汉字。

字:在计算机中,作为一个整体单元进行存贮和处理的一组二进制数。一台计算机,字的二进制数的位数是固定的。

字长:一个字中包含二进制数位数的多少称为字长。字长是标志计算机精度的一项技术指标。

存贮器编址:为了便于对计算机内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存贮,需要对内存单元编号,即给每个存贮单元一个地址。每个存贮单元存放一个字节的数据。如果需要对某一个存贮单元进行存贮,必须先知道该单元的地址,然后才能对该单元进行信息的存取。

注意:存贮单元的地址和存贮单元中的内容是不同。

指令:指挥计算机进行基本操作的命令。

指令系统:一种计算机所能执行的全部指令的集合。

程序:按一定处理步骤编排的,能完成一定处理能力的指令序列。

第一代计算机 第一代计算机的主要部件是什么第一代计算机 第一代计算机的主要部件是什么


你知道第一代的计算机是什么吗?

第一代计算机主要应用于科学计算。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1946-1957)这一阶段计算机的主要特征是采用电子管元件作基本器件,用光屏管或汞延时电路作存储器,输入域输出主要采用穿孔卡片或纸带,体积大、耗电量大、速度慢、存储容量小、可靠性差、维护困难且价格昂贵。在软件上,通常使用机器语言或者汇编语言;来编写应用程序。

这时的计算机的基本线路是采用电子管结构,程序从人工手编的机器指令程序,过渡到符号语言,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是计算工具革命性发展的开始,它所采用的二进位制与程序存贮等基本技术思想,奠定了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基础。

世界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哪一年代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发明人是美国人莫克利(JohnW.Mauchly)和艾克特(J.PresperEckert)。

美国国防部用它来进行弹道计算。它是一个庞然大物,用了180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功率约150千瓦,每秒钟可进行5000次运算,这在现在看来微不足道,但在当时却是破天荒的。

ENIAC以电子管作为元器件,所以又被称为电子管计算机,是计算机的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由于使用的电子管体积很大,耗电量大,易发热,因而工作的时间不能太长。

计算机在国内的发展

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对109乙机加以改进,两年后又推出109丙机,在中国两弹试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用户誉为“功勋机”。

华北计算所先后研制成功108机、108乙机(DJS-6)、121机(DJS-21)和320机(DJS-8),并在738厂等五家工厂生产。

1965~1975年,738厂共生产320机等第二代产品380余台。哈军工(国防科大前身)于1965年2月成功推出了441B晶体管计算机并小批量生产了40多台。

第一代计算机的名称

第一台计算机叫ENIAC,也就是埃尼阿克;

第一代(西元1946年~西元1958年):使用真空管制造.

第二代(西元1959年~西元1964年):使用电晶体制造.

第三代(西元1965年~西元1970年):使用积体电路制造.

第四代(西元1970年~):使用超大型积体电路制造.

第一代电脑:真空管时代:使用真空管为材料以打孔卡片作为外部储存媒体以磁鼓作为内部储存媒体程式语言为机器语言及组合语言

第二代电脑:电晶体时代使用电晶体为材料开始使用磁带磁碟的发明以磁蕊作为内部储存媒体硬体的模组化高阶语言的出现

第三代电脑:积体电路的时代使用积体电路向上相容的概念作业系统的出现软体的快速发展迷你电脑的出现

第四代电脑:超大型积体电路的时代微处理机的出现以半导体作为内部储存媒体微电脑的流行套装软体的发展

什么是第一代计算机?

计算机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电子管计算机

2,.晶体管计算机

3.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4.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一代计算机从1960年到1964年,在计算机中采用了比电子管更先进的晶体管,晶体管比电子管小得多,不需要暖机时间,消耗能量较少,处理更迅速、更可靠.

第二代计算机的程序语言从机器语言发展到汇编语言.接着,高级语言FORTRAN语言和cOBOL语言相继开发出来并被广泛使用.这时,开始使用磁盘和磁带作为辅助存储器.第二代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都下降了,使用的人也多起来了,计算机工业迅速发展.第二代计算机主要用于商业、大学教学和政府机关.

第三代计算机从1965年到1970年,集成电路被应用到计算机中来.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简称r)是做在晶片上的一个完整的电子电路,这个晶片比手指甲还小,却包含了几千个晶体管元件.第三代计算机的特点是体积更小、价格更低、可靠性更高、计算速度更快.

第四代计算机从1971年到现在.第四代计算机使用的元件依然是集成电路,不过,这种集成电路已经大大改善,它包含着几十万到上百万个晶体管,人们称之为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发展的几个阶段

ENIAC诞生后短短的几十年间,计算机的发展突飞猛进。主要电子器件相继使用了真空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引起计算机的几次更新换代。每一次更新换代都使计算机的体积和耗电量大大减小,功能大大增强,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特别是体积小、价格低、功能强的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使得计算机迅速普及,进入了办公室和家庭,在办公室自动化和多媒体应用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目前,计算机的应用已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可将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代计算机(1946年~1957年)

主要元器件是电子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年~1964年)

用晶体管代替了电子管。

3.第三代计算机(1965年~1970年)

以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取代了晶体管。

4.第四代计算机(1971年至今)

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5.第五代计算机

智能计算机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一、采用电子管的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9年)

第一代计算机的内部元件使用的是电子管。第一代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计算。

二、采用晶体管的第二代计算机(1960~1964年)

第二代计算机的内部元件使用的是晶体管,晶体管比电子管小得多,处理更迅速、更可靠。第二代计算机主要用于商业、大学教学和政府机关。

三、采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年)

第三代计算机使用的是集成电路,集成电路(IntegratedCircuit,简称r)是做在晶片上的一个完整的电子电路,这个晶片比手指甲还小,却包含了几千个晶体管元件。第三代计算机的特点是体积更小、价格更低、可靠性更高、计算速度更快。第三代计算机的代表是IBM公司花了50亿美元开发的IBM360系列。

四、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1971年至今)

第四代计算机使用的元件依然是集成电路,不过,这种集成电路已经大大改善,它包含着几十万到上百万个晶体管,人们称之为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1975年,美国1BM公司推出了个人计算机PC(PersonaIComputer),从此,人们对计算机不再陌生,计算机开始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开始研制第五代计算机,研制的目标是能够打破以往计算机固有的体系结构,使计算机能够具有像人一样的思维、推理的判断能力,向智能化发展,实现计算机运行接近人的思考方式的目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