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傣族的特点和风俗 傣族服饰女装图片

傣族不是母系氏族吗?

傣族的姓氏与亲属关系富有民族特色。傣族原本没有姓,只有名。傣族的名,分乳名、佛名、还俗名、父母名四种,若是上层贵族,还要加上头人名或官名。

乳名,是刚出生时取的名字。有一定的规矩:西双版纳地区,男孩统称为“岩”,女孩统称为“玉”或“嫡”,然后再依长子、次子、长女、次女顺序取名,男性一般是叫岩涛、岩温,也有不按排行而随意取名的。德宏地区则有所不同,喜欢用金、银、珠、宝或鲜花取名,体现了父母对儿女的疼爱和厚望。

糯干古寨,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哈尼族乡景迈村委会,历史记载的资料不多,网上可查询的资料也非常少,据说距今有千年历史了。这个千年古寨是个傣族村庄,据说还沿袭着母系社会的习俗,女人拥有至高的地位,不嫁出去而是“娶”丈夫,男人基本都是当上门女婿的,可谓是很多女人的天堂。

不是。只有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实行走婚制,是母系氏族社会形态的活化石。

傣族不是母系社会。摩梭人才是团系社会。

严格来说傣族大部分仍沿袭着母系社会的传统习俗,特别是集中居住区域,但少数融入城市生活的也在入乡随俗的渐变

傣族的最重要的民族节日是什么和最具特色的美食是什么?

傣族最重要的民族节日是泼水节。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参与这活动当中,因为傣族人民认为水是神圣的,具有洗涤心灵的作用,除了泼水外还有浴佛,放高升,跳孔雀舞,赶罢,放孔明灯等习俗活动。一般在农历中旬期间。特色美食有菠萝紫米饭,就是先把菠萝肉挖除再将食品放入菠萝里,然后放到锅里蒸熟而成。

香茅草烤鱼就是将鱼杀好洗净撒上盐,辣椒粉等必要的作料然后香茅草包裹放到火炭中烧烤到熟,香气扑鼻,闻之不舍,食欲大增。

还有手抓饭,包烧,舂鸡脚等美味

云南傣族十大特色美食?

01

手抓饭

巨大的芭蕉叶上摆放着各种美食,水果和五花肉可以一起下肚,辣酱和甜糯的紫米饭搭配也很神奇,随心所欲,想吃什么就抓起什么!让人大呼过瘾!

02

傣族的特点和风俗 傣族服饰女装图片傣族的特点和风俗 傣族服饰女装图片


香茅草烤鱼

香茅草是生长在亚热带的一种茅草香料,天然含柠檬香味,和胃通气、醒脑提神,把香茅草捆绑在鱼身上,腌制过的鱼肉加上香气扑鼻的香茅草,单单是气味就让人欲罢不能。

03

菠萝饭

菠萝饭分甜、咸两种。甜口的菠萝饭常用紫糯米做成,紫糯米用水浸泡七至八小时,菠萝顶部切盖,掏去菠萝果肉,菠萝果肉切丁与泡好的紫糯米混合,有时也加入少许葡萄干,放入菠萝容器内,把切去的盖盖上,放到甑锅里蒸熟,整个菠萝散发出迷人的香气。糯米香与菠萝香融合得天衣无缝,味道香甜,别具风味。

咸口的菠萝饭则用香米做成,菠萝剜去果肉后切丁,与胡萝卜、玉米、青豆、虾仁、蒸熟的香米饭同炒,不用放鸡精、味精一类调味料,就已经散发出一股清新的鲜香!炒好的米饭盛入菠萝中,好吃又好看。

04

傣味烤鸡

傣味烤鸡,又称为勐海烤鸡,是勐海当地的特色美食,整鸡配上特有的傣味香料烤制,色泽金黄,外酥里嫩,肉质鲜嫩清甜、香而不腻,配合秘制辣椒粉蘸料,更是香辣美味!食用时直接用手撕着吃,口感更是风味十足。烤鸡习俗在傣族饮食文化里源远流长,是传统傣家烤制菜系里最具特色的菜品,从传统傣家宴席到街头小吃,到处都有烤鸡的踪影。

05

香竹糯米饭

香竹饭用的竹子本身会散发香味,晶莹柔软的米粒弥漫着香味,让人口生津液,胃口大开,这也是傣族人每天必吃的主食之一。香竹饭软而细腻,香气扑鼻,身影出现在西双版纳的大街小巷,方圆几里都能闻到香竹饭的香气,飘香四溢真的是很诱人呢。无论是游客还是本地人,都忍不住为这一筒香饭驻足。

傣族的特点和风俗 傣族服饰女装图片傣族的特点和风俗 傣族服饰女装图片


06

包烧

以芭蕉叶或柊叶为烹饪工具,将欲烹饪的食物用鲜叶包裹,以火塘的炭火为热源,将食品烧熟,蕉叶独有的香味清新诱人,不管是什么食材,都能与之完美交融。包烧牛肉,包烧五花肉,包烧野生菌,包烧野菜……每一种食材在经历包烧烹饪后,都散发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自然香气。

07

舂鸡脚

品尝到人生中第一口舂鸡脚的时候,相信没有人能逃出一盘吃光还觉得不过瘾的魔咒!鸡脚煮熟,与西红柿、胡萝卜、洋葱、青柠檬、小米椒、豇豆、大芫荽、大蒜等调味料一同放入石臼中舂捣,鸡脚骨肉分离,香料的汁液充分浸入鸡脚中,酸辣鲜香,十分入味!食用前再撒上一把炒过的花生碎,画龙点睛似的将整道菜的香味都勾了出来。夏季吃上一份舂鸡脚,暑气瞬间就被击得粉碎。

08

油炸青苔

油炸青苔是傣族特别传统的一道美食,傣族人把江河中的青苔采集洗净,然后煎黄,吃起来又香又脆,还能清凉解毒,如果去到西双版纳的话一定要试试。

09

炸牛皮

炸牛皮是西双版纳的傣族特色佐酒佳肴,其口感泡脆,蘸番茄酱吃,辛香回甜,独具风味。不过要注意,这里蘸的番茄酱可不是我们平时吃薯条蘸的番茄酱,而是用新鲜番茄、大蒜、柠檬、小米辣椒自制的酱料,口感酸辣爽口,本地称为“番茄喃咪”。如果到西双版纳游玩,小酌一杯,搭配炸牛皮就口,十分惬意。

10

傣味酸笋鸡

酸笋鸡是来西双版纳旅游必吃的一道美味佳肴,鸡以岁鸡为上,笋以陈年笋为佳。鸡肉切块后爆炒,适时加入酸笋、草果、胡椒、砂仁、蒜、姜等配料,再加水文火慢炖。酸笋鸡汤汁清香,酸饴适口,回味悠绵,酸笋独特的味道为鸡肉增添了无穷风味。除了炖鸡,酸笋炒牛肉、酸笋煮鱼也非常可口。不过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酸笋的味道,如果你热爱螺蛳粉,那一定不能错过这碗同样“酸臭”的酸笋鸡。

傣族的饮食具有独到之处而又富有特色,以酸见长的傣味已成了傣族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傣家人认为,吃酸的心爽眼亮,有助消化,多吃酸的可以消署解热;吃甜的,能增加热量,解除疲劳;吃辣的可以增进食欲,预防伤风感冒;而吃生的,则可保证营养。

傣族十大特色美食:竹筒饭,过手米线,香茅草烤鱼,傣味鬼鸡,撒撇,火烧干巴,酸笋煮鸡,炸猪皮,柠檬鸡,手抓饭……

傣族的特点和风俗 傣族服饰女装图片傣族的特点和风俗 傣族服饰女装图片


傣族特色菜有:火烧干巴、傣族手抓饭、撒撇、傣族柠檬鸡、傣族香茅草烤鱼、傣族鬼鸡、傣族茴香鸭、五香烤傣鲤。

云南傣族10大特色美食:火烧干巴、菠萝饭、烤肉、过手米线、牛扒呼、腌菜大烧、竹筒饭、手抓饭、木瓜鸡、傣味烤鱼

菠萝饭,柠檬凉拌鸡,凉拌酸辣黄瓜,五颜六色的糯米饭,烤猪肉,烤鱼等都好吃。

云南人口和民族风俗?

数据出炉!

云南总人口为4720.9万人 昆明总人口846万 民族风俗有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 白族三月街 哈尼族长街宴 云南各个民族除回族、满族、水族通用汉语外,其余都有自己的语言,使用的民族文字共22种。其中,傣族文字语言与泰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历史悠久,东巴文字是迄今还在传承

汉人怎么才能找傣族女人?

我国的除了汉族一个大族以外,还有很多的少数民族,比如傣族就是其中的一组代州,基本上生活在云南的西双版纳,那里气候宜人。美女众多,如果说汉人希望早傣族的女人的话,还是需要自我的表现。嗯,才能抓住傣族女人的心。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

1、傣族风俗:赶摆黄焖鸡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2、傣族风俗:串姑娘

傣族青年男女相恋,常用歌声来表达爱慕之情,一问一答,羞涩而不落俗套,十分委婉巧妙,纯朴动听。每当夜幕降临,姑娘们就放下碗筷,拎上纺车去纺线,其实是等待来"串姑娘"的小伙子。
附近村寨的小伙子此时会带着琴瑟来到意中人的竹楼边唱起情歌,若姑娘愿意,会以顿挫的纺车节奏回应,甚至放下纺车,与小伙子一起到大青树下尽情倾吐爱慕之情。

3、傣族风俗:丢花包

花包是傣族姑娘用花布条精心拼缝而成,里面裹着棉籽谷壳一类的东西,四周和中心分别缀着五彩花穗。每年"泼水节"期间,"盛装的男女相距二、三十米分排两边。姑娘扔,小伙。.细心的姑娘通常不会轻意抛扔,而是专投意中人让小伙按期"串姑娘"。
4、傣族风俗:毛毯裹身

傣族小伙子还有一种奇特的求偶方式,无论春夏秋冬,小伙子如果想找情侣,他就会一条宽大的毛毯把自己连头带身都裹起来,只露出两只眼睛。他们站在大路边,等待姑娘的到来,这也是未婚小伙子的临时标志。
而没有对象姑娘的标志是穿浅色大襟短衫、长裤,身束小围腰。小伙子只要看到这样打扮的姑娘经过,都可以上前说话求爱。如果姑娘看上了小伙子,他就会取下身上的毛毯,拉着姑娘的手离开大路去细谈。
总结:傣族青年男女谈恋爱的方式真的很特别,也体现了傣族人热情开朗,简单直接的性格特点。他们对待爱情不造作不掩饰,喜欢就勇敢追求,不喜欢就果断拒绝,这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也是对待感情的一种态度。

傣族的习俗为什么和东南亚差不多?

中国的傣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是同一个民族之系的分支。 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和老挝的傣族为同一分支,都是泰国主体民族的一个分支。傣族的语言、文化和习俗与泰国主体民族非常接近。 傣族是泰国、老挝的主体民族,占泰国总人口的40%,傣族还是缅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少数民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将分布在各自境内的傣族分别命名,泰国、越南、柬埔寨称做泰,老挝称做老,缅甸称做掸,中国称做傣,印度称做阿洪,但均自称泰。 说白了他们其实是同根同源的,只是处在的国家不一样,去各个国家他们语言都是相同的!傣族这个是周总理到西双版纳划分国界的时候在泰字旁边加上一个单人旁,变成了“傣”寓意自由!

傣族舞和藏族舞的区别?

傣族舞是南方舞蹈,区别于北方舞蹈的动作大气、舒展,整体感觉柔软、含羞、妩媚。傣族舞躯干部动作注重腰、臀、胯、膝的运用。傣族舞的要领是“三道弯”——即右五位侧提腕立掌手,加拾左勾脚旁掖腿,那弯曲的膝部、肘部、,提起的腕部,送出的胯部,稍弯的腰部,微倒的头部等,这种别具一格的曲线形图案。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态上的颤动,身体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了独特的三道弯舞姿造型。傣族舞属于内向性强、柔健相合、韧劲突出的舞蹈,而艺人们跳,始终能“喷射”出浓浓的民族味,他们无论怎样变化,也是万变不离其宗,这恰恰是其艺术魅力所在。 蒙古族舞 “太平鼓”系用铜圈驴皮制成,呈圆形或椭圆形,鼓皮涂绘山、水、花哉或人物,饰以绒球、花穗,柄部小圈处系有小铁环。多于丰年节日由妇女表演,分集体和单人舞两种表演形式。舞时,左手横握鼓柄,右手持一带穗木棍,边击边舞。动作名称有“拜鼓”、“跑走马”、“拉大锯”、“扑堞”、“弹棉花”、“滚元宵”、“赶鸟”、串门”、“滚秀球”等。顾名思义,这此名目繁多、变化多端的击鼓动作,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联。身段动作一般比较夸张,基本舞姿多是以腰为轴心的仰、俯、倾、侧。舞步开放有力,富有弹性,杂有跳、转等技巧,亦有技艺娴熟者可同时舞耍四、五面鼓,在身体不同部位盘绕回旋,带有杂技色彩。 “灯舞、盅碗舞”系节庆欢宴、亲朋相聚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主要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它的形成,与元代《倒喇》戏不无关系,《历代旧闻》注云:“元有倒喇之戏,谓歌也,琵琶、胡琴、筝,皆一人弹之又顶瓯灯起舞”,足见其历史悠久。对此,清陆次云在他所作“满庭芳”一词中曾有所描述:“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汀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卉,故使人惊。哀艳极色艺心诚,四座不胜情”。其温雅婉约的技巧,可见一斑。此舞因受地点(蒙古包)道具(灯碗)所限,基本上是在原地跪、坐、立而舞。主要赁借手、腕、臂、肩的樟、挑、拉揉和以腰为轴的前俯、后仰进行表演。技艺精湛者,亦能双手各托燃灯,边快步奔走边作流星般盘绕动,此时灯焰飘忽摇曳,舞姿轻盈流畅,富有独特魅力。 “达力根巴雅尔”是鄂尔多斯草原,自古留传着一种“招福致祥”的民间祭祀仪式。多于丰年或战争凯旋时举行,以示感恩,祈求康乐太平。祭祀完毕,所有参加者便开始在草原上尽兴欢歌起舞,往往跳至更深不止。主要动作有甩臂击鼓、跪蹲请安、拧身跺足、横摆漫步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真挚地表现了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族人民欢乐时的情感和豪迈的精神气质。 “查玛”(俗称“跳神”或“打鬼”) 系蒙藏宗教文化交流的产物。于十六世纪后半叶随同噶鲁派(黄教)喇嘛教传入,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 并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它是一种以演述宗教经传故事为内容的面具舞。人物繁多,形态各异,分“大查玛”(主要神祗)和“小查玛”(泛指鸟兽及侍从)两大部分。有殿堂舞、米扩佛传舞、寺院舞、大场舞四种表演形式,独舞、双人舞、多人舞、大群舞一应俱全,亦可穿插即兴表演。表演程式化、规范化。舞蹈语汇的运用多以所表演人物的个性划分。一般是“大查玛”动作沉毅坚定,庄重徐缓,“小查玛”动作乘巧多变,灵活敏捷。表演时二者相映相衬,各具特色。如却吉勒(阎王)舞动作劲犷悍,举手投足都极富雕塑性;鹿神舞动作矫健奔放而有气势,技艺性颇强,带有竟赛性质;好扣麦(骷 髅)舞动作灵活洒脱,时而随鼓声颠跑跳跃,时而故作威风状进行喜谑表演,身体的起伏,头部的昂垂,手的绕动舞步的踏跳配合融洽,很有韵味。“查玛”舞在内蒙古地区流传十分广泛,绝大多数寺庙均于宗教节日时表演。其舞蹈形式影响甚广,至今仍在蒙古族舞蹈的创作、表演和教学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安代舞”在蒙古族传统民间舞蹈中,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健康活跃的世术特色,为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相传很久以前,科尔沁草原有父女二人相依为命,姑娘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神智恍惚,举止失常,几经医治不见起色,老阿爸只得用牛车拉上女儿前往它乡求医。行途中车轴断裂,女儿病情加重,奄奄一息,老阿爸急得绕车奔走,以歌代哭。歌声引来附近百姓,见此状无不潸然泪下,皆随老阿爸身后甩臂跺足,绕行哀歌。不料姑娘悄然走下牛车,尾随众人奋力而舞,待发现时,她已跳得汗如雨注,病愈如初。消息不胫而走,以后,人们皆仿效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为患有类似病症的青年妇女治病,取名“安代”。又在求雨、祭敖包、那达慕大会等群众集会中采用,并广为流传,逐步发展成为自由地表现思想感情和生活的集体舞。 依据习俗,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场地,中间立一断轴车轮或木杆(意为镇妖避邪之物),参加者围成圆圈,右手握一块绸巾或扯起蒙古袍下摆,随领唱(领舞者)边歌边舞。曲调悠扬婉转,韵味醇厚,善于表达情感。唱词内容丰富,活泼生动,富即兴色彩。舞蹈动作主要有:原地踏脚摆绸或向旁轻移:前倾身甩绸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奔跑边甩绸;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等。 “筷子舞”流传于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和乌审召旗,多于喜庆欢宴的场合由男子单人表演。舞者原地单手或双手握一把筷子,随着腿部韧性屈伸、身体的左右晃摆,快速抖动双肩。两臂松驰流畅地用筷子敲打手、肩、腰、腿等各个部位,继而绕圈行进或直线进退。舞姿洒脱利落,击筷动作灵巧多变。至高潮时,边舞边呼号助兴。 “育呼尔”流传在呼伦贝尔盟布利亚特蒙古族聚居地区,于传统节日或喜庆的场合以群舞的形式表演。舞时男女各半,相互拉手成横排或圆形,载歌载舞。主要动作有:“擦地拖步”、“跺踏步”、“ 跑跳步”等。身体动律自然各谐,时而左右摇摆,时而前俯、后爷。并随着歌声和“育呼尔”的呼号声逐步推向高潮。该舞爽朗、流畅,有着自由、舒展的特色。蒙族舞中另有表现赛马、射箭、摔跤等民族习俗的舞蹈,亦有特色。 藏族舞 琳琅满目、繁花似锦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藏族舞蹈中,虽然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它们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这种精髓元素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审美概念。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