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袁隆平杂交水稻 袁隆平研究水稻的艰辛历程

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意义是什么?

01

杂交水稻的成功意味着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饥饿的困扰,也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福音。杂交水稻的叶片面积系数要比常规水稻的大,穗比较多,光合作用比较强,制造的有机物自然也就多一些,稻谷产量得到很大提升。

目前我国水稻几乎在每个地方都有种植,其中袁隆平培育出的水稻就有好几种,且产量都比较高。杂交水稻是袁隆平培育出的一种高产杂交水稻品种,是由普通稻与在海南发现的野生稻杂交培育出的水稻品种。其中海南野生稻的基因不同于普通稻,经过杂交和基因重组,使后代获得杂种优势,是利用了人工培育水稻与野生稻之间基因差异,使袁隆平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的意义

1、杂交水稻的成功意味着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饥饿的困扰,单位粮食产量的增加,为我国农业大幅度增产开辟了新途径,进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西方世界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东方魔稻”,国际上把杂交水稻当做中国继古代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

2、袁隆平通过自己长期的实践,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杂交水稻的的培育成功,证明了科学发展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巨大作用,使我国杂交水稻技术居于世界先进水平,通俗的说,杂交水稻的成功解决了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3、杂交水稻是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叶片面积系数要比常规水稻的大,穗比较多,光合作用比较强,制造的有机物自然也就多一些,稻谷产量得到很大提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一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名字,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杂交水稻 袁隆平研究水稻的艰辛历程袁隆平杂交水稻 袁隆平研究水稻的艰辛历程


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从60年代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过12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三系杂交稻”。1976至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1亿亩,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以后,他又研制出一批比现有三系杂交水稻增产5%―10%的两系品种间杂交组合。

如今,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许多国家的专家到中国来取经,印度、越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引种了杂交水稻。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为此,我国 *** 授予袁隆平“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他金质奖章和“杰出的发明家”荣誉称号。国际同行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

《人民日报》1999年09月01日第4版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艰难的研究历程

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平,1949年8月考入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1953年8月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在长达19年的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面教学,一面从事生产实践、选择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开始走上了作物育种之路。

由于开展杂交水稻研究的需要,袁隆平1971年2月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为加强和协调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1984年6月成立了全国性的杂交水稻专门研究机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后又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至今。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0年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这使袁隆平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及其追随者们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袁隆平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袁隆平杂交水稻 袁隆平研究水稻的艰辛历程袁隆平杂交水稻 袁隆平研究水稻的艰辛历程


在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是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不仅详尽叙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并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隆平带领助手李必湖于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袁隆平

袁隆平为什么称为杂交水稻之父?都有什么伟绩?

因为是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袁隆平为了人民吃上粮食,自己经历了千辛万苦找到了不育植株,让人们有饭吃,解除饥饿,所以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袁隆平当乡村教师的时候,带着学生去见习。所谓的见习就是到农村的麦田里,庄稼地里和勾勾叉叉的农田边上,看一看农作物的长势怎样。以及各种农业的产品是什么样子的。就这时候有一次他发现了一株野生稻。袁隆平在海南接受凤凰财经采访时发表了对转基因的看法。对于转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通过安全检测的转基因作物,都是没有问题的。袁隆平表示,转基因是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常常是很多人一起努力探讨很正常。不能否认在当时有很多的科研人员在研究杂交水稻,只能说袁隆平院士运气很好,找到了雄性不育株。发现大于发明,但是成功的上帝也最能眷顾认真投入,有崇高目标无私追求的人。不管从哪一个角度看,必须承认袁隆平带头研究成功了杂交水稻,这是对人类的一个伟大的贡献。

如果没有袁隆平院士杂交对水稻研究的贡献,粮食的短缺将是十分可怕的局面。所以在今天哪怕对粮食的研究水平超过了袁隆平,也应该永远不能忘记袁隆平院士作出的杰出贡献。袁隆平院士是杂交水稻之父,当之无愧。

袁老先生为国人有饭吃,终生研究杂交水稻,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项研究成果,是他带着他的团队,经过反复实验,成功获得,是前无古人的创举,所以国家和人民给了他很高的评价和荣誉,称他为“水稻杂交之父,”授之无愧!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吗

Yuan Longping is known as the "father of hybrid rice" in China.

袁隆平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

Yuan Longping, born in September 1930,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College.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西南农业学院农业系毕业。

After leaving the Institute, he has been engaged in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hybrid rice research.

离开研究所后,他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和杂交水稻研究。

In the 1960s, when China was suffering from severe famine, he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hybrid rice, which had high yield.

20世纪60年代,当中国遭受严重饥荒时,他提出了杂交水稻的想法,这种水稻产量高。

Ten years later, he successfully invented a new variety whose yield was 20% higher than that of ordinary rice.

袁隆平杂交水稻 袁隆平研究水稻的艰辛历程袁隆平杂交水稻 袁隆平研究水稻的艰辛历程


十年后,他成功地发明了一种新品种,其产量比普通水稻高20%。

Yuan devoted himself to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was awarded the honorary title of FAO by UNESCO.

袁隆平什么时候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的?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

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

为什么袁隆平被誉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脊梁之人。

因为袁隆平先生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不畏艰难,甘于奉献,为了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扩展资料:

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杂种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这一思路已被国内外同行采用,并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指导思想。

袁隆平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如1989年在两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他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指标和选育的技术策略,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

后来又研究并提出了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术,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最终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他1987年起担任“863”项目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专题责任专家,主持中国性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两系杂交稻比同熟期三系杂交稻增产5%~10%。

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为什么现在没人吃了?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用口感差的籼米杂交形成的,口感更差,现在很少人去食用,一般多用于动物饲料。以前老一辈物资匮乏的年代,吃饱就能活下去,杂交水稻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1976年国家大范围推广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到1988年的时候,全国已经有一半的稻田都种上了袁隆平的水稻,但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选择口感更好的水稻进行食用。目前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种植面积已经缩小到不超过8.542%,已经退出了主要稻米品种,所以书上和媒体说到袁老的品种一般我们是吃不到也买不到的。

由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追求更高产,生长周期更短,土壤适应性更强的水稻品种,所以口感这一指标就被舍弃了。一年产三季甚至四季,从过去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一下子提高到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的大关,再次打破了世界纪录,产量被提升到极致。当遇到连年的极端恶劣气候使得粮食减产甚至战争,杂交水稻作为一种战略物资能够快速产出,填饱人民的肚子,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

杂交稻的的贡献不仅在中国,对全世界都有很大帮助。中国现在虽然不缺粮食,但在非洲的一些国家,粮食问题依然严峻。这些年来,袁隆平院士一只在致力于将杂交水稻技术推向欠发达国家,帮助那些国家走出基本粮食困境,先后培养了上万名专业人才到这些国家落地生根,为世界消除饥饿都做出了很大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