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简答题)

本文目录一览:

品德的心里结构

品德的心里结构?关于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教育心理学部分的内容。这部分知识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考试题型多以客观题为主,题目难度不大,需要备考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知识。在本文中,将结合常见的考题以及历年试题,带领大家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一定的帮助。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包括: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好坏,道德评价是道德认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小学生由于年龄、经验的限制,道德认识不足,因此常常“好心办坏事”。好心办坏事的小学生是具备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不足的原因。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如我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

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如,看到摔倒的老人马上将他扶起来。

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如,想到雷锋、郭明义等人做出奉献的举动。

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如我们常说的“三军不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4.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

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四分法),及每种结构的作用。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包括对道德概念、原则、观点等道德知识的了解或掌握,以及运用这些道德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做出是非、善恶等道德判断和评价。道德认识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道德情感在内容上是极其丰富多样的,如责任感、义务感、集体荣誉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等。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道德意志表现为人利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通过理智的权衡去解决道德生活中的动机冲突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对符合道德规范的动机,自觉地、坚决果断地付诸行动;对不符合规范的动机则自觉地、果断地抑制,表现为坚强的自制力。

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有道德意义的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人的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外在具体表现。道德行为主要包括道德行为方式和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方式是通过练习或实践而掌握的道德行为技能,而道德行为习惯则是一种自动化的道德行为。

品德的心理结构有哪些

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各种品德心理成分按照一定的联系和关系组成的结构。一般认为,其心理成分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道德认知,是个体对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及其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和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内外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内部过程。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认知的支配下采取的对他人、对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也是个体道德认知的外部表现和品德的重要标志。

这四种成分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其中由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构成的道德动机处于核心地位,对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不少心理学家不同意这种知、情、意、行的“四分法”,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主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