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758大洪水(758大洪水纪录片)

本文目录一览:

郑州暴雨打破“758特大暴雨”记录,当初758特大暴雨是什么情况?

相信大家都在关注着郑州暴雨的抢救工作,此次暴雨已经造成了人员的伤亡,所以救援工作刻不容缓。

我们能从各种短视频中都看到现在郑州的暴雨下的十分,有许多街道都已经被淹没了,水流量直接达到了人的半腰,人们一个不小心就会直接在街道上被冲走,甚至雨水已经淹没了部分楼层的一楼。

而此次大暴雨确实下得非常大,甚至打破了当初的“758大暴雨”记录,当然,虽然暴雨记录打破了但是我们的救援工作却比当时完善与快速了许多。

在1975年8月份的时候,当时的1小时降雨量达到了198.5毫米,而如今一小时的降雨量已经超过了200毫米,所以可想而知这场雨来的多么的猛烈。

当年的“758大暴雨”事件是发生在驻马店的,在当时造成了1100万人受灾,可以用伤亡惨重来形容,在当时不仅老百姓们伤亡惨重,老百姓们的财产更是在那场天降洪灾中荡然无存,直接断行了18天,在那个时候的经济损失直接达到了近百亿元。

那个时候大坝决堤,而且不止一座,比如当时的板桥水库就漫溢垮坝了,六亿多立方的洪水直接倾泻而出,所以光想象这个场景就已经十分可怖了,虽然如今的郑州降雨量早已超过了当时,但是我相信,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当时的中国了,所以对于救援的速度和抢救的决策肯定是当时不能比的。

不过我们依旧为郑州的小伙伴们祈福,希望他们能够早日的度过此次的灾难,希望那些正在等待救援的小伙伴们也不要惊慌,我相信我们的消防员们现在正在努力的前往,所以千万不要自我放弃,保持镇定。

758暴雨严重吗

758暴雨严重吗

758是万年一遇的暴雨,五十多水库相继溃坝出现了大洪水,暴雨洪水过后滋生了瘟疫。长辈们提起那场雨形容是“拿个盆子伸出去再伸回来一盆水就满了”“一头牛在雨里面被雨打的站不起身来”吃草根吃树皮吃死掉的牲畜的尸体,以想见到底是多大的灾难。被水冲走的饿死的病死的,这场灾难死亡人数二十多万。但是年轻一辈都不怎么知道了。

758暴雨事件科普

历史还记得非常清楚。1975年8月,河南中南部的特大洪水灾难,死亡人数很高。

1、至少学术界从来没有遗忘。有自然原因(特大暴雨、特殊地形增幅),也有工程原因(水库设计洪水偏小、质量偏差),还有所谓“社会原因”(防汛物资不足、水文预报失误)。

2、南阳、驻马店、信阳,都是历史上各种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按死亡30人以上算,河南省从1961年到2015年,一共经历了14次重大暴雨灾害。

758暴雨和今年河南暴雨哪个严重

有朋友在问前面说河南比今年还猛的758暴雨到底有多大,我们简单做个对比:1975年758暴雨6小时最大降雨830.1毫米、24小时1060毫米、72小时1606毫米;今年这次目前24小时最大467毫米,差不多是758的近一半。

河南这次的暴雨之前预测的是一天降水200毫米,现在差了好几倍,这是科技水平不足导致的预测误差,是无解的,要是提前预测到这么大的雨,也只能转移人口或者就地找地方安置,任何城市的排水系统都应对不了这么大的雨,只能被淹

中国最大一次水灾是哪一年?

截止2021年,中国最大一次水灾是1998特大洪水。1998年洪水,包括长江、嫩江、松花江等。长江洪水是继1931年和1954年两次洪水后,20世纪发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之一;嫩江、松花江洪水同样是150年来最严重的全流域特大洪水。

当年中国政府不得不分洪到长江流域和中部地区,以保护城市和长江沿岸的工业重镇。位于湖北省东部的省会城市武汉情况尤其危急,武汉市被长江一分为二,很容易就受到洪水的冲击。

1998年洪水较为猛烈的原因之一,就是降雨的时机和分布不同以往。1998年降雨集中在7月份和8月份,覆盖了华东大部分地区,大部分城市在一周内的降雨量竟然高达400毫米。

据初步统计,包括受灾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四省,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3.18亿亩,成灾面积1.96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660亿元。

1998年从6月中旬起,因洞庭湖、鄱阳湖连降暴雨、大暴雨使长江流量迅速增加。受上游来水和潮汛共同影响,江苏省沿江潮位自6月25日起全线超过警戒水位。南京站高潮位7月6日达9.90m。

沿江苏南地区自6月24日入梅至7月6日出梅。由于沿江潮位高,内河排水受阻,形成外洪内涝的严峻局面。秦淮河东山站最高水位10.28m,居历史第三位;滁河晓桥站最高水位达11.29m,超出警戒水位1.79m。

758大洪水 758大洪水多少人受灾

1、“75.8”大洪水是指驻马店水库溃坝事件。

2、1975年8月,由于超强台风莲娜导致的特大暴雨引发淮河上游大洪水,石漫滩、田岗水库垮坝,澧河决口,老王坡蓄洪区相继决口。板桥水库漫溢垮坝,六亿多立方洪水,五丈多高的洪峰咆哮而下,同期竹沟中型水库垮坝,薄山水库漫溢,及58座小型水库在短短数小时间相继垮坝溃决。

3、河南、安徽省有29个县市、1100万人受灾,伤亡惨重,1700万亩农田被淹,其中1100万亩农田受到毁灭性的灾害,倒塌房屋596万间,冲走耕畜30.23万头,猪72万头,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线被冲毁102公里,中断行车18天,影响运输48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史称“75.8”大洪水。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水洪灾?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是一场长江全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江西,湖北,湖南等将近29个省遭遇到不同程度的灾害,从当年六月开始持续到九月,长达4月份抗洪抢险,是近年来一场大规模的抗洪运动,也牵连着全中国人民的心。此次洪涝灾害,是大自然对人类乱砍乱伐,破坏环境的一次严重的警告。

除了大禹,你还知道哪些治水能手的故事

 1.禹(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是中国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领袖人物。他改以前边单纯用堵的办法为疏导的办法,取得了成功。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至今为人所传颂。他的治水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鉴。

2.孙叔敖(公元前770-前476年) 楚国期思(今河南淮滨期期思)人,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家。公元前605年,主持兴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因该灌区的两条引水河总长为100余里,公元前598-前591领导修建了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以称安丰塘,其周长120许里,灌田万顷,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着灌溉效益。

3.西门豹 河北人,战国时期魏国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水利家。魏文侯时曾任邺令,主持修筑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在漳河上建无坝取水枢纽和12座低溢流堰,引出12条灌渠,既减少了河水泛滥之祸,又肥沃了土壤。引漳十二渠经人们的不断整治,灌溉效益一直延续到唐代至德年间(756-758年),有1000多年。西门豹死后,邺地百姓在他治水的地方兴建了西门豹大夫庙,宋、明、清三朝还为他树立了碑碣。直到现在,河北临漳地区还有一条渠道叫西门子渠。

4.李冰,秦昭王灭周后(公元前256-前251),任蜀守,领导兴修了一批水利工程,其中最主要的是都江堰工程。都江堰工程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灌溉效益。为纪念李冰,早在唐代就兴建了李冰祠。

访问纪念李冰的网站

5.王景(约公元20-90年) 琅琊不其(今山东即墨县西南)人,东汉水利家。自幼“广窥众书”,学识渊博,掌握多种技艺,尤其热心于水利工程建设。永平十二年(69年)主持由几十万人参加的治理黄河、汴河。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安流800年,后人对王景“河、汴分流”,固定了河道,给予很高的评价。历史上对王景充满了赞扬之词:“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6.范仲淹(989-1052),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两岁丧父。他从小有志,发愤读书。26岁中进士,开始做官。文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武官至枢密副使(宋朝军事机关枢密院的副长官),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倡言。他在水利方面也作出了不朽业绩。曾在江苏东部海滨修筑捍海大堤——范公堤,恩泽后代。在治理太湖时期,结合自已的治水实践,提出了“浚河、修圩、置闸”三者并重的治水方针,较妥善地解决了蓄与泄、挡与排、水与田之间的矛盾,至今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7.王安石(1021-1086) 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所主持的变法,在历史上有较大影响。变法期间,他制订了发展农业的各种新法,其中《农田水利约束》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约束》的颁布和实施,大大调动了全国人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形成了“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堰陂塘,悉务兴复”的喜人景象。许多地方在新法的彭励下,自动组织起来,大兴农田水利,形成了一次水利建设高潮。

8.郭守敬(1231-1316) 河北邢台人,元代杰出的科学家,对天文、历法、水利三方面贡献很大。中统三年(1262年)提出修治燕京附近运道、开发邢台、磁州农田水利及豫北沁河、丹河水利等六项建议,这些建议得到元始祖忽必烈的称赞,并被任命为“提举诸路河渠”,受命负责河流与渠道的整修、管理事务。中统四年(1263年),郭守敬因兴修水利有功,升任副河渠使。1264年在西夏地方行政长官张文谦的支持下,在宁夏等地修复、新建了数十条引黄灌溉渠道,并修建了许多水闸。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唐徕渠、汉延渠等十几条渠道就是当时重修的。次年郭守敬升任都水少监,协助都水掌管全国的水利事务。回到大都后,郭守敬提出重开金口河,以引浑河(今永定河)之水入大都,兴漕运与灌溉之利。至1266年,全面整修了金口河,使这条旧渠道起到了既能灌溉又能漕运的作用。至元八年(1271年)郭守敬升任都水监,掌管全国水利工作。元十二年(1275年)元朝庭开始修筑京杭大运河,郭守敬奉命勘察了今山东西南的泗水、汶水、御河等主要河流,设计了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河道线路,为运河全面沟通奠定了基础。至元十三年任工部郎中,不久又调至太史局,负责制订新历法。至元十七年完成了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最精确的《授时历》。郭守敬还研制成功了近二十种观测天象仪器,组织实施了规模宏大的“四海测”计划。提出了以海平面为地形测量的基点的科学理论及“海拔”的概念。元二十八年复任都水监,修复通惠河工程。至元三十一年任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郭守敬是与张衡、祖冲之等人齐名的我国古代八大科学家之一,是十三世纪末登上世界科学高峰的杰出人物。

9.潘季驯(1521-1595),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明工治河专家。30岁中进士,嘉靖末至万历中,4次任总理河道大臣,主持治理黄河、运河等,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有重要贡献。提出著名的“束水攻沙”理论,对以后治河有很大影响。其代表作《河防一览》,共14卷。

10.李仪址(1882-1938),1909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先后赴德国皇家工程大学和但泽工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水利,1915年与张謇一道创办了南京河海工程学校(现河海大学的前身),引进西水利技术。主持兴建了陕西泾惠渠、渭惠渠等灌溉工程。曾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渭北水利工程总局总工程师范、担任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一至第六任会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导淮委员总工程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等,为我国近代治水的先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