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步辇图的作者是谁 步辇图是谁绘画的

《步辇图》作者是谁?

《步辇图》作者是阎立本。

《步辇图》为唐代人物画,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从绘画艺术角度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

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

艺术价值

由于此图经历千余年的传承,如今所能见到的阎立本作品,尚无一帧能毫无争议地确定它为阎立本所做,这幅传为阎立本所做的《步辇图》。

对它是唐代阎立本所做还是唐代其他画家的原创摹本,或为宋人波本有许多争议,而书画鉴定界对《步辇图》的讨论认为《步辇图》的绘制年代不晚于宋代,定其为宋人摹本。

步辇图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阎立本个人资料介绍

1、《步辇图》的作者是唐朝画家阎立本。《步辇图》是一幅著名的历史画,它以唐朝初期文成公主出嫁松赞干布这一历史事件为绘制背景,意在表达大唐与各族人民友好交往的和谐景象。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2、阎立本(约601年~673年),唐代画家。阎立本在绘画、建筑等方面都很有造诣,并且阎立本父子三人都以工艺、绘画闻名于世。阎立本的代表作品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像》等。阎立本善于描绘人物肖像,其作品大多取自重大的历史事件及人物。其绘画作品在《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宣和画谱》等画录中都有被提到过,可见,阎立本其作品的鉴赏性极高。

《步辇图》作者是谁?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现存画作被认为是宋朝摹本。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价值

在表现技巧上,先钩墨线,而后敷色。衣纹墨线圆转流便、疏畅坚实,五官须发的勾划准确精细,并在靴筒的折皱等处局部配以晕染。设色中有平涂,也有渲染,几块大面积的红色分布有致,其间穿隔有扇面的两块石绿色,浓重淳净又富于韵律感,且色上不再以色线勾勒。

此图作为初唐绘画,从人物造型到线条、色彩的使用等,都明显带有南北朝晚期和隋朝绘画的意味,艺术造诣堪为古画上乘,足可作为研究初唐绘画的样本。一说为宋摹本,无款,有宋代章伯益篆书题记及米芾等人观款,并录唐李道志、李德裕“重装背”时题记两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历代帝王图》和《步辇图》的作者是

《历代帝王图》为阎立本所作。现今我们所能见到的《历代帝王图》为后人的摹本,又名《列帝图》、《十三帝图》、《古列帝图卷》。画中刻画了历史上汉至隋间有不同作为的13 位帝王的形象,这13 位帝王按历史顺序依次是:前汉昭帝刘弗陵、后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蜀主刘备、吴主孙权、晋武帝司马炎、北周武帝宇文邕、陈文帝陈倩、陈废帝陈宗伯、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步辇图》为唐代人物画,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两幅画都是阎立本的作品。

步辇图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阎立本个人资料介绍

1、《步辇图》的作者是唐朝画家阎立本。《步辇图》是一幅著名的历史画,它以唐朝初期文成公主出嫁松赞干布这一历史事件为绘制背景,意在表达大唐与各族人民友好交往的和谐景象。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2、阎立本(约601年~673年),唐代画家。阎立本在绘画、建筑等方面都很有造诣,并且阎立本父子三人都以工艺、绘画闻名于世。阎立本的代表作品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像》等。阎立本善于描绘人物肖像,其作品大多取自重大的历史事件及人物。其绘画作品在《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宣和画谱》等画录中都有被提到过,可见,阎立本其作品的鉴赏性极高。

步辇图的作者是谁

步辇图

《步辇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线条流利纯熟,富有表现力,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阎立本(601~673年),唐代雍州万年人,隋代画家阎毗之子,阎立德之弟。唐太宗时任刑部侍郎,显庆初年,代兄做工部尚书,总章元年为右丞相。擅长书画,最精形似,作画所取题材相当广泛,如宗教人物、车马、山水,尤其善画人物肖像。《步辇图》是以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松赞干布是吐蕃第三十二世赞普,他平定叛乱,开创了统一的吐蕃王朝。在唐文化的影响下,松赞干布对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进行了改革,促进了吐蕃社会开始向封建制过渡,可以说松赞干布是一位颇有作为的赞普。634年,他派使者向唐求婚,但未能如愿以偿。638年,他又派使者带琉璃宝入唐求婚,同时,他又带领20万军队猛攻唐朝的松州(今四川松藩),想以此向唐施加压力以答应自己的求婚,但被唐军击退。至此,他认识到必须要诚心与唐和好,所以他又于640年派大相(相当于宰相)禄东赞到长安谢罪,带去黄金珍宝献给唐朝,再次提出通婚的请求。机智的禄东赞巧妙地解答了唐太宗出的5个难题,在众多王朝的婚使中脱颖而出,唐太宗也意识到吐蕃对唐朝西部边境安宁的影响甚大,所以答应了吐蕃的请求,决定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批丝织品和典籍,还有许多树木、果蔬的种籽,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带进了西藏高原,促进了藏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吐蕃也派送了大批的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诗书,长安的妇女们也一度风行吐蕃人将脸涂红的风俗,称之为“吐蕃妆”。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加强汉藏两族的联系、团结,发展藏族的经济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人们的敬仰,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内至今还保存着他俩的塑像。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作者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作者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大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从绘画艺术角度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於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此图一说为宋摹本,但摹绘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书有关故事,还录有唐李道志、李德裕“重装背”时题记两行。

步辇图的作者是谁 步辇图是谁绘画的步辇图的作者是谁 步辇图是谁绘画的


《步辇图》的作者是谁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步辇图》是以公元641年(贞观十五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步辇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步辇图》为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 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扩展资料:

《步辇图》的绘画艺术水平

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褶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

从构图的角度来讲,这幅画很明显将所有人物分成两组。以画卷中轴线为界,左边三个男士依次排开,井然有序,在规矩中略显拘谨;右边以唐太宗为中心的人物群,左右簇拥的仕女形象,以及装饰物两把屏风扇、步辇等等,把人物的布局按照其功能自然分工成不同的角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步辇图》

《步辇图》作者是谁?

《步辇图》作者是唐朝画家阎立本。

内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现存画作被认为是宋朝摹本。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

笔法风格:

从构图的角度来讲,这幅画很明显将所有人物分成两组:以画卷中轴线为界,左边三个男士依次排开,井然有序,没有任何装饰,在规矩中略显拘谨;

右边以唐太宗为中心的人物群,左右簇拥的仕女形象,以及装饰物“两把屏风扇”、“一展旌旗”、“步辇”等等,把人物的布局按照其功能自然分工成不同的角色,而且仕女衣带飘飘和晁盖的迎风招展都有意刻画一种充满了柔情、安详、和善的情调。

左右这种对比,尤其是译官谨小慎微、诚惶诚恐和仕女们神情自若、仪态万方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张一弛、一柔一刚,让人的视觉得到了充分地享受。就像弹琴时的左手伴奏一样,稳健而低沉;右手高音区炫音技巧的展示,华丽而不俗脱;一唱一和,和谐有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