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四个意识什么时候提出 识

何为“四个意识”?即,1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公开提出“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这“四个意识”中的前两个,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经常出现在中国政治话语系统之中。而“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是在近两个月才成为政治热词。 中共首提“四个意识”,尤其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有何深意?。 中共首提 “ 四个意识 ” 有何 深意 1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公开提出“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熟悉中国政治的人知道,这“四个意识”中的前两个,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经常出现在中国政治话语系统之中。而“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是在近两个月才成为政治热词。那么,中共首提“四个意识”,尤其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有何深意?

为何强调“核心意识”?当今中国治理和中共执政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世所罕见。世界格局正在深刻调整,国内格局正在深刻变革,中国面临两个棘手的世界难题,即“中等收入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需要有智慧、有担当的领导核心,这事关13亿多中国人民的福祉和利益。

四个意识什么时候提出 识四个意识什么时候提出 识


三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下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治理中国的绩效非常亮眼。其中重要原因,乃习近平主动担当,重塑中国政治格局,全面负责党的各项任务,亲任多个领导小组组长,协调权力支配和资源配置。未来几年的中国治理和变革,难度之大,责任之大,可以想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邓小平) 为何强调“看齐意识”,笔者曾在“学习小组”专文提过。核心意思两层: 一是“集中统一”是中共执政发展的根本所在,党内分裂、不团结是政治隐患、危机之源。

邓小平曾说,“只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有一个好的常委会,只要它是团结的,努力工作的,能够成为榜样的,就是在艰苦创业反对腐败方面成为榜样的,什么乱子出来都挡得住。”这是在总结国内外共产党政权兴衰史的基础上,得出的深刻经验教训。苏共偌大一个政党之所以亡了,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党内政治力量分裂、意识形态分歧等。中共革命史以及建政后的建设、改革史表明,历次困境的根源之一即是中共内部出现不看齐的力量,甚至是搞分裂党的政治勾当。党中央严肃查处周永康、令计划违纪违法案件,消除了党内重大政治隐患,原因之一即是他们破坏党内统一团结。

二是治理中国、变革中国需要有中央权威,需要有打破体制内既得利益集团 的权威

中国这么一个大国、中共这么一个大党,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权威,是不行的、不可想象的。无论是地方还是部门,必须把分管的工作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衔接、统一起来,必须经常、主动、全面地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看齐,决不可自搞一套、阴奉阳违、“标新立异”、搞“独立王国”,影响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中央要有权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没有这一条,就是乱哄哄,各行其是,怎么行呢?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无论是“啃硬骨头”还是“涉险滩”,都需要有中央权威,需要有打破体制内多年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的改革权威。尤其是“触动团体或个人奶酪”时,最需要中央权威。

简言之,“四个意识”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政治、中国治理进入一个新阶段,将深远影响未来几年的中国政治格局和改革绩效。党中央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将以更大的权威与担当,带给中国民众更多获得感。(张广昭)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 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6] 。 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5] 。 主要内容 道路自信 道路自信 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为近代历史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是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 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 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的自信。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坚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自信,就是要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自信。 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坚持制度自信就是要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相信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人身财产权利。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 [3] [4]

“四个自信”形成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关于本质与现象、理论与实践、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等辩证关系的原理,关于社会主义形成、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思想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为“四个自信”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四个自信”的形成提供了宝贵思想资源。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及其理论成果是“四个自信”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为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

“四个自信”形成的社会条件和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和国家面临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家建设百业待兴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形势,亟待探索和回答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如何结合本国特色把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结合本国国情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摆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正是在这样的重大课题面前,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开始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始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做过精辟论述,他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接续谱写的。

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的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的确立者,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同志这段重要论述,不仅开启了我们党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而且也蕴含了党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无比自信。此后,邓小平同志先后提出了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关于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关于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些重要思想都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为了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四个自信”的形成过程和逐步拓展

我们党“四个自信”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从“一个自信”到“两个自信”“三个自信”再到“四个自信”这样一个逐步发展、不断深化拓展的过程。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概括总结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并强调我们党对这条道路“充满信心”。这是我们党的代表大会文件最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初步表述。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保持对完成党的各项目标任务“充满信心”。这是我们党的代表大会文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初步表达。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强调“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我们党的代表大会文件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最早表述。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向全党明确提出了坚持“四个自信”的整体战略要求,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我们党的领导核心第一次把“四个自信”并列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思想提出来。

“四个自信”的丰富内涵与深化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自信”,不仅在原来讲的“三个自信”基础上补充了“文化自信”,而且使“四个自信”成为一种内涵丰富、内容精深的系统化理论。

关于坚持“四个自信”的内在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们党之所以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坚持“四个自信”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他指出: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指引中国人民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对坚持“四个自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论述。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对坚持“四个自信”的目标任务进行了深刻论述。他强调要通过“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不仅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且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总之,“四个自信”作为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一个重要成果,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必将随着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而继续丰富和发展。

(作者:韩振峰,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专项课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层次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摆到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极大推动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绝对不能有丝毫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需要四梁八柱来支撑,党是贯穿其中的总的骨架,党中央是顶梁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坚持党的领导不仅在理论上有新认识,在实践中也有新探索,完善了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比如,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出台中央政治局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明确要求党的领导干部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进一步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这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使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力保证,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外部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带来的许多新的风险挑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不少长期没有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及新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党治国理政的种种重大考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呼唤、历史选择、人民期盼和实践锻造中,习近平总书记当之无愧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

为讲透、讲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全国各地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深入宣讲,让群众在春风化雨中领悟全会精神。图为2021年12月8日,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红旗里社区工作人员正在居民楼道内张贴全会精神宣传展板。 人民视觉 曹建雄/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发展要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四个意识什么时候提出 识四个意识什么时候提出 识


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在新时代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写入党章,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从党的指导思想向国家指导思想的转化;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强调“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作出的历史性决策和历史性贡献,取得的最重要的政治成果,是历史和人民的共同选择、郑重选择、必然选择,是党和国家之幸、人民之幸、中华民族之幸。

更加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决议》关于“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政治论断,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充分体现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坚强的政治保证。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赶考之路上,还会有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艰难险阻,将继续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上来,进一步深刻认识坚强领导核心和科学理论指导,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把拥护“两个确立”真正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做到“两个维护”,就要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这一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要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两个维护”建立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追求基础上,建立在对党的核心发自内心的敬仰、爱戴、忠诚、信赖、维护的深厚感情基础上。

做到“两个维护”,就要切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强调:“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绝不能有丝毫含糊和动摇。”实践有力证明,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就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首先要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党的政治建设抓好了,党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路线、政治大局把握住了,党的建设就铸了魂、扎了根,就能进一步做到“两个维护”,统一全党意志、凝聚全党力量。

做到“两个维护”,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要落实到行动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看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首先看政治上是否站得稳、靠得住。站得稳、靠得住,最重要的就是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各项工作中毫不动摇、百折不挠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打任何折扣,不耍任何小聪明,不搞任何小动作。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行动上,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

四个意识什么时候提出 识四个意识什么时候提出 识


近期,全军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有力有序推进。图为海军陆战队某大队组织新兵学习全会精神,引导新兵坚定理想信念、矢志建功军营。 孙宏韬/摄 做到“两个维护”,就要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

对党忠诚是写进党章里面的,是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条件和入党誓词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忠诚干净担当,忠诚始终是第一位的。忠诚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要居其位、担其责,尽其忠、竭其诚,一切行动听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指挥,在思想上高度信赖核心、感情上衷心爱戴核心、政治上坚决维护核心、组织上自觉服从核心、行动上始终紧跟核心,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铸就忠诚、以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淬炼忠诚、以大是大非问题上的立场定力检验忠诚、以无私无畏的担当诠释忠诚。

做到“两个维护”,就要不断提高政治能力。

政治能力,就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就是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在党员干部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有了过硬的政治能力,才能做到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咬定青山不放松”、“乱云飞渡仍从容”、“泰山压顶不弯腰”。要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怀有敬畏之心,注重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把政治能力训练贯穿党性锻炼全过程,努力做到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作者: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标签 - 网站编辑 - 王慧 校对 - 夏明月 徐勇林 【网站声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