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道德经四十六章原文译文)

《道德经》第38章(德经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者不彰显德名,因此有德;下德者张扬德名,以示不失德,因此无德。上德者顺其自然而无所为,下德者表面上是顺其自然,而实际上却是多做多为。出于仁爱之心的作为,实际上是有意而为;出于礼仪的作为,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人们就伸臂牵拽强,勉强其履行。所以,离开了道才会去考虑合于道的程度的德,德位的沉降才突显出人们的仁爱之心,仁爱之心的缺失才会激发社会的道义责任感,道义责任感的消褪才去审订各种礼仪规范。礼仪规范这些东西,是忠诚、信用不足的产物,是祸乱开始的罪魁祸首;此前的各种现行的社会知见,不过是道的衍展铺张,用它来踏上新途,那是愚蠢的开始。因此,真正得道的大丈夫,立身处世敦厚,绝不拘泥于位处浇薄未端的虚伪浮华的拘束;他心存笃实敦厚,绝不居于虚伪浮华。所以,要舍弃虚伪浮华而采取敦厚笃实,有所舍有所取。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中第三十八章请贴出,呵呵

古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皮(彼)取此.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释意:

道德高尚者,并不以为自己有德;(实有德)

道德底下者,不承认自己无德,所以没有德;

道德高尚者,并不刻意做作,只是行事皆遵循道的规律;

道德底下者,处处表现出有德,而自认为有道德;

上仁之人有所功成,无心自居

上义之人有所功成,有心自居

上礼之人有所功成,无人与之相应,则以臂拖拽以令人强从.

故失道矣,

失去道的规律即显示出德的品质

失去德的品质而后章显出仁的可贵

失去仁的可贵而后显现义的诚信

失去义的诚信而后依靠礼的根本

礼这个东西

是忠信之未落后的产物,

失去礼让,则容易发生祸乱.

能认识到礼前面的这些规律

即取道之精华

而礼这个东西却是愚笨的人认识大道的起始

所以大丈夫处在这些规律的敦厚之上位

不居处在这些规律的浅薄之下位

处其厚实之处

不居其浅表

故去彼取此.只保存敦厚的精华,舍去不好的浮华.

道德经第38章原文和译文

道德经第38章原文和译文如下:

原文:

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2、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3、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4、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5、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6、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7、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8、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9、故去彼取此。

译文:

1、品德高尚的人无需持道德诫律,心中自然有德;道德低下的人将道德诫律挂在嘴上,因为他内心无德。

2、品德高尚的人以无为的境界而不刻意追求什么;道德低下的人追求道德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3、大仁爱之人表现的仁爱不是为了得到某种目的;大正义的人追求正义往往为了实现某种目的。

4、大礼法之人注重的礼法如果得不到对方的相应,则恨不得抓住胳臂使人强从。

5、所以丧失大道才提倡品德;丧失品德才提倡仁爱;丧失仁爱才提倡正义;丧失正义才提倡礼法。

6、所谓礼法,不过表明了忠信的浅薄缺乏,其实是祸乱的端倪了。

7、有先见之明的人,知道社会上一旦礼法繁多,那么愚昧也就随之而至。

8、所以大丈夫宁可立身丰满的大道,不愿寄于浅薄的礼法;宁可执守大道的朴实,不愿寄于世俗的虚华。

9、据此而取舍。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处实去华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的人不会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所以是实际上有德;下德的人会把德表现在外边,所以实际上没有到达德。上德的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有义。上礼的人有所作为而得不到回应,就扬着胳膊强迫别人跟着他行动。所以,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道理:失去道后才有德,失去德后才有仁,失去仁后才得到义,失去义后才得到礼。礼这个东西呀,是忠信不足的产物。就是社会动荡不安的祸首。有预见的人,是道的虚华表面,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忠信守道的人处世厚道,不会浅薄待人,实在而不虚华。所以应当舍弃轻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这一章是《德经》的开篇,《道经》讲的是天道,也就是自然规律。《德经》讲的是人德,也就是行为准则。

老子认为人类的精神从道到德到仁到义在到礼是一个退化的过程,警示我们不应该务虚,应该以返本归源为首要任务。

老子认为“道”的属性表现是“德”,即只要合于“道”的行为就是“德”,不合于道的行为就是“失德”。“道”和“德”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德”是“道”在人类社会的具体体现。“道”是客观规律,“德”是指人们把道作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天道”和“人德”构成了老子的思想体系。

本章内容,老子将政治分了两个类型和五个部分。

两个类型是:无为和有为。

五个部分是:道、德、仁、义、礼。其中,无为是:道和德(上德)。有为是:仁、义、礼。

失道沦为德(下德),失德沦为仁,仁是有为范畴,失仁沦为义,义也是有为范畴,失义沦为礼,礼同样是有为范畴。所以说,只有上德是客观行为,仁、义、礼都是主观性行为。所以说,如果统治者不能明道,总是自我名利为中心,那么他所推行的仁、义、礼的目的就是在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礼”产生于忠信的缺失,是时间混乱的本源,只有去气浮华,返璞归真,去其虚名,立足于实际,才能真正的符合“道”。旨在提倡人们做事应该有正信正念,不应该被世俗的分别心、虚伪的人生观所干扰。

举个很好的例子。我们道士,如果做一件事出于正信正念,那么这件事做起来事半功倍,轻松完成(祖师爷就会扶持你)。倘若换个角度,这件的出发点是为了利益,那这件事绝对是事倍功半,举步维艰(祖师爷根本不管)。所以,做事不能本末倒置,只有正信正念才会带来好结果。因为自己的行为符合合乎于道,怎么能会有不好的结果发生呢。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道德经四十六章原文译文)道德经第三十八章(道德经四十六章原文译文)


《道德经》38章 做人要“处实去华”

《道德经》一分为二,“道经”和“德经”就是第三十八章为界。

一到第三十七章,属于“道经”的部分。

第三十八章开始,属于“德经”,合起来就叫《道德经》。

《道德经》并不是前三十七章讲“道”,后面才讲“德”的。

“德”就是按照“道”去做,你看老子每一章都先讲道理:

天道如此,人按照这个道去做,这不就是德的部分吗?

万事万物按照道去做,这不也是德的部分吗?

所以每一章“老子”都在讲“道”讲“德”,并不是说前三十七章讲“道”,后边从第三十八章开始讲“德”。

这一章是“德经”的第一章

下面我们来看看:

推崇本性的人不刻意修德,因此不失本性;

贬抑本性的人不忽略修德,因此就失掉了本性。

推崇本性的人无所作为且无所企图,贬抑本性的人有所作为且有所企图。

推崇行仁的人博施于人而无所企图,推崇行义的人有所作为且有所企图。

推崇行礼的人有所作为而无人响应,就扬着胳膊强迫别人顺从。

所以,丧失了道,才讲求本性;

丢失了本性,才讲求仁爱;

失去了仁爱,才讲求正义;

失去了正义,才讲求礼仪。

礼仪是忠厚诚实的社会风气衰落的产物,也是祸乱的开始。

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也是愚昧的开始。

因此,大丈夫立身厚重,而不喜轻薄;

追求朴实,而不尚浮华。

所以要舍弃浅薄虚华,保留厚重朴实。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原文及译文

知其雄①,守其雌②,为天下溪③。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④。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⑤,为天下式,常德不忒⑥,复归于无极⑦。知其荣⑧,守其辱⑨,为天下谷⑩。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⑾。朴散则为器⑿,圣人用之,则为官长⒀,故大制不割⒁。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

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

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