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出处)

形而上学,近义词?

近义词:& &形而上学—玄学、哲学

1.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认为一切事物都被孤立,永远不变。即使有变化,也是数量的增减 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变化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事物外部。

2.指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水而言梁启超《自然科学说沿革小史》:学问种类极繁要可分为两端;其一曰行而上,即政治学,生计学,羣学等是也。 其二形而下学即地质学,学化,天文学,质学,全体学,动物学,植物学等。

“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意思一样吗?能举例说明吗?

“形而上”与“形而上学”

在古希腊学者和我国古代学者的心目中,形而上学是相当好听的名称,为什么现在却成为腐朽的反动的哲学代名词?

一、什么是“形而上”

中国古代的哲学著作《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二章中,有如下的一段文字:“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自然的大道理;所说的器,是指一切有形的事物。而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按照着自然的大道理进行的。

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形而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应当是一种思想。思想在现实客观过程中确实起到作用,但却是以无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面对有形的东西它就是形而上的东西。所以黑格尔强调,精神应当是最高的形而上。

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出处)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出处)


“形上”和“形下”是相通的,形而上的实践意义是促进形而下良性发展,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如四时冷暖是人人都能感受到的,当把四时总结成二十四节气时,这就发生了第一个变化;当人们利用二十四节气变化从事农业生产时,这又是一个变化。

二、“形而上学”的由来

幸而上学首先是哲学的代名词。

亚里斯多德是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在公元前322年死去以后,遗留的著作很多。到了公元前40年时,雅典的吕克昂学院第十一任院长安得洛尼柯,才把亚里斯多德的遗稿编为《亚里斯多德全集》。其中相当部分的文稿首先编撰在《物理学》中,而其他一部分研究抽象的哲学原理的著作,则编在《物理学》之后,标题即为《后于物理学》。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直译为“物理学之后”,正与此对应。

显然《后于物理学》这个标题是编书的人临时采用的,意义很不确切。实际上,亚里斯多德自己说过,他在这一部分著作中所讨论的问题,乃是关于事物的属性、本质等等的“第一原理”,而他的《物理学》著作只不过是“第二哲学”罢了。

自从发行的时候起,西方的学者们一谈到抽象的哲学原理,就都采用了“后物理学”的名称,这完全变成一种习惯了。而根据中国古代“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思想,清代的学者在翻译“后于物理学”这个名称时,就把它译成了“形而上学”。这样的翻译应该承认是比较高明的。形而上的道,岂不是与抽象的差不多吗?

三、“形而上学”的没落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按照现在通行的理解,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

亚里斯多德师承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但其思想哲学已经开始反映出唯物主义的影子,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摆动。他虽然承认物质的客观存在、知识起源于感觉、事物以能动的形式存在,但他把物质当做消极的不动的,又把形式和物质对立起来,这就是他在哲学理论上的根本缺陷。历代反动的思想流派,都极力利用亚里斯多德的哲学原理的错误,使它愈来愈远地离开了真理,变成反动的哲学。

形而下学是什么意思?

《易● 系辞上》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出处)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出处)


意思就是:

在世界万物形成之前,物质还没有可见的形状,这是"形而上",即有形物质形成之前的物质,《易经》中把这种状态中的物质叫做"道"。"道"是无形的物质实体,是世界万物的本质、根源和本体。因为它是一种物质,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本质物质;当本质物质、本体或"道"发展变化为万物以后,物质具有了可见的形状,这就是"形而下",即有形以后的物质,《易经》中把这种状态中的物质叫做"器"。"器"就是拥有具体形态、形体、质量和硬度的世界万物,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现实物

“形而上学”的意思是:而逆向推演来的概念,形而上学即:形而上学,形而下学的理论根据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形而下学的理论根据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它主要是以万事万物为线索,根据物质的运动、发展和变化情况,研究和认识各种事物并解释现实问题,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变化的

严格来说,应该不存在形而下学的说法,应该是形而下。

形而上这个描述是有的,形而下这个描述也是有的,形而上学这个描述也是有的。

形而上学,是原始哲学的一个门类,指对在无法用经验证据证明的情况下,对世界本质的猜测。

形而上一般指抽象的事物,形而下一般指具象的事物。

形而上学是指原先希腊哲学中“物理学之后”的中文翻译,来源于易经。

形而上学主要研究的问题是世界的本质,追求终极真理。形而上学首先确定世界是被“造”出来的,相信在物质(物体)存在之前,其本质就已经被规定。累死《道德经》中“无名生有名,有名生万物”

举例来说就是,研究世界为什么存在,为什么如此存在的哲学。

而形而下,则并没有成为“学”。因为形而下是个通俗而低层次的思考方式。也就是研究物质是什么样的,可以用来做什么,关键偏向于后者。

用易经当中的话就很好理解“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明白了么?

行而下学是唯物主义中对形学的一种划分,即形而上学、形而下学。形而上学是近代唯物主义的概念,而"形而下学"是由"形而上学"逆向推演出来的概念,是指:"对可证明的客观实在进行的研究分析,是一种具体地、客观地、运动地观察方法和思维模式。

形而下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第一,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是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第二,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存在的矛盾,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辩证法

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出处)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出处)


辩证法即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辩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二阶段是本体论的辩证法,第三阶段则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对称辩证法。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即对称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

4.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势必导致唯心主义,原因是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不符合客观实际,并进而夸大主观的作用。

形而上学在不同的语境下的意义,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指:以用超验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观或者无形世界的哲学体系,而非科学研究现实世界的现象及规律;另一个指的是:与辩证法对立的 ,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超自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灵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等。

“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意思一样吗?能举例说明吗?

“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意思一样吗

“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意思不一样。

1、形而上学包括两个含义:①哲学的代名词;②用孤立和静止观点看世界的哲学思想;
2、形而上则是指抽象的精神性的东西。

举例

比如说,猪是4条腿的,他就认为4条腿的都是猪,这就是形而上学观点。是一种错误的物质观。再比方说“白马非马”“一切皆流,一切皆变”的逻辑。

扩展资料:

形而上学,指研究科学以外的、没有形体、不可证明的事物,是脱离实践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

形而上学通俗的怎么解释,到底是什么意思?

别听教科书上那句硬译过来的套话,大家听了都不明白,让人解释越解释越难懂!其实,“形而上学”指的就是“一切物质、物体状态及存在之上的学问”。

相反,“形而下学”指的就是“该物质、物体状态及存在之前的理性存在”的意思,这一点,我国古代心学、理学早就解释过了,无非是现在教科书的编者们是些“砖家”不动脑筋将该名词搞的很古怪而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