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唯物辩证法原理(考研政治唯物辩证法原理)

矛盾论的三大原理?

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无处不在)

其二,矛盾存在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矛盾贯穿始末)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其三,它是共性,它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因为矛盾的各各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

矛盾论的三大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次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矛盾论的三大基本观点

①从宇宙观的高度,发挥了列宁关于两种发展观的思想,不仅指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而且指出形而上学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书中还阐明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②全面论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③论证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原理,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定义,说明了找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并论述了矛盾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根据和条件。

④具体地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认为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⑤分析了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指出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五种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是什么?

A.矛盾分析的思维方法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C.联系的、全面的思维方法

D.过程论的思维方法


E.辩证思维方法: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到具体、逻辑与历史。

(1)归纳和演绎是人们认识过程中的两种推理形式。

归纳是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的结论、概念的思维方法。演绎法是从一般原理、概念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

(2)分析与综合是在认识过程中比归纳与演绎更加深刻的认识方法。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到事物的本质。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3)抽象与具体: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逻辑思维中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逻辑思维中的具体是许多规定性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作为辩证思维方法的具体与感性具体不同,后者是客观事物表面的、感官能直接感觉到的事物的具体性。

(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由作为逻辑起点的抽象经由逻辑中介上升到作为逻辑终点的具体,这只是完成了辩证思维永恒运动的一个周期,人类总的认识和实践过程遵循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

1、矛盾分析法;

2、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3、联系的、全面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4、过程论法.5.辩证法

一般只能在个体中存在只能通过个体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材料二材料三体现唯物辩证法什么原理?

通过抓典型指导面上工作,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工作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个别又比一般更丰富更生动。

唯物辩证法原理(考研政治唯物辩证法原理)唯物辩证法原理(考研政治唯物辩证法原理)


典型就是指在同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它从一般人物和事物中概括出来,具有自己的个性,同时它又是同类人物和事物中的突出代表。

唯物辩证法原理(考研政治唯物辩证法原理)唯物辩证法原理(考研政治唯物辩证法原理)


抓典型,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深化过程和工作深入推动的过程。先进典型是能反映事物发展方向的有代表性的个别。

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哲学世界观。

材料一:“五行”原指“五材”,即水、火、木、金、土。早期的“五行”说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多样性及世界本原的认识。西周末年,史伯提出了“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观点。

材料二:霍尔巴赫是18世纪的一位著名哲学家。他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都是不变的,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不同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位置的变化所造成的。

材料三: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的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就是把它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在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的存在着的东西。

运用唯物辨辩证法原理结合自身体会说明在我?

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但是,在当代,许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上。

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

只有使辩证法回到现实中来,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用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显现其活的、旺盛的生命力。

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有许多将辩证法运用得活灵活现的经典例子。例如:“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我们所必需的粮食和各种作物;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也不长庄稼,因此,谁也不会希望总是过冬天。”道出了评价改革开放要看主流的道理。

又如:“按锁配钥匙,锈锁先膏油。

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钥匙后配。

对很落后、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告诫人们做思想工作要尊重规律,要讲究循序渐进。

我们如果把唯物辩证法、群众的智慧和通俗生动的语言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使他的思想和观点呈现出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道出了许多深刻的辩证法道理,给人印象深刻。

比如:“下了高棋得意,下了臭棋生气,下了废棋不在意,其实废棋有时比臭棋损失还大,它耽误了许多时间和机遇。回想一下,建国以来我们下了多少废棋!”

又如:“自吹不好。越吹越灰,越吹越飞。

八分成绩吹成十分,人们最多给你打六分;八分成绩只说六分,人们反而给你打八分乃至十分。

如果你不服,继续加大吹的力度,那么群众会只看你的缺点问题。”

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以中国化的语言讲马克思主义哲学。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使哲学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的生活之中。这些经典著作影响了中国几代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瑞环同志的《辩证法随谈》在把哲学通俗化、生活化、群众化上与以上著作是一脉相承的,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深受感动。

人们长期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大量的工作经验和思想方法,对我们做好工作、加强修养、为人处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比如:“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方针政策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发展规律上找原因。”

又如:“看人必须抓住主要方面,看主要方面是缺点还是优点,既要看缺点对工作有多大害处,更要看优点对事业有多大用处。

唯物辩证法原理(考研政治唯物辩证法原理)唯物辩证法原理(考研政治唯物辩证法原理)


就一般讲,要先看长处后看短处,发挥长处避其短处,在发挥长处的过程中补其短处;要先看优点后看缺点,在发扬优点的过程中克服缺点。”

再如:“高明的领导之所以高明,主要不在于他的脑袋比别人聪明,而在于他善于综合,善于概括,善于汲取更多人的实践经验和聪明才智。”

这些话读后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总之,可读性强的优秀的哲学普及著作。会给指导人们如何社会与学习和工作。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三条,即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关于这三条基本规律的内在关系,一般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一、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一对矛盾组合而成(例如:有光就有影、有正就有负、有生就有死、有得就有失、电现象中包含有正电荷和负电荷,等等)。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因此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统一思想来自黑格尔。

二、质量互变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属性具有质和量两个属性。量是指衡量事物处在的某种状态的数量或具体形式;质是指事物的性质或本质。量变是事物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的变化,是一种飞跃,往往表现为突变。

质量互变规律,即从量变到质变,是说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事物,在其每次由一种性质变化到另一种性质的过程中,总是由微小的变化(即量变)慢慢积累开始,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事物由一个性质变化到另一个性质(即质变)。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没有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经过质变,在新质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推动事物无限地发展下去。因此说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

三、辩证否定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否定之否定原理来自黑格尔的“正-反-合”三阶段论:“正”态事物由于内部矛盾的发展,会过渡到反面,成为“反”阶段,这是第一个否定;由反阶段再过渡到它的反面,是为否定之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后,事物显然回到“正”态。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连着一个过程的,过程的更替要通过否定来实现。在事物发展的长链条中,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因此说,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法是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

静胜躁寒胜热的哲学原理?

答:“静胜躁,寒胜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双方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区别相互排斥相互对立,静与躁,寒与热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以现代学术思想来理解,“清静为天下正”所阐释的哲理是:只有系统收敛,才能使系统最终达致稳定状态。

“躁胜寒,静胜热”所阐释的哲理是:当系统趋向一个负面状态之时,需要一个“发散”因素(如,正反馈因素)使之转向正面状态发展,而后当发散到一定程度之后,通过“收敛”因素(如,负反馈因素)使之逐步趋向一个稳定值,使系统最终趋于稳态。

真正的“完成”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是无限接近。

如何试述唯物辩证法各个部分的内容及内在联系?

⒈唯物辩证法各个部分内容及内在联系: ⑴ 唯物辩证法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矛盾、联系与发展。

具体分为:

① 一个核心 —— 矛盾(包括: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矛盾 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 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② 两个基本特征 —— 联系(包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 理、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系统与要素辩证关系原理)和发展(包括:新事 物必将战胜旧事物原理, 过程论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展主观能动性关系原 理),

③ 三大基本规律 ——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④ 五对基本范畴 —— 原因与结果、 必然性与偶然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 现象和本质、 内容和形式。⑵ 唯物辩证法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 ① 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 辩证法的核心,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和中心内容; ② 联系与发展是世界存在 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 ③ 唯物辩证法的 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

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辩证法?

是唯物主义。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

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真理形式的主观性要求人们必须意识到,真理同它所反映、认识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我们既不能把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对象的客观性,把真理当作客观实在;又要反对唯心主义否认客观真理的错误观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