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兵马俑的由来(兵马俑的由来作文)

本文目录一览:

兵马俑的来历

兵马俑是秦始皇死后为其制作的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兵马俑被堪称是世界奇迹之一,兵马俑历经千年,还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那么兵马俑的来历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01

古代有殉葬的制度,奴隶主死后会有陪葬的物品和殉葬的人畜,凸显生前墓主人的尊贵地位。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形状的殉葬品。

02

秦人有好勇尚武之风,而秦国正是用武力征服了六国,所以秦始皇希望自己死后仍然能拥有强大的“秦之锐士”,这就是这些秦始皇兵马俑的由来。

03

考古发掘表明,此前历史时期曾有许多次机会,人们以不同的形式遇到过兵马俑的碎片。有考古专家将这些陶片拼接成陶俑并且认识到这是为秦始皇陵陪葬的军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现兵马俑。

04

周朝吸取殷商的教训,强调“明德保民”,人殉现象得到很大的改善,到了战国时期的秦朝,逐渐废除了残酷的人殉,出现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来代替人殉。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秦俑严格地摹拟实物,肖像栩栩如生,在规模和气势上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

05

兵马俑兵种齐全、部队庞大,从身份上区分,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这些陶俑制作细腻精致,形神兼备。表情、神态、姿势、衣着千差万别,反映出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兵种、不同职位的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人物面部身体的比例均非常匀称、和谐,堪称完美,不得不为当时工匠们的手艺折服。

兵马俑的来历?

古代有殉葬的制度,奴隶主死后会有陪葬的物品和殉葬的人畜,凸显生前墓主人的尊贵地位。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形状的殉葬品。

众所周知,秦人有好勇尚武之风,而秦国正是用武力征服了六国,所以秦始皇希望自己死后仍然能拥有强大的“秦之锐士”,这就是这些秦始皇兵马俑的由来。

拓展资料

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十分鲜明,人有三六九等。被统治阶级的地位低贱,人殉最兴盛的时代是殷商时期,商代贵族大墓中均有奴隶陪葬。在安阳殷墟工陵区内,已发掘的十几座大墓中被生殉、杀殉的多达五千余人。

周朝吸取殷商的教训,强调“明德保民”,人殉现象得到很大的改善,到了战国时期的秦朝,逐渐废除了残酷的人殉,出现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来代替人殉。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秦俑严格地摹拟实物,肖像栩栩如生,在规模和气势上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

兵马俑兵种齐全、部队庞大,从身份上区分,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这些陶俑制作细腻精致,形神兼备。表情、神态、姿势、衣着千差万别,反映出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兵种、不同职位的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人物面部身体的比例均非常匀称、和谐,堪称完美,不得不为当时工匠们的手艺折服。

参考资料:秦始皇帝陵博物馆《俑坑概说》 网页链接

兵马俑的由来

秦始皇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东5公里的下河村,1978年时任法国巴黎市长的雅克·希拉克称兵马俑的发现为「世界第八奇迹」。

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国第一个规模比较大完善的帝王陵寝,现存陵冢高76米,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发掘。

据目前的考证,秦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1.5公里处,普遍认为秦始皇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有机组成部分。

营建

秦始皇赢政即位(时年13岁)后开始兴建自己的陵墓(公元前246年或前247年)。修建过程经其一生,历时39年。秦始皇陵墓总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包括现在的秦兵马俑和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墓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帝陵,与其说是陵墓,倒更像都邑。首先,各种原料来源要求严格,很多都是采自特定产地,由专门工匠,开采、加工。在建造过程中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有看法认为最多时有70万人参加建设工程。

墓葬

兵俑和所配武器

兵马俑采用陶俑作为随葬品,因而得名。陶俑真人大小,由工匠逐一加工烧制,全部为手工劳动,没有使用模具。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陶俑各有容貌,体态各不相同。所有陶俑的制作均按照秦军编制,包括各级军官,各兵种,战车马匹。在形状加工好之后,陶俑著色烧制。最后再加上真实的兵器,装备。各个加工完成后,按照秦军作战部署分兵种、级别,逐一安置位置。因此,我们看到的兵马俑,是秦军的精确复制。由于兵俑完美的再现了秦军的风范,军事学者可以通过兵俑增加对「强秦」的理解。由于陶俑的原形可能是真实的秦军将士,所以有研究者尝试通过他们的容貌了解秦代的风土人情。

在人们初次见到兵俑时,兵俑衣著、武器的颜色还是十分鲜艳,历经两千年威武不减,但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渐渐剥落消失,只剩下现在我们看到的陶土色。

已经从兵俑和所配备武器的分析中得到的启示,秦军的弓箭部队配备多种箭矢,以应对复杂的战况。

随葬品

秦兵马俑博物馆

秦兵马俑博物馆建设于兵马俑坑原址之上,位于西安市临潼区东7.5公里的骊山北麓,西距西安37.5公里。其于1979年中国国庆节开放。首先开放一号坑,至1991年9月,三号坑正式对外开放。1994年9月,二号坑以边发掘边展出的方式向外界开放。

中国历史悠久,文物灿烂,雕刻艺术的遗产无疑极其丰富。然而有些人看不起自己祖先的雕刻艺术成就,已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早在数十年前,曾有人说:「中国雕刻比起希腊雕刻,简直瞠乎其后;后来有了佛像雕刻,也不过是受了印度文化影响下的产物而已。」其实,这是种偏差的看法,不过拾人牙慧,主要原因应在于中国雕刻表现理念不同于西洋,加以地下文物尚未大量出土,使得外国学者产生了不少偏见。

例如瑞典籍专研中国古代艺术史的喜龙仁说:「中国本来并无我们所谓『雕刻』之类的艺术存在,也没有我们所谓『雕刻家』之类的人物存在,古代中国并不把这类工作列入艺术的范围。」

奥地利的美术史学家佛莱也说:「雕刻在中国,不同于印度的是在造形艺术中并不占指导地位。……在佛教渡来之前,纪念碑人像雕刻极少,这是因为中国缺乏拟人化神像所致,以『人』为雕塑表现之事,并不源于中国,而是自佛教影响后才引起的,总而带有佛教的性格,居中国大雕刻的滥觞位置的,并非人物,而是动物。」

但是这些学者们之见解,能否尽见客观?只要他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雕刻艺术的流程,那就必能看出雕刻在中国艺术上所占的地位。现在就让我们带你们走进这个中国辉煌的雕刻艺术世界吧﹗ 在西安以的市郊有一条繁华的购物街,和别的一样,此处充斥著商的叫卖声。然而谁也想不到在这条平凡街道的尽处,就是名震天下的七大奇景之一——秦兵马俑。

穿过购物街,一行人步入了秦俑博物馆。只见场内耸立著三座建筑新颖的大楼,不说还不知它们就是兵马俑的一、二和三号展馆。

进入一号坑后,大家都为眼前之景所摄:只见千多个真人般大小的士兵俑站在馆内,有弓兵、甲兵、骑兵,更有身披重铠的将军。「每人」都手执长枪,布成数十个整齐的方阵,真令人有置身战场之感。细看之下,发现这些兵俑的制作实是一丝不苟,连眼眉、须鬓等细微之处亦有刻画。因为它们全是人手制作,所以相貌亦彼此不同。有如此精美的制作,使兵马俑不仅是一批历史遗物,更是古中国的一大艺术。兵马俑经历了二千多年岁月仍然屹立不倒,以今天的科来说,要生产一批如此耐用的工艺品恐怕亦非易事,由此可推想古代艺术家的手法是何等高明。

其后参观二、三号展馆,却发现那里比一号坑逊色得多了。如果一号坑是展示士兵出征前的状况,那么二号坑就是兵士大败后的情景:整个展馆都是残破的「肢体」,因为三十多年前中国的科技尚未发达,导致兵马俑在开采后未能受到妥善保护而被风雨破坏。至于三号坑,由于正在开发中,所以供观赏的展品不多。

即使只有这三个展馆,但那数千个兵马俑和其中所包含的文化、血汗,也足以令咱们中国人自豪了!

游西安兵马俑 学军队布阵 赏雕塑艺术

数西安名胜古,又岂止西安城墙?「到西安而没看过兵马俑,等于没到西安。」这句话并非虚言。秦兵马俑曾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1987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兵马俑壮观的程度不但令中外考古学家惊叹秦军布阵的气势,就连艺术家对出土兵俑的雕塑风格亦为之赞叹。

1973年,西扬村村民在柿树林畔附近打井时,发现下面有红烧土、烧结硬块和炭屑灰烬,初时大家以为碰上了老砖瓦窑。继续发掘下发现了「兵马俑」的面容,村民们十分诧异,后经公社干部房下到井底仔细观察,发现出土的砖块与秦始皇陵附近发现的秦砖一模一样,兵马俑就此被发现出土。

古朴雕塑见秦艺术美

兵马俑的发现令中外震惊,兵马俑现时分为一号、二号和三号坑,另有文物陈列馆,收藏了其他的秦朝时期文物。1999年人们又奇般发现彩色兵马俑,其高超的彩绘艺术和富有力感的造型,令世人对兵马俑有不同程度的惊叹,亦展现西安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兵马俑展现出先秦雕塑古朴拙稚风格:它的特点是线条简洁、注重装饰、讲究神似却不写实,每一个兵马俑亦有不同的面部表情俱独一无二。

兵马俑的发现使中外美术史专家们瞠目结舌,人们在这里发现了2000年前东方古典写实主义雕塑艺术的高峰,找到了中国美术史上残缺的一页。秦兵马俑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而多达数千个陶俑井然有序排列一起,其壮阔的阵容和磅礴的气势,这种群雕艺术堪称独一无二,亦展现出秦朝时,令人惊讶的秦军布阵。

阵容之盛显王者威风

一号坑是现时开发规模、军力阵容最大的俑坑。俑坑已发掘出土陶俑1000馀尊,战车八辆,陶马32匹,各种青铜器近万件。根据出土兵俑的排列密度估计一号坑共埋葬兵马俑6000馀件。凭栏俯视,东端3列步兵俑面向东方,每列68尊,是军阵的前锋;后面接战车和步兵相间的38路纵队构成军阵主体;俑坑南北两侧和西端各排列成军阵的翼卫和后卫。

二号坑是秦俑坑中的精华,还揭开了古代军阵之迷团。二号坑整个平面呈曲尺形,共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即东边突出部分由持弓驽的跪式和立式射兵俑组成;第二单元即俑坑南半部由驷马战车组成车兵方阵;第三单元即俑坑中部车徒结合,由车、步、骑兵俑混合编制组成长方阵;第四单元即俑坑北半部由众多骑兵组成的长方阵。四个方阵有机组合,由战车、骑兵、驽兵混合编组,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严整有序,无懈可击。

指挥车展示出战组织

三号坑的规模最小,与一号及二号坑呈「品」字状排列。三号坑出土木质战车一辆,车已朽,仅存残。车前驾有四匹陶马,车后有陶俑四件。前排的一件为军吏俑,后排的中间一件为御手俑,御手两侧的俑为车士。

古代一乘车上有乘员三人,此为四人,颇为罕见。在古代因战车的车舆较小,乘员一般为三人,增加一人不但会影响车速,而且人员拥挤不利于甲士操戈与敌格斗,所以四人共乘制不适用于一般战车。三号俑坑所发现的车有可能是指挥车,为了加强护卫的力量而采用四乘制。俑坑内的武士俑分两边相对站立,这种编列方法显然是警卫式的排列,推断三号坑武士俑的身份是卫兵。

兵马俑的风采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成为许多国家元首和成千上万中外游客必游之地。这个2000年前的古代大军阵,他们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气势雄伟,势不可挡,刹那间,你会感觉历史距离的消失,一种神秘力量把你带进喊杀震天、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绝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