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滴滴回应被审查 滴滴回应被审查是真的吗

滴滴出行为什么被审查?

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通告,宣布对滴滴出行进行网络安全审查。受此消息影响,滴滴出行股价大跌,滴滴出行还因此遭到外界质疑。

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表示,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至于详细的调查原因,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并没有公布,滴滴出行也只是说“积极配合调查”。

滴滴回应被审查 滴滴回应被审查是真的吗滴滴回应被审查 滴滴回应被审查是真的吗


有传言称,滴滴出行为了成功在美国上市,所以给美国提供了用户数据和道路数据。对此,滴滴出行副总裁、滴滴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李敏在其个人微博表示,滴滴国内用户的数据都存放在国内服务器,绝无可能把数据交给美国。

而本就在国内市场口碑不好的滴滴才低调的在美国上市,毕竟如果在国内上市,市值没有在美国的市值高,在美国市值超800亿美元。而在这次审查事件后市值跌落10%左右,这消息肯定会有部分网友叫好,特别在网络司机内心多少有些喜悦。

毕竟在滴滴的司机都知道滴滴出行抽佣高的离谱高达20%至40%的抽佣,而且滴滴对司机的态度极度冷淡,对司机的安全和权益没有一定的保障。

滴滴被审查,暂停新用户注册,究竟是怎么回事?

滴滴被审查原因如下:

7月2日晚间,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在官网发文,宣布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出行安全审查

公告称,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按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

滴滴回应安全审查:

1、滴滴将积极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我们将在相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全面梳理和排查网络安全风险,持续完善网络安全体系和技术能力。

2、2021年7月4日,滴滴出行在其官方微博就被网信办下架一事发表回应称,滴滴坚决落实国家有关部门的相关要求,已于7月3日暂停新用户注册,滴滴出行App将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下架整改。已下载滴滴App的用户可正常使用,乘客的出行和司机师傅的接单不受影响。

3、滴滴表示,真诚感谢主管部门指导滴滴排查风险,将认真整改,不断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和技术能力,持续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防范网络安全风险,持续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

4、2021年7月16日,国家网信办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进驻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网络安全审查。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滴滴

“滴滴法”出台了,但这只是开始... ...

7月10日下午两点多,《央视新闻》发布新闻:“国家网信办拟定,掌握超百万用户信息公司赴外上市须审查!”

该拟定被河南共青团戏称“滴滴法”,并在两小时内被网友迅速顶到评论第一。

该拟定被调侃为“滴滴法”,为什么反而深得大众心意?

这必须要从近日的“滴滴风波”谈起,我们先来简单梳理一下事态发展 。

但滴滴开心没到两天,就遭到国家重锤。

问题一下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滴滴当天就吓的一身冷汗,当日第一时间回应被网络安全审查:将积极配合,排查风险!

但随着网友的各种深扒,有人质疑滴滴已将国民的数据打包给美国。

但国民们并没有片面听信,毕竟这关系到大部分人的信息隐私问题。

至此,面对滴滴的遭遇,大部分国民却是一片欢声,很多人也追踪评论:已卸载滴滴!

这让人难免又发问,国家要求滴滴出行下架整改,为何如此深得人心 ?

滴滴出行赴美上市这一举动,背后到底又说明了什么呢?

01 敏感时期,滴滴为什么着急赴美上市

要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先回溯到6月10日。

很巧的是,滴滴选择在同一天,向美国证券委员会递交了招股书。

而且,好选不选,非要选在举国同庆的我党诞生百年的前夕,赴美上市。而且在之前没有任何的造势和宣传。

滴滴此等反常做法,让人不禁生疑!是否想抢在安全法生效之前,抢先坐实坐大,以此来逃避中国政府的监管。

02 滴滴用了短短20天,就完成了上市审核!

从滴滴6月10日正式申请在美上市,到6月30日滴滴开始在纽约所交易,仅仅用了20天的时间。

这是什么神一般的速度!!按以往的速度,不折腾个一年两年,是不可能的。

要知道,自特朗普上台后开始全面打压中国以来,美国政府对中国公司赴美上市制造了很多人为的麻烦,尤其是一些高 科技 公司、互联网公司。

前段时间,才有对华为的强烈打压,转过头却对滴滴敞开怀抱。难道这是因为美国反思改过、大发善心吗?

我只想说,中国有句老话,“ 事出反常必有妖 ”!

这不得不提及到滴滴复杂的股权构成! 滴滴招股书清楚注明了公司股权结构 :

众所周知,股权决定最终话语权,滴滴属于谁的,不言而喻!

而且有细心的人发现,滴滴有个独立董事,此人从西点军校毕业,是美国前正式军官,也曾是美国陆军的一名情报军官。

试问,滴滴种种行为到底何意?真是细思极恐!

03 滴滴此举,泄露信息的风险到底有多大!

其他的先不说,我们先来看看滴滴到底手握多少国民的隐私信息。

大家都知道,要注册滴滴用户,必须填写很多个人信息资料,譬如身份信息,用车情况等等。

更重要的是,滴滴具有强大的地图导航功能,成千上万的司机每天满中国的跑,行程路线和信息每天都会有海量且精密的积累,滴滴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构建一幅庞大的智能地图信息。

滴滴回应被审查 滴滴回应被审查是真的吗滴滴回应被审查 滴滴回应被审查是真的吗


来自“滴滴出行官网”

更何况,2020年12月,特朗普签署了《外资公司责法》。一方面,要求公司不受中国政府控制,另一方面要求在美上市公司披露机密信息给美国审核。

滴滴选择到美国上市,人家会对你额外开恩,不进行检查审核?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初步明白,滴滴的数据安全到底有多大风险了吧。

这么重要的私密信息,却不是由我们国家全权私自掌控,掺杂了这么多“外人”在其中,难免让人心生担忧。

04 互联网行业的整治和规范,才刚刚拉开序幕

在我国,网上或各式软件对大众信息的非法获取和绑架早已是众所周知,几乎没有一家企业可以拍着胸脯保证,自己采集的数据都是合理合法合依据的。

但国家不会一直坐以待毙,以前只是时候未到而已。

值得提醒的是,这三家企业也是在今年6月,完成了在美国的上市,同样都掌握了大量用户的个人信息,我们绝不容许数据外泄给美国。

国家这次的重拳出击,不光重创了滴滴等企业,也击中了很多互联网企业的七寸。

这几天,企业集体倒地的股价走势,也说明了这些企业的慌乱。

国家此举,强势的说明了我国对信息安全的重视,对有疑泄露我国信息者的强硬态度。

作为任何的企业和组织,要生存、要发展无可厚非,但万不可用国家的信息作为筹码去与他人交换利益!

国威不可侵犯,国情更不可泄漏!

上一次是阿里和蚂蚁,这一次是滴滴出行的下架整顿,运满满、货车帮和boss直聘的网络审查。

然而,这只是开始,我国对信息安全的保护一定会越来越规范。

互联网行业的整治和规范,才刚刚拉开序幕!

滴滴出行被审查 已经停止新用户的注册

这几天滴滴出行因为在美股上市,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就在刚上市这两天,忽然有消息称滴滴出行被审查了,这篇文章就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据7月2日消息,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按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

应当自向运营者发出书面通知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初步审查,包括形成审查结论建议和将审查结论建议发送网络安全审查工作机制成员单位、相关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工作部门征求意见;情况复杂的,可以延长15个工作日。

受消息影响,滴滴在美股盘前突然跳水闪崩,股价跌去10%。市值没了500亿人民币!

在利润表现方面,滴滴已扭亏,此前连续亏损三年。招股书显示,滴滴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净亏损分别为150亿元、人民币97亿元和人民币106亿元。2021年一季度,滴滴的盈利已达到54.83亿元。

用户数据方面,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个月里,滴滴全球年活跃用户为4.93亿,全球年活跃司机1500万。其中,中国拥有3.77亿年活跃用户和1300万年活跃司机。

交易量方面,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个月里,滴滴全球平均日交易量为4100万单,全平台总交易额为3410亿元。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的3年时间内,平台司机总收入约6000亿元。

对此,滴滴回应称,滴滴将积极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我们将在相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全面梳理和排查网络安全风险,持续完善网络安全体系和技术能力。

综合以上信息,互联网巨头海外上市,掌握这么多的国内数据,审查也是应该的,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程维柳青被调查?滴滴回应来了,态度依旧坚决

滴滴本以为上市了就可以高枕无忧,毕竟目前还没有被强制退市的先例,除非是财务造假,或者是业绩表现太差。但没想到却很快遭遇了调查,风波才刚开始。

在中国网约车市场占据了支配地位,滴滴确实是一个优质股,在上市后,市值曾一度突破了800亿美元,在经历了一个月的跌幅后,目前稳定在420多亿美元。毫无疑问,投资人都在等最终的调查结果出来,到那时滴滴的股价必定还会迎来大震动。

被暂停了新用户注册,影响也不小。国内再一次迎来了网约车大战,从各大平台的数据来看,滴滴的对手们都在以低价,补贴等形式抢夺用户。特别是拥有几亿用户和充裕资金的美团,更是抓住机会,向滴滴再次发起了冲击。

除了市值蒸发,市场被抢夺,大家最关注的还是对于滴滴的调查结果,尽管还没出来,但市场传闻已经是满天飞。就在昨日,又有媒体称程维、柳青被调查,立即引发了网络争议。

8月12日,香港媒体《南华早报》称,滴滴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程维、总裁柳青及高级副总裁朱景士正被监管机关调查,调查结果可能导致滴滴管理层变动。

对于这则传闻,滴滴很快做出了回应:关于管理层变动的传言为不实消息。滴滴的意思是还在配合网络安全审查,这些都是谣言。有意思的是《南华早报》早已被阿里巴巴收购,而阿里又是滴滴的股东之一,其CEO张勇还是滴滴的董事。

程维、柳青、朱景士是滴滴最核心的三位高管,程维是滴滴的创始人,打下基础的人。柳青是2014年才加入,2015年成为滴滴总裁,柳青加盟后,立即给滴滴拉来投资,补充了弹药,柳青对滴滴贡献不小。朱景士是柳青在高盛的同事,也是她拉入到滴滴,据了解,朱景士仅用30天就为滴滴融资了30亿美元,可见其能量不小。

这三人都是董事会成员,在滴滴上市后,程维持股6.5%,柳青持股1.6%,朱景士和其它高管持股1.8%。如果他们三人都被更换,那真的是大震动。

其实,如果滴滴真的出现了数据安全问题,那谁来负责?肯定是滴滴的最高层领导,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传闻,但调查结果都没出来,一切都只是猜测。

除了管理层变动这个传言,此前还有两个传言,一个是滴滴将私有化,另一个是滴滴将交出数据所有权,对于这三个传言,滴滴态度都很坚决,全部否认。

滴滴回应被审查 滴滴回应被审查是真的吗滴滴回应被审查 滴滴回应被审查是真的吗


滴滴如果私有化,那意味着就是从美国退市。按照规定,企业是可以主动退市,但想退市没那么容易,首先,需要回购投资人的股份,这笔钱可不小,滴滴上市后,市值蒸发了这么多,投资人无疑都是亏损的,他们必然得到更多赔偿才愿意。

其次要征得所有股东的同意,对于滴滴来说,股东们不可能同意,本来就是以软银为首的股东们要求突击上市的,虽然现在市值蒸发了不少,但仍然不低。所以,如果不是硬性要求,滴滴是不会退市的。

关于滴滴交出数据所有权给第三方公司,也就是国企卫士通,这个倒是有可能。滴滴掌握着几亿国人的出行数据,涉及到国家安全问题,交给第三方公司来管理,更加安全可靠。但即便是不交出来,那未来滴滴的数据也是要受到严格监管。

其实,这三个传言都切中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上市了会不会退市,数据怎么处理,高管是不是要负责,但这些都要等到调查结果出来之后才知道,目前的一切传闻确实不可靠。

虽然说不可靠,但传闻多了,也可以影响到股价的下跌,这应该是竞争对手想看到的,所以,传闻是从哪里来的?

如果按持股比例来看,滴滴确实属于一家外资企业,其第一大股东日本软银,持股20.1%,第二大股东美国Uber,持股11.9%。

要知道在中国企业家协会每年发布的《中国企业500强》名单中,从来没看到过阿里和腾讯的身影,就因为它们的第一大股东是外资,所以列为了外资企业,滴滴如今也是这样的情况。

不过,滴滴背后的投资阵容非常豪华,除了外资,还有不少“国家队”,交通银行、中投公司、中信资本、中邮资本、保利资本、中国人寿等等。

由此可见,滴滴之所以能够发展这么顺利,是因为有阿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有软银、高盛这样实力强劲的外资,也有这么多国家队,这么多人在分享网约车这块蛋糕,所以滴滴未来还是有机会的。

7部门联合审查,滴滴公开辟谣不会停止服务,网约车大战再度开启

最近滴滴的热度可以说是只升不降,想必大家对于这一事件应该多多少少都有通过网络等媒体了解到,如今该事件又有了新的动向,滴滴被国家7大部门进行联合审查,但滴滴表示依旧不会停止服务。

说起滴滴大家应该非常熟悉,随着滴滴在美国匆忙上市,其内部的数据安全问题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调查,在仔细审查之后, 滴滴确实存在违规收集用户隐私信息,并且泄露的风险,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对滴滴进行了强制管理。

滴滴现在旗下的25款APP被迫下架 ,如今这一事件还没有就此停止,又有了新的发展动向,国家7大相关部门开始联合,再次对滴滴进行安全调查。

估计滴滴自己都没有想到,会在国内引发这一连串的大事件, 虽然之前蚂蚁金服也遭到了4个部门的相关调查,但与滴滴这次受到的“待遇”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而且蚂蚁金服被调查主要是围绕着金融方面,而滴滴这次显然是全方位的全面盘查,两者明显不在一个档次内。

这显然离不开之前提到过的数据安全问题,滴滴在我国网约车市场中的占比是极大的, 这也就意味着它掌握的用户信息量也是巨大的 ,一旦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被恶意利用,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滴滴可以在短短20天的时间里就完成全部上市的工作,这其中当然离不开美国的推动作用 ,滴滴在我国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也很难再有突破,在美国上市的它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美国则盯上的是滴滴掌握的大量数据。

从这一次国家相关部门大规模出动就可以看出了,滴滴在美国上市的危险性是极高的, 首先单看自然资源部大家就可以明白其中的厉害程度 , 该部门主要的业务之一就包括地理信息的绘制 。

对地质知识有了解的朋友应该会知道,国家地图上的一些重要信息其实并不会对外公开,也就是说为了保护数据安全,对重要地点实行隐藏的措施,但是在大数据背景下,滴滴可以根据自己掌握到的相关信息进行推理,完全可以准确地将这些地点找到,并且知道这些地方具体的工作内容是什么,这就是大数据下存在的安全隐患。

许多人在看到滴滴被大规模进行审查之后,都纷纷表示看来滴滴这次确实要凉凉了, 并且有消息传出滴滴将会在7月20日的时候停止服务。

对于网络上的言论,滴滴站出来辟谣 ,明确说明自己今后并不会停止服务 ,原本以为滴滴要从网约车市场退出,但从目前滴滴发表的回应可以看出,它对于自己还是比较有信心的,这次的大规模的审查并不会彻底击垮它,毕竟最终的审查结果还未知,网约车大战再度开启。

前段时间随着滴滴的落寞, 美团和高德打车等都开始将目光重新放到网约车市场中 ,想要将滴滴的市场份额抢来,为此采取了很多的优惠政策。

美团不仅将打车系统重新上架,更主要的是为了拉拢更多的司机加入其中,推出了新司机注册免佣金的政策 ,简单来说就是新司机在选择美团之后,收益将会全部归自己所有,光看这一点的诱惑性就已经很大了。

滴滴此次正式对外宣布自己不会下线,依旧会干自己的老本行,看来这样网约车大战将会持续升温,具体是美团等新打车系统胜利,还是滴滴继续占据霸主之位,一切都要以最终的结果为准,大家认为今后的网约车市场会如何呢?

滴滴出行怎么回事

滴滴被审查确认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问题,滴滴出行app被紧急下架,滴滴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平台以后还能用吗?今天这篇文章带大家深扒滴滴违规事件,看看这事件的前因后果。

就在昨天晚上,一则信息在朋友圈刷屏了,刚刚在美国上市的滴滴,遭到了国家信息部门的核查,并且被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因此啊,根据国家《网络安全审查办法》这个法规的规定,滴滴出行app在各大应用商店被紧急下架,而滴滴公司被要求对相关问题立刻进行整改。

滴滴一上市就被查,而且还是2020年6月《网络安全审查办法》这个法规实施以来,被公开实施网络安全审查的第一家企业。于是啊,市场上很多风言风语,有人说滴滴完蛋了,以后估计就不能用滴滴了,有人说滴滴为了在美国上市,把国内用户的数据都提供给美当局了,明明大部分的钱是在中国赚得,去美国上市太不厚道,更夸张的说法是滴滴的高管团队本身就非常可疑,还疑似混入了美国军方背景的人物。

对于滴滴来说,在香港或者大陆上市其实是最为合理的,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滴滴其实很难满足在香港或者大陆上市的要求,因为一直以来,美国对于上市公司在合规方面的要求就比较低,而大陆和香港,都还是要求比较高的。滴滴客户信息管理存在问题,违规使用客户个人信息的做法,不会是才有的,如果有这一个瑕疵,在国内上市的路就等于是被封死了,所以啊,滴滴在美股上市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大家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滴滴这么知名的互联网企业上市了这么低调,连仪式都没有举办一个,树大招风,知道自己有问题越是要低调一点儿。

滴滴出事了之后呢,有很多网友担心前期在平台上充的值,还有没有开的发票都成了问题,也有很多人问,滴滴是不是以后就用不了了呢?我觉得大家不至于这么担心,现在国家对于滴滴的审查已经定性了,后面其实是要看滴滴管理团队、投资人和政府的谈判,看能不能找到一个比较好的整改方案。

滴滴被直接淘汰是不可能的,因为关系到了上百万人的就业,滴滴目前在国内网约车市场已经占了80%的市场规模,背后是大量的网约车司机的就业问题,并且啊,滴滴股权结构复杂,背后是这么多投资机构和股民的资金,网络安全核查是滴滴遇到的突发事件,他需要有时间来反应,来整改,但不会做不下去。

可以确定的是,滴滴的管理模式可能会变更,信息数据的管理可能要推倒重来,国家对于滴滴数据的监管会更加严格。至于因为这事受到了损失的投资者,对滴滴进行集体诉讼也不是不可能。

随着滴滴事件的发酵,还可能产生哪些连锁反应呢?

首先啊,滴滴作为国内最大的出行平台,滴滴的用户信息安全出现了问题,那么同类型的其他平台,包括美团、哈罗等,也会受到相关的核查,至少是会被要求自查。网络安全核查会不会延伸到其他的互联网平台公司,特别是在美国上市的这些企业,是非常有可能的,至于这些公司是不是安分守己,有没有其他问题,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其次,滴滴事件可能成为一个导火索,带动整个资本市场信息安全板块的爆发。这几年由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往科技、信息安全方向转移,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目前,在A股市场,信息安全板块所有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已经超过了5000亿元,发展前景非常好。滴滴事件,将引发大家对网络数据安全的关注,同时会利好国内网络安全相关企业,包括奇安信、安恒信息、天融信等企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