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有味)

本文目录一览: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     0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要等对方实在无法想明白的时候再去开导他,只有在对方心里明白但不知如何表达时再去开导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 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宋代理学家 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扩展资料: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参考资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百度百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什么?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一、出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篇》。

二、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三、翻译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扩展资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篇》,《论语·述而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的教学思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的好学好问;“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的谦虚谨慎。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什么?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名人有很多,名言也有很多,但是能够一听就懂,一听就记得住的还真的不多。下面一起来看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什么。

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要等对方实在无法想明白的时候再去开导他,只有在对方心里明白但不知如何表达时再去开导他。

2、 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以上就是给各位带来的关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什么的全部内容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举一个例子不能给你说出三个例子,就不要在重复。

扩展资料:

一、论语篇目介绍

1、学而 (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2、为政 (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3、八佾 (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4、里仁(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5、公冶长(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6、雍也(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7、述而(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8、泰伯(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9、子罕(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10、乡党(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11、先进(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12、颜渊(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13、子路(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14、宪问(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15、卫灵公(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16、季氏(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17、阳货(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18、微子(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19、子张(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20、尧曰(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二、举一反三[ jǔ yī fǎn sān ]

释义: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形容善于类推,能由此及彼。

典故:有一天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例子,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例子,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举一反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