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古筝名曲欣赏(古筝名曲欣赏100首)

古筝名曲《渔舟唱晚》一首意境优美的渔舟荡歌

古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广泛地流行于中华大地, 其发音清脆洪亮,弹奏时音韵浑厚,婉转动人,时若玉珠落盘,时若翻江倒海。 这种美妙动听的音色、丰富多变的演奏技法千百年来深受群众喜爱。

歌曲《渔舟唱晚》是由已故的古筝演奏家娄树华先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 ,歌词唯美、曲调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

一、《渔舟唱晚》的音乐背景

筝曲《渔舟唱晚》是古筝中最富盛名的作品,也是古筝公认的代表曲目之一。它创作于1938-1939年间,根据《 辞海 》 对渔舟唱晚解释为: “渔舟唱晚,筝曲,近人根据传统乐曲《归去来》改编发展而成。《 渔舟唱晚》题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目前在古筝演奏中流传着两首《 渔舟唱晚 》:一首是娄树华传谱的《 渔舟唱晚 》,另一首是金灼南编曲的《渔舟唱晚》。因娄树华这首《 渔舟唱晚 》曾在几本书上登载、出版发行,比金灼南编曲的《 渔舟唱晚 》较为流行。 但这两首乐曲,并非同名异曲,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金灼南版《渔舟唱晚》根据流传山东的民间筝曲《双板》《三环套曲》《流水击石》改编。 金灼南先 生在七七事变前,曾在北京与娄树华相识,并传授了他所编曲《 渔舟唱晚 》。娄树华先生之后又对其进行了改编。

对比二人的《渔舟唱晚》曲目,不难发现娄树华改编的《渔舟唱晚》第 一小节至十九小节与民间传统乐曲《双板》及金灼南编曲的《渔舟唱晚》其音调儿乎完全一样,娄树华改编此曲前半部分时保留了《双板》、金灼南《渔舟唱晚》的基本曲调,只有几处略有不同。 说明这也是一个传承、流变的过程。

二、《渔舟唱晚》的音乐鉴赏

“韵”是中国传统音乐升华的最高形态,是民族音乐的精髓。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筝有着一套独特而奇妙的作韵手法,它通过左手按压琴弦来改变乐音的高低起伏,形成或抑扬顿挫,或细腻委婉,或泪落哀愁的音响效果。

筝曲《渔舟唱晚》描绘了夕阳西下,碧波万顷,渔人归舟的动人情景。 全曲分为三段,第一段是柔美的慢板,并配合以左手的揉等装饰性手法,以歌唱性的旋律描绘出一幅落日余晖的景色。曲调平和、旋律舒展、情绪恬淡,在欣赏中使人身心松弛、宁静美妙,带人进入空灵的境界。

《渔舟唱晚》的演奏中,要把握好整首歌曲恰当的意境表现。 掌握曲子的主题思想,在意境中演绎歌曲所包含的艺术特色,将筝曲蕴含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揉弦给人带来渔民悠然自得的泛舟江水之上的感觉。

第一段主要以稍缓的行板速度做铺垫。 速度较慢的慢板,演奏时应平心静气,稳稳的根据拍子的有规律的前进。这需要一个过程,就如慢板的推进,不可急于求成,在悠扬的慢板中静静的体会渔民悠然自得的感觉。因此,在演奏上需把筝曲优雅的情绪、悠扬的感觉弹奏出来,不需要很大的力度。

第二段描述渔民出海摇橹的画面,和看到鱼儿满心欢喜场景。 此段分两部分,在调式上发生了变化,节奏也较前活泼,形象地描绘出了荡桨声、摇橹声及浪花声飞溅的声音。

第一部分渔民摇橹。 用左手按弦和揉弦相结合,快板节奏奏出了一串模进音型,从开始的水面漾动到船儿压着浪花飞速前行,速度逐次加快,力度不断加强,跌宕起伏,和前面的音乐有鲜明的对比,表现出急切的心情。

第二部分紧张的情绪开始。 力度由突强变弱,一个下滑音回到“头”上,接着快板的弹奏,看到鱼儿的愉悦之情。速度由慢到快,强调切分节奏的强弱感,把动感的画面形象的描绘出来了。这里快板应充分调动起情感,以饱满激昂的情绪去演奏,要用心依悟曲子的内涵,调动心中真实情感。

第三段突显渔民丰收的画面,最后回到安静的场面。 就在音乐即将进入高潮的时候,音乐戛然而止。恢复到雨后风平浪静,速度也回到开始的行板,声音饱满一些,弱收。

之后,音乐在速度和力度上并没达到真正的高潮,反而出人意料地回归平静,好像夜幕降临,湖面泛起点点灯火,银色的涟漪仿佛在泛音中渐渐消失。使人们进入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这种慢速,层层下落的结束。 从侧面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给人留下一串难忘的温情与联想,令人神往。给人一种回归主题的感觉,从忘我的空灵境界,重新回到了现实境遇。

歌曲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这种意境表现得最为明显 。表现出打鱼人、江上水、江上风、渔船摇荡,最后打上鱼来,这种视觉上、听觉上的诗情画意,整个画面是一个生动形象。

演奏时需注意筝曲节奏、旋律的变化,把握其速度及力度,更重要的是体会歌曲《渔舟唱晚》的意境之美。 因此,想要把握筝曲的意境,需要深层次的了解音乐。

总结:

乐曲借景抒情,描绘的是山水自然,实则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这些自然的美景不再是外在世界,它能够让人们得到精神上的归宿,乐道忘忧。正如老庄精神希图在虚无与空灵的冥想中达到无边无涯的自由境界,这是一种超越了有形的无形、是超越了宇宙的自由。筝曲《渔舟唱晚》正是表现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音乐思想。

古筝曾被称之为“群声之王,众乐之师”、“仁智之器”,甚至在一些诗词中这样描述“平生无所愿,愿作乐中筝”。 古筝是鲜活有生命的,仅凭技法没有感情的演奏,只会让人感觉到音乐、音符是只有骨肉没有灵魂,作为演奏者需要用心去唤醒它的生命。

除了充分了解作者、乐曲背景、创作构思、乐曲内容,还需加综合知识积累,多练、读书,提高综合素质,带着这些知识在演奏时会提升对音乐的理解。

古筝独奏十大名曲欣赏

古筝独奏十大名曲有:《渔舟唱晚》、《出水莲》、《高山流水》、《林冲夜奔》、《侗族舞曲》、《汉宫秋月》、《寒鸦戏水》、《东海渔歌》、《香山射鼓》、《战台风》。

1、第一首《渔舟唱晚》,是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

2、第二首《出水莲》,为广东潮州客家筝曲。

3、第三首《高山流水》,为我国十大古曲之一,浙江筝派的代表作。

4、第四首《林冲夜奔》。

5、第五首《侗族舞曲》,表现了侗寨风情,抒发了侗家儿女热爱美好生活的欢乐情绪。

6、第六首《汉宫秋月》,也是我国十大古曲之一。

7、第七首《寒鸦戏水》,是“客家筝曲”中名作。

8、第八首《东海渔歌》,是张燕创作于七十年代的作品。

9、第九首《香山射鼓》,作于1980年,1983年在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上被评为优秀音乐作品。

10、第十首《战台风》,是在六十年代中期,王昌元有感于上海码头工人与台风顽强搏斗的精神而创作的。

十大古筝名曲有哪些?

中国古筝十大名曲有:

第一首《渔舟唱晚》是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

第二首《出水莲》为广东潮州客家筝曲。

第三首《高山流水》为我国十大古曲之一,浙江筝派的代表作。

第四首《林冲夜奔》 林冲夜奔。王巽之作曲,乐曲描绘了林冲雪夜上梁山的情景。 筝独奏曲,林冲雪夜奔梁山是《水浒中》的精彩篇章,多次搬上舞台。

第五首《侗族舞曲》表现了侗寨风情,抒发了侗家儿女热爱美好生活的欢乐情绪。

第六首《汉宫秋月》也是我国十大古曲之一。

第七首《寒鸦戏水》是“客家筝曲”中名作。

第八首《东海渔歌》是张燕创作于七十年代的作品。

第九首《香山射鼓》作于1980年,1983年在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上被评为优秀音乐作品。

第十首《战台风》是在六十年代中期,王昌元有感于上海码头工人与台风顽强搏斗的精神而创作的。

古筝十大名曲欣赏

有关古筝十大名曲欣赏

引导语: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中华民族传统乐器,属于弹拨乐器。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古筝十大名曲欣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首《渔舟唱晚》

《渔舟唱晚》是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该曲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多年来一直认为是娄树华于三十年代根据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近年来又有人提出该曲为近人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皮》、《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等改编而成。现广泛流传的娄树华版本的前半部分与金灼南版本相同,后半部分为娄树华版本所独有。曲名取自唐朝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玉阁序》中的佳名:“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整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层层迭进,生动描绘出了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人境界。该曲不仅为筝曲的代表曲目之一,亦被移植成为小提琴、钢琴、长笛等西洋乐器的独奏。

第二首《出水莲》

《出水莲》为广东潮州客家筝曲。有人为该曲作题解曰:“盖以红莲出水喻乐之初奏,象征基艳嫩也。”该曲以悠扬清丽的旋律和“重六调”的特殊韵味,曲趣清纯剔透,寄托了人们对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的赞美。

第三首《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为我国十大古曲之一,浙江筝派的代表作。全国各地筝派虽均流传有《高山流水》筝曲,但大不相同,而浙派的《高山流水》则近人研弹,表演最多。此曲最早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谱》,该书在题解中写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为二同曲,不分段落。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乐曲取中国古代著名的音乐故事“伯牙摔琴谢知音”为题材,表现一种“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海”的境界。全曲以清弹为主,由高山和流水两个部分组成:前半部运用了相隔两个八度的带按滑的“大撮”,浑厚而优美的音色,描绘了高山之雄伟苍劲;乐曲的后半部分则在按滑的同时大量而连续的使用了上下行刮奏手法,细腻地刻划了流水的不同形态,由细流涓涓低??婉转直至汇流成河的壮丽景象。《高山流水》是一首绘景写意的作品,旋律悠扬流畅,风格淡雅清新,音韵古朴典雅,意境深远绵长。

第四首《林冲夜奔》

《林冲夜奔》是陆修棠、王异之于1962年根据昆曲《宝剑记?夜奔》一折为题材,以曲牌《新水令》的.旋律为素材加以改编发展而成,表现《水浒传》中豹子头林冲在遭受官府迫害之后于风雪之夜投奔梁山的故事,乐曲犹如琵琶传统曲目中的“武曲”,气势壮烈,情绪激昂,为筝曲创作曲目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第五首《侗族舞曲》

《侗族舞曲》表现了侗寨风情,抒发了侗家儿女热爱美好生活的欢乐情绪。全曲共分四段:一、中速稍快,侗寨之歌;二、稍快,粗犷而热烈的芦笙舞;三、慢速,月夜侗寨家琵琶深情;四、中速稍快,赞美侗乡。乐曲旋律中交替运用了“升主音”与“降主音”,展现了侗族音乐的一种特殊风格。在第二段中作者运用了一种特倚音技巧,烘托了粗犷、热烈的气氛。

第六首《汉宫秋月》

《汉宫秋月》也是我国十大古曲之一。有两种较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种是二胡曲,是1929年左右刘天华先生记录了粤胡曲《汉宫秋月》谱,改由二胡演奏,据考,粤胡曲《汉宫秋月》(又名《三潭印月》)源出同名琵琶曲的第一段;另一种即为筝曲。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为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情况。全曲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对月惆怅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筝曲演奏运用了揉、吟、滑、按等诸多技巧,风格纯朴古雅,富有韵味,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山东筝曲之一。

第七首《寒鸦戏水》

《寒鸦戏水》是“客家筝曲”中名作。“客家”指南宋末年为避战乱而迁居广东潮州、梅县一带的中原人民,所以“客家筝曲”又叫“中州古调”,流传于潮州一带。乐曲采用了潮州音乐特有的“重六调”演奏,使其产生了特殊的地方色彩。古筝的旋律清新明亮而轻盈多姿,配以音色低厚的椰胡穿插其间,时分时合,相得益彰,听来饶有情趣。生动地描绘了寒鸦(即鱼)在水中逐戏的情景。

第八首《东海渔歌》

《东海渔歌》是张燕创作于七十年代的作品。乐曲表现了东海渔民欢乐而又紧张的劳动生活以及他们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乐曲以上下?v音描绘的大海波涛,以号子音调刻画的劳动场面和宽广激情的歌唱性主题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当代渔民的气质和生活热情。

第九首《香山射鼓》

《香山射鼓》作于1980年,1983年在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上被评为优秀音乐作品。该曲取材于西安鼓乐中的同名乐曲和琵琶古曲《月儿高》。作者在乐曲的演奏上借鉴了陕西秦筝的技巧并吸收了陕西地方戏曲的韵味使该曲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味。乐曲表现了空山梵音、虚无缥缈的空灵意境以及人们在山中举行香会时的热闹场面。

第十首《战台风》

《战台风》是在六十年代中期,王昌元有感于上海码头工人与台风顽强搏斗的精神而创作的。乐曲共分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描绘码头热烈欢腾的劳动场面;第二部分以特殊的演奏技法模拟出台风的呼啸奔腾;第三部分以逐渐形成的紧张而强烈的音乐效果,生动地描绘了工人们与台风搏斗的场面;第四部分的旋律宽广舒展,抒发了工人们战胜台风后的喜悦心情;最后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乐曲磅礴壮阔的气势和生动鲜明的形象给听众以深刻的印象。

;

古筝名曲

1 关山月

2 纺织忙

3 渔舟唱晚

4 丰收锣鼓

5 梅花三弄

6 高山流水

7 站台风

8 雪山春晓

9 铁马吟

10 蜀乡风情组曲

11 木卡姆散序与舞曲

12 茉莉芬芳

13 石榴花开

14 黔中赋

古筝名曲欣赏(古筝名曲欣赏100首)古筝名曲欣赏(古筝名曲欣赏100首)


古筝欣赏10大名曲

古筝欣赏10大名曲如下:

1、《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本是古琴曲,相传先秦的琴师伯牙在荒野弹琴,被路过的樵夫子期盛赞“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

2、《渔舟唱晚》。

前几期的内容当中我们详细分析了《渔舟唱晚》这首曲目,他是娄树华先生在1938-1939年间创作的,描绘了夕阳下美丽的湖景以及渔民们丰收的喜悦场景。

3、《林冲夜奔》。

顾名思义,这首曲表达的是《水浒传》中豹子头林冲在遭受迫害之后风雪夜投奔梁山的故事。

4、《汉宫秋月》。

作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汉宫秋月》有两种较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种是二胡曲,另一种就是筝曲!

5、《寒鸦戏水》。

不必多说,作为客家筝的代表曲目,《寒鸦戏水》生动描绘了寒鸦(鱼鹰)在水中追逐嬉戏的场景,搭配古筝明亮婉转的音色,画面感一下子就上来了。

6、《侗族舞曲》。

《侗族舞曲》表现了侗寨风情,抒发了侗家儿女热爱美好生活的欢乐情绪。

7、《出水莲》。

客家筝梅开二度,不得不说广东客家筝在筝界的地位真的超级高!《出水莲》被人比喻为“盖以红莲出水喻乐之初奏,象征其艳嫩也。”该曲悠扬清丽,描绘出了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

8、《香山射鼓》。

《香山射鼓》创作于1980年,算是离我们最近的一首古筝名曲了,1983年《香山射鼓》在亚洲音乐论坛上被评为优秀音乐作品。

9、《东海渔歌》。

《东海渔歌》是张燕创作于七十年代的作品。乐曲表现了东海渔民欢乐而又紧张的劳动生活以及他们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10、《战台风》。

《战台风》是六十年代中期,王昌元有感于上海码头工人与台风顽强搏斗的精神而创作的。

古筝的简介:

1、古筝,弹拨弦鸣乐器,又名汉筝、秦筝,是汉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流行于中国各地。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

2、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力强,而被称为“众乐之王”,亦称为“东方钢琴”,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

3、古筝的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