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多少倍(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多少倍正常)

为什么会地震,地震的形成原理是什么?

地震是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当地球内部在运动中积累的能量对地壳产生的巨大压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积累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就形成了地震。一次强烈地震过后往往伴随着一系列较小的余震。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在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

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1。地球内部结构如何?

答: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2。什么是地震?

答: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动叫地震。

3。什么是震源?

答: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4。什么叫震中?什么叫震中距?

答: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5。什么是震源深度?何为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

答: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的为中源地震。

6。世界上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有多深?那些地方深源地震多?

答:1934年6月9日的印尼苏拉西岛东的地震,震源深度达720公里

深源地震在环太平洋深海沟地区最多,我国东北部有深源地震、台湾以东海域有中深源地震活动。

7。根据成因可将地震分为几种?

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三类。人工地震有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水库蓄水引起的地震等。

8。

何为构造地震?有何特点?

构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导致岩层断裂而引起的天然地震,与地质构造体系关系密切,多分布于地下5-30公里的地壳内。其特点是地震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力强,并且有重复性。构造地震占全球地震的90%以上。

9。何谓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爆发而引起的天然地震,火山地震的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小,震源深度不超过10公里。

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多少倍(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多少倍正常)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多少倍(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多少倍正常)


10。何谓陷落地震?

天然原因形成的地下岩洞顶盖支撑不住岩层的重压崩塌形成的地震。

11。何谓地方震、近震、远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为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为近震,震中距在1000公里以上的为远震。

12。震级为尺度,何谓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大地震、微震?

震级小于3级的称微震,震级在3级以上的称有感地震,震级在5级以上的称破坏性地震,震级超过7级的称大地震。

13。什么是震级?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3倍。

14。何谓地震烈度?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有那些?

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烈度。

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同烈度就不一样,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地址构造,地面建筑物抗震性能等因素有关。

15。中国地震烈度表表述的各烈度的判别标准是什么?

16。

何谓地震波?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产生于地球内部的弹性波,是地震释放能量的方式。

17。地震波的种类?有何特点?

地震波有体波和面波,体波有分为纵波和横波

横波的振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垂直,在地面上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在地面上反映了上下跳动(颠、簸)的振动。

二者相比,纵波传播的速度比横波快,所以,一般地震发生后感觉到上下跳动,其次才是左右摇晃。另外,横波振幅比纵波大,破坏力大。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18。震级和烈度的含义有何不同?

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力多少有关,而烈度反映是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处不同,烈度不仅同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震中距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19。一年中地球上发生多少次地震,破坏性地震有多少?

全球每年有五百多万次,其中破坏性地震一千多次,七级以上的大地震十几次。

20。世界那些地方地震多?

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经千岛群岛、日本列岛南下经我国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达新西兰。

(2)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经缅甸至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

21。地震带发源于多深的地方?

世界上大多数地震的震源多分布在地下5---30公里这一带。

22。世界上最大的地震是那一次?

目前记录到最大的地震还没有超过8。9级地震,,1960年5月22日南美智利发生的8。9级地震,1906年1月31日南美厄瓜多尔----哥仑比亚边界附近近海中和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东边海中也曾发生8。

9级地震。

23。我国发生过多少次8级以上的大地震,试举三例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据现有资料统计发生8级以上地震17次,1679年9月发生在河北省三河的8级地震;1920年12月发生在海源的8。

5级大地震;1927年5月发生在甘肃省古浪的8级地震;1950年8月发生在西藏察隅的8。5级地震,1972年1月发生在台湾东边海中的8级地震。

24。我省发生过几次7级以上的地震,举出四例

共发生过5次。

1679年发生在三河的8级地震;1830年发生在磁县的7。5级地震;1966年发生在邢台的7。2级地震;1976年发生在唐山的7。8级地震;1976年发生在滦县的7。1级地震。

25。我国有哪些主要的地震带?

我国东部的主要地震带有郯城-庐江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燕山---渤海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等;西部有北天山地震带,南天山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中部为南北地震带,贯穿中国;另外还有台湾地震带,它是西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

26。华北地区有哪些地震带?

地震带是地震发生较多的又较强烈的地带,华北地区的地震带有河北平原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燕山---渤海地震带、庐江地震带。根据地质力学的观点,我国大致可分为20个地震带。

1。台湾带;2。闽粤沿海带;3。东北深震带;4。营口-郯城-庐江带;5。河北平原带;6。海原-松潘-雅安带;7。山西带;8。渭河平原带;9。银川带;10。兰州-天水带;11。河西走廊带;12。马边-巧家-通海带;13。

冕宁-西昌-鱼鮓带;14。腾冲-澜沧带;15。哀牢山带;16。炉霍-乾宁带;17。花石峡带;18。拉萨-察隅带;19。西藏西部带;20。天山带。

27。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谁发明的?简述地震仪的发展概况?

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在公元前132年,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叫做侯风地动仪。

近代的地震仪在18世纪90年代才制作成,其原理与侯风地动仪基本相似,地震仪发展很快,种类繁多,现有长、短周期等各种类型,并已实现了无线遥测、磁带记录、数字化等。灵敏度从放大几倍到千倍、万倍、十万倍乃至百万倍不等,周期范围从0。

05秒到100秒。

28。什么是地震预报?分几种?

地震预报是对未来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及地震影响的预测,预报分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

29。地震长期预报的内容是什么?

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几年到几十年或更长时间内的地震危险性及其影响的预测。

包括全国或区域性的地震区划;建设规划及工程场地的地震烈度,地震地面运动参数、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全国或区域性的地震活动趋势大预测。

30。什么是地震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

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几个月到几年内将要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的预报;

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几天到几个月内将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是指几天之内将要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预报或警报;

31。

我国成功的预报了哪几次地震?

曾成功的预报了1971年3月23日、24日新疆乌恰县的两次地震;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潞西7。5 级地震、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平武7。

3级地震。尤其是海城7。3级地震,全世界公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涟发生7。3级地震,云南省地震局7月11日向地、县干部会汇报,并请地方政府采取措施,大大减轻了损失,受到云南省政府及国家地震局的嘉奖。

32。

我国地震预报的法规由哪一级领导批准,何时批准,国家地震局何时发布的?

由国务院1988年6月7日批准,1988年8月9日由国家地震局发布。

33。我国地震预报的法规的意义是什么?

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多少倍(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多少倍正常)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多少倍(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多少倍正常)


为了加强对地震预报的管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35。地震有前兆吗?

有。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和气象等一系列异常变化。我们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

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已在70次中强地震以上地震前记录到1000条前兆异常。

36。地震前兆异常分几类?

可归为10大类,分别是:地震学前兆、地壳形变、重力、地磁、地电、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流体(水汽、气、油)动态、应力、应变、气象异常以及宏观前兆异常。

9.0级地震是什么程度?

9.0级地震释放能量为:2×10^18焦耳,约是4.77亿吨TNT当量。

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多少倍(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多少倍正常)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多少倍(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多少倍正常)


第九级是很严重的,地下水管破裂,地面出现裂缝,中小建筑物倒塌等等。

地震级数是里氏地震规模地震强度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多少来划分。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宾诺·古腾堡(B)于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级划分法,即通常所说的里氏地震规模。里氏规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为底的对数,并选择距震中100千米的距离为标准。里氏规模每增强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2倍,相隔二级的震级其能量相差1000 (~ 32 x 32)倍。

9.0级地震是危害很大的,房屋基本上要倒塌。损失真的是无法估量的。之前四川大地震也只有八点几。可想而知。

关于地震知识?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

地震局地震科普知识宣传资料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要发生地震500多万次,其中只有5万多次左右人们能感觉得到,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造成破坏,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我们该怎样面对地震?下面我们向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第一部分 地震基础知识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这类地震大约占到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对人类的威胁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震级每相差一级,它们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将近1000个5级地震所产生的能力。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人们感觉到的振动是由于地震波传播造成的。

地震时,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左右摇晃。这是由于地震波的特性引起的。地震波主要由纵波、横波等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但比较弱,使人有上下颠簸的感觉;横波传播速度略慢,但比较强,能造成巨大的摇晃,给地表建筑带来严重破坏。

地震的破坏程度,除跟震级的大小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传播等因素有关。我们把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严重,烈度最高。从震中向四周扩散,烈度逐渐减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烈度区。

地震时,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个点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地面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地球上的地震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从世界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出,全球地震分布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大陆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上。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从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可以知道,我国地震分布很广,全国约有20多条主要地震带。

第二部分 地震宏观前兆现象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地震前兆异常有微观异常和宏观异常。

微观异常如地形变、地电磁异常等,主要靠高精度科学仪器探测。

宏观异常指人们感官能感觉到的异常,主要有地下水异常、动植物异常和地声、地光等异常。

井水变化

天旱井水冒,反常升降有门道

无雨水变浑,变色变味又难闻

喷气又发响,翻花冒气泡

这是地下水中井水的宏观前兆现象。

当地下水发生冒泡、变浑浊、有异味等现象时,就可能是地震前的异常反映。当然,很多原因都能引起地下水的异常,地下水也可能受到其它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二、动物异常

历史上很多大地震前,许多动物表现出程度不一的“异常行为”。所以,老百姓把动物称作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

老百姓把这些异常编成谚语:

骡马牛驴不进圈,挣脱缰绳往外逃

猪不吃食狗狂叫,兔子竖耳蹦又跳

鸭不下水鸡上树,鸽子惊飞不回巢

冬眠麻蛇早出洞,老鼠成群满街跑

泥鳅蚂蝗上下窜,鱼浮水面又打旋

晴蜓结队迁飞去,蜜蜂惊巢螫人畜

引起动物反常的因素也很多,所以动物有反常表现不一定就是地震前

地震震级一共分为几个等级?

地震级别分为九级。地震震级是通过仪器给出地震大小的一种量度。它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来决定。释放出的能量愈大,则震级愈大。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地震称为弱震或微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称为中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地震称为强震。大于、等于7级的地震称为大地震。而8级以及8级以上的地震就称为巨大地震。

在实际工作中评定烈度的高低,必须要制订一个统一的评定标准。这个规定的标准称为地震烈度表。在世界各国使用的有几种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烈度表,简称M.M.烈度表,从I度到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日本将无感定为0度,有感则分为I至Ⅶ 度,共8个等级。前苏联和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中国1980年重新编订了地震烈度表地震的划分通常是用里氏震级来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通常划分标准如下: 微震: 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 有感地震: 3-5级称有感地震。 破坏性地震: 5级以上称破坏性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Ⅱ度;微有感-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Ⅲ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掛物轻微摆动;Ⅳ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掛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Ⅴ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寧,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Ⅵ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Ⅶ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Ⅷ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Ⅸ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Ⅹ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Ⅺ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ⅩⅡ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震 级是指地 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 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 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多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 投 掷在日 本 广 岛 的 原 子 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 震相当于32个6级地震,或相当 于1000个5级地震。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弱震震级小于3级。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地理复习什么?

学考地理必背知识点(一)

1.目前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 总星系

2. 天体系统层次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

3.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太阳; 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月球。

4. 太阳的外部结构 :(由里向外)光球、色球、日冕

5. 太阳活动 :黑子(光球);耀斑、日珥(色球);太阳风(日冕)

6. 太阳活动的标志 :黑子和耀斑。活动周期: 11 年

7. 太阳活动的影响 :干扰无线电、磁暴、极光

8.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质量大)

9. 八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大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10.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大小质量适中。

11. 朔望月周期 :新月(初一、大潮,日食)—上弦月(初七、八,小潮)—满月(十五、十六,大潮,月食)—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小潮)—新月。 一朔望月29.53 日

12. 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 自西向东, 23 小时 56 分 4 秒。

13. 地球自转角速度 除极点外, 15 ° / 小时 每差1°时间相差4分钟; 地球自转线速度 除极点外,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14. 地球物体 水平运动偏向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地转偏向力。

15. 地球公转周期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16. 地球自转平面 ——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平面 ——黄道平面。

17. 黄赤交角 目前 23 ° 26 ′,与回归线纬度相同。地轴与赤道夹角 90 °,地轴与黄道的夹角为 66 ° 34 ′,与极圈的纬度相同。

18.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形成了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并使地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作相应的变化。 太阳直射处:正午太阳高度为 90 度。所以: *. 北半球春分日( 3.21 )或秋分日( 9.23 ):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降低。 *. 北半球夏至日( 6.22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 *. 北半球冬至日( 12.22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 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太阳直射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9. 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 6.22 达到最大, 12.22 达到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 12.22 达到最大, 6.22 达到最小。 南 . 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带:一年之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可达到两次最大值( 90 °),回归线上只有 1 次直射,回归线外无直射。

20.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3.21 日及 9.23 日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春分日 - 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愈高,昼愈长夜愈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南半球各纬线圈昼短夜长,纬度愈高,昼愈短夜愈长,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其中,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南半球反之。北半球秋分日 - 春分日:反之。其中,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南半球反之。

21. 五带的划分 :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到极圈为南、北温带;极圈以内是南、北寒带。

22. 地球的六大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

23.上地幔上部有软流层,可能是地球内部岩浆活动与地震的主要发源地。

24. 岩石圈 = 地壳 + 上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

25. 岩浆岩 :侵入岩— ( 花岗岩 ) :晶粒较粗;喷出岩— ( 玄武岩 ) :晶粒小,多气孔

26. 沉积岩 : 层理构造 ,并有 动植物化石 ,主要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27. 变质岩 : 片理构造 ,主要有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板岩、片麻岩。

28. 地震的分类 :一按 成因 主要分构造地震与火山地震两种。二按 震源深度 可分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三按 震级 可分为微震和破坏性地震。

29. 地震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 ,因为地震时先的纵波到达震中,然后是横波传来。

30. 震级和烈度的关系 :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中处烈度最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

31. 世界主要地震带 是 环太平洋构造带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 ,环太平洋带大约集中了全世界 80% 以上的浅源地震、几乎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我国正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的交接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32.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海沟是大洋地壳的消亡处 。

33. 全球岩石圈共分六大板块 ,即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北美洲)、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南极洲板块。

34. 地震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 30 多倍,两级相差 900 多倍

35. 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 的是——臭氧。

36. 能吸收并放射长波辐射 的是——水汽与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一定的保温作用。

学考地理必背知识点(二)

37. 大气的垂直分层 :自下而上依次再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五层。

38. 对流层主要特征 有:水汽、尘埃杂质含量多;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每上升 100 米,气温降低 0.6 ℃ 。大气 对流 运动显著;天气和气候变化最为显著。

39. 平流层主要特征 : 气温随高度增高而上升 ;大气以 水平运动 为主;有臭氧层,是最佳航空层。

40. 中间层 :几乎没有臭氧, 气温又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 热层 :即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电讯通讯工程建设有重大意义。

41.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42. 风——水平气压差异,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

43. 盛行东北风的风带 ——东北信风带和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盛行东南风的风带 ——东南信风带和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44. 赤道低气压带 —— 多雨 地带; 极地高气压带 —— 少雨 地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 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 ,气候暖热干旱,为 少雨 地带; 大陆东岸 因受夏季风、热带风暴、台风等影响, 降水比较丰富 。 副极地低气压带 —— 多雨 地带。

45.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 1 月南移, 7 月北移

46. 季风 成因分析: ? 海陆热力差异 ( 亚洲东部季风 ) ?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 ( 南亚和我国西南 ) 受季风影响,一年有干湿,雨热同期,易冬旱夏涝

47. 冬夏间亚洲和北太平洋地区气压分布 : 冬季:亚洲大陆——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 夏季:亚洲大陆——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

48. 东亚季风 ——夏季东南风;冬季偏北风。 南亚季风 ——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49. 高气压——反气旋——下沉气流——北顺南逆——干晴天气(伏旱:副高、寒潮:蒙古高压)

50. 低气压——气旋——上升气流——北逆南顺——阴雨天气(台风)

51. 梅雨——准静止锋 6 、 7 月

52. 水圈的主体——海洋水; 淡水的主体——冰川(南极洲)

53. 水循环的动力 ——太阳辐射

54. 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最重要的水循环 ——海陆间循环(大循环)。

55. 人类可以影响的水循环的环节 —— 局部地区的地表径流 施加一定的影响, 如:改变局部地区的水的时间分布 ---- 修建水库;改变局部地区的水的空间分布,跨流域调水 --- 南水北调、引滦入津 、引黄济青等;引水灌溉。

56. 洋流的分类 : * 按水温划分:暖流:水温高,一般为 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寒流:水温低,一般为 高纬度流向低纬度 。 * 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补偿流(秘鲁寒流)。

57. 洋流分布的规律 :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除北印度洋外),以 副热带海区为中心 的大洋环流, 北顺南逆 。大洋环流东部(大陆西岸)为寒流,西部(大陆东岸)为暖流。

58 .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

59. 四大渔场分布 :三个在暖寒流交汇处;秘鲁渔场——秘鲁附近海区的涌升流

60. 河水的来源称为河水补给。

61 . 雨水是世界上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河水补给 , 雨水补给与降水量季节变化一致 。

62. 我国东北山区的河流就有 春汛 ,以降水补给为主, 积雪融水 为辅。 积雪融水补给径流量季节变化与气温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

63. 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与气温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

64. 气候资源的种类:光照、热量、水分、风能

65. 光照资源取决于太阳辐射总量的多少;日照时间的长短 。

66. 热量资源的衡量标准:气温、积温、无霜期 。热量是决定农作物分布和复种指数的重要因素。

67. 狭义的水资源—— 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69. 衡量水资源的数量指标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70. 水资源的特点:不可替代性、可再生性、利与害的两重性

71. 我国水资源数量特点—— 总量不少,人均不多 ;空间分布特点——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时间分配特点—— 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72. 世界水资源缺乏的自然原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气候反常。人为原因——用水量的剧增;水质污染。

73. 调节水资源时间上的不均衡—— 建立蓄水工程 ;调节地区间水资源的不平衡—— 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

74. 上海水资源总量充沛,但水体污染严重,属于 水质型缺水城市 ;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科学用水,节约用水。

75. 我国土地资源特点: 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 。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76. 森林资源的环保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净化大气。 美化环境(城市广种大树的原因) ,容纳动物。

77. 能源资源 按能否可再生分:又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

78. 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已占世界能源总消费的 70%

79. 西气东输工程是将 新疆 塔里木和长庆气田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输往 上海 的输气工程。

80. 产业部门的分类: 第一产业 ——农业;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产业部门结构即三大产业的比重。

81.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

82. 农业生产的特点:①季节性和周期性(不误农时、因时制宜);②地域性(因地制宜)

83. 光热条件影响农作物的复种指数

84. 垦殖指数与地形相关,垦殖指数高——地形平坦;垦殖指数低——地形崎岖。

85. 城市近郊多肉、禽、蛋等副食品基地—— 经济地理位置

86. 农业主要的两大部门—— 种植业和畜牧业 。

87. 畜牧业产值居首位的国家——美国;人均牛羊头数最多的国家——新西兰

88. 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水田农业、传统旱作农业、粗放畜牧业、地中海型农业、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

89. 水田农业和传统旱作农业我国界线——秦岭 - 淮河;粗放畜牧业——年降水量少于 250mm 地区,我国四大牧区;热带种植园农业——我国海南、广东雷州半岛、云南南部

90. 商品化程度很高,基本上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热带种植园农业

学考地理必背知识点(三)

91. 为国际市场提供粮食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

92. 水田农业——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区——东亚、南亚、东南亚——雨热同期。

93. 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工业。工业区位条件:能源和矿产资源;环境条件;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科学技术;集聚;土地价格。

94. 接近原料产地 ——甘蔗、甜菜制糖,水产品和水果等食品罐头。

95. 接近能源供应地 ——炼铝

96. 接近消费市场 ——棉纱织布、石油加工等工业;瓶装饮料等食品工业、家具制造、印刷工业

97. 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如化工厂、钢铁厂、火电厂)——应布局在盛行风(主导风)的下风向 ;季风盛行地区,应布局在 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98 有水污染的工厂(如化肥厂、造纸厂、化工厂、印染厂)——应布局在河流下游

99. 需洁净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等)——应布局在 河流上游

100. 装配厂(如电视机装配厂)——应布局在 劳动力充足的地方

101. 钢铁工业布局有 “煤铁复合体型”和“临海型”

102. “煤铁复合体型”——接近原料地和燃料地——美国的五大湖沿岸、德国的鲁尔区、乌克兰的克里沃伊罗格—顿巴斯,我国的鞍山—本溪。

103. “临海型”是远离原料、燃料地而接近消费市场,如 上海宝山 ,日本的太平洋沿岸

104. 工业区按形成条件划分 ①采矿型——鲁尔,加利福尼亚,辽中南;②加工型——日本京滨,沪宁杭;③混合型——京津唐

105. 工业地域体系和类型最大单位—— 工业地带

106. 世界最大最发达的工业地带—— 北美工业地带

107. 工业化最早、经济第二位的工业地带—— 西欧工业地带

108. 资源型的重工业地带—— 东欧工业地带

109. 对外依赖率最高的加工贸易型的临海工业地带——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

110:商业区位条件:交通、人口、集聚、地价。

111: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112.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 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死亡率

113.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 人口的严重老龄化、人口增长极其缓慢,甚至持续衰减 。老龄化问题还带来劳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114. 发达国家的人口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外来移民

115. 老龄化: 65 岁以上的人口比重 7% 为 老龄化, 10% 为 严重老龄化

116. 老年人口的比重最高的国家——瑞典;老年人口的比重最低的国家——孟加拉国

117.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人口年龄构成中少年儿童比重大。

118.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措施:实行或赞同 计划生育 的政策,以期降低过高的人口出生率。 119. 我国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人口问题: *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 * 人口年龄构成轻 。 * 人口的经济结构长期没有改善。 * 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低。 * 人口过多和增长过快,加重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人口政策: 坚决贯彻计划生育 的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质量,逐步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20. 人口迁移主要形式:劳务迁移;难民迁移;智力迁移。

121. 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 人口密度 (人 / 千米)。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水平 ;地区开放程度;人均消费水平。

122. 四大人口稠密区: 亚洲东部;南亚、欧洲 60 ° N 以南、北美洲东部

123. 人口密度最大的人口稠密区—— 南亚

124. 人口稀疏区:①寒带(西伯利亚)②热带雨林(亚马孙、刚果)③沙漠(撒哈拉、塔克拉玛干)和干旱草原④高原(青藏高原)、高山

125. 中国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线——黑河 - 腾冲线

126:城市基本特征: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产业活动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达。

127. 城市分类:按城市规模:各国的标准不同我国的标准—非农业人口 100 万以上的为特大型城市; 50~100 万的为大城市; 20~50 万的为中等城市; 20 万以下为小城市

128:城市规模:世界城市(纽约、东京、伦敦)、区域性中心城市(香港)、全国性中心城市(北京、上海)、跨省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武汉、重庆、天津、沈阳、大连)、省会城市和省区主要城市、省内区域中心城市、县级中心城市、县以下中心镇。

129. 城市职能:我国的标准—综合性和专业性。 ①综合性:全国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各特大型城市和主要的大城市。 ②专业性:工矿城市、农林城市、交通枢纽、旅游城市、文化名城、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

130. 城市内部的职能分区—— 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

131. 城市化 :是指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大批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132. 城市化的重要标志——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 。

133. 城市化的本质 —— 居民由从事第一产业转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 ,是整个社会生活发生根本变革的过程。

134. 城市化中的问题——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社会问题。

135.郊区化: 是中心城区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的过程。

136. 逆城市化:十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或乡村地区迁移的过程。

137:影响文化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人口、民族迁移因素;文化自身因素;时间因素。

138:世界文化圈:西欧文化圈;东欧文化圈;东亚文化圈;南亚文化圈;东南亚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非洲文化圈;拉丁美洲文化圈;太平洋文化圈。

139:中国地域文化:东北黑土文化;华北平原文化;黄土高原文化;内蒙古草原文化;新疆荒漠-绿洲文化;青藏高原文化;四川盆地文化;云贵高原文化;江南水乡文化;华南妈祖文化。

140:海派文化。

141. RS——遥感 ; GPS ——全球定位系统(至少 3 颗卫星定位);GIS ——地理信息系统

地震是越多级越严重?还是越少级越严重?

地震是越多级越严重,越少级越不严重。地震是地球地壳运动碰撞形成的地震,地震级越多地震越严重,造成伤害越多,地震越少级越不严重,轻微晃动一下,没有房屋和人员伤害。平时我们应该学习地震防护知识,在地震时能自我保护。地震级多尽量减少伤害。

地震当然是级数越多越严重了啦,级数越少越轻

震级:是指地震大小,通常用字母M表示。

地震愈大,震级数字也愈大,世界上最大的震级为9.5级.它是根据地震波记录测定的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用来在一定范围内表示各个地震的相对大小(强度)。

震级与地震烈度的概念根本不同。

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强弱,只同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有关;烈度则表示同一次地震在地震波及的各个地点所造成的影响的程度,与震源深度、震中距、方位角、地质构造以及土壤性质等许多因素有关。

用地震释放的能量来表示地震的大小,即地震的震级。

震级大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多;震级小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少。

中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

通常小于2.5级的地震称为小地震,2.5-4.7之间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

请问12级的地震的威力有多大?

全面破坏,连巨石也震动移位。里氏地震规模是地震强度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多少来划分。里氏规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为底的对数,并选择距震中100千米的距离为标准。里氏规模每增强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2倍,相隔二级的震级其能量相差1000倍。十二级地震释放能量6.3×10^22 焦耳。

地震等级一共分为十二级,第十二级是最为强烈的一级。当出现十二级地震时,较高的建筑会倒塌,空地会大面积出现裂缝,人们跑出屋外都很困难。十二级地震时全面破坏,就连巨石都会被移动。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这些还不够直观,下面这一组数据就能够感受到地震的威力(一下地震级数为震级): 零级地震释放能量约是6.3×10^4焦耳,约是0.015千克TNT当量; 一级地震释放能量约是2.0×10^6焦耳,约是0.477千克TNT当量; 二级地震释放能量约是6.3×10^7焦耳,约是15千克TNT当量; 三级地震释放能量约是2.0×10^9焦耳,约是477千克TNT当量; 四级地震释放能量约是6.3×10^10焦耳,约是15吨TNT当量; 五级地震释放能量约是2.0×10^12焦耳,约是477吨TNT当量; 六级地震释放能量约是6.3×10^13焦耳,约是1.5万吨TNT当量; 七级地震释放能量约是2.0×10^15焦耳,约是47.7万吨TNT当量; 八级地震释放能量约是6.3×10^16焦耳,约是1500万吨TNT当量; 九级地震释放能量约是2.0×10^18焦耳,约是4.77亿吨TNT当量。

抗震等级符号?

地震的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地震的震级M,一般称为里氏震级。1935年由里希特首先提出了震级的定义。

当震级相差一级,地面振动振幅增加约10倍,而能量增加近32倍。一般说来,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称为微震;M=2~4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M>5的地震,对建筑物就要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统称为破坏性地震;M>7的地震称为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8的地震称为特大地震。

抗震等级

加密区长度(采用较大值)

(mm)

箍筋最大间距(采用最小值)

(mm)

箍筋最小直径

2hb,500

<,6d,100

10

1.5hb,500

<,8d,100

8

1.5hb,500

<,8d,150

8

1.5hb,500

<,8d,15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