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春秋五霸先后顺序(春秋五霸先后顺序图)

战国与汉代时间顺序哪个在前?

战国在汉代之前。

战国 自前202年至220年。是继秦朝后出现的大一统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祚407年。

春秋战国时期在汉朝之前。

按照朝代顺序是: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是东周分成的两段,其中春秋时期诸侯国兼并没有战国时期那么厉害,还属于小打小闹的战国时期,打打杀杀非常严重,诸侯国兼并非常厉害,一直到秦灭六国统一了天下,而汉朝是由刘邦在秦朝之后建立的,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汉朝之前。

春秋战国在前,西汉在后。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2月),又称前汉,与东汉合称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14帝、1主(傀儡皇太子孺子婴),享国210年。

秦朝灭亡后,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击败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史称西汉,定都长安。

春秋,战国,秦,西汉,新,东汉

春秋战国在前,西汉在后。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

秦朝以前是什么朝代?

秦朝以前是东周。

在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即位,这就是周平王。鉴于镐京残破,又处于犬戎威胁之下,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在郑国、秦国、晋国等诸侯的卫护下东迁,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了东周。周平王东迁以后,西土被秦国所占有。它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为西方强国。

秦以前是春秋,五代十国再往前是夏商周的那个历史没法认定,秦朝是统一了六国平等的中原决定了伟大的统一的,封建的地质也就是我们国家就投一个皇帝,叫始皇帝就是秦始皇。秦朝以前的各个国家都是非常分裂的,都是一个小地方,一撮一撮的互相争斗,今天你叫我一块儿地方,明天我打你一块地方,秦朝的统治的中国有了统一的版图。

秦朝之前,便是上三代——夏商周。

秦朝之前的两千年只有三个朝代,即夏商周。这一时期的华夏文明仅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并处于封邦建国的封建时代,天下邦国林立,即使到了武王伐纣之时尚有800余国,而夏商周则是天下的盟主。

我国古代所谓的“国”,其实便是后世的“城”。夏商周并非只是继承关系,作为一个部落,三者其实一直是并存的。夏朝居中,商朝在东,而周朝在西,秦朝之前的改朝换代也就是天下共主的更迭。

按《夏商周断代工程》,夏朝始于公元前2070年,终于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

商朝始于公元前1600年,终于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

周朝始于公元前1046年,于公元前256年被秦昭襄王所灭。

秦朝前面是春秋战国时代,广义上是周朝。

中国古代顺序为:夏、商、周、秦、汉、三国时期、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宋、辽、西夏、金、元、明、清。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奴隶制王朝。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0年。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周朝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公元前771年镐京陷落,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东周以“三家分晋”为节点,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华夏族群的自我认同和命名,始于春秋“诸夏”。“诸夏”之名有西周渊源,周王室尝自称“夏”,“诸夏”即分享周室礼仪与荣誉之诸国。

从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为秦统一,建立起了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秦朝前面是春秋战国时代,广义上是周朝。秦朝之前,不论是商王,还是周天子,他们实际上只是天下的一个共主,也就是说商王周王对各地区或者各诸侯国的统治是十分薄弱并且十分有限的,商朝时周国便可以自行掌握封国内所有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到周朝时,周天子所分封的诸侯也是一样,也就是说,他们基本上只要在礼节上遵从天子的统治,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封国的主人。

秦朝之前是东周朝代。东周与西周都属于周王朝,只是因为在周幽王时期,因为周幽王昏庸无道,导致镐京被犬戎入侵,周幽王被杀。新继位的周平王迁都到洛阳,所以历史上习惯成迁都前为西周,迁都后为东周。东周后期,开始出现群雄并起,最终秦朝胜出,统一中国。

秦朝以前是春秋战国时期,确切的说是周朝,但周天子地位已经衰弱,名存实亡。春秋战国时期是各诸侯国相互发生战争,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百姓渴望有一个安宁的社会环境,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加强了中央集权。

秦朝以前是东周。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智氏家族后,三家分晋,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西周国为秦国所灭,同年周赧王病死,周亡。七年后,东周国亦为秦所灭。

秦朝以前是周朝。

中国古代顺序为:夏、商、周、秦、汉、三国时期、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宋、辽、西夏、金、元、明、清。

扩展资料:

中国历史朝代歌诀:

第一种

大陆人教版小学历史教材: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秦朝以前是周朝。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朝代,也是中国历时最长的朝代,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周朝是奴隶社会集大成者和封建社会的开端。周武王时期实施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维系社会秩序,历经犬戎之祸,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后建立东周,最后被秦国统一。

越国和秦统一六国前后顺序?

战国越国和秦统一六国前后顺序是越国被楚国所灭,秦国统一六国是韩赵魏楚燕齐的先后顺序。越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是大禹后代建立的,在越王勾践时期,越国灭掉吴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后来越国不断衰落,最后被楚国灭掉。秦国在长平之战后形成了七国独强的局面,秦始皇时期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越国是春秋时代的诸侯国,显然早于秦统一六国。

秦国统一六国,然后派出远征军攻打岭南,最后秦灭,岭南主将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

中国朝代书法顺序完整表口诀解释?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东西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南宋,元明清民国和中国。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加小国,魏蜀吴,北朝北东西魏北齐北周,南朝宋齐梁陈,五代梁唐晋汉周,十国前、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武平。

勾践伍子胥出生顺序?

伍子胥比勾践早出生39年。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一作芸,又有地方称作贠(yún)[32]),字子胥,楚国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申,也称申胥。

勾践(前520-前464年),姒姓,本名鸠浅(越国与中原各国语言不同,音译为勾践),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史记索隐》引《纪年》作菼执,春秋时期越国君主(前496年-前464年),春秋五霸之一。

五帝是文还是武?

我们都知道春秋有五位霸主,称作“春秋五霸”,也就是“五伯”。伯仲叔季,伯就是长的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说,如果春秋是一个班级,周王是个比较随和的班主任,五伯就是五位不同时期的班长。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有本名叫《周驯》的书,记载战国后期东周昭文公对共太子的教诲。昭文公的训诫包含上起尧舜,下至战国中期的众多史事。

《周驯》里面有句话“子以六王、五伯之念”,书里具体提到了“舜放逐商均”“禹谓启”“汤谓太甲”“昌(周文王)谓发(周武王)”“发(周武王)谓诵(周成王)”,可以将“六王”明确为尧、舜、禹、汤、文、武六王。

五伯,《周驯》提到“秦穆公贰其后嗣”“越王勾践贰其后嗣”“齐桓公贰其后嗣”,可以推测“五伯”至少包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越王勾践,可能还有吴王阖卢。

但是春秋确实真实存在过“五伯”么?我们可以仔细来看看。

在当时传诵古史上的圣王、贤君的事迹是一个很流行的事儿。我们可以选取相关文献来看“五伯”到底指的是哪几位?

《左传》昭公四年楚椒举提过六王二公的事迹,“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阳之搜,康有酆宫之朝,穆有涂山之会,齐桓有召陵之师,晋文有践土之盟。”这里只有二公,是齐桓、晋文。

《左传》里面也提到过“五伯”,成公二年记载宾媚人说的“五伯”,杜预解释是“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韦,周伯齐桓、晋文”,同样是齐桓、晋文。

《战国策·秦策一》有“苏秦始将连横”,苏秦举的是“五帝三王五伯”的例子。“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这里的五帝是指神农、黄帝、尧、舜、禹,三王指汤、文、武,五伯是以齐桓为始。与《孟子·告子下》:“五霸(伯)桓公为盛”是一样的说法。

可以发现,所谓春秋五霸(伯),是有两种说法的。一是杜预说的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韦,周伯齐桓、晋文,二是齐桓、晋文、宋襄、秦穆、楚庄等战国时期所认为之春秋五伯。后一种说法明确见于《荀子》。

《荀子·王霸》中有“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故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以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等为春秋五伯。这说明五伯存在夏、商、周三代五伯与春秋五伯的区别。

传统认为齐桓、晋文、楚庄必属春秋五伯,而《周驯》的发现动摇了这一说法。目前看来,较稳妥的说法是春秋五伯中应以齐桓、晋文最为固定。

无论哪一种,齐桓公、晋文公都排在前面,他们两人是名副其实的霸主,为各国公认,他们的“霸业”也最为典型。

成为一个霸主,首先要“尊王”。齐国当时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尊王”就是要重振周王室的声威,以霸主为领袖,率领大家来朝见周王,在表面上让周王恢复共主的地位。

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曾平定王室内乱,受到王室册命。春秋时期周王室经常内乱,有一些地位比较高的公子、王子争夺王位,屡次引发动乱,最后只能由霸主出面干预,帮王室平定内乱,扶立一个新的王。王室平定之后,周王就要按照西周的规矩来册命他,他就成为名正言顺的诸侯霸主了。

其次是“攘夷”。霸主要领导中原华夏诸国抵御戎狄的侵袭。

齐桓公就曾经抗御赤狄,有段时期太行山地区的赤狄很容易就通过太行山的几个隘口进入河北平原地区,首当其冲的就是邢台的邢国,还有安阳附近的卫国。这两个诸侯国都曾一度灭亡,齐桓公抵御赤狄,“存邢救卫”,伐山戎救燕。

晋文公则挫败了楚国。南方的楚国在春秋早期逐步壮大,齐桓公时,楚人已经开始北上,有“邵陵之会”。到晋文公的时候楚国当政者是英明君主楚成王,他正式开始北上争霸。晋文公的一个重要功业就是在“城濮之战”中击败了楚国。

第三个就是“盟会”。

齐桓公的时候只有齐国比较强大,周围还没有一个能和他对抗的势力,这个时候不会发生大规模的冲突。到晋文公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楚国北上,晋文公要确立霸业,就必须挫败楚人扩张的势头,双方就会发生碰撞,于是就产生了春秋时期的第一场争霸战争——城濮之战。

如果在争霸战争中获胜,就要举行一个盟会,在这个盟会上按照大家的实力强弱和地位高低排定顺序,歃血为盟。这个盟誓就像现在签订的国际公约一样,凡是参与盟会,签订了公约的,以后不能破坏这个约定。

如果谁破坏了盟约,霸主就有义务率领大家去讨伐破坏者。史书说,齐桓公曾经“九合诸侯”,就是九次会盟诸侯,葵丘之盟,确立了齐桓公春秋首霸的地位。晋文公有“践土”和“翟泉”两次大的盟会。

春秋五霸先后顺序(春秋五霸先后顺序图)春秋五霸先后顺序(春秋五霸先后顺序图)


葵丘之盟,这次会盟也是自平王东迁后,规模最大的一次诸侯大集合。会盟前后进行了两次。第一次是公元前651年夏,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周襄王派宰孔参加,并赐予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和大路等物。《左传》僖公九年“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

第二次是在同年九月再次盟会诸侯于葵丘,并订立盟约。据《孟子》记载,这次会盟仪式中仅捆绑了祭祀用的牺牲,订立了载书,而没有进行歃血。《左传》僖公九年记为“九月戊辰,诸侯盟于葵丘”。《孟子·告子下》中记载了葵丘会盟的条约内容,即“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这次会盟是齐桓公众多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的首位霸主。

践土之盟,是继葵丘会盟之后,最为重要的一次会盟,确立了晋国作为诸侯霸主的地位。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修筑王宫,欲盟会周天子和诸侯。《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晋师三日馆谷,及癸酉而还。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宫于践土”。前632年5月,晋文公与郑伯盟于衡雍,同时向周襄王献上楚国的战俘,周天子还派尹氏、王子虎、内史叔兴父参与会议,并策命晋文公为“侯伯”,赏赐晋文公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以及虎贲三百人。后在王廷,王子虎代周天子盟会诸侯,并立下誓约“皆奖王室,无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祚国,及而玄孙,无有老幼”。

清华大学藏楚简《系年》第七章中也记载了城濮之战和踐土之盟的内容,即“文公率秦、齐、宋及群戎之师以败楚师于城濮,遂朝周襄王于衡雍,献楚俘馘,盟诸侯于践土”。从《系年》中的记载来看,周襄王是到过衡雍与晋文公会盟,《左传》为尊者讳而记述周天子的代表参与会盟。

齐国历代国君及年龄时间表?

称号&国君姓名&在位年份&在位年数&

齐太公&姜尚,字望&前年―前年&在位年&

齐丁公&姜&(一说姜及)&前年―前年&在位年&

齐乙公&姜得&前年―前年&在位年&

齐癸公&姜慈母&前年―前年&在位年&

齐哀公&姜不辰&(一说姜不臣)&前年―前年&在位年&

齐胡公&姜静&前年―前年&在位24年&

齐献公&姜山&前年―前年&在位9年&

齐武公&姜寿&前年―前年&在位26年&

齐厉公&姜无忌&前年―前年&在位1年&

齐文公&姜赤&前年―前年&在位12年&

齐成公&姜脱&(一说姜说)&前年―前年&在位9年&

齐前庄公&姜购&前年―前年&在位64年&

齐厘公&姜禄&前730年―前698年&在位33年&

齐襄公&姜诸儿&前697年―前686年&在位12年&

齐前废公&姜无知(公孙无知)&前686年&在位2月&

齐桓公&姜小白&前685年―前643年&在位43年&

齐中废公&姜无诡&前643年&在位3月&

齐孝公&姜昭&前642年―前633年&在位10年&

齐昭公&姜潘&前632年―前613年&在位20年&

齐后废公&姜舍&前613年&在位5月&

齐懿公&姜商人&前612年―前609年&在位4年&

齐惠公&姜元&前608年―前599年&在位10年&

齐顷公&姜无野&前598年―前582年&在位28年&

齐灵公&姜环&前581年―前554年&在位6年&

齐后庄公&姜光&前553年―前548年&在位6年&

齐景公&姜杵臼&前547年―前490年&在位58年&

齐晏孺子&姜荼&前489年&在位10月&

齐悼公&姜阳生&前488年―前485年&在位4年&

齐简公&姜壬&前484年―前481年&在位4年&

齐平公&姜骜&前480年―前456年&在位25年&

齐宣公&姜积&前455年―前405年&在位51年&

齐康公&姜贷&前404年―前391年&在位14年&

1.齐太公吕尚,字子牙,前1046年—前1026年在位,周朝开国元勋,著名的姜太公姜子牙,被封为齐侯,建立齐国。

2.齐丁公吕伋,前1026年—前975年在位,参与平定“武庚之乱”。

3.齐乙公吕得,前975年—前932年在位,发展齐国。

4.齐癸公吕慈母,前932年—前879年在位。

5.齐哀公吕不辰,前879前868年在位,纪国国君进谗言,齐哀公被周天子烹死。

6.齐胡公吕静,前892年—前860年在位,为防止继续被纪国陷害,齐胡公把国都从营丘(临淄)迁往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

7.齐献公吕山,前859年—前851年在位,将国都迁回营丘,因营丘临靠淄水,故改名为临淄。

8.齐武公吕寿,前850年—前825年在位,女儿嫁给周天子。

9.齐厉公吕无忌,前824年—前816年在位,昏聩暴虐,民怨沸腾,被齐胡公之子杀死。

10.齐文公吕赤,前815年—前804年在位,齐厉公的儿子,为父报仇杀死叛乱分子多人。

11.齐成公吕脱,前803年—前795年在位。

12.齐庄公吕购,前794年—前731年在位64年,是春秋战国时期在位最长的国君,推动齐国走上霸主之路。

13.齐僖公吕禄甫,前730年—前698年在位,多次主持多国会盟,多次平定他国争端、内乱,使齐国实现小霸。

14.齐襄公吕诸儿,前697年—前686年在位,昏庸无能,荒淫无道;灭纪国,报齐哀公被烹死之仇;杀死鲁国、郑国两位国君。

15.齐前废公吕无知,前686年在位2月,杀齐襄公。

16.齐桓公吕小白,前685年-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任命管仲为相,励精图治,九合诸侯,尊王攘夷,带领齐国称霸。

17.齐中废公吕无亏,前643年在位3月。

18.齐孝公吕昭,前642年-前633年在位,与其他公子争王位,齐国霸业告终,走向衰弱。

19.齐昭公吕潘,前632年-前613年在位,参与践土会盟,推举晋文公为霸主。

20.齐后废公吕舍,前613年在位5月,被杀篡位。

21.齐懿公吕商人,前612年-前609年在位,荒淫好色,权臣当道。

22.齐惠公吕元,前608年-前599年在位。

23.齐顷公吕无野,前598年-前582年在位。

24.齐灵公吕环,前581年-前554年在位,五次讨伐鲁国,均没什么战果,还被晋国率领的联军打败。

25.齐庄公吕光,前553年-前548年在位,与大臣妻子偷情,被大臣杀死。

26.齐景公吕杵臼,前547年-前490年在位,有晏子辅佐,国内安定。

27.齐晏孺子吕荼,前489年在位10月。

28.齐悼公吕阳生,前488年-前485年在位,为权臣田乞所列,田氏专政开始。

29.齐简公吕壬,前484年-前481年在位,被田氏杀死。

30.齐平公吕骜,前480年-前456年在位,割地给田氏。

31.齐宣公吕积,前455年-前405年在位。

32.齐康公吕贷,前404年-前386年在位,田氏取代吕氏统治齐国。

齐太公(吕尚)

齐太公(吕尚)——公子将具···【将县氏】

齐太公(吕尚)—◯···国共伯—◯—◯—◯—国归父—国佐—国勝···【国氏】

齐太公(吕尚)—◯···国共伯—◯—◯—◯—国归父—国佐—国弱—国夏—国聿···【国氏】

齐太公(吕尚)—◯···国共伯—◯—◯—◯—国归父—国佐—国弱—国夏—国书—国瓘—国高父···【国氏】

2.丁公 伋

2.丁公 伋—季子—穆伯—崔沃—崔野—◯—◯—◯—◯—◯—◯—◯—崔夭—崔武子杼—崔成···【崔氏】

2.丁公 伋—季子—穆伯—崔沃—崔野—◯—◯—◯—◯—◯—◯—◯—崔夭—崔武子杼—崔疆···【崔氏】

2.丁公 伋—季子—穆伯—崔沃—崔野—◯—◯—◯—◯—◯—◯—◯—崔夭—崔武子杼—崔明···【崔氏】

2.丁公 伋—懿伯···【丁若氏】

2.丁公 伋—公子骆···?

3.乙公得

|

4.癸公慈母

4.癸公慈母—5.哀公不辰···?

4.癸公慈母—6.胡公静···?

7.献公山

|

8.武公寿

|

9.厉公无忌

|

10.文公赤

10.文公赤—◯—高傒(敬仲)—◯···【卢氏】

10.文公赤—◯—高傒(敬仲)—◯···【高堂氏】

10.文公赤—◯—高傒(敬仲)—◯···【傒氏】

10.文公赤—◯—高傒(敬仲)—高庄子虎—◯···高柴(子羔)—◯—柴举···【柴氏】

10.文公赤—◯—高傒(敬仲)—高庄子虎—高顷子—◯—高武子偃—高昭子张—高无丕···【高氏】

10.文公赤—◯—高傒(敬仲)—高庄子虎—高顷子—高宣子固—高无咎—高弱···【高氏】

10.文公赤—◯—高傒(敬仲)—高庄子虎—高顷子—高宣子固—高厚—高丽—高止···【高氏】

11.成公说

|

12.庄公赎

12.庄公赎—夷仲年—公孙无知···仲孙湫···【仲孙氏】【毋知氏】

13.僖公禄父

13.僖公禄父—公子廖—戴仲—隰朋—◯—◯—隰鉏···隰师弥···【隰氏】

13.僖公禄父—公子纠···?

13.僖公禄父—公子季···【齐季氏】

14.襄公诸兒

14.襄公诸兒—◯···【诸兒氏】

15.桓公小白

15.桓公小白—公子得臣···?

15.桓公小白—16.公子无亏(无诡)—公孙克(庆父)—庆封

姜齐

称号 国君姓名 在位年份 在位年数

齐太公姜尚,字子牙 前年—前1000年 在位年

齐丁公 姜伋 (一说姜及) 前999年—前年 在位年

齐乙公 姜得 前年—前年 在位年

齐癸公 姜慈母 前年—前年 在位年

齐哀公 姜不辰 (一说姜不臣) 前年—前863年 在位年

齐胡公 姜静 前862年—前860年 在位3年

齐献公 姜山前859年—前851年 在位9年

齐武公 姜寿 前850年—前825年 在位26年

齐厉公 姜无忌 前824年—前816年 在位9年

齐文公 姜赤 前815年—前804年 在位12年

齐成公 姜脱 (一说姜说) 前803年—前795年 在位9年

齐前庄公 姜购 前794年—前731年 在位64年

齐厘公 姜禄 前730年—前698年 在位33年

齐襄公姜诸儿 前697年—前686年 在位12年

齐前废公 姜无知(公孙无知) 前686年 在位2月

齐桓公姜小白 前685年—前643年 在位43年

齐中废公 姜无诡 前643年 在位3月

齐孝公 姜昭 前642年—前633年 在位10年

齐昭公 姜潘 前632年—前613年 在位20年

齐后废公 姜舍 前613年 在位5月

齐懿公 姜商人 前612年—前609年 在位4年

齐惠公 姜元 前608年—前599年 在位10年

齐顷公 姜无野 前598年—前582年 在位28年

齐灵公 姜环 前581年—前554年 在位6年

齐后庄公 姜光 前553年—前548年 在位6年

齐景公姜杵臼 前547年—前490年 在位58年(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

齐晏孺子 姜荼 前489年 在位10月

齐悼公 姜阳生 前488年—前485年 在位4年

齐简公 姜壬 前484年—前481年 在位4年

齐平公 姜骜 前480年—前456年 在位25年

齐宣公 姜积 前455年—前405年 在位51年

齐康公姜贷 前404年—前379年 在位26年

田齐

称号 国君姓名 在位年份 在位年数

齐太公田和 前404年—前384年 在位21年

齐废公 田剡 前383年—前375年 在位9年

齐桓公田午 前374年—前357年 在位18年

齐威王田因齐 前356年—前320年 在位37年 (稷下学宫创建于齐威王初年,与田齐政权相始终,随秦灭齐而消亡,历时大约150年)

齐宣王田辟强 前319年—前301年 在位19年

齐愍王 田地 前300年—前284年 在位17年

齐襄王田法章 前283年—前265年 在位19年

齐废王 田建 前264年—前221年 在位44年

齐国

齐太公 姜尚(即姜子牙) 前年—前1000年 在位年

齐丁公 姜伋 (一说姜及) 前999年—前年 在位年

齐乙公 姜得 前年—前年 在位年

齐癸公 姜慈母 前年—前年 在位年

齐哀公 姜不辰 (一说姜不臣) 前年—前863年 在位年

齐胡公 姜静 前862年—前860年 在位3年

齐献公 姜山 前859年—前851年 在位9年

齐武公 姜寿 前850年—前825年 在位26年

齐厉公 姜无忌 前824年—前816年 在位9年

齐文公 姜赤 前815年—前804年 在位12年

齐成公 姜脱 (一说姜说) 前803年—前795年 在位9年

齐前庄公 姜购 前794年—前731年 在位64年

齐厘公 姜禄 前730年—前698年 在位33年

齐襄公 姜诸儿 前697年—前686年 在位12年

齐前废公 姜无知(公孙无知) 前686年 在位2月

齐桓公 姜小白 前685年—前643年 在位43年

齐中废公 姜无诡 前643年 在位3月

齐孝公 姜昭 前642年—前633年 在位10年

齐昭公 姜潘 前632年—前613年 在位20年

齐后废公 姜舍 前613年 在位5月

齐懿公 姜商人 前612年—前609年 在位4年

齐惠公 姜元 前608年—前599年 在位10年

齐顷公 姜无野 前598年—前582年 在位28年

齐灵公 姜环 前581年—前554年 在位6年

齐后庄公 姜光 前553年—前548年 在位6年

齐景公 姜杵臼 前547年—前490年 在位58年

齐晏孺子 姜荼 前489年 在位10月

齐悼公 姜阳生 前488年—前485年 在位4年

齐简公 姜壬 前484年—前481年 在位4年

齐平公 姜骜 前480年—前456年 在位25年

齐宣公 姜积 前455年—前405年 在位51年

齐康公 姜贷 前404年—前379年 在位26年

田齐

齐太公 田和 前404年—前384年 在位21年

齐废公 田剡 前383年—前375年 在位9年

齐桓公 田午 前374年—前357年 在位18年

齐威王 田因齐 前356年—前320年 在位37年

春秋五霸先后顺序(春秋五霸先后顺序图)春秋五霸先后顺序(春秋五霸先后顺序图)


齐宣王 田辟强 前319年—前301年 在位19年

齐愍王 田地 前300年—前284年 在位17年

齐襄王 田法章 前283年—前265年 在位19年

齐废王 田建 前264年—前221年 在位44年 。

评论|22010-05-14 18:03纨花草堂|四级

1 齐太公 吕尚 前1046年—前1015年 太公望吕尚,本姓姜,字子牙,号飞熊。辅佐周武王灭商以后被封在吕,以地名为氏,称吕氏。后世常称太公望、姜太公、姜子牙等。

2 齐丁公 吕伋 前1014年—前976年 。周成王、周康王时期为周王室重臣。

齐丁公死后,嫡子季子本该即位,却让位于其弟吕得,自己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章丘西北),其后为崔氏。齐丁公之后又有丁氏。

3 齐乙公 吕得 前975年—前932年 ,齐丁公之弟。齐丁公嫡子季子本该受位,但让位于其弟吕得,自己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章丘西北),吕叔乙即位,是为齐乙公。

4 齐癸公 吕慈母 前931年—前880年 生平不详,大约卒于周懿王末年,

5 齐哀公 吕不辰 前879年—前868年 周夷王时,纪侯在周王前进谗言,夷王烹杀哀公。哀公死后,他的异母弟吕静被立为齐君,就是齐胡公。

6 齐胡公 吕静 前867年—前860年 ,齐哀公之弟,齐哀公含冤而死,胡公吕静被立为君。为防纪国暗算,前866年齐胡公从营丘(临淄)迁都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据考古资料约在高青县境内)。此举对齐人震动很大,有怨言,齐哀公同母弟吕山与私党率营丘人杀死胡公,将胡公之子驱逐出境,又把首都从薄姑迁到临淄,是为齐献公。

7 齐献公 吕山 前859年—前851年

8 齐武公 吕寿 前850年—前825年

9 齐厉公 吕无忌 前824年—前816年

10 齐文公 吕赤 前815年—前804年

11 齐成公 吕脱 前803年—前795年 其名一作说

12 齐前庄公 吕购 前794年—前731年

13 齐厘公 吕禄甫 前730年—前698年 一作齐僖公

14 齐襄公 吕诸儿 前697年—前686年

15 齐前废公 吕无知 前686年 1

16 齐桓公 吕小白 前685年—前643年 春 秋五霸之一 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名小白。[2]齐僖公的孙子、齐襄公的儿子。春秋五霸之首。齐襄公和齐君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17 齐中废公 吕无诡 前643年 1 一名无亏

18 齐孝公 吕昭 前642年—前633年

19 齐昭公 吕潘 前632年—前613年

20 齐后废公 吕舍 前613年

21 齐懿公 吕商人 前612年—前609年。

清明节农历什么时候?

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农历:二月二十八!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

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埽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

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

”(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

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

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纪念方式

春秋五霸先后顺序(春秋五霸先后顺序图)春秋五霸先后顺序(春秋五霸先后顺序图)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

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

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

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

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

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

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国外的“清明节”】

5月6日,叙利亚烈士节。当晚政府要员设宴款待烈士亲属。

5月30日,美国大多数州的“阵亡将士纪念日”。

8月份,日本农历七八月间有个盂兰节,机关、企业放假3天,城里人返回乡下祭扫先人墓地。

9月1日,突尼斯全国扫墓日,又叫英雄节,用以纪念在独立斗争中殉国的烈士。

10月31日,墨西哥亡灵节(也译作万灵节),晚上人们穿着奇装异服,戴上祖辈相传的假面具,对着先人的亡灵又唱又跳。相传这源自印第安人的风俗。

11月1日,法国万灵节。人们除祭扫先人陵墓,还到巴黎公社纪念碑献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