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锦州战役真实伤亡(锦州战役真实伤亡人数)

1948年国民党军发起的第三次战役是?

1948年国民党发起的第三次战役是辽沈战役。

锦州战役真实伤亡(锦州战役真实伤亡人数)锦州战役真实伤亡(锦州战役真实伤亡人数)


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

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

战争结果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军47.2万余人,其中毙伤国军官兵5.68万人,俘虏32.43万人,俘虏国军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86名。国军共损失1个东北“剿匪”总司令部,1个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4个兵团部、11个军部和36个师。损失各种火炮4709门,轻重机枪13347挺和其他枪支175361支。

1948年,笫三次战役是平津战役

1948年国民党发起的第三次战役是辽沈战役。歼灭了以杜聿明为首的国民党军队获得了三大战役的全面胜利,宣告了蒋家王朝的覆灭!

1947年夏季谁改变了东北战局?

1947年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林彪为打通南满和北满的联系,从根本上扭转东北战局。

锦州战役真实伤亡(锦州战役真实伤亡人数)锦州战役真实伤亡(锦州战役真实伤亡人数)


1947年春,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结束后,东北国民党军被迫由进攻转入防御。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调整部署,重点守备各战略要点和主要铁路干线。

据此,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林彪,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决定集中主力发动夏季攻势。

东北夏季攻势

1947年发生的战争

东北夏季攻势此役历时50天,民主联军共歼灭国民党军83200人,其中俘敌60000人,毙伤23200人,收复和一度收复城镇42座,打通了南北满的联系,扩大了解放区,迫使国民党军收缩于中长路和北宁路的狭长走廊地带进行防御。由于南、北、东、西满的进一步沟通,和南、北满我军主力的会师,我军在东北战场获得了进一步集中兵力实行机动作战的极为有利的条件。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东北夏季攻势

地点 长春至沈阳段,沈阳至吉林段及锦承铁路(锦州至承德)两侧地区

时间 1947年

结果

共军胜利

交战各方

共军

国军

伤亡情况

23200人

相关人物

杜聿明

三大战役第一个打响的战役是?

第一个当然是辽沈战役。

70年前的今天,1948年9月12日,解放战争著名三大战役的第一仗辽沈战役打响,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那么,当初为什么选择先打辽沈战役,而不是淮海战役或平津战役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东北战场我军兵力占优

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后,人民解放军从1947年下半年转入战略进攻,经过1年的内线和外线作战,歼灭了大批国民党军,把主要战场由解放区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至1948年7月,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减少为365万人,其中正规军198万人,能用于第一线作战的仅174万人,且被分割在以沈阳、北平、西安、武汉、徐州为中心的5个战场上,在战略上陷入被动。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则由战争开始时的120余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武器装备日益改善,战斗力大大提升。

1948年9月12日,解放战争著名三大战役的第一仗辽沈战役打响,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在三大战役中,第一个打响的战役是辽沈战役。战役的时间为:1948年9月至11月,历时两个月,第四野战军投入总兵力70万,消灭、俘虏敌军55万人。辽沈战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战役。辽沈战役的胜利为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乃至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一个是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

东北是全国唯一一个人民解放军军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地区,是中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和最大的产粮区,也是侵华日军最早侵占的地区,因此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把决战的第一个战场选在东北。

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最早打响。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 辽沈战役歼灭了东北“剿总”及所属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6个整师及地方部队计47.2万人,俘国民党军少将以上军官186名。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为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第四野战军首先发起了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三大战役第一个打响的战役,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打下了锦州,在东北战场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全歼国民党军50余万,解放了东北全境,为解放全中国打下了基础。

三大战役之中,第一个打响的是东北林彪指挥的“辽沈战役”,此次战役历时52天,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成功将东北的55万老蒋的军队分割包围,歼灭老蒋的部队47.2万人,老蒋“五大主力”之中的新一军和新六军则在此次战役之中被解放军打垮,廖耀湘、范汉杰等一干名将也败于解放军之手。

辽沈战役的胜利从全局上来看是其决定性作用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辽沈战役的胜利才有之后的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第一个打响的是辽沈战役。

锦州战役真实伤亡(锦州战役真实伤亡人数)锦州战役真实伤亡(锦州战役真实伤亡人数)


在人民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三大战役是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进行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其中最先打响的是辽沈战役,这也是三大战役中最关键的战役。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在东北野战军先后在塔山阻击国民党“东进兵团”和在彰武、新立屯阻击国民党“西进兵团”对锦州的增援后,于10月9日对锦州发起总攻,至15日攻克锦州。

10月17日被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60军起义,新编第七军放下武器投诚,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在新立屯、黑山一带全歼廖耀湘兵团。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至此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辽沈战役的胜利,宣告了东北全境的解放。

首先打响的是辽沈战役,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解放东北全境的大手笔战例!此次战役不但规模宏大,而且开始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反动派军事力量的抗衡的惊天逆转,林彪司令员率须的东北民主联军也就是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已经拥有了百万之众!

第一是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经历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血战四平等战役后,不断扩充,发展力量,在辽沈战役爆发前,东北人民解放军已经拥有野战部队70万人,地方部队30多万人。在东北有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特种兵)、1个铁道纵队、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共54个师70万人。

第一个打响的是辽沈战役。

解放军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三次战役,分别是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华北战役。三大战役过后,彻底改变了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辽沈战役于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共歼灭敌军47.2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

塔山阻击战国军失败的原因?

为了救援锦州,蒋介石组建了东进兵团,企图突破辽西走廊合围攻打锦州的我四野部队。但直到锦州失守,国民党部队也没有前进一步。那么,在装备和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为啥没有突破塔山防线呢?有四点相当关键。

东进兵团有十万大军,其中前期以54军、62军主攻,后期以独立95师为主攻。拥有十万大军,还有飞机重炮,还出动重庆号巡洋舰进行火力支援。国民党部队看起来强大,实际上犯了四个兵家大忌。第一就是频繁更换主帅。这个毛病实际上老蒋经常犯。在塔山阻击战的过程中,国民党换了四次主将。一开始是以阙汉骞代为指挥。因为老蒋任命的指挥官侯镜如此时还没有到。阙汉骞其实是一个军长,无论是能力还是资历都不行。所以,前几天黄金时期可以说就耽误了。

在侯镜如到任后,情况又不一样了。侯镜如其实很不想淌东北这摊浑水,但是没有办法,来了就要办事。而在东进兵团独立95师打残后,东进兵团实际上已经停止了进攻。在锦州攻破后,老蒋又把侯镜如换掉,换上了卫立煌的嫡系陈铁。到了最后,又把杜聿明从徐州临时换来。杜聿明就是过来收拾残局的,其实明明没有必要放掉徐州调过来。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而老蒋一换就是四个人。

除了临阵换帅,临时修整一天也是最大问题。此次东进意义重大,甚至决定整个国民党江北的战局。然而,侯镜如竟让国民党部队修整一天。拥有十万大军,飞机大炮源源不断供给的国民党部队竟然停了一天。而在这一天,解放军重新加固了工事,调整了部署。结果,第二天独立95师进攻的时候,撞了墙。这里面当然有95师老领导罗奇的小九九,老蒋把不积极的侯镜如派来也是问题的根源。不想打的侯镜如当然做了顺水人情。

第三个就是时代变了,国民党战术还是没变。95师号称“赵子龙师”,是国军中为数不多善于进攻的部队。但是战法还是军阀混战时期的集团冲锋,军官在前面带头。看起来很凶猛,但是时代变了。四野的防御体系有强大的机枪和火炮作为支撑,最后打了两天,95师就从一个独立师变成了几个营的编制。

最后就是配合太差。跟解放军不同,国民党部队拥有海空军配合。虽然实力赶不上真正的美军,但是对于局部战场,空军轰炸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但是这种能力完全没有体现,甚至误伤友军。除了陆空配合不行,各个部队之间也缺乏配合。95师进攻,其他部队基本就是观望。反过来也是一样。其实这个问题是老蒋自己造成的。非要在内部搞什么嫡系非嫡系,就连嫡系都分成很多派别,都人人自危,保存

第一个原因:频繁换将实在不应该1948年10月10日,塔山之战打响后,蒋介石原本委任华北“剿总”第17兵团司令侯镜如为指挥官,但由于此时他还尚未到任。因此,蒋介石临时委任54军军长阙汉骞先行代为指挥。国军很讲究论资排辈,以阙汉骞一个军长的资历、威望、能力,指挥塔山这样一个战役规模战事,应该说有些勉为其难。

11日,第17兵团司令侯镜如抵达塔山前线后,便开始履行指挥之职。按说,以侯的资历、威望、能力,应该能够应付塔山之战的指挥。但问题是,侯本人并不想到塔山来淌这个浑水,可以说是被蒋介石“赶鸭子上架”的。

锦州于15日被攻克后,蒋介石又作了新的部署调整。16日,他“改派已在葫芦岛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陈铁为第三任指挥”。陈铁是卫立煌的嫡系,此时用他指挥,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21日,蒋介石又派杜聿明任第四任指挥。他是从徐蚌战场上临时被蒋介石拉来“救火”的。甚至他在东北的官职也是蒋介石临时任命的。杜聿明深知,此时已无力回天,他只能是帮着收拾残局而已。

临阵换将历来为兵家所大忌。辽沈大决战塔山之战如此重要,前后十多天时间,蒋介石却换将达四次之多。不输才怪呢!

第二个原因:休整一天实在不应该

塔山激战两日后,双方均有不小的伤亡。按说占据优势的国民党军应该不给解放军以任何喘息,接着发起第三日的进攻。但是,国军却作出了12日休整一天的决定。

休整的主张主要来自于战地督查组长罗奇,他心里有个“小九九”,以为凭借国军的综合优势,拿下塔山不成问题。他想把这个头功让给刚赶到战场参加作战的“赵子龙师”来拿。他曾是这个师的老师长。当时,“赵子龙师”刚到塔山前线,需要全面熟悉战场情况。于是,罗奇向东进兵团总指挥官侯镜如提议,第三天(12日)休战一天,各部队熟悉战场情况,重新调整进攻部署。

罗奇毕竟是代表蒋介石的战地督查组长,加上侯镜如本身对塔山的战事并不积极,既然罗此时提出休战一天,侯镜如自然是做个顺水人情,欣然采纳了他的意见。

兵家作战,讲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国民党军这一天得到了休整和调整。而共产党的军队恰恰利用这一天把已打坏的工事进行了重新加固,部署重新进行了调整,士气重新进行了动员。

第三个原因:战术愚蠢实在不应该

以13日担任主攻的“赵子龙师”为例,他们的进攻采取“波浪式”的战术,“以一团分成三波,一个营兵力为一波,一营伤亡了,二营接上冲击,二营伤亡了,三营接上冲击,并且另用一个团兵力施行侧击”。

守卫塔山的四纵一位团长后来回忆道:“第一个冲锋队上来全端着冲锋枪,第二个冲锋队上来全端着轻机枪,一律使用轻武器。那些军官好象是吃了刀枪不入护身符的红枪会头子,远远地跑在队伍的前头,拼死卖力,他们把尸体垒成活动工事,向我们阵地一步步推进,进攻的凶猛程度是几年来没有见到的”。

看起来,敌人的战斗作风和战斗意志极为彪悍,甚至一点都不怕死。但问题是这种战术在冷兵器时代或许是个不错的战法,但在已经有了机枪、大炮作为支撑的防御面前,这种所谓的不怕死,实际上等于白白送死,实在不值得提倡,甚至有些愚蠢。

兵家作战,讲究得当的战略战术,“赵子龙师”这个打法,不到两天,就伤亡一大半,不得不由一个满编师的编制缩编为几个营的编制,可以说完全失去了战斗力。

第四个原因:协同太差实在不应该

协同要靠主动性、配合性。而国民党军派系林立,相互轻轧。加上塔山之战频繁地更换指挥官,这使得整个塔山之战,国军的协同配合始终不到位。本来,国军有蒋介石亲自督阵,陆海空三军可以很好地进行协同配合,形成整体合力,打一个堂堂正正的立体进攻战,但这种情形一直没有出现。

如果仅是协同配合不到位也就罢了,关键是有时还出现误伤自己,这就十分不应该了。14日的一次轰炸,“国军空军向塔山投下两枚五百磅炸弹,一枚落在塔山村后高地斜坡,另一枚落到塔山河滩西岸国民党军阵地,伤亡连长以下数十人。当时官兵大骂空军盲目投弹,炸到自己人头上来了”。

可以说国民党军每次大的决战会战都存在指挥协同不到位的问题,这是个通病。塔山之战也不例外。究其根源,还是国民党蒋介石的军队将帅离心离德,派系相互轻轧所致。到头来,尽管国军有强大的海空军做后盾支撑,但往往因为协同配合不到位,而使得这种作战效能事倍功半、大打折扣。

塔山阻击战国军失败原因有四:

1.不该频繁换将;

2.不该休整一天;

3.战术愚蠢;

4.协同太差。

1948年发生了哪些大事?

太原战役是中国第二次国共内战后期的一场大型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主力部队在党中央,毛主席的指挥下进行的。察绥战役,在察哈尔,绥远两省境内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进攻作战。1948年秋发起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都取得了大规模的胜利。

1、太原战役

太原战役(1948年10月5日—1949年4月24日)是中国第二次国共内战后期的一场大型战役,1948年10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主力部队在党中央、毛主席的指挥下进行的。

1949年3月底,太原城下,共集结了3个兵团、10个军、36个步兵师和2个炮兵师,1300余门火炮,连同中央军委补充的15000名新兵和傅作义部改编的4个师,25万人对太原形成合围之势。

至1949年4月24日战役结束,全歼守敌13余万人、民团8万。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6个多月,伤亡4.5万人,其中攻城战役、攻城后巷战伤亡3.6万,是解放战争中战斗最激烈、付出代价最大的城市攻坚战。

2、察绥战役

察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部队主力为配合辽沈决战,在察哈尔、绥远两省境内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进攻作战。

1948年秋,在东北人民解放军即将发起辽沈战役之际,中共中央军垂为牵制华北目民党军,使其不得增援东北,并夺取绥远(旧省名,今属内蒙古自治区),决心以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发起察绥战役。

此役,共歼国民党军2.1万余人,解放了绥东和察北大部地医,牵制了华北国民党军,有力地策应了辽沈战役的顺利进行。

3、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

此次战役东北野战军70万主力倾巢而下,攻克义县后包围了锦州。蒋介石命令侯镜如兵团从葫芦岛出发东援锦州;廖耀湘出沈阳西进黑山一带驰援锦州。

随后52军军长刘玉章击败东野两个纵队先头部队成功从营口港撤退,解放军最后包围沈阳,除青年军206师一部突围之外沈阳之敌全部迅速被歼,至此东北全境得到解放。

4、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也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5、平津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战性战役。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平津战役,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

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

锦州市的丧葬费去哪取?

应当去本人户口所在地县社保局办理手续,到银行去领钱!办手续时应代身份证死亡证明,火化证明才能办

有原单位的到原单位取,没有单位的到当地社会保障中心

三大战役之首是什么?

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实现国共双方力量发生根本变化,具有全面战略转变意义的伟大事件,三大战役依次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辽沈战役由林彪指挥的解放军东北解放军即四野以解放沈阳,长春,锦州为标志,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解放东北全境而结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面进入战略反击吹响了前进的号角。

三大战役之首是辽沈战役,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三省,是抗战形势发生根本变化的开始。解放军由劣势变化为优势。为之后的淮海战役奠定了基础,淮海战役胜利后,南京政府失败的大势己定。为了保全北京和平解放我解放又展开了平津战役,首先经过艰苦战斗取得了天津解放,后经多方努力动员傅作义起义,取得了北京的和平解放。

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伤亡人数最多,取得胜利最大的一次战役,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在今天的江苏省徐州市,徐州市有淮海战战役烈士纪念塔及纪念馆一切资料那里都有,大家可以去参观学习展扬烈士学习烈士精神,报效伟大祖国

三大战役之首应该是辽沈战役。经过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从而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稳固的大后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