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征辟制和察举制的区别(征辟制和察举制的区别是什么)

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及趋势?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及趋势

原始社会---禅让制 夏商周---世卿世禄制 秦朝---军功授爵制 汉朝----察举制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阀制度) 隋唐----科举制

1.先秦:从夏代到春秋时期,选民主要以骑士身份为基础;在战国时期,商阳改革和其他地主阶级改革只注重军事功绩。 (标准是从骑士到军事功绩)

2.西汉:

在西汉时期,吴帝开始实行视察制度,分为视察和征兵。

考试制度:汉代汉武帝每年都建议孝顺和诚实,以建立人才选拔制度。小廉成为官僚成为官员的主要途径。

征聘系统:自上而下的官员选拔系统。皇帝招募合府和府以消灭它们。前者大多是声誉卓著,学业成绩优异的名人,大多数新兵都担任重要职务。

3.南北朝:九级中正制,根据“正正”等级决定官员的奖惩,反映了家族氏族(氏族之主)的垄断地位。 (标准是门迪)

4.隋唐时期:随着士绅的衰落和该宗地主的崛起,建立了科举制度。隋文帝,隋文帝建立学堂,唐帝主要立足于金石明朝,吴世田在河寺考验中建立了唐军。玄宗任命高级官员主持测试。

5.宋元:北宋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分为乡考,省考和宫考三个层次。采用混淆名称的方法,招生数量大大增加;王安石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事政策,列明对于法学科目,考试成绩好的可以直接进行直接考试。 (功能:更紧凑;人数增加;更实用)

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专制培养了忠顺奴才,但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

中国历史各朝创立时间和推行的制度?

夏商周:分封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秦:中央是三公九卿制,地方行使郡县制。

汉:继承秦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内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

隋:三省六部制。

唐:沿用隋制而有所改进

北宋:在中央,设中书门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军政长官),另设枢密院掌管军事,设三司掌管财政。

在地方,推行用文官代替武将担任地方行政长官的制度;县官原由地方任命,改由朝廷委派;州官之下,另设通判。

元朝:行省制度,将三省改成一省。

明朝:在中央,撤销中书省和丞相,把相权分给六部(吏,户,礼,兵,刑,工);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

在地方,明太祖为加强对地方控制,废行省,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司法、和军政。三司长官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

中央集权脉络: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县制)——西汉(推恩令、刺史制)——唐(节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厂卫制)。

君主专制脉络: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汉(中外朝制)——魏晋南北朝(三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书省制)——明(废宰相、设内阁、司礼监)——清(南书房、军机处)。

选官用官制度脉络: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举制)——唐至清沿用(唐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明朝开始限定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采取八股取士)。

拓展资料

1、中国古代历代政权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用官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历史的3大主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人才选拔不断公正规范化。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发展,历朝制度既相互继承,又各有发展。

2、三公九卿制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中央行政制度,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组成,其中丞相制度延续了一千多年,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3、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是尚书省的下设机构。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彼此相互监督和牵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有力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历代朝代统治时间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有争议)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有争议)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790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5年

楚汉相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4年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09年

新朝:公元9年1月15日-公元23年10月6日,共计:14年

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2年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5年

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59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5年

南北 朝:公元420-58 9年,共计:169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7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8 9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3年

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8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19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7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6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夏商周是奴隶制社会,往后的朝代是封建专制

辟举为官什么意思?

东汉的士族门阀往往垄断学术,汝南袁家专修易学,密不外传,所以屡屡被荐举为官。

而且东汉实行察举制,官员可以向朝廷举荐人才,又能自行征辟属吏,举荐者称为座主,被荐者称为门生,属吏荣耀后称为故隶,门生故吏都像家臣一般要为座主和座主后人效劳,有这么一大帮家臣帮衬,只要主家的后人不过度昏庸,继承父祖的官职乃是很容易之事。

辟举:皇帝征召推举(授官)辟举为官:就是应朝廷征召做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方式、标准、影响是什么?

方式

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

秦国:按军功授爵

两汉:察举制和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 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以后至清末: 科举制

标准

世卿世禄制: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征辟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九品中正制: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

科举制: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

影响

世卿世禄制: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察举制和征辟制:“举秀才不知书,察 孝廉父别居,寒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社会上出现了“四世五公”、累世公卿”、“累世经学”的官僚门阀集团。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 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

科举制: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

高考试卷在哪里印刷的?

高考试卷选择在监狱里印刷

原因

1、高考试卷是需要保密的

高考试卷需要工作人员在绝对封闭的状态下进行,如果工作人员和外界有任何沟通都很可能将高考试卷泄露,很难保证公平性,而只有在监狱服刑的罪犯才可以达到这样的标准,因为他们不会和外界有任何的沟通和联系。

2、高考试卷都是统一印刷的

一个地方印刷完成之后,再统一下放到各个城市,而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监狱的工作人员就是最好的选择,人力资源可以得到利用,不会浪费。

扩展资料

十二年磨一剑,只为最后的战场。

高考,是我国当下最为公平公正的升学考试,也是选拔人才的最好方式。

古有科举,今有高考

从汉朝开始用于选拔民间人才的是察举制和征辟制,到了隋朝设进士科,考中进士即可进朝为官,唐朝时中国实力达到鼎盛时期,设立科举制。

古代那些没有门第背景的学子十年寒窗苦读,只为科举考试能够出人头地。

古代的科举考试非常严格,考生们需要提前一个月进入贡院复习,为的就是防止作弊,进考场时还要搜身,只允许带笔墨和灯进去,每个人都是在一个一个的小隔间里作答,两面都是密不透风的高墙,想看一眼都难。

现在的高考出题的老师提前两个月就要被带到一个专门出题的地方,不能与外界接触,也不能有任何能与外界通讯的工具,每天的饭食都有专人送到房间,直到高考结束才能让老师们回家。

这也更好的了保障考试题目不泄露,可见高考的严密性。

古代选官十大标准?

世卿世禄制

察举制

征辟制

征辟制和察举制的区别(征辟制和察举制的区别是什么)征辟制和察举制的区别(征辟制和察举制的区别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中国中古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代政权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用官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历史的3大主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人才选拔不断公正规范化。

中央集权脉络: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县制)——西汉(推恩令、刺史制)——唐(节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厂卫制)。

君主专制脉络: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汉(中外朝制)——魏晋南北朝(三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书省制)——明(废宰相、设内阁、司礼监)——清(南书房、军机处)。

选官用官制度脉络: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举制)——唐至清沿用(唐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明朝开始限定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采取八股取士)。

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发展,历朝制度既相互继承,又各有发展。

基本信息

中文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萌芽战国

建立秦朝

巩固西汉

结束1912年

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萌芽于战国

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建立于秦朝

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征辟制和察举制的区别(征辟制和察举制的区别是什么)征辟制和察举制的区别(征辟制和察举制的区别是什么)


巩固于西汉

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完善于隋唐

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加强于北宋

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发展于元朝

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强化于明清

内容: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朝制度,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结束于1912年

世家大族与门阀士族的区别?

1、传承不同

世家大族是门阀大族的前身,前者的政治权力不是合法世袭的,要通过察举的形式来粉饰一下,而后者则是生来就有政治权力的世袭贵族。

2、选取制度不同

征辟制和察举制的区别(征辟制和察举制的区别是什么)征辟制和察举制的区别(征辟制和察举制的区别是什么)


汉主要是靠裙带关系,都是皇亲国戚。而晋的门阀大族主要是对建立晋朝有功的后代。权力世袭,官职世袭,把持了察举制。晋少有显赫的皇亲国戚。

发展历史

汉代,在任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征辟制。察举是汉代低级官吏或儒生向上攀登的一个重要阶梯。东汉时,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制往往只注重所举之人的出身和家世。于是,豪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把持政权,扩大本家族的利益,纷纷互相推荐亲属故友。同时,士人为了做官,也往往投靠依附于豪族,建立师生关系,成为豪族的“门生”,而豪族则被称为“宗师”。

豪族往往会将有利于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门生荐举为官。 征辟制,是指一些官吏本人,可直接选拔人才到自己官衙中做官。同样为选官与入仕的重要途径,征辟制为豪族发展个人势力开了方便之门。这样,他们便征辟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人为官,被称为“举主”,而被征辟者自然要依附于“举主”,被称为“故吏”。两者之间形成了隶属关系。故吏依附于举主,往往要随同举主出征、调转。

历史影响

这些选拔官吏的制度,使豪族子弟顺利进入官场,出现了累世公卿的局面。这些家族还利用这些制度,把较小的家族或某些中小地主以“门生”、“故吏”的名义招揽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一个个以某一家族为中心的政治势力。

同时,自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家经学兴盛。不少著名的儒者,世代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业,而且形成了学术垄断。他们授业范围广泛,许多官吏都出自其门下。受业者以弟子自居,弟子的弟子则为门生。他们的弟子动辄数百人,甚至数千人。通过经学入仕,又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这样,就在大小官吏之间,涂上一层师生色彩。这些大族累世为高官,累世传授经学,有大批故吏、弟子、门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