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盘盘焉的焉是什么意思(盘盘焉囷囷焉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焉字的一词多义?

“焉”字在古汉语中出现的几率很大,经过演变,意义和用法又不尽相同,“焉”字的复杂多变的含义困扰了不少学习古汉语的人。因此,了解“焉”字的词性和用法对学习古汉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将“焉”归纳为七种用法:兼词、代词、语气词、疑问副词、连词、介词、用作定语。

一、“焉”字用作兼词

“焉”字在古汉语里最基本的用法就是作兼词,相当于一个介词“于”和一个代词“彼”(或“此”“之”)。

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介词结构,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后作补语。

“焉”作为兼词,既不用在陈述句中,亦不用在疑问句末,只使用在陈述句末。如: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游褒禅山记》。(翻译:然而世上奇妙宏伟,瑰丽险要的风景常常在险峻偏远,且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所以如果不是有意志的人是难以到达的。)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翻译:积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

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曹刿论战》。(翻译:那个是那些做高官得厚禄的人来策划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翻译:带着妻子孩子来到这里,再也没有出去过。)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翻译:这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

“焉”前面与之结合的是形容词,如:

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中山狼传》。(翻译:别人对你有恩而背叛他,没有比这更不好的啊!)

“焉”前面与之结合的词是不及物动词,作补语。如: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苛政猛于虎》。(翻译:过去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苏轼《石钟山记》。(翻译: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的深浅,微微的水波进入里面,冲荡撞击,便形成这种声音。)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翻译: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二、“焉”字用作代词

“焉”字在做兼词时含有了一定的代词意义,另外还可用作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

(一)用作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用法常用在形容词、动词后,可理解为“于是”,其中的“是”代人、事物或处所。用在动词后作宾语,可译为“他”“它”。如: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翻译:我期待着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了解这种情况。)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翻译:仍然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问题。)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翻译:距离现在修墓安葬他们,为时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翻译: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指挥他人。)

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翻译:问:“狗凶,酒为什么卖不出去?”杨倩说:“人们都害怕你的狗呀!)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翻译:我喜欢这条溪,沿着溪水往前走二三里,发现了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我就把家安在这里。)

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愚溪诗序》。(翻译:这一带还有许多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石头,参差交错排列着,这些都是山水奇美的景色,由于我的缘故,都被“愚”字屈辱了。)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愚溪诗序》。(翻译:正因为这样,所以天下人没有谁能和我争夺这条溪水,只有我才可以占有它并给它命名了。)

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翻译:我到那儿收你的尸骨。)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养生主》。(翻译: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这种用法的“焉”字,如果前面是形容词,就指代比较的对象。如: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孟子·梁惠王上》。(翻译:晋国,当时天下没有比它更强大的国家了,先生您也是知道的。)

(二)“焉”字还可以用作疑问代词

用作疑问代词时只能作宾语和状语,用作状语要比用作宾语常见,多用来代处所,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如: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隐公元年》。(翻译: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左传僖公三十年》。(翻译:如果不侵略秦国,将要从哪里取得它想要的呢领土呢?)

作宾语,如: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翻译:天下做父辈的归依了文王,他们的子辈还会跑到哪儿去呢?)

君何患焉?《左传隐公元年》。(翻译:你忧虑什么呢?)

既富矣,又何加焉?《论语·子路》。(翻译: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呢?)

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翻译: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翻译:然而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

三、“焉”字用作兼词兼语气词

因为“焉”一般用于句末,兼有语气词的作用,但不能把它看作是一个单纯的语气词。西汉以后,“焉”逐渐虚化为语气词,但虚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宋本广韵》中“焉”字下的注释非常简单:“语助也。” 这说明随着语言的发展,“焉”的兼词特点在减少,语气词的作用在加强。在多数情况下,‘焉’的兼词和语气词作用还是同时存在。”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具体例子的分析上看出来。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促织》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庖丁解牛》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愚溪诗序》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有时候“焉”和“于”字介宾词组同时出现,它的代词性就冲淡了,语气词的性质就突出了,如: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语气词“焉”字由兼词“焉”字演化而来,所以它有铺张指点的意味。这与语气词“耳”“而已”的限止作用是正好相反的。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

季恒子穿井,获如土缶,其中有羊焉。《国语·鲁语下》

四、“焉”字作为语气词的七中常用用法

(一)用在句末,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了”“呢”,如: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我二十五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二)用在句末,与句中的疑问词相呼应,表示疑问的语气,也有“焉为”连用的,可译为“呢”,如: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则焉?《孟子·梁惠王上》

问曰:“荣体变为枯体,枯体即是荣体,丝体变为缕体,缕体即是丝体。有何别焉?”《梁书·儒林·范缜传》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

季恒子穿井,获如土缶,其中有羊焉。《国语·鲁语下》

(三)用在句中,大多位于复合句前一分句之末,表示语气上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未完,有表示假定或提起下文的语气,可不必译出。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是故张军而不能战;围邑而不能攻;得地而不能实。三者见一焉,则可破毁也。《管子·七法》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况与蔽者乎?《荀子·解蔽》

(四)“焉”与其他语气词连用,如“焉耳”“焉哉”“焉矣”“焉耳矣”“焉耳乎”,如:

嗜酤酒,好讴歌,巷游而乡居者乎?吾无望焉耳!《大戴礼·曾子立事》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邶风·北门》

战而胜,则无以加焉矣。《战国策·东周策》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论语·雍也》

(五)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状态。可译为“似的”“然”“如……状”“ ……的样子”,如:

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尚书·秦誓》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孟子见梁襄王》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是事小敌脆,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焉离耳。《荀子·议兵》

忽焉自有,怳尔而无。《梁书·儒林·范缜传》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古文观止·阿房宫赋》

眷焉顾之,潸焉出涕。《荀子·宥坐》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齐桓晋文之事》

(六)用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类属。可译为“之类”“等”。如:

彼国错者,非封焉之谓也,何法之道,谁子之与也。《荀子·王霸》

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韩昌黎文集·原性》

后一个例子中“善焉”的“焉”是代词,作“善”的宾语。

(七)“焉”有时也表延宕,如: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庄子·秋水》

五、“焉”字用作疑问副词

“焉”字用作疑问副词的情况也比较多见,大多表示反问,有两种用法:

(一)可译为:“何必”“哪”“哪里”“怎么”“怎”“为什么”。如:

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史记》

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

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孟子·公孙丑下》

吴人焉敢攻吾邑?《吕氏春秋·察微》

(二)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六、 “焉”字用作连词

“焉”字用作连词虽然没有像“与”、“及”、“而”、“则”、“且”、“况”、“但”、“抑”、“虽”、“然”、“苟”、“倘”、“令”等那么普遍,但是如果不了解“焉”的连词用法,有的语句就比较难以理解。“焉”字作连词常用于复合句后、分句之首,承接上下文,表示在上面所说的情况下如何如何,可译为“就”“这就”“于是”“于是就”“就”,有时也同“而”等。如:

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出入,一日行万里。《列子》

览德辉焉下之 。《史记》(同《汉书》:“览德辉而下之”)

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荀子·议兵》

乃告舟备具于天子焉,天子焉始乘舟。《吕氏春秋·季春纪》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墨子·兼爱上》

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烈!《庄子·则阳》

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具备于天子,天子焉始乘舟。《吕氏春秋·季春纪》

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墨子·鲁问》

有的地方“焉”字又可以写作“安”或“案”,《荀子》书中比较常见。如:

故先王圣人安为之立中制节。《荀子·礼论》

是案曰是,非案曰非。《荀子·臣道》

“焉”字的这种用法似乎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古书上不常见。

七、“焉”字用作介词

兼词“焉”包含的代词指代的内容上文没有出现过,就只好让他出现在“焉”后。这时,“焉”的代词性消失,就只相当于一个介词“于”了,可译为“比”“于”,这种用法的“焉”字实际上是从兼词“焉”演变而来的。如:

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孟子·尽心上》

五色、五声、五臭、五味凡四类,自然存焉天地之间。《尹文子卷上》

有时候,兼词“焉”里包含的介词“于”引进的对象就是前边动词意念上的宾语,这个“于”字译不译都可以。这时的“焉”字介词性已经很弱。它实际上只相当于一个代词“之”,这种“焉”也是从兼词“焉”演变而来的。如:

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

又召乐乘问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时候,“焉”包含的介词“于”和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在句中已经出现,或者虽没出现,但看不出代词有所代,也看不出介词引进什么,这样的“焉”字介词性、代词性均已消失,已经成为一个纯粹的语气助词了。

我认为在阅读古书时,碰到处于句尾的“焉”,首先要把它按兼词来理解;如解释不通,再看它介词性与代词性的强弱。介词性弱,代词性强,它就是代词;代词性、介词性都很弱,它就是语气助词。

八、“焉”字用作定语

在疑问代词的“焉”的用法中,还有用作定语的用法,见于《墨子》:面目美好者,焉故(焉故:何故)必知哉!《墨子·尚贤(下)》。这种用法十分罕见,我理解为特定人的习惯用法,但没有普及就消失了。

综上,“焉”字的词性归属,我认为它是兼词、代词、语气词、疑问副词等四种用法比较多见,连词和介词的用法不常见。但由于“焉”字最基本,最原始的用法是当做兼词使用,其他用法均为其演变而来。我们可能在翻译古文时会碰到多种用法的解释都能讲的通的情况,这就说明以上几种用法中存在关联关系,具体如何翻译应针对上下文的关联来确定,这时就没有统一的规律可循。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焉”字可以理解为语气词,不翻译出来,也可以理解为兼词翻译为“在其中”。我认为理解“焉”字应该按以下步骤进行:确定“焉”的词性、理解语法作用、了解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并结合上下文,从常用义和非常用义两个方面比较区别,以掌握其意义。

熟悉掌握“焉”字及其他常用字词的用法,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多阅读分析古汉语,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才会真正体会到古汉语的迷人魅力,才能更好的学习中国古代历史。

盘盘焉,囷囷焉的焉是什么意思

阿房宫赋里面的,联合上下看是“盘旋屈曲的样子”,这里的焉是······的样子。

盘盘焉的焉用法

答案: 解析: (1)词尾,表状态,……的样子(2)兼词,于是(3)语气助词,了(4)疑问代词,何,什么(5)疑问代词,哪里(6)语气助词,了(7)代词,他(8)表反诘语气,呢

文言文盘盘焉囷囷焉的焉是什么意思 盘盘焉囷囷焉的出处

1、这里的“焉”的意思是:...的样子。整句意思:盘结交错,曲折回旋的样子。

2、出自:唐 杜牧《阿房宫赋》

原文选段: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3、释义:

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蜀地的山(树木被砍尽,)光秃秃的,阿房宫建造出来了。它(面积广大,)覆压着三百多里地面,(宫殿高耸,)把天日都隔离了。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一直走向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宫墙里边。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牙齿般排列的飞檐像鸟嘴向高处啄着。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盘结交错,曲折回旋,(远观鸟瞰,)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