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左丞相大还是右丞相大(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吗)

元朝丞相权力过大的表现?

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朝的宰相。同时,六部也归入中书省。元朝名义上的百官领袖不是丞相,而是中书令,但这一岗位通常是由皇太子兼任,长期空置(有过四个中书令),所以右丞相成为实际上的最高官僚,左右丞相加四个平章政事,就是国家权力中枢。

中书省设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正一品,以右丞相为上。平章政事四员,从一品,“掌军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以上皆为宰相。 元朝宰相权力很大,是上层权力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是皇位争夺战中的重要依靠力量。元朝的相权是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重要反弹。

由于元朝游牧民族的特性,导致皇帝在政治危机上的关注点会放在同一家族(黄金家族)上,而丞相,大都为家臣,对于他们,皇帝十分放纵,国之大事,几乎放手给丞相裁决,自己躲皇宫里玩。

在民间,皇权不下县,导致官僚、地主大族等鱼肉乡里,毁坏国家根基,还大放权给朝廷官员,丞相权力膨胀:手握大军,政变废立皇帝,强娶皇后,公主做妾,皇子喊干爹。

比如:文宗任命燕帖木儿为中书右丞相、知枢密院事,封太平王,燕帖木儿在任丞相之位之后对权力着迷的程度越发的不可收拾,他对皇家的女人感兴趣,就不顾反对将皇后强行娶自己家中,并且还纳了十几个公主为妾侍,生活上也开始过度的奢侈。

元世祖

中统元年(1260年),元世祖设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中统四年(1263年),元世祖设立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至元五年(1268年),元世祖设立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至此元朝确立了省院台体制,官制基本完善。

元朝

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多由皇太子兼任,但不常设。中书令之下是左、右丞相,为常设官职,是中书省实际上的最高长官,右丞相的地位较尊于左丞相。左、右丞相之下是平章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御史台最高长官为御史大夫,其次为御史中丞,负责监察百官,牵制丞相。但元朝后期,丞相专权,使得御史台的牵制作用成为摆设。

二,元朝政局混乱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病逝,侄元武宗夺位为帝。元武宗因为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他即位立下大功,所以立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储,约定皇位在二人的子孙之间互相传承。至大四年(1311年)元武宗病逝,弟元仁宗即位。元仁宗违背承诺,将侄和世琜贬往外地,立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埋下了元朝皇族争斗的祸根。

元英宗硕德八剌

延祐七年(1320年),元仁宗病逝,右丞相铁木迭儿拥立硕德八剌为帝,是为元英宗。铁木迭儿独揽朝政,掌握大权,元英宗于是任命拜住为左丞相,牵制铁木迭儿。至治二年(1322年)铁木迭儿病死,元英宗得以掌握大权,下令清除铁木迭儿的势力。至治三年(1323年),铁木迭儿义子御史大夫铁失心怀不安,刺杀元英宗与拜住,拥立也孙铁木儿为帝(即泰定帝,元英宗堂叔),开始了权臣废立皇帝的祸根。

三,燕帖木儿专权

元文宗图帖睦尔

泰定帝即位后,处死了刺杀元英宗的铁失等人。致和元年(1328年),泰定帝病死,左丞相倒剌沙在上都拥立其子天顺帝即位,燕帖木儿则在大都拥立元文宗(元武宗子,泰定帝侄)为帝。燕帖木儿派兵击败倒剌沙,天顺帝失踪。

元文宗任命燕帖木儿为右丞相、知枢密院事,太平王,使得燕帖木儿控制了大权。不久元文宗依照燕帖木儿的建议,让位给其兄元明宗。元明宗立元文宗为皇储,元明宗在位仅半年,就被燕帖木儿毒死,元文宗复位。燕帖木儿自持拥立之功,胡作非为,使得元朝政局混乱,埋下了元朝灭亡的祸根。

至顺三年(1332年),元文宗病逝,燕帖木儿立元宁宗为帝(元明宗子,元文宗侄)。但元宁宗年幼,在位仅一个多月就死了。燕帖木儿欲立元文宗皇后之子为帝,但被元文宗皇后拒绝。元文宗皇后欲立元明宗子妥懽贴睦尔为帝,但燕帖木儿拒绝。至顺四年(1333年),燕帖木儿死,妥懽贴睦尔得以即位为帝,是为元顺帝。

四,伯颜专权

元顺帝妥懽贴睦尔

元顺帝即位,封伯颜为右丞相,撒敦(燕帖木儿弟)为左丞相,唐其势(燕帖木儿子)为御史大夫。不久撒敦病死,唐其势成为左丞相。唐其势见元顺帝重用伯颜,十分不满,图谋废掉元顺帝。结果机事不密,伯颜除掉了唐其势,势力更大。

元顺帝被迫废除左丞相,专用右丞相伯颜,开始了伯颜专权。伯颜废除科举,排挤汉人,监视元顺帝,使得元朝政局更加混乱。至元六年(1340年),元顺帝与伯颜侄脱脱联合,赶走了伯颜。元顺帝与脱脱试图复兴元朝,实行改革,一度使元朝局势好转。但后来元顺帝沉迷酒色,荒于政事,听信谗言,杀害脱脱,使得元朝走向了灭亡。

元朝丞相可以左右皇帝的决定,甚至杀死皇帝另立新君

尚书右丞什么官?

尚书右丞为中国古代官名。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年)置尚书,员五人,丞四人,光武帝减二人,始分左右丞。尚书左丞佐尚书令,总领纲纪;右丞佐仆射,掌钱谷等事,秩均四百石。历代沿置,为尚书令及仆射的属官,品级逐渐提高,隋、唐时至正四品。宋、辽、金亦置。金正二品,与参知政事同为执政官,为宰相佐贰。

元以中书省总政和,于中书省设右丞、左丞,正二品。副宰相裁成庶务,号“左右丞”。明初置,先左后右。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中书省时罢。

尚书左右丞就是左丞相和右丞相。

尚书省是处理事情的最核心的机构,其头领就是左右丞。因为中国人尚左,所以左丞相比右丞相地位要更高一些。总体来讲,两个人是互相合作的关系。

封建社会的官职有很多种类,都是起到辅助作用。最终说的算的还是皇帝本人。

宰相要向王爷称臣吗?

是要称下官的,但从权利层面得分情况。

从封建等级来看是王爷大,因为王爷是皇帝封的爵位,在封建等级体系中是仅次于皇帝的第二高。丞相是国家行政职务,与爵位并不挂钩,没有爵位或者爵位低于王爷的丞相是不如王爷大的,见了王爷要主动行礼,走路要避让。

从国家权力来看是丞相大,丞相是国家最高行政首长,权力仅次于皇帝。而王爷只是有爵位,一般不掌握实权。假如王爷犯罪,丞相是可以惩办王爷的,当然实践中需要得到皇帝的许可。

扩展资料:

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

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但跟丞相完全不同,因为出土文物秦国东陵器物上刻有金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这证明相国与丞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而且是同时并存的,而且相国地位高于丞相。秦国的第1个相国是樛游,后来秦国增设左右丞相作为相邦的副手,秦朝才正式增加设置了中丞相,汉承秦制,依然设置相国,同时设置丞相作为相国的副手。西汉也设丞相,至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这段时间有300多年,是历史上丞相这一官职设置最久的时期。

宰相的级别等于诸侯王,身居高位,十分高贵,不会在王爷眼前自称为下官。王爷是由于是皇族和官爵高贵,手上不一定有权力。

丞相是皇帝的左膀右臂。统领百官,配合皇帝治理国家。丞相制度,始于战国。从秦武王开始,就有左丞相和右丞相,但有时也有相邦,魏冉和吕不韦曾经担任过这个职位。秦统一之后只设左、右丞相。

汉初,萧何任丞相,后迁相国。萧何死后曹参继任。汉惠帝刘盈、吕雉至汉文帝刘恒年间,设左、右丞相,之后只设一位丞相。在汉代初期,各个诸侯国都有丞相职位,公元前145年改称相。

在明朝之前,丞相的权利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个时期王爷的权利是不如丞相(宰相)的。但是明朝之后这一情况发生了改变。

明初朱元璋杀胡惟庸后废除了丞相制度,还废除了中书省,实权均集中化于皇帝,君主专制获得提升,皇权与相权的抗争以君权获胜而结束。

明制,皇上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保卫甲士少时三千人,多则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明史》按明朝制度,除开皇上,亲王最高,宰相级別(内阁首辅)要给亲王施礼。清代持续明朝制度。

不需要!

王爷是爵位,不属于官僚。宰相是最大的官僚。两者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因此宰相不需要称臣!

官僚制是从战国时代建立起来后,一直贯穿于全部的历史时期。官僚是君主任用的手下,他们的得失都是和君主直接挂钩的,不需要向君主之外的成员出力。

宰相是君主任用的最大官僚,直接帮助君主治理国家。而王爷只是和尊贵的爵位,也归君主管理。王爷和宰相之间没有臣属关系,当然宰相不需要向王爷称臣

王爷一般是皇室成员,是皇帝的兄弟,叔叔、大爷,叔公,宰相虽然是一品大员,见了王爷必须称臣,呼王爷千岁。

三国东吴官职品级表?

东吴的官职:吴国(222—280)是中国三国时期由孙权建立的政权,亦称孙吴、东吴。是在三国之中水军最强的一国,占领扬州(古代)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

东吴中央官制

东吴的中央官制与曹魏、蜀汉相仿。东吴置丞相,名义上也是百官之长,但实际效能是仅仅管理例行政务,往往不参与重大政务的决策。东吴丞相设置于宝鼎元年(266年),一度分置为左丞相和右丞相。丞相属官有军师、长史、掾等。

东吴的三公废置不常,除授因人而异。建衡三年(271年)置太尉。宝鼎三年(268年)以丁固为司徒,以孟仁为司空。孙休废司空改置左右御史大夫,至孙皓登位,复置司空。东吴三公的特点是太尉不领军、司徒与丞相并置而不治民、司空不视土木事。这个特点可以说是后世以三公为虚衔的开端。

东吴政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大司马、上大将军、大将军等内朝将军,这些将军外则领军,内则领政,是事实上的宰相。黄武七年(228年)置大司马。赤乌九年(346年)分置左、右大司马,并置上大将军、大将军。黄龙元年(229年)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诸葛瑾为大将军。《通典·职官》载:“至吴景帝(孙休)为大将军,亦受非常之任,”

《三国会要·职官》云:“吴初亦六卿,孙休永安二年(259年),始备九卿”。可知东吴前期无九卿。

孙权初置奉常,黄武四年(225年)改太常,太常置博士。东吴初置郎中令,后改光禄勋,有三署中郎将、领三署郎,还有羽林督,绕帐督、帐下右部督,皆领卫兵。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少府诸卿建置均与曹魏、蜀汉同。东吴在屯田各郡置典农都尉,统辖属县,职如太守。典农都尉掌管军粮,不属于大司农。这不同于曹魏制度。孙权初年设左节度,专掌军粮会计。

 宫官有大长秋,设置略如曹魏制。又有太子太傅、少傅。黄龙元年(229年)置左辅、右弼、辅正、翼正等都尉,为太子四友。又有太子宾客及率更令、中庶子、庶子、辅义都尉、右部督等。

门下官散骑常侍,给事黄门侍郎、散骑侍郎等设置略与曹魏同,但地位不甚重要。

尚书分选曹、户曹、左曹、贼曹等四曹,可见东吴尚书职任较曹魏为轻。

中书监设中书令、仆射、丞、郎、令史等。

御史台设御史中丞,督军粮御史及监农御史,又置中执法,左右执法各一人。在殿中察举违法行为,也称侍御史。

武职官有领军将军;左领军、右领军;中护军、左护军、右护军;中典军、左典军、右典军。又中垒将军掌宿卫兵。有抚军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无征东将军;有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无平东将军。

东吴地方官制

东吴有扬、荆、交、广四州。黄龙元年(229年)与蜀约分天下,以曹魏境豫、青、徐、幽四州分与东吴,置刺史遥领之。州属官见于文献记载的,仅有部郡从事、师友从事、大中正。

郡设太守、都尉,所属有功曹掾、门下书佐、门下循行等。县以下制度略如东汉。东吴爵禄制度也不发达,唯置王、侯二等爵,无禄。

御史中丞的中丞两字跟左丞相和右丞相有关联吗?

没听说过“中丞相”之说。

你所指的“中丞”系“御史中丞”。

一般称为“御史大夫”,起监察百官作用。

与“丞相”无关。

其位在丞相之下,但有弹劾丞相的权力。

东汉左跟右哪个尊贵?

汉承秦制,也是以右为尊。

《汉书·张陈王周列传》中记载:汉文帝时右丞相陈平考虑到太尉周勃功劳很大,提出将右丞相职位让与周勃。汉文帝接受了这一意见,任命“周勃为右丞相,位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第二。”

因为战国、秦、汉时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官吏降职就叫“左迁”;世家大族则称为“右姓”或“右族”。

按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左为上,所以东汉时期左为尊贵。

南宋官职排名一览表?

南宋官职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

【爵】:王

从一品:

【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左丞相大还是右丞相大(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吗)左丞相大还是右丞相大(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吗)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

【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

【职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

【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壮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车都尉

从四品:

【职官】: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

【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

左丞相大还是右丞相大(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吗)左丞相大还是右丞相大(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吗)


【武散官】:宣威将军、明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正五品:

【职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

【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宁远将军

【爵】:开国子

左丞相大还是右丞相大(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吗)左丞相大还是右丞相大(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吗)


【勋】:上骑都尉

从五品:

【职官】: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正六品:

【职官】: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

【文散官】:朝奉郎、承直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昭武副尉

【勋】:骁骑尉

从六品:

【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员外郎、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

【文散官】:奉直郎、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振威副尉

【勋】:飞骑尉

正七品: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枢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赤县令

【文散官】:朝请郎、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致果副尉

【勋】:云骑尉

从七品:

【职官】: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閤门宣赞舍人、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

【文散官】:朝散郎、宣奉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翊麾副尉

【勋】:武骑尉

正八品:

【职官】: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京府判官、京畿县令、赤县丞、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

【文散官】:给事郎、承事郎

【武散官】:宣节校尉、宣节副尉

从八品:

【职官】: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閤门祗候、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诸州县令/丞、赤县尉、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

【文散官】:承奉郎、承务郎

【武散官】:御武校尉。

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爵,王。从一品,职官,枢密院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爵,嗣王,郡王,国公。正二品,知枢密院事,参政知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镇国大。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