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靖难之役打了几年(靖难之役在哪里打的)

朱棣历史上真实的故事?

灭十族的故事:

明成祖朱棣起兵造反之后,建文帝朱允炆已经自焚于深宫之中。而像方孝孺这些朝中大臣,明成祖朱棣则是将反对他的人基本上都杀干净了。但是方孝孺在政治以及学术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有很多的能人大臣都在为方孝孺求情,求明成祖朱棣不要杀方孝孺。因此,方孝孺并未当中受到牵连。

但是,方孝孺在明成祖朱棣就位之后,仍旧不忘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君主建文帝朱允炆。常常在自己的家里披麻痛哭,祭奠建文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对此十分的反感,在明成祖朱棣的即位准备当中,朝堂众臣都纷纷推荐方孝孺来攥写诏书,以宣告天下。

当方孝孺来到大殿之中,身上穿的仍然是孝服,这令明成祖朱棣十分的不爽。但是还是忍住,没有发火,叫方孝孺攥写诏书。

方孝孺利用自己的口舌,将明成祖朱棣谋朝篡位这一个事情在朝堂之上,斥责得明成祖朱棣勃然大怒。明成祖朱棣最终将方孝孺的嘴巴割裂,并且还将方孝孺的舌头剪掉了,最后凌迟处死。此外,明成祖朱棣还将方孝孺的十族都诛杀了,总计873人。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1424年),年号“永乐”。

初师遇险

靖难之役时,两军在今天东坝展开厮杀。这里背负重山,面对平陆,诸山之水连河通海,坝河、亮马河、温榆河交汇。朱棣骑一匹青骢马,被敌军追逼到一条河沟边。眼看就要没命,情急之下他问坐骑:你能跨过这沟,让我脱险吗?说完一抖缰绳,这马驮着朱棣噌地一下连跨三道河沟,甩脱追兵,化险为夷,最后累死。朱棣迁都北平改为北京后,为纪念当年初师遇险,坐骑忠勇,就在东坝建了马神庙,塑马供于庙中,当神祭祀。传说立庙之后,那马活了,常在夜间糟践庄稼。农民不堪其苦,偷着将庙毁了。

夫妻和睦

徐皇后

说起朱棣生命中的奇女子,当仁不让的是徐皇后,她是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这位徐皇后,能文能武,史称其“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徐王妃平常文静有加,但毕竟是将门之女。就在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朝廷派李景隆围攻北平,而此时的朱棣前往宁王朱权那里去求援,北京城空,危在旦夕。徐王妃在危急之中披上战甲,挽救了北平。

徐皇后曾经著书,采集《女宪》《女诫》作《内训》二十篇,又类编古人的嘉言善行,作《劝善书》,颁行天下。她还经常劝帝爱惜百姓,广求贤才,恩礼宗室,不要骄宠外戚。四十六岁那年,她因病去世,朱棣大为悲痛,谥曰仁孝皇后,此后的十几年再没立过皇后。可见徐皇后在朱棣心中的地位,没人能够取代。

靖难之役打了几年(靖难之役在哪里打的)靖难之役打了几年(靖难之役在哪里打的)


诛灭十族

朱棣即位后,请方孝孺为他起草登基公告,当然为思想正统、极端忠于前皇的方孝孺所拒绝。非正史祝枝山所著的《野记》记载,方孝孺十族八百多人被杀。可是根据《明史·方孝孺列传》记载是“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也就是说朱棣只杀了方孝孺父系一族。《明史·方孝孺列传》并未记载被灭十族,株连坐死847人(一作873人)等字眼,所谓诛十族只不过是后人为了造成戏剧性的效果,夸大事实所产生的。

北京地名

在现今北京朝阳东坝地区有马厂、马房、驹子房、行宫庙等许多与马字和帝王行迹有关的地名,这些和朱棣有关。朱棣迁都北京后,东坝以其水草丰美,宜于牧养皇家马匹,而一度成为明朝的御马苑。这里每隔三四里建一个马厂,大大小小共有二十多个,养马若干,可谓遍地开花。每个马厂都有围墙,墙里盖有马棚,墙外草地平旷,马群悠闲自在。母马怀孕产崽,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十三日,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

燕王朱棣在十余万大军的拥簇下向皇宫进发,而此时皇宫突然起了火。

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

而朱棣却发现根本没有建文帝的尸体,只是找到马皇后的尸体,他也指认其为朱允炆,并执其手哭“傻小子,何苦如此!”。

夫妻和睦

说起朱棣生命中的奇女子,当仁不让的是徐皇后,她是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这位徐皇后,能文能武,史称其“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徐王妃平常文静有加,但毕竟是将门之女。就在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朝廷派李景隆围攻北平,而此时的朱棣前往宁王朱权那里去求援,北京城空,危在旦夕。徐王妃在危急之中披上战甲,挽救了北平。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

安徽凤阳人,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

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

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1403~1424年)。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杀方孝孺等人。

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由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

要说明朝时期有哪些令人记忆深刻的皇位争夺战,那当属燕王朱棣夺取自己侄子的皇位,这个人便是后来明朝时期的明成祖,话说朱棣的这个皇位夺来的可并不光彩,违背他父亲朱元璋的意志,舔着脸竟然公然起义,还美其名曰清君侧,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

这场战争虽然朱棣取得了胜利,但是皇位却当的名不正言不顺,毕竟他作为一个叔辈夺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再加上他又不是嫡长子出身,所以这个皇帝当的也并不是那么顺利,而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和他老爹朱元璋很像。

靖难之役最终燕王朱棣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 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朱允炆削番路线错了,应该先把燕王拿下,而朱允炆是先从实力比较小的藩王下手,这一举动无疑给燕王提了醒。于是燕王就开始准备夺权。

第二个原因就是朱元璋生前把能征善战之人都杀得差不多了,本是想给朱允炆除去权利棒上的尖刺,但却忘了自家的藩王,以至于藩王造反的时候无人可用。

第三个原因就是朱允炆不会用人,除了身边的一帮文人不说,在和燕王决战的时候却换掉老将重用李景隆,结果屡战屡败,让燕王一步步壮大。

安史之乱和靖难之役有什么区别?

这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安史之乱是唐朝制度的原因。唐朝的官僚体系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叫做节度使,他们比后期来的总督权力都要更大,在地方堪称东周列国时代的诸侯王。

熬到了唐玄宗时代,就出现了这样一个超级强大的人,一几个局都属于一身的安禄山,才有了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的结局。的强盛的唐王朝名称是王来后面的一百多年里唐朝和东周列国没啥区别。而是靖难之役明朝初期皇室之间的内斗。结局确实使得明朝更加强盛。

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引起的战乱,它之后,唐朝由盛转衰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靖难之役是因明太子朱允炆削藩引发的,它之后,燕文朱棣攻破南京继皇位迁都北京,太子朱允忙在皇宫自焚.

靖难功臣爵位?

丘福(1343—1409年),凤阳(今安微凤阳)人,明朝靖难名将。丘福原是燕王朱棣麾下的燕山中护卫千户,之后,丘福被升为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国公。

张玉(1343—1401年),字世美,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明朝靖难名将。张玉原是燕王朱棣麾下的燕山左护卫千户,后为燕军中军主将,两次击败李景隆。建文二年(1401年),在东昌之战中,张玉勇闯敌阵救朱棣,力竭战死。靖难成功后,追封荣国公,谥忠显,后追进河间王,改谥忠武。

朱能(1370—1406年),字仕弘,怀远(今安微怀远)人,明朝靖难名将。朱能原是朱棣的燕军中护卫副千户,先后击败耿炳文、李景隆,在灵璧(今安微宿州)俘虏南军10万人,还生擒主将将平安。靖难成功后,累功升至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加太子太傅。永乐四年(1406年),朱能担任征夷大将军,征讨安南,不幸病死军中。追封东平王,谥忠烈。

姚广孝(1335—1418年),幼名天禧,法名道玄,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靖难之役主要策划者。靖难之役开始后,姚广孝留守北平,为朱棣稳住大后方。在朱棣与朝廷的军队相持不下时,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得以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之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作“黑衣宰相”。

靖难之役打了几年(靖难之役在哪里打的)靖难之役打了几年(靖难之役在哪里打的)


靖难之役如果徐达还活着会怎么样?

靖难之役的时候,如果徐达还活着,那么朱棣攻破不了南京。靖难之役的时候,朱允文的身边没有一个得力的大将了。当初跟着朱元璋的得力大将,都已经被朱元璋给杀了,所以朱允文才无人可用的时候,靖难之役的时候徐达还活着的话,朱棣肯定不会成功。

靖难之役如果徐达还活着将会面临一个两难的局面。一方面,徐达是明王朝的开国大将,是诸将之首。虽然曾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疑忌和猜度,但毕竟能得以善终,爵位和家人得以保全。另一种方面,徐达是明成祖朱棣的岳父,徐皇后是他的长女,亲情难以割舍。

所以,如果徐达还活着,将相当尴尬。

靖国难什么意思?

靖国难意思是指平定国家很难。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不过太祖的成法里面还有一条就是皇帝先召唤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铲除奸臣后要五日之内离京。所以这不过是朱棣想要夺取皇位的一个借口而已。

靖难之役打了几年(靖难之役在哪里打的)靖难之役打了几年(靖难之役在哪里打的)


靖国难就是指平定国难。

为什么靖难之役是重要的转折?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第一场皇帝和藩王之间的内战。这场战争是建文帝朱允炆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决定削藩而引起的。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政权争夺战,不仅导致了明朝皇位归属的改变,也极大影响了此后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

“靖难之役”以后,开国功臣集团——明朝初年的“太子党”地位急剧下降。南京是开国功臣集团的巢穴,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把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更加削弱了开国功臣的影响力。伴随着开国功臣集团地位的下降,靖难功臣的影响力迅速攀升,英国公张家成了此后明朝政坛的不倒翁,长期处于最高统治集团之列。

靖难之役之后,明朝接下来的接班人不再是朱元璋长子的血脉一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