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百战不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百战不殆的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什么意思?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意为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百战就不会有危险。

语出《孙子·谋攻篇》

原典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译文

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胜;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胜;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

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机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扩展资料

关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故事

1.草船借箭的故事

周瑜对诸葛亮的才能很是嫉妒,利用一次孙刘联军的箭支快用完之际,故意挤兑诸葛亮想要他在10天的时间内 交出20万只箭,这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但诸葛亮胸有成竹,为防周瑜另有毒计害人,就满口答应下来,并且告诉周瑜不用10天,只需3天足矣 而且立下军立状,以安周瑜之心。

诸葛亮其实早已暗观天象 知道第三天必定起大雾 所以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之计, 果然第三天起了大雾。诸葛亮问周瑜借来几十艘船只和百余兵丁,锣鼓齐备 并且在船上遍扎草人 开到曹营面前擂鼓呐喊。

明知曹兵在大雾天定不会出战 ,只会射箭退敌,果不其然 曹操并不出战,直命曹兵乱箭拒敌 在曹兵乱箭之下 几十万只箭全扎在草人之上 遍布船只俩边, 诸葛亮估计箭支早已20万足够有余 命众军士高喊谢曹丞相赐箭, 待曹兵知道上当来追时,早已返回江东大营了

2.二战中途岛海战

中途岛,面积只有4.7平方公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该岛距美国旧金山和日本横滨均相距2800海里,处于亚洲和北美之间的太平洋航线的中途,故名中途岛。

另外它距珍珠港1135海里,是美国在中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和交通枢纽,也是美军在夏威夷的门户和前哨阵地。中途岛一但失守,美太平洋舰队的大本营珍珠港也将唇亡齿寒。

中途岛海战于1942年6月4日展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重要战役。美国海军不仅在此战役中成功地击退了日本海军对中途环礁的攻击,还因此得到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所以这场仗可说是太平洋战区的转折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是什么意思?

对敌我双方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每一次战斗都会获得胜利。

1、知己知彼 [ zhī jǐ zhī bǐ ] 对敌我双方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后也用“知己知彼”泛指了解自己和对方。

出处:春秋·孙武《孙子·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翻译:对敌我双方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2、百战百胜 [ bǎi zhàn bǎi shèng ] 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出处:春秋·孙武《孙子兵法·谋攻》:“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翻译:战争中,常胜将军并不是最好的,如果能不战就让敌人屈服,这才是最好的。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了如指掌 [ liǎo rú zhǐ zhǎng ] 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出自:闻一多《冬夜评论》:只这一相形之下,美丑高低,便了如指掌了。

2、百战不殆 [ bǎi zhàn bù dài ] 形容在每次战斗中都取得胜利。殆(dài):危险。

出处:春秋·孙武《孙子·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翻译:对敌我双方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故事和意思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怎样的典故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意思

意为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百战都不会有危险。语出《孙子·谋攻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这一名言中的“殆”字应该解释为“疲惫不堪”。原文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其中的“殆”字,是孙子对《谋攻篇》的前一篇《作战篇》中“钝兵、挫锐、屈力、殚货”等词的高度概括。原文大意是,透彻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就是战斗百次,军队也不会疲惫不堪,战斗力充沛。一支军队不怕失败,怕的是丧失战斗力。一支军队很难不失败,难的是能够从失败中站起,继续战斗。如果一个将领认为自己完全掌握了敌情我情,就认为完事大吉,不再为失败考虑,可能失败就在眼前,而且一败涂地,连挽救的余地都没有。所谓“骄兵必败”,就是这个道理。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的故事智慧

泾阳之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孙子兵法》的精髓,它概括性的描述了孙武对战争中敌我势力的认识。古往今来,历代军事学家都在运用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经过时间的证明它不管是对战争、商业活动,甚至政治活动都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战争中这一规则的运用是最为广泛的。唐朝开国之初,政局未稳,边境时常受到东突分子的干扰,面对这种状况唐高祖李渊一时无计可施,只好决定将京都迁移出长安。李渊的儿子李世民是一名骁勇善战的年轻将军,对于父皇的决定坚决反对,认为大唐皇朝成立之初,区区几个东突分子闹事就要搞得迁都,国威何在。于是带领军队到泾阳与东突厥展开战斗。

双方实力悬殊,东突厥有兵20多万,而李世民所带军队不过几百。但是令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惊讶的是李世民居然天不怕地不怕,仅仅带着100骑兵就直奔阵前和颉利、突利二可汗,说:“我们已与你们可汗结盟,今日为何违约来犯?如果你们可汗真有本事,就请可汗与我李世民一人来决战。如果派兵攻打,我这百名士兵将拼死迎战,决不后退。”李世民如此的阵势,加上他深情镇定威严,使得颉利、突利二可汗认为大唐肯定设有埋伏,因此不敢下令进攻。李世民见状又说:“你以前与我们有盟,今日出兵袭扰,为何不守信用?”这一反问使得颉利、突利二可汗哑口无言,李世民的种种胆大的行为不得不使颉利相信突利和李世民勾结,将军情泄露出去了。鉴于这种状况,只好退兵,待时机成熟再出战。

李世民设计突击突厥,使他们仓皇而逃。一时间,李世民的军队士气高昂,大家都认为要乘胜追击。李世民认为,大唐皇朝建立才不久,应该以修生养息为主,而不是一味好战。于是 ,李世民与颉利会盟,并赠其大量金帛,目的是“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从此大唐边境和谐安定。李世民晓知颉利的心态,据此采用一系列离间战术,然后采取突击获胜。真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深刻应用。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什么意思?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意思是了解自己和他人,才能够在战斗中屡战屡胜。

《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必败的份儿了。

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西元一九六年,孙策派水军攻打钱塘江南岸的固陵,屡攻不下。他的部下孙静向他献计:「王朗在固陵防守很坚固,不宜正面死攻。离这里几十里的查渎有条路,可以迂回包抄固陵。你给我一支兵队,我从查渎那边围攻,给他来个『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肯定能取胜!」孙策一听有理,就派兵给他,依计而行。同时,下令军队弄来数百个大缸,盛满水,给人以准备长期作战的感觉。到了夜晚,还命令军队多点灯让敌方以为孙策的主力还在原地。

当孙静的部队突然出现在固陵附近的高迁屯时,王朗大吃一惊,赶忙派周昕率队迎战。然而周昕不是孙策的对手,很快战败。周昕一死,不久,固陵也就陷落,会稽一带便被孙策占领了。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什么意思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出之于《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意思是,我们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必败的份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