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唐代阙楼最高等级(唐代阙楼最高等级的是什么楼)

我国古时有那些著名的皇宫?

西汉长安城:

明光宫、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建章宫

参考人教版中国古代史选修全一册-西汉长安城平面图

西汉时期宫殿建筑,首推长乐、未央二宫.长乐宫修建于楚汉相争之际.未央宫修建于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由萧何主持.未央宫以前殿为主体,殿内有处理政务的东西厢.长乐宫是专供太后居住的,位于长安城的东北隅,北面与明光殿连属.宫城周围约一万米,内有长信、长秋、永宁、永寿四组宫殿.汉武帝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在长安西南修建章宫,属于园囿性质的离宫.其中有凤阁,脊饰铜瓦,又有井干楼和置仙人承露盘的神明台.

长安城的平面布局,可概括为五宫、十二城门、八街九陌,东西九市、一百六十闾里等几项主要内容.

1.五宫:即前述的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明光宫.

长乐宫位于东南,宫垣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2400米.吕后曾居此,以后成太后居地.未央宫在长乐宫西,位城西南角,东西长2300米,南北长约2000米,皇帝居此,为朝会、布政之地.桂宫在未央宫北,东西长880米,南北长约1800米.北宫、明光宫宫垣未探明,这三个宫为太后、皇后以下的皇帝内室居地.

甘泉宫

甘泉宫为汉武帝仅次于长安未央宫的重要活动场所,它不只是作为统治阶级的避暑胜地,而且许多重大政治活动都安排在这里进行.甘泉山,位于淳化县北约25公里处,出甘泉.

明《读史方舆纪要》引《括地志》云:“甘泉山有宫,秦始皇所作林光宫,周匝十余里.汉武帝元封二年于林光宫旁更作甘泉宫.”

唐朝国力强盛,长安城宫苑壮丽.大明宫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莱山独踞,池周建回廊四百多间.兴庆宫以龙池为中心,围有多组院落.大内三苑以西苑为最优美.苑中有假山,有湖池,渠流连环.长安城东南隅有芙蓉园、曲江池,一定时间内向公众开放,实为古代一种公共游乐地. 唐代的离宫别苑,比较著名的有麟游县天台山的九成宫,是避暑的夏宫;临潼县骊山之麓的华清宫,是避寒的冬宫. 大明宫 遗址在陕西省西安市东北龙首原上.唐代贞观八年(634),太宗李世民为供其父李渊避暑,于长安宫城东北角禁苑内修建永安宫,次年改名大明宫.龙朔二年(662)高宗李治加以扩建,一度改名蓬莱宫,后成为唐代帝王在长安居住和听政的主要场所.唐末毁于战乱.1961年其遗址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明宫高踞龙首原上,遥对终南山,俯瞰长安城,规模宏大,气势壮阔.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宽北窄!栏目有限,就写到这里。

宫殿主要指是帝王朝会和居住的地方,规模宏大,形象壮丽,格局严谨,给人强烈的精神感染,突现王权的尊严。秦汉以来,宫殿规模更为宏大,如秦始皇的阿房宫,汉武帝的未央、长乐、建章诸宫,唐代的大明宫。现存宫殿还有北京明清紫禁城(故宫)和沈阳故宫(明末清初)两座,以紫禁城最大也最完整。

1、永乐宫

永乐宫,因故址在永乐镇而命名,又名大纯阳万寿宫。永乐宫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址位于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招贤村,现址位于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永乐宫始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中轴线上排列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四座规模宏伟的建筑,吸收了宋代“营造法式”和辽、金时期的“减柱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永乐宫是以壁画闻名天下。

2、咸阳宫

咸阳宫是秦帝国的皇宫,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咸阳市东区域。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营建宫室,至迟到秦昭王时,咸阳宫已建成。最初咸阳宫位于秦都咸阳城的北部阶地上,在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不断进行扩建。据记载,该咸阳宫“因北陵营殿”,为秦始皇执政“听事”的所在。

3、阿房宫

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公里处,咸阳市东南15公里处,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

4、大明宫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太华南路,大明宫地处长安城北部的龙首原上,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平面略呈梯形。

5、未央宫

未央宫是西汉帝国的大朝正殿,建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刘邦重臣萧何监造,在秦章台的基础上修建而成,位于汉长安城地势最高的西南角龙首原上,因在长安城安门大街之西,又称西宫。

6、雍和宫

雍和宫

雍和宫,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

7、故宫

故宫

故宫,紫禁城,皇家宫殿,国家5A级旅游景点,世界五大宫之首,世界文化遗产。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皇宫

<、故宫 0.72平方公里

中国故宫别称是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有楼宇8000余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永乐4年(1406年)始建,永乐18年基本建成,在500年历史中有24位皇帝曾居住于此。其中,明朝有14位皇帝,而清朝有10位皇帝。虽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和扩建,故宫仍然保持了原来的布局。

中华奇石馆馆长李文科介绍: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评委会评价:“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8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兴庆宫 约1.3平方公里

兴庆宫,是唐玄宗时代的中国政治中心所在,也是他与爱妃杨玉环长期居住的地方,号称“南内”,为唐代长安“三内”之一。宫内原有兴庆殿、南熏殿、大同殿、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和沉香亭等建筑物。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大唐国泰民安、四海升平,万方来朝,唐玄宗、杨贵妃常在兴庆宫内举行大型国务活动、文艺演出,因而在唐诗中留下无数佳作名句,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清平调》便是起源于兴庆宫的沉香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兴庆宫是唐代三大宫殿之一,唐代以后兴庆宫遭到破坏。宋时楼台亭阁湮灭尽净。金代有所修缮,为游宴场所。清初兴庆宫池水干涸,仅留下起伏的湖岸、逶迤的渠道和勤政、花萼两楼遗迹。1949年后,经系统勘查发掘,将兴庆宫旧址部分辟为兴庆公园,采用自然式布局,以龙池(兴庆湖)为主景,并重建了花萼相辉楼、勤政务本楼、沉香亭等仿唐建筑,成为西安市区最美丽的风景。

<、洛阳宫 2.5平方公里

洛阳皇宫,隋时称紫微城。贞观元年,唐太宗号洛阳宫;显庆二年12月13日,高宗正式称洛阳为东都,把洛阳宫城当作自己的“东宅”;武则天称制以后,光宅元年(684年),定为太初宫。第二年9月5日,洛阳被定为神都。随着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东移,太初宫也不断得到扩建和修整,规模宏大,华美壮丽达到顶峰。

唐神都洛阳的皇宫基本上保留了隋代建筑规模和样式,皇城绕其四周。它位于皇城之北,西有夹城,东有东城,北有圆壁、曜仪之重城,整个宫城落入皇城北部。据考古勘察,城北墙从郭城的西北角往南五百八十四米,再东折一百八十米,即北墙的西端起点,往东经今孙家坑,全长一千四百米;西墙由北墙的西端点起,往南至今中州路北侧,全长一千二百九十米。南墙颇多曲折,从西墙南端起,往东经今定鼎南路、周公庙至予通街小学操场以东三十米处,全长一千七百米。南墙东西两端各长三百四十米一段,均北曲五十七米,形成东南与西南两角内凹的对称形状;东墙自北墙东端点起,往南折二百七十五米,后向东折三百三十米,至统角村东北角又复南折,全长一千二百七十五米,整个宫城呈倒“凸”状。城垣高四丈八尺,宽度在十五至十六米左右,夯层厚八至十厘米,内外皆包砖。因此,神都洛阳宫城无论在建筑的气魄上,还是在防卫的严谨上都超过了隋朝。

唐代阙楼最高等级(唐代阙楼最高等级的是什么楼)唐代阙楼最高等级(唐代阙楼最高等级的是什么楼)


<、大明宫 3.2平方公里

大明宫位于隋朝皇宫大兴宫(唐称太极宫)之东,始建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唐太宗建造初衷是为给太上皇李渊居住,以尽孝道。但大明宫未建成,李渊就离开了人世,大明宫的修建于是停止。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扩建,次年迁入大明宫执政。大明宫成为了大唐帝国新的政治中心。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毁于兵乱。大明宫周长7.6多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北京紫禁城的四倍,相当于三个凡尔赛宫,十二个克里姆林宫,十三个卢浮宫,十五个白金汉宫,五百个足球场。共11个城门,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宽的街道。

<、太极宫 4.2平方公里

太极宫建于隋初。隋称大兴宫,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改称太极宫。因其为唐京的正宫,故又称京大内。唐太极宫实际上是太极宫、东宫、掖庭宫的总称,位于唐长安城中央的最北部。据考古实测并参考文献记载可知,宫城东西宽2830.3米,南北长1492.1米。其中掖庭宫宽。702.5米,太极宫宽1285米,东宫宽832.3米,是一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宫城的北墙即是外郭城的北墙的一部分,西墙则与今西安城的西城墙在同一直线上,其南段为西安城西墙的北部所压;南墙则在今西安城内西五路以南80米处,今之“西五台”恰在宫城南墙之上;东墙的位置在今西安城内革命公园的西端,向北经尚平路一带。宫城南面隔横街与皇城相望,北面为’西内苑,东墙外为兴安门街,西墙外为芳林门街,宫城中太极宫、东宫、掖庭官南北宫墙长度“相齐”,即南北宫墙长度相同。宫城城墙为夯土板筑,墙壁高三丈五尺(合10.3米),墙基宽一般在18米左右,只有东城墙部分的宽度是14米多。这比较外郭城高一丈八尺(合5。3米),墙基宽9米一12米来看,构筑得更为坚固高大。

太极宫是初唐政事活动的中心,高祖、太宗在这里君临天下,成就了一代圣制,“贞观之治”政令皆由此地发出,贞观君臣论政的许多著名故事也都发生在这里。高宗龙朔以后,政事活动中心东移大明宫,然中宗、睿宗、玄宗、僖宗与昭宗仍有部分时间在西内听政,这里仍保留着唐代重要的政治中心地位。唐末太极宫毁于战火,至今遗址犹存。

<、未央宫 约5平方公里

中国西汉皇家宫殿。今址位于今陕西西安西北约3千米处。当年位于西汉都城长安城的西南部。因在长乐宫之西,汉时称西宫。为汉高祖七年(前200)在秦章台基础上修建,同年自栎阳迁都长安。汉惠帝即位后未央宫基本建成,开始成为主要宫殿。惠帝元年至五年(公元前194~前190)修筑城墙。其周回二十八里。前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宫内有宣室、麒麟、金华、承明、武台、钩弋殿等,另外还有寿成、万岁、广明、椒房、清凉、永延、玉堂、寿安、平就、宣德、东明、岁羽、凤凰、通光、曲台、白虎、猗兰、无缘等殿阁32。其殿台基础是用龙首山的土作成,殿基甚至高于长安城。由于其处西南,命名很可能是位于未(西南方)的中央宫殿之意。

<、建章宫 约5平方公里

建章宫建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规模宏大,有“千门万户”之称。武帝曾一度在此朝会、理政,其宫殿建筑毁于新莽末年战火中。建章宫遗址位于三桥镇北的高堡子、低堡子等村一带,在汉长安城直城门外的上林苑中。今地面尚存并可确认的有前殿、双凤阙、神明台和太液池等遗址。《三辅黄图》载:“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

建章宫的布局来看,从正门圆阙、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宫形成一条中轴线,其他宫室分布在左右,全部围以阁道。宫城内北部为太液池,筑有三神山,宫城西面为唐中庭、唐中池。中轴线上有多重门、阙,正门曰阊阖,也叫璧门,高二十五丈,是城关式建筑。后为玉堂,建台上。屋顶上有铜凤,高五尺,饰黄金,下有转枢,可随风转动。在璧门北,起圆阙,高二十五丈,其左有别凤阙,其右有井干楼。进圆阙门内二百步,最后到达建在高台上的建章前殿,气魄十分雄伟。宫城中还分布众多不同组合的殿堂建筑。璧门之西有神明,台高五十丈,为祭金人处,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承接雨露。建章宫北为太液池。《史记•孝武本纪》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著称。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太液池畔有石雕装饰。《三辅故事》载:“池北岸有石鱼,长二丈,广五尺,西岸有龟二枚,各长六尺。”《西京杂记》有关于太液池畔植物和禽鸟的记述:“太液池边皆是雕胡(茭白之结实者)、紫择(葭芦)、绿节(茭白)之类……其间凫雏雁子,布满充积,又多紫龟绿鳖。池边多平沙,沙上鹈鹕、鹧鸪、鹪青、鸿猊,动辄成群。” 太液池三神山源于神仙传说,据之创作了浮于大海般巨浸的悠悠烟水之上,水光山色,相映成趣;岸边满布水生植物,平沙上禽鸟成群,生意盎然,开后世自然山水宫苑的先河.遗憾的是,这座宫殿于西汉末年毁于战火,但至今遗址犹存。

<、长乐宫 约6平方公里

西汉皇家宫殿群。与未央宫、建章宫同为汉代三宫。汉高祖之后为太后居所。因其位于未央宫东,又称东宫。意为“长久快乐”。

长安在秦代原是咸阳附近位于渭河南岸一个乡聚的名称,后来由于成为交通的要冲而成了兵家的必争之地。刘邦采纳了贤臣张良的建议,遂定都于此。公元前202,汉高祖在秦朝兴乐宫的基础上建成的长乐宫,两年之后建成未央宫于是才把汉朝的都城从栎阳迁都长安。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九月至七年(公元前200年)二月,由丞相萧何主持在秦兴乐宫基础上营修而成。遗址在今未央宫乡的阁老门、张家巷、讲武殿、东唐寨、西唐寨,汉城乡的雷寨、罗寨等村庄一带。宫城“周回二十里”。据考古探测,宫垣东西长2900米,南北宽2400米,周长10600米,面积约6平方公里,约占长安城总面积的1/6。宫城平面形制略呈方形,南墙在覆盎门西有一曲折,其余各墙都为直线。宫城为夯筑土墙,厚达20多米。宫墙四面各设一座宫门,其中东、西二门是主要通道,门外有阙楼称为东阙和西阙。南宫门与覆盎门南北相对。东、南两面临城墙,西隔安门大街与未央宫相望。长乐宫内有14所宫殿,均坐北向南。其中前殿位于南面中部,前殿西侧有长信宫、长秋殿、永寿殿、永昌殿等;前殿北面有大夏殿、临华殿、宣德殿、通光殿、高明殿、建始殿、广阳殿、神仙殿、椒房殿和长亭殿等。另有温室殿、钟室、月室以及秦始皇时在兴乐宫中建造的高达40丈的鸿台。长乐宫是西汉初年的皇宫,高帝刘邦七年迁都长安后,即在这里接见群臣与朝会诸侯,为当时的政治活动中心。从汉惠帝起,西汉皇帝移居未央宫听政,长乐宫仅供太后居住,从而形成了“人主皆居未央,而长乐常奉母后”的制度。由于长乐宫在未央宫之东,故又称为“东宫”或“东朝”。长乐宫从惠帝时失去正宫地位,但由于是母后之宫,尤其是后来吕太后临朝称制及外戚专权之时,长乐宫仍成为左右朝政的政治中心。《雍录》载:“惠帝自未央朝长乐。武帝亦曰乐朝廷辩之。七国反,景帝往来东宫间,天下寒心。师古曰:‘谓咨谋于太后也。’”王莽时改长乐宫名为常乐室。西汉末年,更始帝仍以长乐宫为皇宫。后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盆子被拥立为帝,也以长乐宫为皇宫。

<、阿房宫

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龙首原西侧修建阿房宫,于公元前212年开始建造的天下朝宫,意在建成后,成为秦朝的政治中心。阿房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们是中国首次统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识。199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就对阿房宫进行了调查和认可,将其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认为阿房宫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奇迹”。这表示,阿房宫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更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块瑰宝。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天下第一宫”,却在历史长河中渐次的失去了昔日的光环。

阿房宫前殿设想图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在消灭六国统一全国以后,在都城咸阳大兴土木,建宫筑殿,其中所建宫殿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这座朝宫便是后来被称为阿房宫的著名宫殿。

阿房宫地砖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朝宫,即阿房宫。由于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时只建了一座前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调修建阿房宫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后继续修建阿房宫,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古有童谣唱道:“阿房,阿房,灭始皇” 《史记•始皇本纪》中记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始皇本纪》中记载: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中可以坐一万人。秦代一步合六尺,三百步为一里,秦尺约0.23米。如此算来,阿房宫的前殿东西宽690米,南北深115米,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容纳万人自然绰绰有余了。如今在陕西西安西郊三桥镇以南,东起巨家庄,西至古城村,还保存着面积约60万平方米的阿房宫遗址。秦阿房宫遗址位于西安市未央区三桥镇南,其范围东至皂河西岸,西至长安区纪阳寨,南至和平村、东凹里,北至车张村,总面积11平方公里,在现辖域内约7.8平方公里。史载秦惠文王时在此建离宫,宫未成而亡。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再次修建阿房宫,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继续修建。秦末项羽入关,付之一炬,化为灰烬。汉代属上林苑而得以利用、扩建,汉末废毁;南北朝时这里建有佛寺;宋代演为农田。右图:依据史料和初步考古遗址分布,初山微画雕创作的艺术作品《阿房宫》

初山微画雕《阿房宫》据《三辅黄图》载:“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又南宋程大昌《雍录》记载:阿房宫“未为屋,先为城,城成而人为呼名阿城也”。阿城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周五里一百四十五步(合今2297.65米)。墙高八尺(合今1.86米),上宽四尺五寸(合今1.05米),下宽一丈五尺(合今3.5米),上狭下阔,坚固异常。阿房宫殿屋在秦末被项羽焚毁,而阿城至汉唐犹存。《旧唐书•高祖本纪》载,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九月,李渊领兵入关,曾“命太宗自渭汭屯兵阿城”。此遗址1956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咸阳宫 面积未知(推测其总面积相当于汉长安城的近百倍,故宫的两千多倍)

中国秦代宫殿。位于今陕西咸阳市东,当初秦都咸阳城的北部阶地上。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开始营建宫室,至迟到秦昭王时,咸阳宫已建成。在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该宫又经扩建。据记载,该宫“因北陵营殿”,为秦始皇执政“听事”的所在。秦末项羽入咸阳,屠城纵火,咸阳宫夷为废墟。

秦选择咸阳作为未来的国都,是秦人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咸阳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同时处于关中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最重要的是咸阳所在的关中地区雄居黄河中游,地势西高东低,可以形成对黄河下游各诸侯国的居高临下之势,统治地位优越,选择咸阳透漏出的是秦王的雄心和抱负。东周百年群雄并起,谁都想吞并诸侯但谁都没有旗帜鲜明的将统一天下作为基本国策。西周号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但真正敢将这一理想付诸实施的只有秦人,秦的建筑自然走向高台建筑风格,它的大和伟岸开始载入史册,伴随的是秦人统一六国的漫长战火的燃烧,两千年后,当考古人员试图通过咸阳宫来探寻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时,发现咸阳宫的博和大一开始就让考古工作陷入困境,《汉书》中说:“秦起咸阳西至雍 离宫三百”;杜牧在《阿房宫赋》书中说到阿房宫(实为咸阳宫)是“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而《史记》中记载:“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秦时的二百里换算为今天为83.5公里,现今咸阳市东西最宽处也只有106公里,如果咸阳宫的范围真的有如此之广,考古勘探还怎么进行呢?“故宫”现存最值得中国人自豪的古代建筑之一,面积0.73平方公里,普通人从南到北走完这座巨大的宫殿至少需要半天时间,但考古实践证实,中国历代宫城规模呈日渐缩小趋势,清故宫是0.73平方公里、唐大明宫是3.3平方公里、汉长安城的未央宫4.6平方公里、汉长安城的长乐宫6.6平方公里,秦咸阳宫会有多大?真的令人难以想象。咸阳地形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南部是渭河平原地势平坦,中部黄土台塬地势开始抬高,直到北部的高原丘陵。建国初期,秦始皇就开展了规模庞大的建设计划,据统计当时同时兴建的重大工程多达十多项,包括了长城、极庙、宗庙、灵渠、驰道、直道、秦始皇陵、咸阳宫、阿旁宫等。在《史记》中记只载阿房宫就誉名为“中国第一宫”。

据考古专家推测,整个关中地区都是都城,咸阳宫西路直至阿房宫,再至终南山修建门阙,东路直至极庙(信宫)途中架起阁道,犹如空中走廊整体连接,并且整体是按照星象规划的。把南边的秦岭,西边的陇山北边的北部山系,和东边的崤山黄河做为外部城墙。秦朝在关中地区修建了300多个离宫别馆,而且这些离宫别管之间都是用各种道路连接起来,复道、甬道、阁道。后人据此推断,广义上咸阳宫总面积可能相当于汉长安城的近百倍,故宫的两千多倍!

什么时候发现了懿德太子墓?

懿德太子墓,位于陕西乾县东南方向的韩家堡北,是迄今为止已发掘的唐朝规定最大、级别最高的陵墓。1971年,考古人员对其进行了发掘,地下部分由墓道、六个过洞、七个天井、八个小龛、前甬道、后甬道、前墓室、后墓室等八部分组成。考古人员表示,从墓地的形制、规模、陪葬的玉哀册、贴金甲马骑俑,壁画中的列戟、三出阙等一千六百多件文物来看,都证明了这是一座等级非常之高的唐朝墓地。

懿德太子李重润,此人是唐中宗李显的长子,也就是武则天和李治的长孙。李重润,原名李重照,永淳元年(682年),被册立为黄太孙,后被废为庶人。公元701年,因受到陷害,“与其妹永泰公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等窃议面首张易之兄弟‘何得恣入宫中’”,为武则天所杀害,年仅19岁。唐中宗复位后,追封其为“懿德太子”,将其迁葬到乾陵陪葬,“号墓为陵”。

懿德太子墓是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发现的,不是什么朝代了,已经是社会主义新时期了。

懿德太子墓,位于乾县乾陵东南隅的韩家堡北,是乾陵的陪葬墓。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中宗李显的长子。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有关部门对其墓进行发掘。现已在墓区建成博物馆,展出文物,开辟参与性旅游项目,供中外游人参观。

上世纪70年代,考古专家对懿德太子的墓进行了考古性发掘,该墓地表有双层封土,呈覆斗形,南北长56.7米.东西宽55米,高17.92米。古墓的地下部分由墓道、6个过洞、7个天井、8个小龛、前甬道、后甬道、前墓室和后墓室八个部分组成。虽然该墓已遭盗掘,但是仍然出土了1000多件文物。

1971年,考古专家对懿德太子墓进行了保护性发掘,结果让所有人感到欣喜,此墓中竟然有1300多件珍贵文物,墓室的壁画也丰富多彩,有青龙、白虎、城墙、阙楼、乐伎等。

这个是1983年发现的

西安历史博物馆有什么展品?

隋代开皇四年董钦造鎏金弥陀佛像、秦代玉高足杯、唐代三彩腾空马、唐代鎏金铜铺首、汉代龙纹空心砖、秦代陶水管道、汉代釉陶望楼、西汉楚大官厨鼎、清代闫甘园《辋川荡舟图》轴、元代玉麒麟、各朝代铜钱。

展品很好的展现了周秦文明、汉唐风采、帝都万象。

分别是:镶金兽首玛瑙杯、旟鼎、五祀卫鼎、多友鼎、皇后之玺、鎏金银竹节熏炉、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客使图、阙楼仪仗图。

马球图、宫女图、鸳鸯莲瓣纹金碗、鎏金鹦鹉纹提梁壶、三彩载乐驼、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黑釉油滴碗、狩猎出行图、鸳鸯莲瓣纹金碗有两件,所以共计18件。

1、黑釉油滴碗

黒釉碗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油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称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因此被成为”油滴釉“。油滴釉是黒釉中一个特殊的种类,属于结晶釉。这件是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

古籍记载黑釉油滴碗“盛茶闪金光,盛水闪迄今所见银光。映日透视,光彩夺目。

2、青釉提梁倒注提壶

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这件造型独特、构思巧妙的倒灌壶,壶身呈圆形,盖、梁、身连为一体。

象征性的壶盖为柿蒂形,提梁是一只伏卧着、圆眼短嘴的凤凰。壶嘴为一张口侧卧的母狮,一只幼狮正在腹下吮吸乳汁,非常生动,活泼可爱。

壶身一周饰有凸雕的缠枝牡丹花,下饰一周仰莲瓣,纹饰简洁明快。因为凤凰、狮子和牡丹分别为百鸟之王,百兽之王和百花之王,这件壶也被称作“三王壶”。

3、唐鸳鸯莲瓣纹金碗

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共出土两件。一件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2克;另一件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1克。

两碗造型、纹饰均相同。纯金质,锤碟成形,錾刻为纹,造型饱满庄重。侈口,弧腹,圜底,喇叭形圈足。器壁捶作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片,上下轮廓相合。每一个莲瓣单元里都錾刻有装饰图案,上层主题是动物纹,有鸳鸯、野鸭、鹦鹉、狐狸等。

下层是单一的忍冬花装饰图案。莲瓣上空白处装饰飞禽和云纹。鱼子纹底。两碗内壁分别墨书“九两半”、“九两三”,应是碗的重量。墨书标重显示两碗重量略有差异,但天平实测重量相同。

4、唐舞马衔杯纹银壶

壶的造型采用的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状,壶身为扁圆形,一端开有竖筒状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莲瓣式的壶盖,壶顶有银链和弓形的壶柄相连,这种形制,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表现了唐代工匠在设计上的独具匠心。

银壶的两侧采用凸纹工艺各塑造出一匹奋首鼓尾、跃然起舞的骏马。壶上的骏马就是唐代有名的舞马形象,《明皇杂录》记载,玄宗曾在宫中驯养舞马400匹,每年8月初,玄宗生日时,则给这些舞马披上锦绣衣服。

按着“倾杯乐”的节拍,跳舞祝寿,高潮时,舞马跃上三层高的板床旋转如飞,有时还让壮士把床举起,让马在床上表演,而少年乐工则站在周围为马伴奏。

亦有诗描写舞马完成表演后的神态:“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棹尾醉如泥。”此壶的舞马形象正好与书中记载相互印证,是十分难得的文物珍品。

5、唐兽首玛瑙杯

唐兽首玛瑙杯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选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画细微精确,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唐兽首玛瑙杯上口近圆形,下部为兽首形,兽头圆瞪着大眼,目视前方,似乎在寻找和窥探着什么,兽头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而面部却似牛,所以不能认为造型完全出自写实的手法。

懿德太子墓有几个壁画?

懿德太子墓中的壁画十分精美,虽然比不上章怀墓中的杰作,但也非常之好,虽说原则上不许拍照,但是我们早已心知肚明,里面珍贵的壁画都已经被整个起下来放到陕博去了,现在这里的壁画99%都是复制品。

据专业书籍介绍,懿德太子墓内壁画比较完整,有40幅,分别绘在墓道、过洞、天井、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墙壁上。据统计全部壁画面积近400平方米,其中比较完整的约有40幅之多。题材有仪仗队、青龙、白虎、城墙、阙楼、乐伎、男仆、宫女等,显示出李重润的显赫地位和特殊身份。如仪仗队中,永泰公主有12戟,章坏太子有14戟,而李重润则有48戟,属帝王一级。仪仗队有196人,由步队、骑队和车队3个部分组成,阵容庞大,气势不凡。还有《架鹰图》、《使女图》、《鹰犬畋猎图》、《列戟图》等。《侍女图》在墓前室,南北对称,各有宫女7人。这些壁画色彩绚丽,画中人物姿态各异,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宫廷的日常生活。这批壁画琳琅满目,技巧娴熟,犹如一个唐代地下绘画展览,是陕西唐墓壁画的一次重要发现。

李世民的墓被盗了吗?

陕西昭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北40公里处礼泉县烟霞乡九山上。唐太宗李世民(597~649)墓。陵园面积2万公顷,周长60公里,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有陪葬墓180余座,主要有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等墓,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15人之墓。 昭陵依九嵕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据说是因贞观十年文德皇后临死时给唐太宗说要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旧唐书》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关于以山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这里所说因山为陵,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俭薄,不如说是为了“好盗息心”更恰当些;虞世南上书唐太宗时就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 昭陵工程是由唐代著名工艺家、美术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精心设计的。其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汉以来的座西向东,也不是南北朝时期“潜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长安城的建制设计的。长安由宫城、皇城和外廓城组成。宫城居全城的北部中央,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宫城之南,为百官衙署(即政治机构),外廓城从东南北三方拱卫着皇城和宫城,是居民区。昭陵的陵寝居于陵园的最北部,相当于长安的宫城,可比拟皇宫内宫。在地下是玄宫,在地面上围绕山顶堆成建为方型小城,城四周有四垣,四面各有一门。据史书记载,昭陵玄宫建筑在山腰南麓,穿凿而成。初建时驾设栈道,栈道长400米,即230步,文德皇后先葬于玄宫,而栈道并未拆除,就在栈道旁之上建造房舍,供宫人居住,象对待活人一样对待皇后,待太宗葬毕,方拆除栈道,使陵与外界隔绝。玄宫深75丈,石门五道,中间为正寝,是停放棺椁的地方,东西两厢排列着石床。床上放着许多石函,里面装着殉葬品。墓室到墓口的通道上,用三干块大石砌成,每块石头有二吨重,石与石之间相互铆住。据《旧五代史.温韬传》载,“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陵墓的外面又建造了华丽的宫殿,苍松翠柏,巨槐长杨。杜甫在《重经昭陵》诗中说:“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在主峰地宫山之南面,是内城正门朱雀门,朱雀门之内有献殿,是朝拜祭献用的地方,与门阙距离很近,整个遗址约10米见方,加门阙南面约20米见方的场地,仍然是一个狭小的遗址。在这里曾出土残鸱尾一件,经复原后高1.5米,宽0.6米,长11米,以此件的高度来推想,献殿的屋脊,其高应在10米以上,应该是重檐九间,才能合于比例。门阙之间约5米,恰在献殿正中。由此可推想这座殿堂是多么高大;所有这样的殿宇楼阁构成的建筑整体,又是多么宏伟。献殿南面过20米的场地,是横向的一条深沟,可证这里不可能有别的石刻,也不可能再有别的建筑物。九嵕山属石灰岩质,长期遭受高空风雨的剥蚀,山洪冲刷,不仅山陵建筑无存,就连原有的山势形体亦改变了不少。但仍可略辨当年陵寝构造遗留之痕迹:山势外形逞马鞍形(当地俗称笔架山),南面山体两侧岩层伸出,呈簸箕形状;山腰残存有窑洞、窟窿等痕迹,可能与当年栈道建筑有关。根据文献记载,昭陵建筑时,在南面山腰凿深75丈为地宫,墓道前后有石门5重;墓室内设东西两厢,列置许多石函,内装随葬品。五代军阀温韬盗掘昭陵记载有“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这都可想象这个“山下宫殿”内部寝殿层层窍深和宏丽的情景。 当时地宫外面还有许多木构建筑,建有房舍和游殿等。由于地宫前面四周山势陡峭凸凹不平,往来不便,又“缘山傍岩架梁为栈道,悬绝百仍,绕山二百三十步,始达元宫门”。用栈道连结上下左右,通达地宫的道路。但山上栈道建筑又不能垂直上下,必须左右回绕旋转,这从杜甫所写的《重经昭陵》“陵寝盘空曲”诗句中得到证明。虽然前人的这些记载未必绝对可靠,但从中却可看出其规模的富丽堂皇和工程繁难的程度。昭陵四周当时建筑,根据宋敏求《长安志图》记载:“以九嵕山山峰下的寝宫为中心点,四周回绕墙垣,四隅建立楼阁,北为玄武门,南为朱雀门,周围12里”。 在主峰地宫山之北面,是内城的北门玄武门,设置有祭坛,紧依九嵕山北麓,南高北低,以五层台阶地组成,愈往北伸张愈宽,平而略呈梯形,在南三台地上有寝殿,东西庑房,阙楼及门庭,中间龙尾道通寝殿,是昭陵特有的建筑群。在司马门内列置了十四国君长的石刻像:突厥的颉利、 突利二可汗,阿史那社尔、李思摩、吐蕃松赞干布,高昌、焉耆、于阗诸王,薛延陀、吐谷浑的首领,新罗王金德真,林邑王范头黎,婆罗门帝那优帝阿那顺等。这些石像刻立于高宗初年,反映了贞观时期国内各民族大团结、唐对西域的开拓以及与邻邦关系的盛况。这些石像在早年已遭破坏,今可见者有七个题名像座,几躯残体和几件残头像块。前人曾说这些石像,“高逾常形,皆深眼大鼻,弓刀杂佩,壮哉,异观矣!”从发现的残体来看,石像高不过六尺,连座约9尺许,并未超过常形,头像残块可以看出确有深眼高鼻者,有满头卷发者,有辫发缠于头者,有头发中间分缝向后梳拢者,有戴兜鍪者,但未见有弓刀杂佩者。服装有翻领和偏襟两种,其余则不能确知。仅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这些石刻像也应属于写实之作。 在祭坛东西两庑房内置有6匹石刻骏马浮雕像,驰名中外,曾有诗云:“秦王铁骑取天下,六骏功高画亦优。”这是李世民自己选定的题材。他在隋亡以后,为统一割据的局面,巩固唐王朝新建的政权,南征北战,驰骋疆场,他骑过的六匹马,联系他的战叻。据说当时担任营山陵使、工部尚书、著名工艺家、美术家阎立德起图样,由筑陵石工中的高手雕镌而成的。这六具石雕骏马是在平面上起图样,雕刻人马形状的半面及细部,并使高肉突起,称之浮雕,也叫“高肉雕”。每边三具,皆背靠后檐墙而立。据记载,原石在每块上角有欧阳询书太宗自撰的马赞诗,随后另有殷仲容隶书刻于座上,这些今俱不可见,原诗收入《全唐文》中。六骏的名为“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马呙”、“白蹄乌”。现存西安市博物馆,其中“飒露紫”、“拳毛马呙”二骏,于1914年被盗运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昭陵六骏刻于贞观十年,各高2.5米,横宽3米,皆为青石浮雕,姿态神情各异,线条简洁有力,威武雄壮,造型栩栩如生,显示了我国唐代雕刻艺术的成就。在“飒露紫”中表现了唐太宗在与王世充作战时为流矢所中,丘行恭进前为他拔箭那种亲切形象。昭陵的这些石刻在品类、造型及题材上,既不取生前仪卫之形,也不用祥瑞、辟邪之意,独具一格,所有石刻都是写实,富有政治意义的不同凡响之作。 昭陵的寝宫,是供奉墓主饮食起居的地方,起初建筑在陵墓旁边的山上,后因供水困难,移到山下,称“陵下宫”,在山陵的西南脚下,与南面的朱雀门大致在一条线上,后因山火焚毁,就移于封内的西南方的瑶台寺,距陵18里。据瑶台寺遗址出土的题刻残石看,晚唐时期与建陵同祭于此。这里是守陵宫女住宿之处,不但是皇帝谒陵、公卿巡陵必到之处,也是春秋祭、朔望祭、节日祭、日进食、朝夕祭之处,不是宫人供养如常制之处。 今昭陵下宫遗址未作清理,其规模不可知。 昭陵还分布有功臣贵戚等陪葬墓167座, 已知墓主姓名的有57座,形成一个庞大的陵园。这是援引汉代的制度,唐代从献陵开始。起初只限于赐葬,随后允许申请陪葬,渐次扩到子孙亦可从葬陪陵。据昭陵有碑及出土墓志记载:陪葬者或享受国葬,丧葬所需概由官府;或官为立碑;或赠米粟布帛;或赐衣物;或给羽葆鼓吹等。还有预赐茔地,以便生前就修造坟墓。也有为纪念战功而起冢者,如李靖墓起冢象阴山、积石山;李绩(徐懋功)墓起冢象阴山、铁山、乌德犍山(即郁都斤山);阿史那社尔墓起冢象葱山;李思摩起冢象白道山等。再还有皇帝亲为撰书碑文者:如魏征碑为唐太宗撰书;李勋碑为高宗撰书,更足以说明他们所受的宠荣。陪葬墓的石刻也极为精美,温颜博墓前的石人,魏征墓碑首的蟠桃花饰、尉迟敬德墓志十二生肖图案和石椁的仕女线刻图等,皆为当时艺术精品。从墓内还发现大量的精致的工艺品,例如李绩墓中出土的“三梁进德冠”,花饰俊美,据说唐太宗亲自设计了三顶,赐予最有功之臣,李勋得了一顶。众多陪葬墓衬托了陵园的宏伟气势,加之各墓之前又多有石人、石羊、石虎、石望柱、石碑之属,更能点缀陵园繁华景象。同时也反映了唐太宗时君臣之间‘义深舟楫”的关系。有“荣辱与共,生死不忘”之意。唐太宗能与功臣“相依为命”,既不滥杀功臣,且妥善安置,使能保持晚节,死后还能安葬在一起,这种做法在帝王中实属罕见。 昭陵地面建筑虽被毁坏了,又屡遭战乱的破坏,但陵园遍布着丰富的古迹和文物,还藏有大量的古代美术工艺品及其他文物,有待发现。昭陵博物馆里展示了许多墓碑和墓志,保存了大量的有关唐代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史料,为我们展示了初唐书法艺术的高度水平。

九大镇馆之宝?

石鼓

秦 高约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

石上刻大篆书记叙游猎的十首诗,故也称《猎碣》。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组石刻文字。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北宋 王希孟,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

《千里江山图》卷是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大克鼎

西周中期 孝王,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

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鼎腹内壁亦铸有铭文2段,共28行,290字,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西周晚期具有代表性的金文字体之一。与大盂鼎、毛公鼎并称为“海内三宝”。

商鞅方升

秦始皇 高2.32厘米,通长18.7厘米,容积202.15毫升

战国商鞅方升,从铭文可知此器为商鞅统一秦国度量所规定的一升容积的标准量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

南宋 纵107.5厘米,横108.8厘米

"朱缂"被誉为中国缂丝技术的高峰,其作品成为当时官僚文人争相抢购之物。此件传世作品,为宋代缂丝画中绝佳作品。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南朝 纵80厘米,横240厘米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一组砖画。它是迄今发现可资目验的最早的一幅魏晋人物画像、是现存最早的竹林七贤画,它将人物按照世界观的共通而跨越空间组合成一体,是创作历史人物画的新模式。

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

明 纵80厘米,横240厘米

大报恩寺琉璃宝塔被称为“天下第一塔”,更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是当时中外人士游历金陵的必到之处。1856年毁于太平天国战争中。后考古工作人员将收集到的琉璃塔拱门构件进行修复展示。拱门正中的玻璃上还雕刻着600多年前大报恩寺琉璃塔的模样。

《坤舆万国全图》

明 纵 168.7厘米,横380.2厘米

《坤舆万国全图》( Map)是郑和第七次大航海前,即1428年至1430年间绘制,总结前六次航海的经验,为第七次做准备用。是国内现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现美洲的世界地图。

皿方罍

商 器盖高28.9厘米,器身高63.6厘米

该皿方罍器型硕大,是中国晚商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之作,充分反映了中国青铜器铸造鼎盛时期的高超技艺和摄人心魄的气势,被誉为“外形与内涵”兼具的“神品”,堪称“方罍之王”。

辛追墓T型帛画

西汉 通长205厘米,顶端宽92厘米,末端宽47.7厘米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以其独特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具有重要的价值。

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

唐 高19厘米

以诗歌为饰是长沙窑装饰的重要特征,这件壶的诗文爽口、书道遒劲,是其代表作。

妇好鸮尊

商代晚期 通高45.9厘米 口长16.4厘米

妇好鸮尊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鸟形酒尊,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妇好的"代言人",见证着中国这位传奇女性的一生。

云纹铜禁

春秋时期 通高28.8厘米,长103厘米,宽46厘米

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目前出土的云纹铜禁全国共7件,其中河南博物院珍藏的这件体积最大、时间最早。

贾湖骨笛

裴李岗文化 长23.1厘米

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它的出土,是中国音乐文化有九千年文明史的最直接有力的佐证。

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仪仗图》

唐 1971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这两幅壁画场面之宏伟,人物之众多是唐墓壁画中极为罕见的。作者将阙楼的比例体现得当,绘制写实。仪仗图虽人物众多,结构复杂,但整体布局却显得井然有序,阵容严整。画面色彩也艳而不雅,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战艺术价值。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尽管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其仍然玲珑剔透,转动起来灵活自如,平衡不倒,其设计之科学与巧妙,令现代人叹绝。

杜虎符

战国—秦 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

虎符作为中国历史上调兵遣将的凭证起源很早,虎符上有错金铭文9行共40字,字体为小篆。铭文反映出秦以“右”为尊,秦国的军权高度集中,凡征调50人以上的兵士必须经国君认可。

越王勾践剑

春秋晚期 长55.7厘米,宽4.6厘米。

“天下第一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剑身不见丝毫锈斑,依旧寒光闪闪、锋利无比。

曾侯乙编钟

战国 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

曾侯乙编钟,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的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云梦睡虎地秦简

战国—秦 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

唐代阙楼最高等级(唐代阙楼最高等级的是什么楼)唐代阙楼最高等级(唐代阙楼最高等级的是什么楼)


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

良渚文化 通高8.9厘米、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3.8厘米

此玉琮是目前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通称“琮王”。不仅如此,与之同出的玉鉞、玉权杖等在诸多良渚玉器中都是最庄重且独一无二的,说明它们无疑是已拉开文明乐章的良渚文化的王权的象征。

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

唐 通长124.8、额宽16.3、肩宽18.8、尾宽12.5、厚5.4厘米

此琴是杨宗稷“半百琴斋”中最珍爱的琴,并著录于《琴学丛书》。在民国古琴界就有着超凡的地位,为琴界苦苦追寻的绝品,在传世唐琴中,是不可多得的珍宝。“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独称雄”,唐代蜀地是制琴的主要基地,而最为著名的就是四川雷氏,雷家世代造琴,以雷威最为著名。“彩凤鸣岐”琴正是雷威的杰作,因而是一件举世无双的珍宝。

宁波“万工轿”

清末民初 长150厘米,宽90厘米,高275厘米

此轿是清末民初宁波式花轿,因制造时耗费了一万多个工时,故称“万工轿”。此轿属头等轿,是现存最豪华的一顶花轿。它采用榫卯结构联结,没有一枚钉子,由几百片可拆卸的花板组成,没有轿门,迎亲时有专门的拆轿师傅跟随在迎亲的队伍里负责拆卸,使新娘子方便出入,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微型的宫殿。

鎏金木芯马镫

十六国,高23高23厘米、宽16.8厘米

考古中发现的早期实物马镫,大量为慕容鲜卑遗存。这副为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完整马镫,墓葬年代为公元415年。

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

唐,纵26.3、横253.8厘米

唐代阙楼最高等级(唐代阙楼最高等级的是什么楼)唐代阙楼最高等级(唐代阙楼最高等级的是什么楼)


此卷勾摹精妙,有下真迹一等之誉,从中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之间书风的传承关系,为研究我国书体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此摹本在流传过程中曾两遭火劫,至今仍清晰可见火烧的痕迹。

各种釉彩大瓶

清乾隆 高86.4厘米,口径27.4厘米,足径33厘米

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

宋 高27厘米,长635.3厘米

据目前所知,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共有六件,除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一件为册页外,其余五件(故宫博物院藏三卷、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一卷及本卷)构图、内容与造型基本一致,均为宋人摹本,唯技法工拙不一。

辽博收藏这件《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是现存宋摹本中最完整、最古朴的一件:“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与唐人所记的魏晋画风极相吻合。目前学术界倾向此画出自宋代李公麟一派的画家之手。

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分别为:

1、唐代早期——武曌金简;

2、商代早期——杜岭方鼎;

3、西周晚期——玉柄铁剑;

4、北宋晚期——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5、春秋时期——莲鹤方壶;

6、春秋时期——云纹铜禁;

7、新石器时代——骨笛;

8、商代晚期——妇好鸮尊;

9、西汉早期——四神云气图。

河南博物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是中国建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也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

乾陵对考古的价值?

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

“唐高宗乾陵”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

乾陵考古发现之景点故事

弘道元年(683年),武则天任命吏部尚书韦待价负责乾陵的工程,次年8月李治下葬,之后乾陵工程继续进行。神

龙二年(706年)5月,唐中宗李显下令将武则天葬入。此前一年,唐中宗还赦免了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因为政治问题而被迫害致死的皇族,并且将他们重新厚葬,其中就包括了永泰公主李仙蕙、懿德太子李重润、章怀太子李贤三人。除此之外,在706年,乾陵还加建了许王李素节、泽王李上金、义阳公主李下玉等陪葬墓。

唐朝末年黄巢之乱,黄巢打算盗墓,于是动用了40万大军,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罢。五代十国期间,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组织军队发掘所有唐朝皇陵,只有乾陵因建筑牢固而得以幸免。

1960年,当地几个农民放炮炸石,无意间炸出墓道口。1960年2月,“乾陵发掘委员会”在陕西成立,经初步发掘确认被炸处是地宫墓道,并准备继续发掘。但国务院周恩来对《乾陵发掘计划》作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的批示。之后,国务院又再发通知要求“全国帝王陵墓前先不要挖”,乾陵的发掘就此停止。

由于乾陵墓道完整,且尚未发现新的盗洞,许多专家认为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盗掘的陵墓。

气势雄伟壮观。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61.5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

乾陵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千米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陵园规模宏大,陵域占地“周八十里”(《唐会要》)。陵园有内外两重城墙,其中内城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城墙长1583米,西城墙长1438米,总面积接近240万平方米。

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

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1961年03月04日,乾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