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327国债期货事件(327国债事件人物结局)

期货逼仓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

逼仓:(Market Corner) 指交易者利用资金优势,通过控制期货交易头寸数额(即大量做空或做多)或垄断现货可交割商品的供给,迫使对手方违约或以不利的价格平仓亏损出局,从而牟取暴利的行为。 逼仓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做多头实现,即“多逼空”,另一种是通过做空头实现,即“空逼多”。在美国,逼仓一般出现在可交割的现货量不大的情况下,逼仓者是市场中的买方,它既拥有大量的现货部位又拥有大量的期货部位,这样可以使没有现货的空方或卖方在进入交割月以后只好以较高价格平掉自己的部位,期货价格一般会偏离现货价格较远。 当多方手中有大量的资金,同时也掌控市场上大量的现货的时候,他们可以强力做多,并拉升期货价格,而在价格抬升的过程中,市场大量游资会靠过来加大多方阵营力量。空方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只能屈服,在高位平仓。而且期货价格的高抬同时也会拉升现货价格,如此一来,多方实现期现两个市场双赢。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期货市场上,这种多逼空的方式容易在政策的调整下失败。 当现货供应充足且投资资本过小的时候,空逼多的情况也容易发生。现货商可能为套保会在期货市场上做空,市场投机做多者在现货供应充足以及套保大力资金下,难敌空方打压,不得不平仓离场。 中国国内目前为止最著名的期货交易多逼空典型案例就是1995年发生的“327”国债事件。空方为当时号称“上海滩证券教父”的上海万国证券公司总裁管金生和“辽国发”高原和高岭;多方则是以当时财政部直属的“中经开”为首的上海和江浙一带的私人大户。 当时空方判断经济发展的趋势势必使政府减息,保值贴补率不可能再次提高,因此在145元附近大举做空,多方则大举建立多头头寸。后来高岭风闻“保值贴补率要提高到12.98%”,便将其50万口的空单平仓同时追加买入50万口反手做多,这样100万口多单将“327”国债的价格封到152.50的涨停板上,此时万国证券全线亏损并直接爆仓。 不甘破产的管金生指挥万国证券在收盘前15分钟挂出1000万口空单,将“327”国债的价格打回147.50,将所有跟风多头杀得立即爆仓,而万国证券立即扭亏为盈并反过头来赚了几个亿。 不过万国证券这样的操作是违反当时的规定的,证监会紧急宣布当天最后15分钟交易不算数,万国证券也因此遭受灭顶之灾,被申银证券按照规定重组,而管金生则被关进了监狱。

中国股市开创者?

刘鸿儒:资本市场的奠基人

作为前苏联顶尖级货币银行专家阿特拉斯教授的得意弟子,刘鸿儒于1959年获得副博士学位后回国。当时,国家金融人才奇缺,拥有货币银行学研究方向和留学背景的博士更是凤毛麟角。

出色的专业背景、胆魄和学识,让他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奠基人。

在出任证监会主席之前,他两次在关键时刻出手,影响了中央决策,拯救了中国股市。

管金生出生于江西省清江县一个穷僻的小山村的贫苦农民家庭。1982年在上海外国语学院获得法国文学硕士学位,后赴比利时留学深造。80年代后期,邓小平视察上海,征求上海各界有识之士对振兴上海的真知灼见,并表现出把上海外滩建成东方华尔街这一构思的极大兴趣。管金生为此热血沸腾,他一夜不眠,奋笔疾书,下笔万言,痛陈创建中国证券市场之重要,并请愿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的建议被接纳,并被批准“试点”。

在上交所的建立过程中,管金生功不可没。当时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把当时银行,财政,计委,经委各个部门都拉出来,进行免费的培训,做了大量的市场培育工作。 一句话,他前半生办了两件震撼业界、轰动一时的大事:一是创办万国证券,二是制造国债期货“327事件”。管金生有这样一段话:“我这人最大的特点是不服输,读研究生不服输,在国外拿学位不服输……”。也许正是这样一种永不服输的性格,带来了他的灭顶之灾。

人物语录:谁在这个时候离开市场,那才是真正的赢家,而如果依然留在市场上,这些赢来的钱一点点都要还掉的。但是人性的弱点是很难战胜的,很少有人会抵制诱惑离开市场,因此股市上也很少有真正的赢家……

中国“证券教父”生死录

1995年2月23日,对于众多证券市场大鳄来说,这是难以忘怀的一天。这一天,资本市场出现了一场大厮杀。有人从此发家,有人锒铛入狱……然而,它留给世人的却是无尽的回味与思考。

创始人易峥本科学历,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

债券的发展史?

我国市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50年,经过65年的发展,我国债券市场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支柱,也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期间,债券市场的交易由柜台交易为主发展到以银行间市场交易为主;债券的发行主体由国家、政府、大型国企、金融机构为主扩展到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债券的交易主体由以银行为主覆盖到其他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债券的品种由以国债为主丰富到地方政府债、企业债、公司债、金融债等;债券规模也由几亿元增长到现在的40多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列世界第三。

前市场时期(1949-1981)

1950-1958年,我国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1950年,为支援解放战争,迅速统一全国,以利于安定民生,恢复和发展经济,我国发行了一种以实物为计算标准的公债--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为避免受物价波动的影响,规定公债的募集和还本付息均以实物为计算标准,其单位定名为分。每分以上海、天津、汉口、西安、广州、重庆六大城市的大米(天津为小米)3千克、面粉 0.75千克、白细布1.33米和煤炭8千克的批发价 ,用加权平均的办法计算。此项平均市价,每 10 日公布一次。发行总额原定为2亿分,年息5厘,分 5 年偿还。公债第一期发行1亿分,第二期因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停止发行。到 1956 年 11月底,一期本息全部偿清。

之后,为了加速国家经济建设,逐步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我国从1954年-1958年,连续五次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公债的计划发行额,除1958年为6.3亿元外,其余四次均为6亿元,都以人民币为计量单位,利息率均为年息四厘。该项公债主要以城市私营工商业者、公私合营企业的私方人员、机关团体职工等为发行对象。中国人民银行及其所属机构经理公债发行和还本付息事宜,公债券不得当作货币流通,不得向国家银行和公私合营银行抵押。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的发行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经济的物质基础,起了良好的作用。

1958年,国家的经济秩序由于“大跃进”、“浮夸风”被打乱,国债被迫暂停。1959-1980年,为“空白期”,没有国债发行。

第一时期:场外柜台交易为主(1981-1991)

1981-1987年,国债恢复发行

1981年1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财政部开始发行国债。国债恢复发行之初,主要采取行政摊派方式,由财政部门直接向认购人(主要是企业和居民个人)出售国债,带有半摊派的性质。但恢复发行之后,经历了长达7年的有债无市的历史过程。

1988-1991年,实物券柜台市场主导时期--早期的场外市场

而债券市场真正的起步,还要从1988年算起。1988年前后,为应对各方面改革和建设的资金需求,政府除国库券外,还发行了5个品种的国债

1988年,我国尝试通过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的柜台销售方式发行实物国债,开始出现了国债一级市场。同一年,为了解决先后发行的大规模国债能够得到流通变现,财政部在全国61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的试点,这是银行柜台现券的场外交易,中国国债二级市场(柜台交易市场)也初步形成。

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开始接受实物债券的托管,并在交易所开户后进行记账式债券交易,首次形成了场内场外两个交易市场并存的格局。

1991年初,我国将国债流通转让范围扩大到全国400个地市级以上城市,以场外柜台交易市场为主、场内集中交易市场为辅的国债二级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发行方式逐步由柜台销售、承购包销过渡到公开招标。期限品种基本上以3年期和5年期为主。

在1988-1991年期间,出现了著名的“杨百万”,其通过套利交易国库券赚取了大量金钱。这一阶段,我国债券市场品种以国债和企业债(包括金融债)为主,发行目的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和解决改革中的微观问题,而并不是站在发展中国债券市场的宏观视角出发的。从发行主体看来,主要以财政部为单一主体,即使是发行企业债也需要央行核准,银行单笔,实质上仍是公债性质。从发行方式上来看,并不是市场发行,而是摊牌分配为主。从债券市场的统一性来看,并没有建立全国统一市场,而是债券经营机构各自为战的松散结构。因此,这一阶段是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婴儿时期,市场发展的推动力并不是战略性的,而更多体现的是战术上的需要和发展的偶然性。

第二时期:以交易所交易为主(1991-1997)

交易所国债市场主导时期--场内市场创立与发展

1991年随着交易所的成立,债券的交易重心逐渐向交易所转移,形成了场内和场外交易并存的市场格局,但场内市场尚不成熟。此时,发行利率仍为行政确定。直到1995年,国债招标发行试点成功,国债发行利率才开始实行市场化,这标志着我国债券发行的市场化正式开始。

1991-1994年国家通胀严重,债券普遍折价。期间,管理层的政策思路主要是通过增加保值补贴率变相提高债券收益率以吸引投资者,通过发展衍生品市场带动基础产品市场,从而提高市场整体流动性。

1992年12月28日,上交所首次设计并试行推出了12个品种的国债合约。 2.5%的保证金制度可把交易量扩大40倍,有效的提高了国债期货产品的流动性。但国债期货试行的两周内,交易清淡。

1993年7月10日,情况才发生转变,财政部颁布了《关于调整国库券发行条件的公告》,称在通胀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政府决定将参照中央银行公布的保值贴补率给予一些国债品种的保值补贴。保值贴补率的不确定性为炒作国债期货提供了空间,大量机构投资者由股市转入债市,随之交易所的现券交易量和期货交易量都大幅增加。

1994年财政部发行国债1028亿元,比上年增加近两倍,从而也促进了交易所债券交易的活跃。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年,交易所开辟了国债期货 &l交易,在其配合之下,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债券现货交易开始明显放大。

这种状况一直维系到1995年5月,之后因国债“327”事件,国债期货市场关闭,交易陡然萎缩。当时,财政部和市场管理部门将实物券流通中所发生的问题,归因于场外市场的存在,并认为记账式债券是交易所才可能拥有的特性。随即,1995年8月,国家正式停止了一切场外债券市场,证券交易所变成了中国惟一合法的债券市场。1995年财政部仅试点发行了117亿元的记账式国债。

到了1996年,记账式国债开始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大量发行。这一年,证券交易所发行了六期共1116.7亿元的记账式国债,占当年国债发行量的52.5%。同时,二级市场成交量也迅速放大,1996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券成交量比1995年增长了近10倍,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占成交总量的95%以上。同时,随着债券回购交易的展开,初步形成了交易所债券市场体系。

1997年上半年,随着股市的大涨,大量银行资金通过交易所债券回购方式流入市场造成股市过热。为此,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商业银行全部退出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债券市场,这也标志着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代表的场内债券市场的发展受到较大影响,我国债券市场必须探索新的债券组织和交易形式。债券价格的波动性相对股票小很多,但当市场化程度不高时,流动性容易受到交易所竞价方式的制约,自动撮合无法保证买卖双方的交易需求随时可以配对,成交价格容易在大宗交易的影响下大幅波动。同时由于市场机构对债券的认识不充分,将债券当作股票来投机炒作,从而大幅偏离其本身的内在价值。从交易方式上,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开办了国债现券交易、国债期货和回购交易,以及企业债现货交易。这极大丰富了我国债券市场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从监管结构上,建立了中国证券监管管理委员会,中国国债协会及中国证券业协会两家自律监管机构。从基础设施建设上,建立了全国性的国债登记托管机构和交易所电子交易系统。

这一阶段,我国债券市场不断正规化,交易品种逐渐丰富,交易方式也不断创新,但发行与交易目的却不匹配。发行目的仍然是宏观经济管理,交易主体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融资需求,或逐利目的。

第三时期:以银行间市场交易为主(1997至今)

1997-2001银行间债券市场产生并初步发展--场外交易市场的兴起

为了解决交易所市场发展产生的问题,199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文通知商业银行全部退出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债券市场,将其所持有的国债、融资券和政策性金融债统一托管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并进行债券回购和现券买卖,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启动。尽管银行间债券市场建立初期仅有16家商业银行总行作为成员,但这毕竟是一个开端,它意味着一个大规模的债券场外市场在中国已经起步了。

从银行间资金融通起步,银行间债券市场突出解决了银行间的资金融通问题。

1998年5月,人民银行债券公开市场业务恢复,以买进债券和逆回购投放基础货币,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促进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活跃。同年,债券发行方面,财政部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量达到4 636亿元,其中包括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的2 700亿元特种国债、对冲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423亿元专项国债、1000亿元建设国债和谈判发行的513亿元国债。9月,国家开发银行通过银行间债券发行系统,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首次市场化发行了金融债券,随后国家进出口银行也开始市场化发债,两家银行市场化发债410亿元。财政部和政策性银行发债的结果使1998年底银行间债券市场存量达到了10103亿元,比上年底增加两倍。虽然银行间债券市场尚未成为国债发行的最主要场所,但发展势头可观。

1999年开始,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大,场外债券市场已渐渐演变为中国债券市场的主导力量。1999年财政部和政策性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共计4426亿元,占当年中国债券发行总量的74%。2000年财政部、政策性银行又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国债3904亿元,占当年中国债券发行总量的62%。银行间债券市场成为中国债券发行的首要场所。

同时人民银行开始大量增加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成员,推动商业银行将资金融通的方式转移到债券回购上来。1998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保险公司入市;1999年初,325家城乡信用社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1999年9月,部分证券公司和全部的证券投资基金开始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交易;2000年9月,人民银行再度批准财务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至此,代表中国批发债券市场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其组织成员达到了693家年金融机构,基本覆盖了中国的金融体系。而且在2000年初,人民银行推出《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首次提出双边报价商的概念,到了2001年8月,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9家商业银行获准为双边报价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做市商制度正式确立。

1999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成交量迅速放大,直至2000年8月,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开展双向操作之后,银行间债券市场日成交量稳定在200亿元左右的水平,远远超过了交易所债券市场。交易制度的创新,使大宗债券交易变成了现实,提高了银行持有债券的积极性。这不仅有力地降低了发债成本、扩大了债券市场容量,支持了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同时也使商业银行改善资产结构的愿望变成了现实。商业银行资产中,债券的比重已从1997年底的5%,提高到了2001年底的17%,商业银行资产单一、贷款比重过大的情况已有了明显改观。

银行间债券市场快速而平稳的发展,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提供了基础,并使之逐渐成为央行实现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同时也为中国央行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据发达国家的统计,场外债券市场的单位交易成本仅为交易所,这就方便各种类型的投资者参与场外债券市场。但是,我国的场外债券市场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形式出现,一开始就将主体限定在了银行,反而使得场外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的类型和数量少于交易所债券市场,不能覆盖全社会所有的债券投资者,大大限制了功能的发挥。

2002至今--市场的融合与发展阶段

2002年,我国债券市场体系基本确立。在交易主体方面,将银行间债券市场准入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先后扩充了非金融机构法人和个人(通过间接方式);在市场统一性方面,首次实现跨市场同时发行国债,使得债券品种开始能够在多个市场发行流通。并允许商业银行承办记账式国债柜台业务,从而联通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和柜台债券市场。允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交易,从而联通了这两个债券市场。至此,我国统一的、多层次的、以银行间市场为主的债券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2002年以后,债券市场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债券品种的不断丰富,尤其是企业债品种的不断完备。2002年,在吸取1996年发行中央银行融资券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央行适时推出了央行票据,并使之成为公开市场业务的有效工具之一。2004年,由兴业银行首发30亿元的金融次级债,开辟了银行次级债的投资品种,并为商业银行补充附属资本增加了渠道。2005年5月,短期融资券试水,并且在发审上实行注册制,这为企业债的市场化发行奠定了基础。2006年2月,资产支持证券获准发行,结构性债券诞生。2007年9月,15500亿特别国债获批通过,并决定其中2000亿元国债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向公众发行,这一举措不单为国有资产的管理和重组奠定了基础,而且极大增加了公开市场业务所能利用的合规工具。同年10月,第一支公司债面世交易所市场。2008年4月.中期票据问世,其吸取了短期融资券的经验,实行注册制,在期限上丰富了企业债券品种,期限一般是1-10年。2009年4月,由财政部代发的第一支地方政府债问世,填补了我国地方公债的空白。2009年11月,我国第一支中小非金融企业集合票据正式发行成功,集合票据仍采用注册制,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这一集合债务工具进一步完整了企业债品种。

这期间,债券市场主体不断丰富,机构投资者类型更加多元化。我国债券市场发行主体从政府、大型国企、金融机构拓展到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债券市场投资主体已涵盖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用社、企业等各类机构。我国债券市场参与主体范围不断扩大,机构投资者已成为债券市场的主要力量。市场运行机制不断健全。市场化定价程度逐步提高;市场约束与激励机制逐渐发挥作用,信息披露制度对相关利益主体的约束力持续强化;推出了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提供市场化的风险分散和转移手段。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其在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地位大大提升,功能不断深化。我国债券市场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提供了重要平台。公司信用债券的推出,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改善了融资结构。债券市场还成为金融机构投融资管理和流动性管理的平台,在促进金融机构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债券市场初步形成分层有序的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备。我国已初步形成面向机构投资者、场外大宗交易的银行间市场为主体的市场架构。实行场外询价、大宗交易的银行间市场是债券市场的主体,主要满足机构投资者需求,实行场内撮合、零售交易的交易所市场是补充,主要满足中小投资者和个人需求。银行间市场建立了规范的电子交易平台,以及相应的债券托管、清算、结算制度。银行间与交易所市场间互联互通初见成效,跨市场发行、交易、转托管均已实现,上市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进行债券交易试点工作也在逐步推进中。

这一时期,在正确的发展战略指导下,我国债券市场的品种得到丰富,规模得到有效增加,债券市场体系也基本完整的得到确立。债券市场总体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0年底,我国债券市场债券托管余额达20.4万亿,跃居世界第五、亚洲第二。此后5年,我国债券市场快速发展,2010-2015年,债券托管余额翻了一番,截至2015年10月,债券余额已超44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列世界第三。

2014年债券市场发展情况

2月13日,央行首次发布了理财产品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规范-《关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事项的通知》。一方面放开理财产品开户,对于债券市场来说是一种创新;另一方面规范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行为,进一步规范理财产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开户流程。

3月28日,人民银行发布公告,从事柜台记账式国债业务的商业银行,其柜台债券业务品种可以在记账式国债基础上增加国家开发银行债券、政策性银行债券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政府机构债券。承办银行可以通过其营业网点、电子银行等渠道向投资者分销债券,与投资者进行债券买卖,并办理债券托管与结算。这意味着普通投资者也可以参与投资以上三类债券。

327国债期货事件(327国债事件人物结局)327国债期货事件(327国债事件人物结局)


为规范企业债券簿记建档发行行为,发改委4月24日发布《企业债券簿记建档发行业务指引(暂行)》。要求将原来主承销商自行簿记建档改为主承销商在中央结算公司簿记建档。对整个企业债的发行过程进行了规范,压缩并且杜绝了企业债发行过程中的寻租空间,并明确参与人不得进行不正当利益输送、破坏市场秩序。

5月22日,财政部公布了《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十省市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发行政府债券实行年度发行额管理,全年发行债券总量不得超过国务院批准的当年发债规模限额,并且剥离了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此次自发自还试点办法正是解决地方政府融资难的办法之一。2014年十个试点省市共完成1066.8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工作。

6月11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发布实施《银行间债券市场尝试做市业务规程》,强化对尝试做市商业务进行规范。尝试做市制度是指尝试做市机构通过交易中心交易系统连续报出做市债券买卖双边报价,以及根据其他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的报价请求合理报价,并按其报价与其他市场参与者达成交易的行为。此规程旨在明确规范尝试做市机构的做市行为,表明央行和相关监管部门正在强化对做市商制度的完善,对债券市场的完善和创新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1月2日起,财政部发布由中央结算公司编制提供的能够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中国关键期限国债收益率曲线,这是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了国债市场和国债收益率曲线在我国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基准性作用。

11月11日,以中债-中国高等级债券指数为标的的 ETF 产品在美国纽约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标志着人民币债券市场国际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反映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债券市场的认可程度进一步提高。该 ETF 产品的成功推出为美国投资者提供了一条投资中国大陆境内人民币债券市场的新渠道。另外,2014年2月以中债-5年期国债指数为标的的全球第一只 ETF 基金在香港交易所上市。这些产品的成功上市,标志着人民币债券市场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为中国政府部门、银行、企业等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提供了新途径,也意味着国际市场对中国债券市场的认可进一步加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境外机构参与中国债券市场。据统计,2014年末在中央结算公司开立托管账户的境外机构达176家,较上年末增加65家,持有债券共计0.5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4.19%。

11月28日,央行金融市场司发布《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关于部分合格机构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信托产品、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产品等四类非法人投资者可向央行上海总部办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立账户,在银行间市场进行投资交易。此举有利于提高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活跃度和流动性,进一步丰富债券市场投资者的结构。

总体来看,2014年,中国债券市场步伐明显加快,规模进一步扩大,制度建设、投资者结构完善及债券品种创新等诸多方面均有明显进展,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加强。

 在证券中,债券的历史比股票要悠久,其中最早的债券形式就是在奴隶制时代产生的公债券。据文献记载,希腊和罗马在公元前4世纪就开始出现国家向商人、高利贷者和寺院借债的情况。进入封建社会之后,公债就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许多封建主、帝王和共和国每当遇到财政困难、特别是发生战争时便发行公债。12世纪末期,在当时经济最发达的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政府曾向金融业者募集公债。其后热那亚、威尼斯等城市相继仿效。15世纪末16世纪初,美州新大陆被发现,欧洲和印度之间的航路开通,贸易进一步扩大。为争夺海外市场而进行的战争使得荷兰、英国等竞相发行公债,筹措资金。在1600年设立的东印度公司,是历史上最古老的股份公司,它除了发行股票之外,还发行短期债券,并进行买卖交易。美国在独立战争时期,也曾发行多种中期债券和临时债券,这些债券的发行和交易便形成了美国最初的证券市场。19世纪30年代后,美国各州大量发行州际债券。19世纪40—50年代由政府担保的铁路债券迅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的铁路建设。19世纪末到20世纪,欧美资本主义各国相继进入垄断阶段,为确保原料来源和产品市场,建立和巩固殖民统治,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股份公司发行大量的公司债,并不断创造出新的债券种类,这样就组建形成了今天多品种、多样化的债券体系。

历史上的股王有哪些?

曾经的“股王”:贵州茅台

2015年4月23日,贵州茅台高开低走,盘中小幅震荡,最终上涨2.51%,报收于263.89元。在白酒业调整3年后,贵州茅台以269.0元的盘中价格又一次刷新了股价的历史最高纪录。

贵州茅台于2008年1月15日创出172.57元的历史新高,这也成为其第一个历史高点;2012年7月16日,股价新高再次被刷新,这次是232.08元,堪称第二大历史高点。

多年来贵州茅台因业绩优良,长期占据着“股王”之位。此前中国船舶、世纪鼎利、网宿科技、飞天诚信、长春高新、腾信股份、神州泰岳等公司也都曾经向贵州茅台发起“股王”挑战,但在荣升第一高价股之后,股价都迎来一波或大或小的向下调整。为此,市场上有“茅台魔咒”之说。

历史上的股王:

股王第一名:管金生。中国证券之父,中国股市真正的金融家。法国文学硕士、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法学、工商管理双料硕士。前万国证券总裁。上交所深交所证券业协会常务理事。当年两市成交额70%来自万国席位,一时风头无两。万国是第一家股份证券公司。327国债事件管总一人之力抗衡财政部,取得胜利。

股王第二名:马晓。初中文化,89年出道,92年最早、最出名的散户操盘手。历史战绩:狙击延中实业、收购国脉通信、爆炒界龙、狂炒海鸥基金。2000年退役。其手法极其凶悍,完全的野蛮打法,被称为最会利用T 0操作的第一人。也是后辈操盘手的偶像!

股王第三名:唐万新。本为唐家三兄弟,只有唐万新做股市。80年代末靠倒卖法人股起家,94年成立新疆德隆。96年开始控股新疆屯河、合金股份、天山水泥、湘火炬等,史称七剑下天山。2003年成为中国市值最大、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民企。2005年德隆帝国崩塌。其45度推土机操盘手法为独创。很牛逼

股王第四名:魏东。涌金系创始人,国内最好的操盘手之一。湖南人,中央财经大学毕业。中经开任职后下海。95年参与327国债为中经开金牌打手,与万国对攻主要人物。2002年控股九芝堂、参股千金药业、国金证券、清华同方等数家公司。2007年以50亿身家登陆胡润中国富豪榜。2008年自杀。因果循环

股王第五名:阚治东。万国倒闭后成立申银万国的总裁。中国创业投行领路人,与管金生、张国庆合称上海滩三大猛人。操纵陆家嘴等上海本地股。入狱。2002年接手南方证券。随后退出市场,现在做创投。

股王第六名:吕梁。庄股时代大玩家。中科系控制者。把康达尔炒高10倍,同期控制莱钢股份、中西药业、岁宝热电等。也是国内最会利用媒体完成炒作的操盘手。善庄代表之一。当然所谓善庄指的是股价没大跌之前。2001年此人爆仓中科系后失踪至今。

股王第七名:快手陈。也就是本人的师傅。河北保定人。国内第一批操盘手。也是90年前香港仅有的3位大陆籍主操盘手之一。参与长江实业、九龙仓、汇丰等操作。为万国十三杰之一。创造过日盈利176%的业绩。1994年参与新上海概念1995年参与327国债,随后退役。2003年去世,卒年69岁。

股王第八名:雷立军。53岁,湖南人。当年股评名人,称为南雷北赵。南雷就是雷立军。当年广州金手指咨询法人。所推荐股票均次日涨停。2006年操纵中纺机,随后操纵东方锆业、西安饮食等8只股票。09年后罕见踪迹,但是我确认此人依然再场!

327国债期货事件(327国债事件人物结局)327国债期货事件(327国债事件人物结局)


股王第九名:徐翔。这个谁也绕不开的股票人。宁波涨停版敢死队话事人。38岁,宁波人。手法凶悍,狙击涨停板。14年操纵宁波联合、百圆裤业等。其早起操作为游资手法,资本升值很快,也是国内少有的草根操盘手,不控股,完全技术炒作。与当年南方的泰九、国信总部敢死队很类似。

魏东的“涌金系”是谁?

涌金系:是由于这个公司的名字叫做“涌金”。魏东在1995年的327国债风波中,钻国家政策的空子,成了暴发户,利用这笔钱,成立了“上海涌金投资有限公司”,自己任法人、董事长。之后,先后收购了湖南九芝堂、千金药业两家上市公司。又利用国家政策的漏洞,低价买了交通银行的原始股。在不到十年时间,资金翻了100多倍。是三家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参股近10家上市公司。中国是讲究找后帐的。魏东利用了两次国家政策的漏洞,爆发了,为人倒是很低调。口碑不错!但是,欠了国家的,迟早要还。好在事先他已经把自己的公司法人换成了他哥哥。人去了,希望资产可以保住。

胡斐一戊午的个人资料?

胡斐,本名尚斐;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

327国债期货事件(327国债事件人物结局)327国债期货事件(327国债事件人物结局)


知名职业投资人,投资领域覆盖股票,黄金白银,基本金属,农产品,工业品,股票。目前的交易系统主要以宏观交易(股指,黄金白银,债券,原油,货币)和基本面交易(工业品,农产品)为主,以股票交易为辅。同时建立了自己的套利系统,从事内外盘套利交易。早期曾参与了中国期货市场10次期货大战中的5次,深度参与郑州绿豆期货大战与327国债期货大战,2014年的棉花期货大战(空方全胜)。以及股票市场的历次大行情。后曾担任“北京融智汇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与浙江系资金联合专业从事投资,主动发起数次知名大行情,并开创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联动操作。目前为独立职业投资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