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苗族的风俗是什么(苗族的风俗是什么风俗)

本文目录一览:

苗族的风俗是什么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下面就让我给你介绍苗族的风俗是什么,欢迎阅读!

苗族的春节习俗

一、过苗年

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纪,各地方的苗年时间很不一致,多数地区是“岁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岁首即每年的开头,也就是指过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近年以来,绝大多数苗族过年以改在正月过年,过春节,但苗族的过年习俗习惯仍然保持不变。过年是最大的节日,要准备丰富的食品,如杀年猪,熏腊肉,打糍粑,炒炒米,还要杀鸡祭祖,“守岁”,开“财门”,敬“年神”,从的冬天 初一到初十五都要休息。在此期间,要举行传统的娱乐活动,汉译为“踩花山”,“跳场”,“跳年”,“跳月”,“吃排家饭”等。苗族的过年习俗娱乐活动称“赶年场”,主要内容有打秋千、百狮会、玩龙灯、唱花灯等。

二、百狮会

苗族的`过年习俗最有趣的民间活动莫过于百狮会了,周邻四乡苗胞舞着近百匹或数十匹狮子云集传统的村寨或集镇,敲锣打鼓,放地铳、打火枪,简直要把天地翻过来。百狮会的名堂蛮多,有迎狮,有盘狮,考狮,抢狮,狮子登高等内容,土里土气,苗味十足,藏着厚实的文化底蕴。苗族喜爱舞狮跟远古的传说和图拜相关联,相传洪荒时代,妖魔横行,为害苗山。一群从森林奔出的金狮赶走了吞食牛羊、庄稼的恶魔,使苗家重享太平。后来,狡猾的魔王想出了一条毒计,谴魔女用五彩绣球把群狮诱入波涛汹涌的东海。勇敢的苗家后生亚果为救乡亲们出苦海,不畏千辛万苦,翻山涉水,终捞起了飘浮在海浪上的绣球,把吉祥的狮群重新引回苗山,荡平了作恶的妖魔鬼怪。苗民们欢天喜地、敲锣打鼓涌到寨头迎接吉祥的金狮们,从此,苗乡就有了“百狮会”。

三、放鞭炮抢年

抢年是苗族的过年习俗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时间是在年三十那天晚上12点(即第二年初一的0点)交接之时,放鞭炮抢年!抢年是很有讲究的,放早了不行,放早了等于送旧年;放迟了不行,放迟了等于别人已把年抢去了。所以一定要很准时地等到12点那个时候一齐放。放鞭炮抢年的习俗在城乡很普遍。

四、吃排家饭

苗族的过年习俗最有趣的还有“吃排家饭”。苗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千百年来,苗族人民民都遵守这样一条规矩:即同一村寨里,不管哪一家来了客人,也不管客人的数量多少,全村各家各户都必须轮流请之,尽自家所有,热情地招待来宾。被请的客人,绝不能借故推辞,否则就会被人认为是瞧不起人。客人接受邀请,也不必带什幺礼品,直到每家每户都吃到了,方能告别回家。苗族人民把自己的这种待客方式叫作“农列壤”,直译为汉语叫“吃排家饭”。谁个村寨的户数多、留客吃“排家饭”的时间长,谁个村寨的声誉就高。不但说话有人听,做事多人帮,就是小伙子找对象也比别村容易得多。凡读过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人,无不深深地被其中这样的一段描述所吸引:“见鱼人,便邀之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由于这种特殊的待客方式,使得那位“渔人”不得不在桃花源里“居数日”而后才“辞去”。欲遂当年渔人愿,苗山就是桃花源!

苗族的民族节日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

1、农事活动节庆;

2、物质交流节庆

3、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

4、祭祀性节庆;

5、纪念性、庆贺性节庆。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

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安龙(苗语染戎)。

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汉籍称为三月三街节)。

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汉籍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

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芈姓),亦称屈原节、歌师节。

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汉籍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新节(大麦熟)。

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

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

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

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

9月(狗月或戌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

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除此之外,苗族因支系不同以及地域文化差异,还具有本地方本支系的一些独具特色的节日,诸如花山节等。

苗族的风俗特色是什么

苗族民风习俗:

一、 丧葬

苗族丧葬,古代有洞棺葬习俗。老人去世,安放于岩洞。望漠县桑郎镇述里锡袜洞,有洞葬棺1其红岩洞有棺木9具,麻山1乡下油年坑洞有棺木12具,巴筛洞、果岭洞、干岩洞、高木洞都有木,还有乐旺镇的油全洞有数具棺木。现代洞棺葬已经绝迹,完全实行土葬。土葬有入殓、祭奠、出殡、安葬等程序。

1、出殡、安葬有棺殓土葬、送终、设灵堂、喊饭、择期、开路、引发、砍马(牛)、解斋、送饭菜、复山、除服、重丧。

二、服饰

苗族服饰,男性无大异,一般头戴青、蓝色头帕,旧时穿长衫或对襟短衣,宽松筒形裤。女性服前丰富多彩,式样色调繁多。望谟县苗族大都自己种棉花种麻,自己纺纱、绩麻、织布、缝制衣。苗族支系,以语言、服饰为区别,表现在妇女的打扮和装束。

1、“黑苗”男性穿青色长衫,布纽扣,下身穿桶裤,长齐膝下,亦为青色和蓝色,裤头另接其它颜色多是白色。

2、“红苗”自称“猛哪”,即红的意思。女性上衣是细麻缝制,衣袖是蜡染绣花红布作高领领背下有一块宽4寸8的红色图案坎肩,衣襟无衣扣,短齐腰。

3、“白苗”自称“猛缕”。“缕”是白的意思。妇女头戴4丈长、层层相叠的青色或蓝色大盘帕,上衣用棉布或细麻布缝制,右开襟,长齐腰带系处,衣领衣袖绣花,衣领下面红色图案坎肩,长尺余,宽8寸,四周镶上花边。

三、 居住

望谟县苗族,迁入县境内较晚大都是清朝后期迁徙来的。迁人后,在无人居住的荒地垦荒种地因而居住分散并以支系聚居一村一寨。如石电的松团村、岜饶乡的绒村、新屯镇的牛角塞等。苗族村赛或单家独户、或三五户为邻居,很少有数十户同一村赛。

苗家有“上大梁”的习惯。梁是架于中间一间的两根中柱上,在“上大梁”之前,要在正中一间后面安一四方桌,桌上打一把洋布伞遮住,伞架上挂一张女帕及耳坠、桌子背面用一铺席子围着,桌上摆有一竹筒大米,在米上面烧香、点烛、点灯。

四、饮食

望漠县苗族,居住和耕地处于高山地带,故以旱地作物为主/主要生产苞谷、小米、荞子高梁、红、豆米、旱谷、旱稻等)水稻不多,平时以苞谷为主粮。逢年过节、办喜事,用糯米式各种杷积喜欢吃嫩苞谷耙、红稗粑、小米粑、荞粑。

五、打老庚

苗族青壮年中常与本族以及布依族、汉族打老庚。逢年过节,互送礼品,往来密切红白喜事互相帮忙,亲如兄弟姊妹,情同手足。

六、信仰

苗族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多神。家户户设神龛供奉祖先逢年过节,或婚嫁喜庆,都要杀鸡煮肉祭祀。

七、禁忌

族禁忌,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一早上忌吹火,初一早上,妇女忌串门。正月初一至初七不扫地不准有大响声,不准砍柴劈柴,不准洗衣服,不能上山干活。遇上打春雷,第一次要忌5天第二次要忌3天,第三次忌1天,禁止犁田、犁土,做庄稼活。农历2月初二,忌“雀雀会”2天。产妇未满月不准到堂屋,不准外出串门。

八、节日

有春节、开年、三月三、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新米粑节。

九、风情

有苗族禁忌、苗年、鸡八块、进门酒、跳花节、苗族新娘走亲访友、木叶饭、与死人“谈恋爱”、吃狗肉、一家客人全寨亲。

苗族的民族文化以及风俗是什么?

苗族的民族文化以及风俗有:

1、吃油茶。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兴,不喝,则视为瞧不起主人。有的还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

2、吃山泥鳅(晰蜴,统称四脚蛇)。将处理后的山泥鳅加少量米粉,一起腌入坛子内,用来招待贵客。

3、穿戴:苗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男,一般老人穿无领斜扣大襟衣,束腰带,穿裤脚,打绑腿。

中年人和青年人,穿开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产的"家机斑衣",妇女服饰另具风格,上身穿无领镶边绣花衣,缀栏插花瓣与其间,下身着镶边、绣花或数纱宽脚裤。引人注目的女头帕,一般有一丈多长,颜色是青、蓝两种,黑色相间衬花格子有的包丝帕。

4、吊脚楼,吊脚一般2-3屋,飞檐翘角,并有走廊围白木质栏杆,栏杆雕有各种图案。吊脚下层用来贮藏粮食,存放农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猪及厕所等。上层为人居住。

5、火炉,形状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围用木板盖好,四周用砖、石砌好,中间围成正方形火塘,用来烧火做饭,周围下层为空间,用以关鸡、鸭。天冷时,主、客人都坐在火炉上,说笑、谈论家事和休息。火炉上吊有一个不同形状的木架,将种子、茶叶篓、草鞋等挂在上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