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弹琵琶酷刑是什么(弹琵琶酷刑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明朝锦衣卫发明的“弹琵琶”酷刑是什么?有多厉害?

所谓“弹琵琶”是将人绑在一根柱子上,将人的手举过头顶,这个时候人的肋排就会凸显出来,肋排仅仅只是隔着一层皮而已。用一把小匕首在人的肋排上来回划拨,因为匕首刮刀了肋骨,就会发生响声,听起来就像是弹琵琶一样。

这个酷刑非常的可怕,被行刑的人要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很多犯人听到自己要被用上这个刑罚,还没有行刑就已经晕死过去了,足以见得这个刑罚有多么的可怕。这个残忍的裤型是锦衣卫发明的,为的就是让犯人说实话。

锦衣卫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创立的,当时朱元璋害怕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大臣们会仗着自己劳苦功高就得意忘形,贪赃枉法。于是就创立了锦衣卫,用来调查文武百官。如果哪个官员真的贪污了,那就要到昭狱里吃苦头。

因为锦衣卫的存在,对于明朝的官员来说都是恶魔一般的存在。因为不知道锦衣卫哪一天就会查到自己的头上来。当时有一个说法,如果锦衣卫真的想查一个人,这个人每一天做了什么事情,什么时辰在什么地方喝茶,都能够被查得一清二楚。

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个贪官叫做汪文言就尝试了这个酷刑,当时锦衣卫指挥使受到了魏忠贤的指示,对汪文言进行严刑拷打,想要通过汪文言拿到口供,用来扳道东林首脑扬涟。汪文言在经受了酷刑之后,承认自己所犯的罪,但是没有供出扬涟。

后来,扬涟也下到了昭狱当中,也尝试了“弹琵琶”的酷刑,和汪文言当时所受的一样。最后,扬涟被用铁钉钉入头骨当中,当场死亡。锦衣卫当时的酷刑多达20多种,让人闻风丧胆,听了就感觉非常的可怕。

每用一次百骨尽脱,“弹琵琶”是怎样一种酷刑?

“弹琵琶”是锦衣卫发明的一个酷刑,专门用在诏狱中对付不肯说实话的犯人。将犯人绑在一根圆圆的柱子上,双手高举过头顶,将手也捆绑起来。这个姿势会让人的肋骨完全暴露出来,甚至还会有点向前倾。

人的肋骨外面就只有一层薄薄的皮肉,如果是身材比较瘦的人,都可以直接看到肋骨的形状。稍微用手指按压,就能够感受到肋骨的位置。审犯人的时候,拿一道小匕首,刀尖从肋骨上滑过,刀和骨头碰撞,就会出现轻微的响声。

如果连续滑动,就会连续出现声响,那声音就好像是琵琶发出的声响一样,因此这个酷刑又被人称为是“弹琵琶”。在诏狱里只有对那些嘴巴特别硬的人才会用到这个酷刑,被执行了这个刑罚的人,不死也要脱掉一层皮了。

每次滑动匕首的时候,都先将表层的皮肤给划开了,然后才会划到肋骨。肋骨是人身上最脆弱的骨头,稍微碰撞到了都会觉得很疼,如何能够承受匕首在骨头上滑过呢?那是让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啊!

在诏狱里还有许多让人闻风丧胆的酷刑,比如说木桩刑。就是用一个常常的木头,从人的嘴巴伸进去,一直戳到人的五脏六腑,把内脏完全都戳破了,让人生不如死。

有不少大臣贪污受贿最后被锦衣卫抓到了证据,被通知要进诏狱了,宁可直接在家里上吊自尽或者是服毒自尽。他们都知道一旦进了诏狱,那以后就想连死都是一种奢望了。

在历史上记载曾经有两个大臣被用过“弹琵琶”的酷刑,最后两个人都是死在了诏狱当中。这在当时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每年在诏狱里死的人数不胜数,皇上都不关心了。

明代锦衣卫发明的“弹琵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酷刑?

锦衣卫是明朝时期的情报机构,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创立。最初的目的是保护皇上和负责皇上的仪仗。其后,锦衣卫逐步演变为掌管刑狱,“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也就是负责全国范围内的犯人的侦查、逮捕、审问等工作,重点监督朝中大臣,当然也包括皇亲国戚。

锦衣卫设指挥使一人,直接向皇帝负责。锦衣卫因为负责皇上的安全,极受皇上重视,被帝王授予很多特权。如可以不经过任何司法机构,也不必走常规的司法程序,就可以逮捕、审问、处决任何危害皇帝,危害朝廷的人。

由于锦衣卫享有特权,因此他们常常依仗皇帝的宠信,为非作歹,肆意妄为,酿出惊天大案。锦衣卫的第一任指挥使是毛襄。他就一手制造了胡惟庸死后的大案,此案中受牵连的大臣有一公、二十侯,被赐死和流放的人达数万之多,朝中大臣几乎被杀光。朱元璋处死胡惟庸的罪名是“擅权枉法”。毛襄为了帮助朱元璋进一步强化皇权,铲除胡惟庸的余党,四处收集各种证据,肆意逮捕和胡惟庸有关联的人,投入诏狱,屈打成招。

经过三年的精心策划,胡惟庸的罪名就由“擅权枉法”变成了“图谋造反”。这一场持续五年的血案,终于用3万多人的性命划上了句号。锦衣卫不但残害忠良,胡作非为,最臭名昭著的是他们刑讯逼供的方式,可谓手段酷烈,让人生不如死。诸如老虎凳、坐冰块、凌迟、断椎、拶指(夹手指)、灌铅、刷洗等。

其中位列所有酷刑之首的是“弹琵琶”。众所周知,琵琶是一种乐器,它带给人们的是美好的体验。从琵琶里流淌出来的美妙旋律,让人陶醉,给人愉悦。诗人白居易曾作千古名篇《琵琶行》,来描写琵琶曲带给人的美好感受。“大珠小珠落玉盘”如同天籁之音,飘渺悠长,让人回味无穷。但“弹琵琶”这种酷刑带给人的则是撕心裂肺,如同炼狱。《明史》载:“其最酷者曰琵琶,每上,百骨尽脱,汗如雨下,死而复生,如是者二三次,荼酷之下,何狱不成。”

这种酷刑首先是控制人犯,将其按倒在地,捆绑其手脚,剥掉上衣,让肋骨突出,只剩一层皮覆盖在肋骨上。行刑之人用利刃像弹琵琶一样,用力在人的肋骨上来回''弹拨''。如果犯人意志坚定,锦衣卫就会数次地折磨,直到犯人认罪为止。所以,只要锦衣卫尝试使用“弹琵琶”,犯人一般都会立即招认,因为这种酷刑太过痛苦,会让受刑之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死也不愿承受。不过,历史上还真有一个人居然挺过了“弹琵琶”的酷刑,那就是东林党人汪文言。

天启五年,东林党覆灭,阉党魏忠贤将汪文言逮捕下狱。锦衣卫指挥使许显纯对汪文言重刑侍候,施以“械、镣、棍、拶、夹棍、琵琶”等酷刑,企图让他招认伙同杨涟等贪赃枉法。但汪文言宁死不屈,怒斥许显纯:“世间岂有贪赃杨涟哉?”许显纯黔驴技穷,最后只好把他杀死在狱中。这种酷刑因太过惨烈,在明朝灭亡后被废。

明朝发明的弹琵琶,是一种什么样的酷刑,让犯人生不如死?

明朝酷刑“弹琵琶”是一种恐怖程度堪比凌迟的酷刑,令人闻风丧胆。行刑方法是让犯人两条胳膊高高举过头顶然后捆住,这样犯人的肋骨就能完全凸显出来,外面只有一层薄薄的皮肉包裹,行刑之人便用一把尖利的刀子来回刮蹭犯人的肋骨,直到皮肉绽开,白骨尽露,犯人还要被剔骨刮骨。

这一过程就如同弹琵琶一般,因此称之为“弹琵琶”,名字虽美但实际上却极为恐怖。这个刑罚就是让犯人忍受着又痛又痒的折磨,十分变态,等到皮肉绽开露出白骨后,又要被来回地刮骨,对犯人来说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

明朝的锦衣卫发明这个酷刑最初主要是为了逼供贪官污吏的,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在这个刑罚下还拒不招供,江湖上哪怕是江洋大盗听到这个刑罚也会吓的屁滚尿流,所以这对于贪官污吏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不过,到了明朝后期很多无辜的大臣被冤枉入狱,也被用于这一酷刑,很多无辜的人也受尽折磨而死。

除了“弹琵琶”,明朝为了逼供犯人还陆续发明出了二十几种酷刑,比如梳洗、剥皮、加官进爵等,每一样都足以让犯人生不如死。梳洗就是像农村杀猪一样,先把犯人的皮肉用开水浇几遍,然后拿铁制的刷子一下下地把皮肉刮下来,和弹琵琶有异曲同工之妙。剥皮就是从犯人的背后划开一个口子,然后向两边展开,形状如同大鹏展翅一般,犯人还并不会立刻死去。

总之,“弹琵琶”只是明朝众多酷刑中的一个,手法残忍变态,不过所幸随着明朝的灭亡,弹琵琶这种刑罚也逐渐弃之不用了。

古代酷刑弹琵琶是什么

古代酷刑弹琵琶是从明朝开始实施的酷刑,这里的琵琶不是指乐器,弹琵琶是用锋利的刀把犯人的肋骨一根一根地砍下来,因为肋骨在古时也叫琵琶骨,因此叫弹琵琶。

真可谓是以肋骨作琴弦,尖刀为玉指,弹奏出一曲人间地狱的断肠之曲。其最酷者曰琵琶,每上,白骨尽脱,汗如雨下,死而复生,如是者二三次,荼酷之下,何狱不成。《明史》第七十三卷记载《刑法志》中如此记载。虽然人们有时候会说有人死上一百次不足以偿还他的罪恶。不过看到酷刑如“弹琵琶”者,怕是宁愿干脆的死上一百次也不愿被“弹琵琶”一次。

令人闻风丧胆的明代极品酷刑“弹琵琶”到底是什么?

古代所说的酷刑弹琵琶就是执行的人拿着刀剑在身上像弹琵琶一样乱砍。这个实在是太令人难以忍受了,所以一听说弹琵琶这三个字就令人闻风丧胆。

这个酷刑是在明朝时候朱元璋时期定制的。当时朱元璋从一个民间的乞丐经过战乱,摇身一变变成了明朝的开国元君。因为他从小受过很多的苦难,所以即使功成名就了,他对人的猜疑心还是很大,并且它设立了很多制度来保证自己的权利。他还设立了锦衣卫这个部门,并给予锦衣卫很大的权力。这个弹琵琶主要也是由锦衣卫部门的人来执行的。

首先这个弹琵琶就是锦衣卫在惩罚其他人的时候,设立出来的一个酷刑。如果仅因为一旦发现朝中大臣或者那些皇亲国戚做了什么对不起朱元璋的事情,他们就会用自己的方法来惩治大这些大臣或者那些王公贵族。而在锦衣卫长治这些人的时候,朱元璋向来是不插手的,所以在当时锦衣卫的权力是十分大的。

背景因为实行弹琵琶酷刑的人会遭到他们拿着刀在身上乱划,类似于那些歌女弹琵琶的样子。我觉得这种酷刑与古代的那种车裂,水滴型都可以相提并论。总之在这些酷刑的招呼下,即使没有罪也会令人屈服认罪,所以当时也有很多的冤假错案。还好现在的我们生活在法制社会下不会再发生以上的,令人闻风丧胆的行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