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东北话嘎拉哈是什么意思(东北的嘎拉哈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嘎拉哈东北话什么意思?

是指“羊拐”,一种玩具,是羊的膝盖骨。

羊拐(新疆叫做阿斯克。东北地区叫做“嘎拉哈”,源自满语:gachuha。)是旧时代北方(尤其东北)小女孩的玩具,是羊的膝盖骨,只是后腿有,共有四个面,以四个为一副,能提高人们的敏捷力。

以小羊拐为上品。此外,人们还常常将羊拐涂成红色。由于当时北京并没有过多的牛羊肉,羊拐在女孩子们的心中便成为一笔珍贵的财富。 这种骨头不仅在羊身上有,猪牛身上及野狍子身上也有。

扩展资料:

游戏介绍

羊嘎拉哈四个为一副。手巧的一次能同时玩三四副。玩嘎拉哈,都是要一副嘎拉哈配一个口袋的。嘎拉哈是六面体(所有动物的都一样),因两个尖角重心不稳,弃之不用。正面像人的肚脐眼儿叫“坑儿”,背面像胖人的肚皮叫“背儿”(肚儿),侧面像人的耳朵叫“轮儿”,还有一侧什么都不像就叫“真儿”。

歘嘎拉哈计数是以阿拉伯数字为单位的:一对“坑”是十、三个“坑”是十五、四个“坑”是二十、四样是五,以此类推。抓满一百,分别翻真、轮、坑、肚;抓起四样、空中抛接在手背上,翻转过来,一个不掉就算赢。

请指出“嘎拉哈”是什么东西?

嘎拉哈是满语,汉语译过来是“骸骨”,也就是膝盖骨的意思。欻嘎拉哈实际上就是玩动物的膝盖骨,以猪的膝盖骨为主,也有羊等动物的。在河北秦皇岛一带,就直截了当叫“骨子儿”,把玩骨子儿游戏叫做“欻骨子儿”。

欻嘎拉哈中,欻本是象声词,如“欻地一下子”。在通辽的口语中它变成了动词。这“欻”反映了通辽的孩子极快地把嘎拉哈撒开的声音和动作,而且非常准确。因为,玩嘎拉哈这种游戏,就是要一次次“欻”地把其撒开,才能玩成。

来源

欻嘎拉哈是满族先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由于民间游戏源于大众,土生土长,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和传播,所以流传极广,甚至在清入关后遍布中原。嘎拉哈的四个面分别称“针儿”、“驴儿”、“坑儿”、“暴儿”,利用四个面的不同组合分别进行“弹”、“抓”。

欻嘎拉哈还要与布口袋并用,布口袋用六块同样大而不同颜色的布缝在一起,里面装苞米米查子或黄豆。玩时,把口袋向上扔起然后凭记忆去抓相同的嘎拉哈,在口袋落下时接住。玩的方法很多,小男孩玩的是叫打嘎拉哈,把嘎拉哈三五个一堆或更多的堆在地。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欻嘎拉哈

东北话嘎拉哈是什么意思

东北话嘎拉哈是形容把腿打折的意思,东北话嘎拉哈的本意是指动物膝盖的一块骨头。东北话,即东北官话,分布在除辽东半岛以外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河北省东北部。黑龙江和吉林以及蒙东的东北官话接近普通话,口音轻,而靠近吉林的辽宁北部则部分地区口音腔调比较重,是不少外地人印象中的东北话。

更多关于东北话嘎拉哈是什么意思,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