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中国为何不再谈论阶级(为什么中国不讲阶级)

三大改造后为什么主要矛盾变了?

我国近代以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不同的历史时期,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变化,一时间民族矛盾突出、尖锐,一时间阶级矛盾又占据了要点,主要矛盾的变化贯穿着整个近代中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互相转化,更迭地起主导作用,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我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前,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当时的经济形态有国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会经济,以上是半社会主义或者社会主义性质,还有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私有制经济,这就有了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对立,所以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就转化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即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共八大上提出我国当时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中国社会有阶级吗?

中国社会有阶级,原因如下:

1,阶级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种集团。由于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还存在除了公有制生产关系外,还存在非公有制生产关系,因此,在这些非公有制生产关系中,还存在地位不同的集团,就是阶级。

2,我国社会现在还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等阶级。国家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除非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才会消灭,因此现在肯定是存在阶级的。

但按照现理论,我们不强调阶级的存在.因为按照经典理论说,阶级这个词主要用于阶级对抗社会的理解,因此在目前,我们一般是用社会阶层(社会学名词)来替代阶级。

阶级社会存在于任何历史阶段,当今的中国也不例外,也没有哪级政府否认这个。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坦率地说就是中国阶级结构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方面社会也出现了市场经济所带来的问题,这种问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出现的。

比如,社会分化问题,社会分化造成了一部分强势的社会群体和一部分弱势的社会群体,这两个社会群体存在着利益冲突,当然,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当中,也有共同的利益,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在全球化的时代,有着共同的民族利益。因此,一个好的制度,就是要能够使社会冲突矛盾控制在一定范围里,使人民的共同利益能够得到强化,发展,无论是社会的强势群体还是弱势群体,都要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和谐相处,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然而,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要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提供一个制度框架,应当说,这是一个难度很高的问题,我们现在仍然在探索。

解放初期,我国曾经有阶级的划分。

在城里,基本上划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就是有资本有产业的人,资产多的又叫资本家,他们有工厂或者有商铺,有替他们打工的工人。无产阶级主要是工人,所以也叫工人阶级。

中国为何不再谈论阶级(为什么中国不讲阶级)中国为何不再谈论阶级(为什么中国不讲阶级)


在农村,根据家庭财产的多少(主要是土地的多少)划分为地主、富农、中农和贫雇农。家中土地多,要雇佣较多长工种田或者出租土地的是地主;土地比地主少一点的,需要雇佣少量长工或者出租少量土地的,是富农。

中农则是有一定量的土地,平时都是自己耕种,农忙时需要几个短工帮忙的,可以完全自给自足的家庭。家里没有土地,或者只有极少土地,需要给地主打工或者租种地主的土地才能养家糊口的,就是贫雇农了。

1:中国社会从建国纲领来讲是要打破阶级的,所以中国是没有阶级的。

2:每一个社会都是由人组成的,人就会形成圈子,和远近。一个社会都会形成不同的圈子,圈子也可以说成阶级。

3:随着改革开放中国有新的阶级出现的可能,但是只要通道没有关闭,即使形成阶级也会被打破的。

有。阶级,是一定存在的,因为阶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就是说,有A就有B。按照不同的学科概念,阶级有不一样的分类方式。

在经济系统中,按收入分类,有高中低收入阶级,按照财产分类,有高中低产阶级。

按照社会分工分类,有工人、农民、商人、知识阶级。

按照职业分类,每一类职业都是一个阶级。

中国社会已经没有阶级了,在各个方面,人人平等。

取消阶级成分是从哪一年开始?

地主”成分是1979年开始着手取消,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有社会地位较低、没有政治特权的庶民地主。他们主要是中小地主。他们既受豪强地主欺凌,自己又得勤于劳作,忙时也要雇人。

由于土地可以买卖,地主阶级的成份常有变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取得地主身份所需土地的最低必要量降低,庶民地主在人数上的优势增大。在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后,工商业者购买土地,出现工商业地主。

扩展资料地主制经济以中国封建社会最为典型。中国的封建地主对自有土地采取多种经营形式:有的是由自己经营,采取剥削僮奴或剥削雇工的形式;而主要的是将土地分与他人经营,采取以地租剥削依附农或佃农的形式。

依附农在历代有私属徒、部曲、佃仆等类型;佃农在历代有佃客、庄户、田客、佃户等别称。唐宋以后,分租给佃农的形式逐渐排斥和代替依附农形式,成为地主制经营中的典型形式。

阶级斗争理论在当今还有市场吗?

从1956年底开始,我国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阶级斗争就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了,完整的阶级对抗就己经不存在了,阶级斗争理论就逐渐地退出市场,历经几十年的发展,社会的主要矛盾历经几次变化,都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所以阶级斗争理论基本上没有市场了。

中国为啥是阶级社会?

因为以下几点的影响。

1.职业

在大多消费者研究中,职业被视为表明一个人所处社会阶层的最重要的一项指标。一个人的工作会极大地影响他的生活方式,并赋予他相应的声望和荣誉。

2.成就。个人取得的成就越高,就会获得更高的荣誉与尊重。个人业绩或表现也涉及非工作方面的活动。也许某人的职业地位并不高,但他或其家庭仍可通过热心社区事业、关心他人、诚实善良等行为品性来赢得社会的尊重从而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中国为何不再谈论阶级(为什么中国不讲阶级)中国为何不再谈论阶级(为什么中国不讲阶级)


3.社会互动。大多数人习惯于与具有类似价值观和行为的人交往,在社会学里,群体资格和群体成员的相互作用是决定一个人所处社会阶层的基本力量。

4.财物。财物是一种社会标志,它向人们传递有关拥有者处于何种社会阶层的信息,有用财物的多寡、财物的性质决定同时也反应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5.价值取向。个体的价值观和信念是表明它属于哪一社会阶层的又一重要指标。由于同一阶层内的成员互动更频繁,他们会发展起类似和共同的价值观。

6.阶层意识。阶层意识是指某一社会阶层的人,意识到自己属于一个具有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的独特群体的程度。

中国为何不再谈论阶级(为什么中国不讲阶级)中国为何不再谈论阶级(为什么中国不讲阶级)


社会不会划分,而是资源一直是有限的,对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获得和分配方式自然而然形成了阶级。

打个比方,现在房子,尤其是好房子是稀缺资源,获得很多房产的人就是高阶级,获得很少房产的人就是中阶级,没有房子的就是低阶级,高阶级的人可以通过垄断房产、抬高出售价格和租赁价格来获取高额利润。

现在报纸为什么不提为无产阶级而努力的事了呢?

现在都多少有点“产”了,特别是住房的全面私有化,绝大多数家庭都有套属于自己产权的房子,这个“无产”的界线就要重新界定。

所以与其说不清,还不如不说了。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我国社会最主要的阶级关系变成了什么?

答:三大改造完成意味着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在我国已经被消灭,阶级矛盾已经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的,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转为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物质精神需要同物物质发展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要集中力量解放发展生产力。

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四个小时阶级?

农民阶级:代表:太平天国运动。但是有局限性,没有成功,客观上具有反帝国主义的属性

地主阶级:分为顽固派,抵抗派,洋务派。顽固派以慈禧太后为首,天朝上国,狂妄自大。抵抗派开始开眼看世界,例如:林则徐,魏源。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器物,例如:奕䜣,文祥,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兴建洋务企业自强求富。

资产阶级:分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和资产阶级激进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又分为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康梁维新派,前者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他们是一开始支持洋务派的,但在中法战争后(1883---1885年)清战败,转而支持康梁维新派,提出设议院,与外国进行商战,发展资本主义。康梁维新派就是维新变法,不再赘述。 资产阶级革命派就是指辛亥革命这群人,代表人物孙中山,也不再赘述。资产阶级激进派指新文化运动这些人。过于激进学习西方主张全盘西化(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1915---1919>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1921>,)。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无产阶级(工人阶级):代表人物:毛周邓等,领导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都要结合时代背景,局限性,社会状况来看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