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翻译)

本文目录一览: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一、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二、各家之解评析及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曲成万物是大道,懂得这个道理才能得到圆满的结果。具体表现为:像水一样懂得委婉迂回比直线更早地到达目的地,像水一样在低洼处先充盈灌满;认为自己知道的少才能不断努力进步,才能有所得;总以为自己无所不知则会迷惑。所以圣人以阴阳相辅相成、相互统一这种整体的思维范式来知与行:不自我表现所以明智,不自以为是所以美德彰显,不攻击别人以抬高自己所以功德无量,不骄矜自负、自夸,所以能不断成长。正因为有不争之道,所以能曲成万物,反而天下没人能争得过他。古往今来讲的曲则全的道理哪里是一句假话虚言啊!实在是能把好的、圆满的结果归到我们这来、让我们得到啊。

2、南怀瑾《老子他说》

“曲则全”这一原则,也不是老子所独创的,《易经》中早就有了。尤其在孔子《系辞传》中述说易理,对这个原则说得更彻底,孔子在《系传》上也说“曲成万物而不遗”。

“枉则直”,是把歪的东西矫正过来。我们老祖宗早就知道宇宙间的物理法则,没有一样东西是直的,直是人为的、勉强的,因此,便形成“矫枉过正”的成语。

“洼则盈”,水性下流,凡是低洼的地方,流水积聚必多,最容易盈满。

一个人做人做事,无论大事小事,一定要把握住道家的精神——“曲全”、“枉直”、“洼盈”、“敝新”这几个原则才好。这是人生的艺术,自己要把这一生的生活,个人的事业前途,处理得平安而有韵味,就应该把握这一些原则。而这四个原则,归纳起来,统属于“曲则全”的延伸而已。

接着,更加引申“曲全”之道的正面告诫,便说出“少则得,多则惑”的名言。知识愈多,烦恼愈大。财富越大,痛苦越深呢!所以佛经里把烦恼叫做“烦惑”,愈有烦恼,思想就愈迷惑不清。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老子说:自古以来,有道的人——圣人,必是“抱一为天下式”,确然而不可拔,固守一个原则以自处。但是,什么叫“一”?“一”者,道也。

“不自见故明。”人本来要随时反省,使自己看见自己才好,为什么在这里却说要“不自见故明”呢?这是说,要人不可固执自己主观的成见,执著了自己的主观成见,便同佛家所说的“所知障”,反为自障了!

“不自是故彰。”“自是”与“自见”差不多是同一个道理,但同中有异。“自是”是主动的认为我一定都对的,我的绝对没有错。

“不自伐故有功。”“自伐”,是自我表扬的代名词。有了功劳的人爱表功,差不多是人们的常态。

“不自矜故长。”“自矜”,也就是现在所讲的自尊心,说好听点叫自尊心,说不好听就叫作傲慢,自尊心与傲慢,几乎是同一心态,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讲到这里,全篇还是一句老话——“曲则全”。

“诚全而归之。”这句话可以作两种解释。一种是说:“曲则全”最重要,人生最伟大的作为,不必要求成功在我,无论在道德学问上的成功,或是事业上的成功。如果“功成、身退而不居”,一切付之全归,这赤裸裸的坦诚,就是“曲则全”的大道,这才是人生的最高艺术。“诚”字,可以把它作动词用,说明实在要走“曲则全”的道理,才能够得上为天下之所归,众望之所属。另外的一个解释是:“诚”字下面加一标点,构成“诚,全而归之”。这样一来,便是说明如何做到“曲则全”的真正条件,那只有一个“诚”字才可。绝对不能把“曲则全”当做手段,要把它当做道德,要真正诚诚恳恳地去做。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曲,这里是指片面的、细碎的、屑小的意思。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自己的见识是真理,跟自己不一样的都是错的,一旦看到有人和自己不一样,就拼命和别人辩论。这是全己而曲道。这样的人,连大道的一个碎片也理解不了。只有反过来,认为自己的知见只是片面的、细末的,不足为全,这样才能绝小知弃俗学而明大道。

枉则直,枉己而直道的意思。以自己为全,接下来,就会以自己为直,以道为枉。自己是直,和自己的见解不一样的,都是枉。这样的话,大道就不会彰显于天下。所以要反过来,道为直,人智为枉。

洼则盈,如何曲己全道,如何枉己直道,关键在于虚己合道。人之不虚,道之不载。洼,虚己。盈,大道充体。

敝则新,敝,故旧之意。小知不敝,大知不明。曲学不敝,大道不复。是以事道之人,常敝己而抱道。

少则得,以俗学曲学为敝,日有所损,则道有所得。解曲学之弊,天地万物齐同为一,则能得见大道。

多则惑,道本为一,道术为天下所裂,才多方多有。方术多,则曲学炽盛,邪僻之理丛生,大行其道,蒙惑天下,是谓多则惑。

(2)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式,式法。天下式,治理天下的礼仪法度规章。抱一,守道不离之意。圣人须臾不离于大道,并法则大道来治理天下,以道为天下立教,化育百姓。

(3)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不自见,故明。曲道全己,为自见。曲己全道,为不自见。不自见,所以才能明大道。

不自是,故彰。是,直也。以己为直,就会以道为枉。以道为直,则会以己为枉。所以,圣王不以自己为直,大道才会彰显于天下。

不自伐,故有功。伐,是自夸自满的意思。本句对应前面“洼则盈”一句。己之所虚,道之所成。己之所盈,则道之所亏。圣人不自盈,所以才能功成事遂于天下。

不自矜,故长。对应的是前面的“少则得,多则惑”一句。自矜,自恃有功于天下,功成而不身退。以道为教,就会变成以人为教。圣人本与道为一,故抱一为得。现在身与道裂而二。一与二为三,复又裂至无穷。自恃裂道,多则惑。不自矜,功成事遂身退,去身去名,复与道为一。如此,天下才不会失其天,才不会失自然之教。这样才不会以人为天,以人言为教。天下才能长久的安宁太平。

(4)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争,圣人不与天争功。唯有不与天争功,天下才能永不失其天。天道常运于天下,天下莫不得自然之教而自化。圣人佐天道而立,天下无不治。其功业之大,莫能加之,莫能止之。故谓,天下莫能与之争功。

(5)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上古所谓曲己全道、抱一而治天下的道术,岂会是虚言呢?这才是圣王治天下的至真大道。

诚,和前面的虚言相对应。非虚言,为诚。全,原上古道术。归,返于大道于天下。

三、我之体悟——曲则全之艺术

这一章从字面来说很好懂,也非常符合咱们中国人日常称颂的一些品质,从小父母老师就教导我们:做事要知道变通,说话要委婉谦逊懂礼貌,要谦虚,要谦让,要大度,不要骄傲,不要自满。可惜即使从小被教导,我们当中能做到上述这些品质的人又有多少?

而这些准则反而成了我们评价别人的利器——这个人很自大,那个人很小气,这个人直不楞的太鲁莽,那个人总爱绕弯太油滑。

我在想,如果我们把老子说的硬要往对错好坏上靠,是不是本身也脱离了老子的思想——“有无相生”。

老子这一段,在我一个普通人来看,还是有点“鸡汤体”。如何才能做到“曲全”、“枉直”、“洼盈”、“敝新”呢?曲要曲到什么程度,枉要枉到什么程度?如果我们这样去教导孩子,估计会被孩子怼回来:别老说这些没有用的大道理!

再来说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我从小到大,是很信奉这些道理的,一直认为人应该低调行事,默默地做好应该做的,总会得到回报,而“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自大夸耀”是非常要不得的。但这两年在职场上,忽然发现好像这套准则好像并不灵——做的好常常不如说得好,会夸耀自己的人更容易获得领导重视,自以为是常常会被看做有决断力的表现,而那些默默付出的老黄牛,常常被边缘化,工资职位都很难得到提升。

我曾和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她说这才正常,现在领导都那么忙,你不主动让领导看见你,还等着领导发现你,怎么可能。而且只知道默默付出,不会为自己的利益去争取,不会打造自己的品牌,不会宣传自己,这本来就是能力不够的体现,你连自己都不会宣,自然也不会宣传公司了。不要看不上那些会说会夸耀自己的人,你那是自尊心在作怪。

不得不承认,我认为她说的有道理。上次听人一则分析,解释为什么华人获得诺贝尔奖的不多,很大的原因就是华人骨子里这套价值观,让华人会做不会说,有好的成果却没有宣传出去,错失了很多机会。

所以,虽然圣人说的很好,但不证明圣人说的都对,或者如我前面说的,区分好坏对错,可能本来也不符合老子的理念,我们在实际生活工作当中万不可执着一念,带着觉知的生活,或许才更符合老子之道!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夫唯不争

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一部分: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曲则全,曲是指曲线,全是指处事周到,人要善于运用曲线的思维,才能在为人处事的时候面面俱到,如果个性比较直,就容易和别人发生冲突,容易得罪人,这样的话就不能照顾全局,所以才会有委曲求全这一说

枉则直,枉是指纠正,把歪的东西矫正过来,这里我们通过历史的一个故事来说明:晏子对曾子说:今夫车轮,山之直木也,古代的车轮,是用木头做的,车轮是圆的,可是山上的木头是直的,没有弯曲的

良匠揉之,其圆中规,好的木工,把直的木头拿来加工,经雕凿过,这个圆刚好中规中矩,刚刚是一个圆圈,没有一点偏差

虽有槁暴,不复赢矣,木头的本身,虽有枯槁的地方,或者有暴节凸出来,或者是有地方凹下去,这两种情形都是木头的缺点,可是经过木工的雕凿,木工的整理,它就没有这些缺点,便可发出车轮的作用

故君子慎隐揉,就是说想要做一个君子,要谨慎小心,致力学问修养,一天一天慢慢地琢磨成器,如同木工做车轮子一样,慢慢地雕凿,平常看不出效果,等到东西做成功了,效果就出来了

这就是告诉曾子,人生的学问道德修养,不是一下做得好的,需要不断的去矫正,才能有所成就

洼则盈,低洼处才有空间,才能够装东西,就如第四章所讲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以及第十一章所讲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敝则新,敝是指旧的,人在求新的过程中,一定要与旧的结合在一起,因为温故才能知新,否则的话,人就会认为只要是新的就是好的,只要是新的就是自己要追求的,就会导致喜新忘旧,就会忘本

少则得,多则惑,欲望越少,越容易的得到得到满足,欲望越多,越不容易得到满足,就会滋生出很多烦恼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前面的章节也提到过,一就是指道,所以得道的圣人就能够顺着道的规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贵一身为天下

第二部分: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不固执自己主观的成见,才能明白事理;不自以为是,才能彰显智慧;自伐是指自我表扬,有功劳的人爱表功,是人的常态,而真正有修养的人不会自伐,就如前面章节所讲的功成而弗居;自矜是指傲慢,傲慢的人是难以成长的,谦虚才能使人进步成长,获得成功

第三部分: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人之所以有祸害、有痛苦、有烦恼,就是因为想争取点什么,如果一切都不入心,那自然无争,自然就争不起来;综合上面这些道理,都是为了论证曲则全这一原则,只要诚诚实实的去践行曲则全的原则,就能够得上为天下之所归,众望之所属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

做人要讲规矩,这个规矩是什么?就是人要顺势而为,才能把人生不如意的十有八九,转化为人生如意的十之八九!

《道德经》是造物之书、规律之书、帝王之书,如果真能把其中的规律学用起来,人生一定会截然不同,一定会越来越好!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01

规律一:想得到,要先学会放手;守住对立面,才能真正得到。

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说,本章的六大法则“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既是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现象,也是宇宙天规。“六则”告诉我们:想得到,就要先学会放手;只有守住对立面,才能真正得到——若守住低,自然得到高;守住虚,自然得到实;守住洼,自然得到盈。

不懂这个道理的人,总以为“得到”是凭运气,其实宇宙中没有所谓的“运气”,只有真正的规律。你若践行规律,规律自然就帮助你!

如果真正能按老子说的自然规律去做事,那为人处世就会自动进行反向操作——当守住付出、给与、托起、低下时,时间自然会把成功、富有、拥护、高贵都带到你的生命中来,让你的人生变成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那岂不美妙?

尽管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但其实,个中的原因是我们为人处世遵循了错误的规律。只要回到规律中来,命运往往会逆袭——人生如意必然会成为十有八九!

图片

02

规律二: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不争者无敌。

原文:“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说,喜欢自夸,容易招人厌恶;真正高明的人,想不到要夸自己,他们总能发现别人的好,总是主动点赞别人、向人请教;于是,他们得到的也是别人的点赞和恭敬。这就是生命规律中的“四不”法则。

生活中,越想抬高自己,越会遇到被人践踏的压力,这就是常人的心理,也是天道的平衡——所以,唯有“不自见”才能明,唯有“诚”才能全而归之。

故而,有道者从不与人相争,可到了最后,在天道规律的运转下,他却反而什么都得到了。这是因为天下没有任何人能伤害或愿意伤害一个不争的人。所以,往往“自黑”和“自损”者反而能大白于天下,大家都欣赏他、拥护他。

懂得其中的玄妙,您才能发现:老子的“不争”思想不是消极避世的!正相反,无为不争的有道者最后一定会成为人生的大赢家;反而那些经常自夸的人,招来的倒是自身能量的损耗了……

图片

03

规律三:不争的有道者最后一定会成为人生的大赢家。

原文:“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老子说,生活中有很多忍受不公平、忍受“曲、枉、洼”境遇的人,最后都得到了圆满——因为“诚,全而归之”。

“诚”是真心诚意;“全”是全部。老子的意思是,如果真心实意按照“六则”和“四不”的规则去做,而且能全部做到,那么您不可能不成功!这里的“全而归之”就是您的目的一定会达成的意思。

本章主要讲“守弱”的智慧——守弱,就是让我们不要自视甚高,要像水一样随顺一切,同时明白一切都可以转化。您能心甘情愿、甘之如饴地接受“曲、枉、敝、少、洼”,您就会迎来“全、直、新、得、盈”。那么,您就不会再迷惑,而达到圆满、证得大道。

本章强调不与人争——老子所言的“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都是指不与人争高下;而接受“曲、枉、敝、少、洼”等六则,则是指不与人争,这些都是忍辱。一个人只有做到是非不辩,方为解脱。因为所有的争都是情绪、念头、执着和偏见。唯有不争的有道者,最后才能成为人生的大赢家!

本章还强调了“戒”——要戒掉骄傲、贪婪,不去争夺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本章中,老子是以日常为例,借相说法。这些随处可见的平常事,我们普通人看见了也只是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罢了,所以忽略了其中蕴含的宇宙规律。只有有道者才能见微知著,格物致知。

以上就是《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全文所说的: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赏析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也是非常具有辩证法的思想的一章之一。在这一章之中,老子从生活经验出发既阐述了生活的智慧,也讲述了人性的智慧。大至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生活,小至个人的为人处事的生活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二、一般的译文

委曲(曲折)便会保全(全胜),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胜。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三、分层赏析

(一)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几句话的意思,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曲则全,枉则直”我认为用互文的翻译方法比较好,它的意思就是用曲折的方法和路线,有时候可以达到更直接的效果,或者说更全面的收获。比如在军事上,有些直路,有重兵把守,根本就走不通,如果走弯路,侧面迂回,反而能够更加直接的达到战略战役目标,这就是曲折全的道理。“洼则盈,敝则新”这句中两者也有关联,低洼的反而能够盈满能够常新,旧事物之中常常可以有新的发现和收获。这不仅仅可以比拟自然世界,也可以比拟人情世界,比如说生活中骄傲的人往往容易让人反感,失道寡助而失败,而谦虚的人往往容易得到众人的好感,得道多助而最终得到成功。“少则得,多则惑”,比如在学习之中,有的人需虽然知识很少,但是少而精,形成了能力,比那些门门懂,样样温的人反而要好,更加容易做成事业。所以最后老子归纳要坚守专一的原则。

(二)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几句话可以说是“洼则盈”的具体阐述。体现了老子谦虚的智慧,在儒家的经典《周易》之中,“谦卦”也是一种智慧,都是以不争而达到最终争胜的目标。这种智慧一方面体现了礼仪之邦的修养,一方面也体现了君子自强不息的态度。

(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这句话再次强调了“曲则全”的重要性。体现了老子思考问题和为人处世目标的全面性和处世艺术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我们可用孙子兵法的几句名言来阐释它:“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兵法上、军事上讲究全胜的原则,在政治上,经济上也是一样,甚至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为人处世上,许多地方都需要全面考虑。不可能一个标准适用所有的事情,更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直来直去,这就是“曲则全”的原则。

《道德经》第22章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②,故有功;不自矜(jīn)⑨,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④。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注释】

①式:这里可以理解为法则。

②伐:夸耀。

③矜(jīn):自高自大的意思。

④莫:没有谁。

【译文】

委曲反而能得到保全,屈就反而能得到伸展,低洼反而能得到充盈,破旧反而能生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产生迷惑。因此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治理天下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而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是非彰明;不自吹自擂,反而能功勋卓著;不自高自大,反而能长久。正因为善于谦让不与世人相争,所以天下反而没有谁能与之争高低。古人所说的“曲则全”等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是实实在在能够达到的。

【导读】

老子用连续的六句话“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来表达了以退为进、不争而争的处世方式。一味求强、求盈,只会导致失败。

【解析】

在本章中,老子论述的重点在于“不争”。在老子看来,不争符合“道”的本质,炫耀、贪婪、争强好胜之人违反了道,所以注定会落得不幸的下场。

老子在开篇说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尽管这六个短语分别指代六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但它们反映了一个共同道理,那就是“委曲求全”。这对于人类而言,是一种谦逊的生活态度。对于除人以外的诸多生物而言,委曲求全实能保全性命,以免受外来的伤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其界定为一种寻求自保的大智慧。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反映了任何事物都存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本章则再次反映了老子的辩证思想,老子用“曲与全,枉与直,洼与盈,敝与新,少与得,多与惑”来阐述道顺其自然的理论。如“洼与盈”,“洼”就如同一只空杯,“盈”就如盛满水的杯子,也只有空杯子才能容纳更多的水。可普通人看问题却很片面,要么看不到深层内容,要么看不到相反的一面。可是圣人却能遵循和运用道,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即便是在人类之外的生物圈中,仍存在着环环相扣的食物链,各种生物为了生存,不得不施展自己的生存技巧。比如变色龙,它是一种“善变”的树栖爬行类动物,它的皮肤会随着背景、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这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免遭袭击,使自己生存下来。为了逃避天敌的侵犯和接近自己的猎物,有些爬行动物常在人们不经意间改变身体颜色,然后使自己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这种生理变化,既有利于隐藏自己,又有利于捕捉猎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其是当之无愧的“伪装高手”。又如蛇,蛇是一种最柔软的动物,正因为它柔软,所以它才可以任意改变自己的形状,可以躲避敌人的进攻,并自由前行而不受外界环境的阻挠。假如蛇像木棒一样坚硬,它还能自由前行吗?这听起来觉得可笑,但问题的根源在于它违背常理,即我们所说的“大道”。大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能为人类所感知,“德”是“道”的体现,它体现了道的无行无为。

我们经常用腊梅的孤傲和柳树的温顺来形容完全不同的处世风格,腊梅不畏惧严寒,傲然挺立,任凭外界冰霜的狂虐而悄然争艳。而柳树不同,它随风舞动,姿态妩媚。迥异的“个性”就必然造就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命运:正因为腊梅坚挺,所以稍微碰到它,它的花瓣就会脱落;而柳树左右摇摆,即使碰到它,也不会受损,反而得到了“杨柳依依”的美名。

老子的委曲求全之道,在为人处世上能释放出巨大能量。他告诉我们:做人过于清高,必然招人嫉妒打击;为人过于强势霸道,必然树敌过多而不能长久;待人过于严苛必然被人孤立。而保持低调,委曲求全,不但能够避害,还能趋利。这才是高明者的选择。而得道之人最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永远都会处在曲和枉的境界里。没有了概念和分别,也就没有了矛盾,没有了矛盾也就没有了痛苦,没有了痛苦也就自在无为,和大道同步了。得道之人的眼里没有自己,自然也就没有别人或他物,所以没有任何东西遮蔽,自然会清澈明亮,也就什么都能看得见了;圣人没有等级观念,自然也没有善恶是非的标准,自己没有对错,别人也无所谓善恶了,他们不自夸,也不损人,自然会得到别人的赞扬、拥护和爱戴。他们对于自己的成绩从不夸耀,心中没有功过的概念,自然也就不会骄傲。可是常人则不同,有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恨不得让天下人都知道;也许刚开始别人还能容忍,可是炫耀的次数多了,就会导致别人的厌倦,不但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同和称赞,反而会招来讽刺和挖苦,这就得不偿失了。

圣人没有分别心,对待所有的事物都持一样的态度,不会另眼相看,也无所谓名利,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淡然而宁静。他们不会与人争夺,而是始终和大道一体、万物皆源于大道,和大道同体的人岂不是拥有了宇宙万物,还有什么可争夺呢?得道之人不与人争,也就没有得;没有得,也就没有失。没有得失也就无所谓患得患失,没有患得患失也就没有痛苦的折磨。没有痛苦是美好的人生境界,这是不与人争的美好体验。因此,委曲求全是聪明的处事方略,这是解悟大道之人的不俗行为,也可以说是真正的“大德”,也只有这样的人,心境不但平静,而且人生还会释放出更大的光华,因为他把所有的付出都看作是一种自然现象,因而不会有“亏”的概念,一旦达到这样的境界,就真的是和大道融为了一体。

王弼《道德经注》

自然之道,亦犹树也。转多转远其根,转少转得其本。多则远其真,故曰“惑”也。少则得其本,故曰“得”也。一,少之极也。式,犹则之也。

自然的规律,也像树一样。枝杈越多越远离它的根,枝杈越少树干越粗壮。做的越多、求的越多,就像树的枝杈越多,就越远离真正的根本,所以称为迷惑。少欲、少作为则能求得根本,所以能有收获。一,是少得不能再少了。式,是用来遵行的规则。

苏辙《老子解》

圣人动必循理,理之所在,或直或曲,要于通而已。通故与物不迕,不迕故全也。直而非理则非直也,循理虽枉,而天下之至直也。众之所归者下也,虽欲不盈,不可得矣。昭昭、察察,非道也;闷闷若将敝矣,而日新之所自出也。道一而已,得一则无不得矣。多学而无以一之,则惑矣。

圣人行动必然遵循道的规律,合理的可能是直的,可能是弯的,只要能够合理地达到目的即可。合理地达到目的是与事物不存在矛盾的,所以能保全事物。直而不合道理就不是真正的直,按原理行事虽然有时候看起来麻烦、绕路,其实却是天底下最直接、最有效率的途径。众物都循重力向低处移动,低洼的地方想不满都不行。昭昭、察察的样子是不合道的;闷闷的状态就像是陈旧的事物,新的事物即将从此诞生。道是高度概括的,得到了道,别的事物没有弄不懂、得不到的。学得多而无法将其统一起来,就会困惑。

抱一者,复性者也。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皆抱一之余也,故以抱一终之。目不自见故能见物,镜不自照故能照物。如使自见自照,则自为之不暇,而何暇及物哉!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皆不争之余也,故以不争终之。

守道的人,是恢复本性的人。委曲反能保全,弯转反能直接到达,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而才有生新的空间,少取反能多得,拥有的多了反而迷惑,都是道的具体表现,所以以抱一作结束。眼睛看不到自己,所以能看见东西;镜子照不见自己,所以能映照物象。如果让眼睛看见自己、镜子照见自己,则它们忙着为自己服务,哪里顾得上别的东西呢?不自我表现、不自以为是、不自我夸耀、不自我过分看重自己,都是不争的具体表现,所以以不争做结束。

世以直为是,以曲为非,将循理而行于世,则有不免于曲者矣。故终篇复言之,曰此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夫所谓全者,非独全身也,内以全身,外以全物,物我兼全,而复于性,则其为直也大矣。

世人觉得实事求是是对的,委曲求全是错的,而依循自然规律在世上做事,难免委曲求全的时候。所以最后老子又讲了一次,古人所说委曲可以保全的道理,怎么会是空话呢?实在是完全真实的。这里所说的“全”,并不只指保全自身,内保全自己,外保全万物,物我都得到保全而得以恢复本性,这是一种伟大的“直”。

【经典解析】

普通人过于关注事物的表象,反而忽略了实质。他们追逐富贵,却往往得来祸患;想长期保持高官重权,却常常身死家破;想让自己流芳百世,到头来却是遗臭万.....老子认为,多求多欲只能适得其反,只有不争,“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才能最终显明、彰明、有功、长久。

老子要求人们在处事时不能急于求成,不可“妄为”,要静待时机以观其变,然后采取行动。事物都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的不同方面,人们对事物的正反两面都应该认识清楚,居安则思危,求福则防患。要具有开阔的视野,虚怀若谷,全面考虑事物。要清晰地认识到那些安乐、美好、高贵中暗藏的种种危机。

同样,从另一个方面考虑。人处于危难之中时也不能自暴自弃,应该记着“有无相生,祸福相依”的道理。静下心来,寻找时机来摆脱困境。要善于在“由”中发现“直”,在“洼”中发现“盈”,在“少”中寻找“多”。

需要注意的是“不争”并非是毫无作为,不是什么也不做干等着。老子所谓的“不争”是不急于求成,不安为。有些事不争也可以取得成功,但有些事的成功是需要积极地努力来实现的。

“曲则全,枉则直,注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还可以理解为一种安身处世的态度。

曲则全:伐木取材软伐的往往是那些高大笔直的,而那些弯卷蜷曲的却能保存下来。对丁树木来说,过直就会遭到砍伐;对丁人来说过直就会遭受打击。古人云:“晓晓者易缺,缴缴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杆则直:能承受一定的委居,最后才能得到申张。如果凡事都较真、不留余地,最终一定会陷入僵潜。古人说:“凡事都不能做尽。”也是这个道理。

洼则盈:人应谦虚、虚心。大海居下故能囊括礼河。

敝则新:不要忘记旧的,才能不断更新,“学而时习之”是也。

少则得,多则惑:少取的才会有收获,贪多只会导致惑乱。对于事物,有节制地索取才能细水长流。

可见老子之“道”,囊括万象,个者见仁,智者见智。时刻保持一颗空虚的心,对它慢慢理解,才能在智慧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哲理引申】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是当时最强盛的国家,称霸长达白余年,在外面它同秦、齐、楚、吴等争夺霸权,在国内执政的各个世卿大族也相互倾轧,其激烈程度一点也不比国与国之间差,可以说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的家族哀亡史。在晋文公归国建立六卿制度,分封功臣以后,先后有十几个大家族登上晋国政治的舞台,他们无不煊赫一时,如栾氏、郤氏、赵氏、中行氏、范氏等,但最终只有赵、魏、韩三家坚持到了最后,最终他们瓜分晋国立足于战国七雄中。其中赵氏的历史最为精彩,它起起落落,屡次遭遇灭亡的危险,但都挺了过去,这个家族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崛起,在失败中复兴的关键就是其奠基人一赵衰的谦让之德。

赵衰早年即有贤士的名声,与少年时期的晋文公重耳相友善。重耳因骊姬之乱出奔,流亡在外十九年,赵衰一直相随。流亡期间,赵衰在牛活上照顾车耳,路上携带饭食,走散了都宁肯饿着也不吃,留着给重耳。在少3国谋位的大业上,更是费尽心机,帮重耳出谋划策,甚至于胁迫重耳成就大事。重耳流亡到齐国,在舒适安逸的生活中沉迷,一住五年,不愿离去。赵衰与其他追随者们人密谋,把重耳灌醉,抬上马车,又开始周游列国,寻求帮助,终于使他成为晋国国君。晋文公归|国以后,开始大封功臣,很多功臣争着表现自己的忠心和功劳,以求能获得更重要的职位,而建立赫赫功勋的赵衰却一直以谦让为原则。

晋文公问赵良谁可担任元帅,赵衰回答说:“却彀可以。他已经五十岁了,还坚持学习。先王制定的法规典籍,是道德信义的宝库。道德和信义.是人民的根本。能够重视的人,是不会忘记百姓的。请郤毂担任此项职务。”文公采纳了赵衰的建议。文公又任命赵衰为卿,赵衰推辞说:“栾枝这个人忠贞谨慎,先轸足智多谋,胥臣见闻很广,都可以担任辅佐,臣不如他们。”于是文公任命栾枝统帅下军,由先轸为副将辅助他。邵毅死后,先轸接替他任中军统帅,背臣担任下军副将。文公又让赵哀任下卿,赵衰推辞说:“三桩有功德的事情,都是狐偃出的计谋。用德行来治理人民,成效十分显著,不可不任用他。”文公便任命狐偃为下卿,狐偃推辞说:“狐毛的智慧超过小臣,他的年龄又比我大。狐毛如果不在其位,小臣不敢接受此项任命。”文公于是派狐毛统帅上军,由狐偃为副将辅助他。狐毛死后,文公派赵衰代替他任上军统帅,.赵衰又推辞说:“在城濮之战中,先且居辅佐治军干得很好,有军功的应当得到奖赏,以正道帮助君王的应当得到奖赏,能完成自己职责的应当得到奖赏。先且居有这样三种应当得到的奖赏,不可不加重用。而且像我这样的人,箕郑、胥婴、先都等都还在。”文公于是派先且居统帅上军。

晋文公说:“赵衰三次辞让,他所推让的,都是些国家得力的捍卫者。废除辞让,便是废除德行。”因为赵衰的缘故,文公在清原地方举行阅兵,把原来的军扩充为五军。任命赵衰担任新上军的统帅。狐偃死后,先且居请求委派副将,文公说:“赵衰三次推让,都不失礼义。谦让是为了推荐贤人,礼义是为了推广道德。推广道德,贤才就来了,那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请让赵衰随从你做副将。”于是,晋文公便派赵衰担任上军的副将。

因为他的让,在赵衰生时其家族几乎和其他大家族关系都很好,甚至对很多家族可以称得上是有恩,为其家族和他的儿子铺设了一条很好的道路。所以在他死后,赵盾很快就做了晋国的执政,其家族也成为了晋国最显赫的家族。很多家族的崛起都是靠着流血斗争争出来的,斗争失败后身死家亡的不在少数,而赵衰却独能以让成就自己家族的辉煌,可谓以曲求成,不争而争的典范,正合了老子所说的“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