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百户和总旗的区别(总旗和千户)

西三旗有什么来历?

村庄以“旗”称名,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清代的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上三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下五旗)这八旗军,甚至认为这几个村庄是因为清代的八旗军驻地而形成。其实,西三旗等村庄的形成和得名,与清代八旗军并无关系。

西三旗的形成与得名,是明代有部分军队在这一带牧马的结果。明代的军制是在一些要害之地设置卫或所,以尽保家卫国之责。一般地说,一个卫有五千六百人,一个千户所有一千一百二十人,一个百户所有一百一十二人。每个所统领两个总旗,十个小旗。每个小旗有十名兵卒,每个总旗有五十名兵卒。可见,明代军队的编制,最基层单位也称为“旗”,犹如今天的“班”。明代为了抗御蒙古势力卷土重来,在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同时,还在长城沿线设置九个镇,也称“九边”,统领大批卫所官兵保卫边防。为了供给沿边驻军所需的战马,在内地设立了许多牧马草场和马房,抽调部分官兵专门牧马养马,甚至民间也承担繁重的为官府养马的任务。有明一代,北京地区的牧马草场和马房很多,其中在西三旗东边的黄土店就有一处,称为黄土店马房。那时候,在黄土店周围没有几个村庄,到处是青草茂盛的空旷之地,被分派到马房黄土店牧马养马的官军,按照所编的小旗散布其间牧马。西三旗、西二旗、东三旗、东二旗等村庄就是明代牧马的各小旗官军的驻地,后来演变成村落,并以当时小旗的编号和所处方位命名。

在今清河镇东边、清河北岸有个村庄名为“马房”,则是明代清河马房的遗存,现因市政改造已经拆迁。而在昌平小汤山的南边、温榆河北岸也有一个“马房”村,则是属于小汤山马房的范围了。明代北京地区马房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明朝的锦衣卫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吗?

有啊,锦衣卫镇抚司衙门!全名为“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前身为明太祖所创 “御用拱卫司”

明朝的锦衣卫,最高的领导为都指挥使,出任此职者资格为“皇亲国戚或战争功勋者”,仅一人担任,正三品官阶。佐官有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指挥佥事二人,四品;南、北镇抚使二人以及十四所千户十四人,皆为正五品;此其下管理职尚有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总旗(正七品)、小旗(从七品)等。普通军士部属有力士与校尉等职。其中北镇抚司任务是“专理诏狱”。

楼主这个问题,有点混淆了,首先锦衣卫是有自己的办公机构的,以及普通军士住宿的类似“兵营”一类的地方。

锦衣卫指挥使,作为很有实权的三品高官,应该有自己的府邸。那个这个府邸是私人的,什么管家、家丁、仆人、丫鬟之类的肯定有。至于大小,就看个人能力了(贪污、受赏赐)。锦衣卫的其他人员,应该不会住到指挥使的私宅去。

至于门牌上怎么写,如果是办公地点,应该写“锦衣卫指挥司”。个人私宅,一般会写爵位(曹国公府,武定侯府等等)或者是个人的姓,(如张府、纪府)

世袭百户是什么意思?

百户是古代军队中的低级官员名称。

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 元代相沿,设百户为百夫之长,隶属于千户,而千户又隶属于万户,为世袭军职,受万户管辖。

世袭或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说白了就是权力一代一代的往下传递。

世袭百户就是古代世代相传的低级军官。

世袭百户的意思是:百户是官名。元军制,以百户为百夫之长,为世袭军职,受千户管辖。百户的官署名百户所,分上下两等,上等设蒙古、汉百户各一员,下等只设一员。

蝗兵制实行卫所制度,也有百户所,以百户为官长,统兵一百十二人,分两总旗、十小旗。参见“指挥使”。

元末明初和明代有什么区别?

元末明初和明代有本质上的区别。

首先是掌权阶级不同 元朝建立于1271年,灭亡于1368年;明朝建立于1368年,灭亡于1644年;

它们历史地位存在不同。

是指元朝的末年和明朝的初年,就是指这两个朝代。

元末明初是一个概念化的时间段,是一种包括两个朝代的时代,主要是讲元末战乱,农民起义,混战。

明代即是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1、政治

明朝:采用内阁制度、六部制度。明朝在中央和南京各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大理寺与刑部和都察院合为三法司,其职权与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

明朝主要的情报机构包括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锦衣卫负责侦查国内外情报,直接对皇上负责,拥有可以逮捕任何人,并进行秘密审讯的权利。东厂主要职责就是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

元朝: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简称行省,或只称省。行省下有道、路、府、州、县、基层行政设施。采用“民分四等”的政策,把中国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这一政策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

百户和总旗的区别(总旗和千户)百户和总旗的区别(总旗和千户)


2、军事

明朝: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卫有军队五

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军队来源为世袭的军户,由每户派一人为正丁至卫所当兵,军人在卫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给军队及将官等所需。

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但宣宗以后渐无法维持,军人生活水平及社会地位日渐低下,逃兵也逐渐增加,军备因此逐渐废驰。

元朝:元代军事防卫分为两大系统,即戍卫京师(大都)的宿卫系统和镇守全国各地的镇戍系统。宿卫军队由怯薛军和侍卫亲军构成。忽必烈建国后,保留了成吉思汗创立的四怯薛轮番入侍之制,用他们列值禁庭以充护卫侍从,常额在万人以上,由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

侍卫亲军用于环卫京畿,到元朝末年先后置三十余卫,卫设都指挥使或率使,品秩与万户相当(正三品),隶属于枢密院。进入内地的色目人军队,由于战斗力较强,相当一部分被编入侍卫亲军。镇戍诸军的布局,腹里主要由蒙古军和探马赤军戍守。

华北、陕西、四川等地的蒙古、探马赤军由各地区的蒙古军都万户府(都元帅府)统领,隶属于枢密院。南方以蒙古军、汉军、新附军相参驻戍,防御重点是临江沿淮地区。

百户和总旗的区别(总旗和千户)百户和总旗的区别(总旗和千户)


隶属行省的镇戍诸军,方面有警时由行枢密院统领;平时日常事务归于行省,但调遣更防等重要军务仍受枢密院节制。全国军马总数,只有皇帝和枢密院蒙古官员知道,行省兵马也只有为首的蒙古官员知道。

3、经济

明朝:明朝无论是铁、造船、建筑,还是丝绸、纺织、瓷器、印刷等方面,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产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比农业产量在全世界的比例还要高得多。明朝民间的手工业不断壮大,而官营却不断萎缩。

元朝:蒙古人是游牧民族,草原时期以畜牧为主,经济单一,无所谓土地制度。攻打华北时,惨酷的屠杀和劫掠带来很大的破坏。灭金国后,在耶律楚材劝谏下,成吉思汗同意复苏农业,鼓励汉人垦殖以期长治久安。 忽必烈即位之后,实行一些鼓励生产、安抚流亡的措施。

到元朝时,由于经济作物棉花不断推广种植,与棉纺织品在江南一带都比较兴盛。

4、文化

明朝:明代文学以小说达到的艺术成就最高,创作了大量的以历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和短篇的话本、拟话本。一些文人加工改写了宋元话本,还创作拟话本。“三言”、“二拍”就是这种话本和拟话本的代表作。

元朝:元朝的戏曲,即元曲,分成散曲与杂剧,散曲具有诗歌独立生命,杂剧则具有戏剧的独立生命。当时城市繁华,元廷不重视中国文学与科举,当时社会提倡歌舞戏曲作为大众的娱乐品,这些都使宋、金以来的戏曲升华为元曲。

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也是元代一种新的韵文形式,以抒情为主,主要给舞台上清唱的流行歌曲,可以单独唱也可以融入歌剧内,与唐宋诗词关系密切。

元末明初是指元朝末年到明代开国这段时间,明代是明朝开过之后

兄弟背叛的高分电影?

电影《反叛者》由天津鸿文传媒有限公司出品,仁初(上海)传媒有限公司发行,天津万娱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全案宣传策划,导演张文东,刘岩担任编剧。陈雨成担任,汤婴皓、王永强、周升等主演。

讲述了明朝天启年间,锦衣卫总旗袁浩带领结义兄弟杨笋、齐小豪为百户大人贺伯清效力。执行任务期间,袁浩忽然发现贺伯清竟为残害忠良的贪官污吏,意欲离去。谁知二弟杨笋突然叛变,兄弟三人的命运因此而发生巨大转变的传奇故事。

百户和总旗的区别(总旗和千户)百户和总旗的区别(总旗和千户)


家谱中写有“原籍湖广武昌府武昌县人从明太祖以武功除淮安卫海州守御所百户遂家海州”是什么意思?

老家原来是湖北武昌的,

后来跟着朱元璋东征西讨,立下战功

被封为淮安卫(较大的军事单位)下属海州守御所(较小的军事单位)百户(军事长官)

于是就搬家到了海州。

元明两代,卫成为基本的军事单位,现在称卫戍部队,所在的单位称卫戍区。

卫下设所,所分为千夫所、百夫所。千夫所管辖百夫所。

百夫所的最高长官称百户,也称百夫长,掌管100人的军事单位。

这一百人还分两总旗、10小旗,也就是五十夫长和十夫长、什长

就是这样的了。

谁能告诉我,明朝的都指挥使是什么职位,一般在哪里镇守?有什么特殊的权力或地位?

 都指挥使司是中国明朝设立于地方的军事指挥机关。明初,废元枢密、平章、元帅、总管、万户诸武官号,统兵五千人者授指挥,以下千户、百户、总旗、小旗不等。度山川形势,分设卫所。大致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人为千户所、百人为百户所,官兵均世籍。洪武三年,升杭州等八卫为都卫。五年,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统诸王府护卫。八年,改在京留守都卫为留守卫指挥使司,诸外都卫为都指挥使司,初设十三都指挥使司。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都司卫所,共计都司十七,留守司一,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户所六十五。其后沿革,设废不一。都指挥使司初隶属于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 丞相胡惟庸谋反,废中书省,因析大都督府为五,分统诸军司卫所。皇陵所在各置卫,不隶于都指挥使司。皇帝亲军上二十二卫,称亲军指挥使司(锦衣卫即其中之一),不隶五都督府。明初,都指挥使与布政使、按察使并称三司,同为封疆大吏。正德年间,皇帝好大喜功,多聚宵小之徒,俱充以军职,遂为世所轻。清张廷玉撰《明史》,称“内之部科,外之监军、督抚,迭相弹压,五军府如赘疣,弁帅如走卒。总兵官领敕于兵部,皆跽,间为长揖,即谓非礼。至于末季,卫所军士,虽一诸生可役使之。积轻积弱,重以隐占、虚冒诸弊,至举天下之兵,不足以任战守,而明遂亡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