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关于恐龙灭绝的假说(关于恐龙灭绝的假说300字)

本文目录一览:

关于恐龙灭绝的各种假说

在两亿多年前的爬行动物时代,恐龙是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这些庞然大物在之后的上亿年时间里统治着整个地球。但是,就在6500万年前,地球的统治者们似乎就在“一夜之间”消失了。

关于恐龙的灭绝原因有很多版本。其中一种比较主流的说法是:一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引起大爆炸,导致遮天蔽日的尘雾阻碍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又冷又饿的恐龙因此走向灭绝;也有的说是因为地球气温大幅下降而使大气含氧量降低,导致恐龙缺氧而死;还有的说是因为一种没有天敌的小型动物爱吃恐龙蛋,最后把恐龙蛋都吃光了…..

不论是何种原因,摆在我们面前只有一个事实:曾经的霸主恐龙从地球上消失了。这说明那些藐似“不可战胜”的强者,其实都存在着弱点甚至是致命的“死穴”。恐龙太大了,它一些固有的东西总会妨碍它的进化,反而是一些微小生物更能“适者生存”,并向更高级、更强大的方向进化。换句话讲,正是这种强弱转化的法则,为那些被强者压制的弱者们提供了崛起的可能。

通过对这种法则的理解,你就能明白在商海中,企业由小变大,然后由大变强,最后由强转弱,直至走向衰败的转化过程。所以创业者千万不要急于将企业做大,因为急于做大的企业很容易出现根基不稳的现象,根基不稳的企业是经受不起风吹雨打的。

聪明的创业者都是非常注重基础建设的,虽然固本筑基的过程比较慢,但是公司可以走得更远,一如从恐龙时代就顽强地生存到现在的龟:我就是慢,但是我笑到了最后

恐龙灭绝的假说是什么?

假说如下:

1、恐龙蛋被侵食

古生物学家乔治维兰德在20世纪初曾认为,恐龙们自相蚕食从而导致了其最终的灭绝。根据他的观点,凶恶的霸王龙的祖先们,大概,迈向巨人症的第一步就是开始食用蜥蜴类恐龙的蛋。即使是最操心的恐龙妈妈也无法防止掠食者们的偷袭。

2、外壳变形

无脊椎动物化石专家埃尔宾和同事们也认为,恐龙蛋加速了恐龙的灭绝,但是与上述理由不同。在1979年的一份报纸上研究员发表了一篇报告称,在法国南部和西班牙比利牛斯山脉所发掘的恐龙蛋壳化石碎片的成分分析,显示出了两种偏差:一些恐龙蛋多层且壳厚,而另一些蛋壳却很薄。而这两种情况对于幼崽都是致命的:多层蛋壳会使小恐龙窒息,而过薄的蛋壳由于太过容易打碎,则会造成胚胎脱水,或是成为掠食者们的食物。

3、多动症腺

古生物学家弗朗茨冯费尔斯在20世纪初曾假设,恐龙之所以长到不可思议的巨型体积,多亏了其脑垂体的不正常运作。最终,脑垂体使得恐龙们变成了怪诞的、无比巨大的病态生物。

4、自我毁灭进化论

还有理论认为,一些生命物种《会走上恐龙灭绝之路》,换句话说,在生物进化中为了存活下来物种会逐渐变得非常温和,迟钝或是体型小。一段时间古生物学家们认为,这种事情也发生在了恐龙身上。

5、雄性过多

最近十年,生育专家谢乐曼兹利别勒屡次断言道,恐龙之所以灭绝,是因为它们找不到雌性伴侣。他认为,情况类似于现代短吻鳄。外界温度可以决定尚在蛋中发育的小恐龙的性别。这样,气候变化、火山爆发、小行星陨落都会使得大部分蛋孵化出雄性恐龙。

恐龙灭绝的几种假说?

恐龙灭绝有九种假说。

灭绝假说一:小行星撞击说

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就提出了恐龙可能是在小行星撞击事件中灭绝的设想。在当时这个设想非常大胆,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1991年,地质学家在北美洲墨西哥境内尤卡坦半岛上发现了一个直径约180公里的撞击坑遗迹,他们认为这就是小行星撞击发生的地点。

科学家根据坑的大小计算出此次撞击释放的能量。根据这些信息,近日,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南研究所的行星科学家丹尼尔·杜达和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月球与行星实验室的大卫·科林对这次撞击事件进行了细节过程模拟。

这项研究显示,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6英里(约合10公里)的小行星以超过40倍音速的极高速度划过天空,随后狠狠地撞向地面。撞击产生的爆炸威力相当于100万亿吨TNT的爆炸当量,是二战期间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爆炸威力的70亿倍。强烈的撞击产生的冲击波将周围的一切扫荡。

在撞击点附近,动植物要么死于高温炙烤,强烈的冲击波,或是在史无前例的海啸和地震中死亡,最后的一批幸存者则被从天而降的大量岩屑生生掩埋。

而在远离撞击点的地区,甚至是在地球的另一端,那里的生命仍然遭受了生态系统崩溃,遮天蔽日的尘埃基本上阻隔了所有阳光,整个地球陷入漫长而彻底的黑暗,几乎就像是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山洞深处,植物的光合作用终止了,食物链彻底崩溃。

科林指出:“随着所有植物的死亡,植食动物们将无以为继。而当植食动物大量死亡,食肉动物也将很快步它们的后尘。生命的生存开始成为一项艰巨的挑战。”在陆地上,体型较大的生物,包括恐龙在内都被饿死。化石记录显示,经过这无数的磨难,没有任何体型超过浣熊大小的生命存活了下来。

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说:“小行星撞击是导致恐龙灭绝的一个关键因素,现在证明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科学证据比较多,也是相对来说解释的最好的一个假说。”

灭绝假说二:温度骤降说

来自波恩天体物理学研究所的约尔格·法尔教授提出,地球在6000万年前曾陷入一次强烈的宇宙粒子流“风暴”中。在遭遇这样的风暴时,高速进入地球大气的各种粒子会达到平时的上百倍之多,将大气中的分子“撕裂”成为形成雨水所必要的凝结核,最终导致地球大气中云层增厚,降雨频繁,气温急剧下降。

恐龙是温血动物,它们具有相对较高的代谢速率,有可能维持一定的体温。可是恐龙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补给氧。这就导致恐龙体温并不高,可能接近现代树懒。而要维持这样的体温,也只能生存在热带气候区。

同时恐龙又没有厚毛避免体温丧失,却容易从其长尾和长脚上丧失大量热量。而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如果体温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就要消耗体能以提高体温,否则就需要保温。恐龙过于庞大的身躯,不能进入洞中避寒,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时间较长,可能就会因为耗尽体力而惨遭冻死的命运。

灭绝假说三:大气变化说

在地球刚刚形成的遥远年代里,空气中基本上没有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却很高。后来,随着自养生物的出现,光合作用开始了消耗二氧化碳和制造氧气的过程,从而改变了地球上的大气环境。

有证据表明,恐龙生活的中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很高,而其后的新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却较低。中生代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说明恐龙很适应高二氧化碳浓度的大气环境。也许只有在那种大气环境中,它们才能很好的生活。

当时,尽管哺乳动物也已经出现,但是它们始终没有得到大发展,也许正是由于大气成分以及其他环境对它们并不十分有利,因此它们在中生代一直处于弱小的地位,发展缓慢。

随着时间推移,到了白垩纪末期,大气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氧气的含量增加,这种对恐龙不利的环境可能使恐龙的身体产生了不适,在新的环境下,恐龙很容易得病,而且疾病会像瘟疫一样蔓延。并且新的大气环境更适于哺乳动物的生存,哺乳动物成为更先进、适应性更强的竞争者。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恐龙最终灭绝了。

灭绝假说四:被子植物中毒说

曾经有研究人员对四川地区出土的一批恐龙骨骼化石进行分析后发现,骨骼化石内的砷、钡、铬、铀等含量超高,与现代陆生动物相比,其体内的有毒元素要高出几百甚至上千倍,所以科学家推测恐龙有可能是灭绝于慢性中毒。

最初的裸子植物出现在古生代,在中生代至新生代它们是遍布各大陆的主要植物。很多科学家猜测,也许是恐龙时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大量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植食性恐龙由于毒素过多导致死亡,肉食性恐龙食入有毒的动物,也渐渐消亡。

灭绝假说五:物种斗争说

恐龙时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导致恐龙灭绝。

灭绝假说六:酸雨说

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灭绝假说七:大陆漂移说

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了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灭绝假说八:地磁变化说

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科学家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灭绝假说九:性别失调说

由于天气寒冷,恐龙妈妈孵出的大多是雄性小恐龙,这使恐龙世界雌雄比例严重失调,随着雌性恐龙的逐渐减少,恐龙家族也就走向了灭亡。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恐龙灭绝的N种可能

恐龙灭绝的假说

一.陨石碰撞说:

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曾撞击地球,使得君临地球长达一亿数千万年的恐龙绝种。此理论是由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路易.阿尔巴列斯博士等四位科学家所提出的。

这一颗巨大的陨石,直径大约十公里。因撞击而造成的火山口地形,直径达两百公里。因撞击而产生的能量,若换算成黄色炸药,则相当于一百万亿吨(megaton)。粉尘经由大气层扩散至成层圈。导致地球持续了数个月的黑暗状态。在这段期间中,以恐龙为首的许多生物都因之而绝种。

二.彗星碰撞说:

「彗星碰撞说」是以古生物学者——戴维•劳普以及约翰•塞普柯斯基发表的「古生物的绝种是每两千六百万年发生一次」论点为开端而产生的。路易•阿尔巴勒兹将这个论点及自己的理论送给天体物理学者—查理•谬拉,后来谬拉就认为是由于太阳的半星复仇女神星的引力,周期性地把彗星推向地球的缘故。

三.造山运动说:

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造山运动使得沼泽干涸,许多以沼泽为家的恐龙就无法再生活下去。因为气后变化,植物也改变了,食草性的恐龙不能适应新的食物,而相继灭绝。草食性恐龙灭绝,肉食性恐龙也失去了依持,结果也灭绝了。此一灭绝过程,持续了1,000—2,000万年。到了白垩纪末期,终至在地球上绝迹。

四.气候变动说:

由于板块移动的结果,海流产生改变,更引起气候巨幅的改变。严寒的气候使植物死亡,恐龙缺乏食物而导致了灭亡。

五.火山喷火说:

因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温室效应,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喷火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

六.海洋潮退说:

根据巴克的说法,海洋潮退,陆地接壤时,生物彼此相接触,因而造成某种类的生物绝种。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欧洲这种岛屿大陆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陆上遇见别种动物就宣告灭亡。

除了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以外,还有疾病与寄生虫等的传染问题。

七.温血动物说:

有些人认为恐龙是温血性动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垩纪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导致无法存活。因为即使恐龙是温血性,体温仍然不高,可能和现生树獭的体温差不多,而要维持这样的体温,也只能生存在热带气候区。同时恐龙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补给氧,而它们又没有厚毛避免体温丧失,却容易从其长尾和长脚上丧失大量热量。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如果体温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就要消耗体能以提高体温,身体也就很快地变得虚弱。它们过于庞大的体驱,不能进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几天,可能就会因为耗尽体力而遭到冻死的命运。

八.自相残杀说:

有人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它们自相残杀的结果——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恐龙为食,肉食恐龙增加,草食恐龙自然越来越少,最后终于消失,肉食恐龙因无肉可食,就自相残杀,最后终于同归于尽。

九.压迫学说:

恐龙的数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况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龙的灭绝,接着靠食用草食性恐龙为生的肉食性恐龙也因为食物的不足而跟着死亡。(疑点:何以恐龙会在历经了长达约两亿年的生态平衡之后突然增加?为此学说成立的重要关键,也直接地造成了许多学者对恐龙异常增产的原因检讨。)

十.哺乳类犯人说:

在中生代后半,已有哺乳类的祖先生存。根据化石的记录,当时的哺乳类体型甚小,数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垩纪的后期,数量才开始急速增加。推测它们属于以昆虫等为主食的杂食性,这些小型哺乳类发现恐龙的卵之后,即不断取而食之。

(本人意见:真的是如此吗?如果哺乳类战胜了恐龙,那么随着哺乳类化石的增加,恐龙的化石应逐渐减少才对,但事实上并没有出现这种化石交替的现象。在其它书的记载,哺乳类化石真正的增加,是在恐龙的时代终了之后。而且,恐龙的化石是在突然之间消失。因此,恐龙被哺乳类消灭之说是不能成立的。)

十一.种的老化说:

认为恐龙由于繁荣期间长达一亿数千万年,使得肉体过于巨体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现异常发达的现象,因此在生活上产生极大的不便,终于导致绝种。

恐龙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龙,体长二十五公尺,体重达三十吨,由于体型过于庞大,使动作迟钝而丧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龙等则因不断巨大化的三只角以及保护头部的骨骼等部位异常发达,反而走向自灭之途。

(本人意见:并非所有的恐龙体型都如此庞大,也有体长仅一公尺左右的小恐龙。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够轻快奔跑的恐龙。但为什么这种恐龙也同时绝种了呢?而且,异常发达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动物体内,推测能够吸收外界的温度,也能放出体内的热,以调节身体的温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由此,我对于恐龙因种的老化而绝种的说法表示怀疑。)

十二.生物碱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恐龙所生存的最后时期—亦即白垩纪,开始出现显花植物,其中某些种类含有有毒的生物碱,恐龙因大量摄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为,哺乳类能够藉味觉和嗅觉来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龙却没有这种能力。

不过,含有生物碱的植物并非突然出现于白垩纪后期,在恐龙绝种的五百万年前已经可以见到。此学说未说明何以恐龙在这段期间内仍能生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