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皮影戏的历史起源 皮影戏是什么

皮影戏其实起源于一段帝王的爱情故事。《汉书》中记载: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突然故去,汉武帝悲痛不已。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在路边看到一孩童手拿布偶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便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

入夜,李少翁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李夫人袅娜的身影在幕围后面徐徐舞动,汉武帝顿时泪如雨下,感慨道:“似邪非邪,姗姗起来。”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还有传说在秦朝末年,楚汉相争之时,楚兵围困汉兵。张良为了退兵,就在城楼上列了一大排人影,又让士兵舞动旗帜,敌兵一看,城头上守兵众多,不敢冒然攻城,自行退去。现在湖北孝感,流传着“一评二鼓三皮影,智胜项羽三千兵”的民谣。说的是楚汉相争时,刘邦听从谋士张良的计谋,用说评书、鼓书和唱皮影戏的方法,涣散了项羽三千子弟兵,取得胜利的故事,同时把张良奉为皮影的先祖。在台湾一带也有这样的说法。

清末民初,中国的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能人辈出。无论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也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到了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表演时,艺人们既要操纵影人,又要乐器伴凑、合道白、配唱。技术娴熟的艺人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凡。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皮影戏的历史起源 皮影戏是什么皮影戏的历史起源 皮影戏是什么


皮影戏经简化后所有的道具全由一人操作,通常艺人将所用的道具用一根扁担挑起,走街串巷表演,被喜爱这门艺术的人群亲切地称为“一担挑”艺术。这种一担挑艺术应该也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街头艺术。

皮影戏的历史起源 皮影戏是什么皮影戏的历史起源 皮影戏是什么


, 第一、皮影戏是啥?

皮影戏,是影戏的一种,又称“驴皮影”、“影子戏”、“灯影戏”;是演员手持用兽皮或纸板雕刻并施以彩绘的人兽形状,通过灯光照射在白色影幕上,随着丝弦锣鼓锁呐伴奏,通过演员的控制使皮影能歌能舞,演出一幕幕悲欢离合故事的戏剧表演形式;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民间传统艺术;是一种集绘画、雕刻、戏剧、音乐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第二、皮影人的结构和制作方法

皮影人一般分头、身、四肢等几部分,均为侧影,头部附有盔帽,身部、四肢都有服饰,涂油彩后,用火砖烘烤压平即成。中国地域辽阔,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制作程序大致相同,一般都要经过:〖1〗选皮(当地的牛皮、羊皮、驴皮、猪皮或其它兽皮)、〖2〗制皮(去毛、去血、刮薄、药浸、涂油、荫干等)、〖3〗画稿(设计图谱)、〖4〗过稿(用钢针把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图案纹样拷贝、描绘在精选的皮面上)、〖5〗缕刻(用二、三十把不同的雕刻刀分别在画好的皮面上去扎、去推、去凿、去刻,艺人雕刻大师的口诀是: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虚实要分清,暗线绘线功夫定......)、〖6〗敷彩(用紫铜、银朱、普兰等矿植物炮制出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热制着色)、〖7〗发汗熨平(脱水发汗、弹指点水、适温吸色)、〖8〗缀结完成(从头到脚十一个部件用牛皮刻成的枢钉或细皮条搓成的线缀结合成,为便于表演,在不同部位分别装置3一5根活动签子,使皮影人能做出跑、立、坐、卧、躺、滚、爬、打斗等百般姿态)。

上述8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个极其复杂奇妙的过程,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第三、皮影戏的历史起源及传说

传说在2千多年前,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染病故去,武帝思念心切,时常神情恍惚,继而终日不理朝政,各位大臣对此都很担心。一日,大臣李少翁出门,偶遇当街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在地上,画面栩栩如生。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到夜里围起方帷,点起许多蜡烛,恭请皇帝端座帐中观看,武帝看后龙颜大悦,从此爱不释手。这个被写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最早皮影戏的渊源所在,也为后来皮影戏的广为流传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民间玩法和观感度成功吸粉无数

因为早期民间巨大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皮影戏很快得以发展且队伍逐渐壮大。在台前看皮影和在台后看皮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觉。在台后看皮影操作,一个皮影人,要用5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的功夫绝妙高超,如行云流水般那样流畅,嘴上功夫也要了得,不间断的说、念、打、唱无一不能,脚下还要制动锣鼓。一个皮影演员通常要具备各种技艺,才能给观众一场声色观感都非常舒心、快乐的感觉。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一来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皮影紧贴屏幕活动,镂空的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甚至相当于现今800万像素的高清画面效果了。可见二千多年前,百姓是多么的喜爱这一艺术享受形式,皮影戏在当年以龙头老大的身份成功在全国迅速吸收铁粉、死衷粉无数。

第五、皮影戏的繁荣时代和艺术流派

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皮影戏至晚在宋代已经成熟和盛行,东京汴梁瓦舍中的影戏艺人已有董十五、赵七、曹保义等九人。无独有偶,在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金代壁画中有一幅《影戏图》,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山西皮影戏演出的实况。后来经过宋、金、元、明的发展,皮影戏便在全国各地流行开来,并在清代呈现出繁荣局面。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天水、湖北等地农村,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欢迎。一句话,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州,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因我国地域辽阔,皮影戏在流通过程中逐渐把各地的地方腔调、表演形式、风俗爱好等熔入进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几十种艺术流派。如陕西的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皮影戏、阿宫腔皮影戏、弦板腔皮影戏、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陇东皮影戏、山西的孝义碗腔皮影戏、河北的唐山皮皮影戏、冀南皮影戏、河南的罗山皮影戏、南阳皮影戏、浙江的海宁皮影戏、湖北的江汉平原皮影戏、广东的陆丰皮影戏、辽宁的复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等。

第六、皮影戏的现状、传承与发展

皮影戏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它利用幕影原理,将表演的影子与音乐伴奏和说唱配音联合运用最早的一种视影艺术。国际电影史理论界公认,皮影戏艺术是后来发明电影的启蒙和先导。

近年来,由于现代影视艺术、新曲艺形式(如相声、小品、戏曲、脱口秀、马戏、杂技等等)、手机APP娱乐平台等的冲击,皮影戏的观众和演出市场日益减少,甚至面临消亡的危险,亟待抢救与保护。

皮影戏的历史起源 皮影戏是什么皮影戏的历史起源 皮影戏是什么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上海戏剧学院为皮影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基地。

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

千百年来,皮影戏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幸福的时光。期盼未来它将以另外某种更加吸引人的方式,更高的艺术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继续带给人们欢乐、轻松愉快的艺术享受,从而永世流芳。

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汉武帝 爱妃 李夫人 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 皇帝

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明武宗

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参加了演出。另传皮影自明中叶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河北涿州、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并形成东、西城两派。

皮影戏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除深受农民、市民欢迎外,还进入到宫廷。 康熙 时,礼亲王府设有八位食五品俸禄的官员专管影戏。 嘉庆

时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还传皮影班进宅表演。当时的北京影戏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则于堂会唱影戏,有不少京剧演员也参加影戏班演出。

到了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 盛极一时

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