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本文目录一览:

三个有利于标准内容

三个有利于,指的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1992年初由邓小平在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时提出,被视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

第一,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三个“是否有利于”体现了这个任务。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面临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应该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发展速度。因此,既然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那么各项工作都应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用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党的各项工作的检验标准是必然的。

第二,三个“是否有利于”体现了中国增强综合国力的强烈愿望。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具有的全部实力和在国际社会中发生影响作用的总体能力,它是国际力量对比的主要依据,中国虽然是社会主义大国,但综合国力却不强,虽然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 高,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况且,增强抵抗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和平演变”的能力,需要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后盾。因此,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而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的标准符合中国当前的现实任务和目标。

第三,三个“是否有利于”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中国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它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的。所以,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其中的一个标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第四,三个“是否有利于”是解放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了改革开放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虽然20年来打破了许多僵化的旧思想和旧观念,人们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解放,然而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还需要更进一步解放思想,转换脑筋。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有的同志甚至至今还用姓“社”还是姓“资”的思维方式,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有的同志认为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有的怕乱求稳,唯上是从,错失了改革开放的良机等等。所以,需要用三个“是否有利于”作为衡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标准,凡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就要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大胆地干。

三个有利于

三个有利于,指的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是否有利于”成为人们评判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三个有利于的意义:

这“三个有利于”中,不仅有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这个“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而且还有“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些社会进步的一般标准,使改革开放实践的价值取向更加全面,使实践标准更加具体展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个有利于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什么

三个有利于标准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第一条,是从发展生产力的高度,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重大贡献;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第二条,是从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应该得到不断增强的高度,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既是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高度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大贡献;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第三条,是从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高度,指出了社会主义人民性的本质特征,因此,我们一切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综合高度,言简意赅地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是生产力标准。

三个有利于是什么

“三个有利于”指的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1992年初在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时提出,被视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是真理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从精神实质上看,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统一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体地说是通过实践结果表现出来的。社会实践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其中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从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中可知,生产力的发展和发展生产力,一直或隐或现地主导着并最终制约这一运动的成败。只有紧紧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事业才能真正取得胜利。因此是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便成为了检验实践活动成败和指导实践活动的理论认识对错的根本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其核心和首要标准是生产力。

“三个有利于”包括哪些?

三个有利于包括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1992年初由邓小平在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时提出,被视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是真理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统一的,实践标准是基础,它已经蕴涵着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准的思想内容;而后两者又是对实践标准的具体化。这样,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实践标准增添了新的内容,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扩展资料:

确立“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把生产力标准具体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衡量我们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为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具体化。“三个有利于”中“生产力”是基础,“综合国力”是生产力的集中体现,而“人民生活水平”是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发展的目的,三者全面地体现了生产力标准,这样就可以防止对生产力标准作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

“三个有利于”标准把生产力标准、政治标准、人民利益标准结合起来成为统一的标准。是一个全面的、科学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的新发展。

三个有利于是指什么?

三个有利于指的是: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1992年初由邓小平在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时提出,被视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是真理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三个有利于的意义: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知识体系的内容,并且为社会主义社会知识体系继续发展指引方向,是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里程碑。

社会主义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实践、实践、再实践。人们过去认为社会主义要“以阶级斗争为纲”,社会主义总是对应贫穷,资本主义总是对应富裕,人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就是选择了贫穷、落后。

如今就不同了,如今的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且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等。“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彻底突破了传统体制和观念的束缚,也说明了在社会主义道路地探索上达到了新的程度,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