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长城基本现状 长城基本现状50字左右

长城的现状如何?

长城(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

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种很长的墙体防御建筑,或形式和墙体相近、防御性质和墙体一样的防御建筑。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期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的长城,总长超过10万里,绵延我国16个省市、自治区,有着上千年历史。但是,长城的现状让人格外担忧。中国长城研究会一项调查显示,目前长城的基本情况是:三分之一基本完好,三分之一残破不全,三分之一不复存在。

万里长城正在缩短,一个重要原因是自然破坏。许多地方,长城常年遭受自然吞噬风化,濒临倒塌而无人修缮。同时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各类建设项目的大量上马和地方经济的盲目发展,人类对长城构成了更加严重的威胁。

不少烽火台的砖瓦脱落,部分墙体出现倾斜,有些经风雨侵蚀已被掏空,留下数个大洞,可能一场暴雨就会坍塌。湖北省阜宁县就有许多段城墙断裂,成为废墟。

1、 对长城建筑的破坏因素

分类(可抗力与不可抗力/自然与人文/缓慢的与致命的)

不可抗力:

因素 被破坏地段 程度 强度 持续度 防护措施

风蚀 在山脊、戈壁平原、风口上的长城,由于缺乏植物或者地形的保护,容易产生风蚀破坏.

案例:同一敌楼迎风面与非迎风面的区别

山西李二口附近山脊上长城

戈壁上的汉长城、亚丹地貌 不同材料效果不同

常年 建防风林、喷保护剂

雨水

浸蚀 被破坏了防水层的夯土墙体、土石夹夯墙体等

展示:长城墙体上的防水构造

由于雨水侵蚀、夯土膨胀、结冰膨胀,导致墙体水土流失、包砖与墙体分离.

案例:墙体与包砖分离、敌楼内的雨水浸渍. 严重

常年 制止破坏、重点区域修缮防水层、喷保护剂

酸雨

侵蚀 酸雨对粘结剂--石灰的破坏,也对长城石刻、砖产生破坏. 轻量

长期 环境治理、喷保护剂

洪水

泥石流 经过山谷、沟地、河流的长城容易受到洪水、泥石流的破坏. 严重

一次性摧毁 无法防治

植物

动物 植物在长城上生长导致防水层破坏;动物打洞、啃噬植物根茎导致防水层破坏 轻量

长期 无法防治/禁牧

地震 我国北方是地震多发带

案例 严重

数十年有一次循环 无法防治

地质沉降 因为地下水、重力等因素导致地质沉降,导致破坏 严重

局部 无法防治

雷电 雷电导致建筑破损、引发火灾

案例:小金山楼被雷电击中 雨季易发

每年 旅游区可以考虑防雷装置

自然倒塌

消失 长城因本身施工质量、粘结剂老化、自身重力等原因坍塌

严重

局部 无法防治

自然因素:(建立自然因素对长城破坏的数学模型)

人类因素:

战争:战争导致长城墙体直接破坏/消亡,为战争而破坏长城修防御工事等.

非不可抗力:

人类因素:

长城两边百姓为生产生活而进行的拆墙行为

交通开发

旅游建设

其他(水库/影视)

旅游者

长城的基本现状?

三分之一基本完好,三分之一残破不全,三分之一不复存在。万里长城正在缩短,一个重要原因是自然破坏。许多地方,长城常年遭受自然吞噬风化,濒临倒塌而无人修缮。同时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各类建设项目的大量上马和地方经济的盲目发展,人类对长城构成了更加严重的威胁。

不少烽火台的砖瓦脱落,部分墙体出现倾斜,有些经风雨侵蚀已被掏空,留下数个大洞,可能一场暴雨就会坍塌。湖北省阜宁县就有许多段城墙断裂,成为废墟。

保护长城重要性:

提到长城,总会想起八达岭、居庸关等保存完好的古长城,但对长城其他段的现状却不是很了解,也没有意识到已经到了如此严重的境地。

不仅需要人力、财力的支持,更需要相关部门的统一协调、顶层设计。如此绵延数千里的古迹,由于开发维护的力度不同,像八达岭、居庸关等地长城都是世界闻名的景点,维护应该不是问题,但那些偏僻之处的野长城就显然处境糟糕了。

对于这样的现状,相关部门就需要全盘考虑,并组织专家论证,尽快针对不同的地段出台不同的政策,比如对那些保存尚可的地段就应考虑如何合理地进行商业开发,吸引游客;对于那些暂不具备开发价值的地段就应该考虑如何进行有效保护,杜绝附近居民和游客的破坏,使情况不再恶化。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北京晨报:万里长城正在消失须引起重视、人民网-河北古长城现状堪忧

长城的历史背景和现状分别有哪些?

长城现在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但是现在历经2000年历史鉴证的文化遗产,基本完好的仅剩三成,剩余的基本残破不全,其中明长城的城墙和遗迹总计仅剩2500公里左右。常年的自然侵蚀加之不同时期的人为破坏,更甚者当代一些地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盲目扩张,致使当地长城遗迹遭到彻底破坏,令人扼腕。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保障这些为中华民族立下不朽功勋的古代建筑奇迹得以有效存续,并得到合理修缮,确保其文化底蕴及历史传承。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著名的“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裂土封侯诸国争霸,征战不息,在此特殊的战争背景下长城的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当都以本国为基础并不联通整体长度比较短。在秦国一统天下之后,始皇帝将诸国的长城联通并进一步修缮,方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万里长城。秦灭国之后的汉唐等各个朝代受北方、西北方外敌威胁、侵略,因此都对长城进行修缮,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现今看到的完整的长城多为明朝存续至今的。

长城的基本现状和历史背景?

长城现在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但是现在历经2000年历史鉴证的文化遗产,基本完好的仅剩三成,剩余的基本残破不全,其中明长城的城墙和遗迹总计仅剩2500公里左右。常年的自然侵蚀加之不同时期的人为破坏,更甚者当代一些地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盲目扩张,致使当地长城遗迹遭到彻底破坏,令人扼腕。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保障这些为中华民族立下不朽功勋的古代建筑奇迹得以有效存续,并得到合理修缮,确保其文化底蕴及历史传承。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著名的“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裂土封侯诸国争霸,征战不息,在此特殊的战争背景下长城的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当都以本国为基础并不联通整体长度比较短。在秦国一统天下之后,始皇帝将诸国的长城联通并进一步修缮,方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万里长城。秦灭国之后的汉唐等各个朝代受北方、西北方外敌威胁、侵略,因此都对长城进行修缮,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现今看到的完整的长城多为明朝存续至今的。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万里长城的基本现状是什么?

长城保护修复作为整个长城总体保护规划的开局,逐步实施对长城本体的保护修复,不断加强对中华民族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目前保存下来的主要是明代修复的。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对山海关、八达岭、嘉峪关等诸多地方的长城进行了保护修复,但长城受自然和人为破坏仍很严重,特别是长城本体的保护修复工作更为紧迫。山海关长城是万里长城的起点,虽然整个山海关古城保存比较完整,但墙体破坏非常严重。

要保护长城要做到政府和民间一起行动,政府对长城加强管理,同时宣传保护长城的意义。民间对政府的宣传进行配合,做到自觉爱护自觉保护长城

长城的基本现状50字?

三分之一基本完好,三分之一残破不全,三分之一不复存在。万里长城正在缩短,一个重要原因是自然破坏。许多地方,长城常年遭受自然吞噬风化,濒临倒塌而无人修缮。同时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各类建设项目的大量上马和地方经济的盲目发展,人类对长城构成了更加严重的威胁。

不少烽火台的砖瓦脱落,部分墙体出现倾斜,有些经风雨侵蚀已被掏空,留下数个大洞,可能一场暴雨就会坍塌。湖北省阜宁县就有许多段城墙断裂,成为废墟。

扩展资料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长城基本现状 长城基本现状50字左右长城基本现状 长城基本现状50字左右


长城现状如何?它被破坏的原因有哪些?

长城(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

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种很长的墙体防御建筑,或形式和墙体相近、防御性质和墙体一样的防御建筑。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期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长城的基本现状?

只剩下2500公里,据史料记载,长城全长约6300公里,所以叫万里长城。但据我们最新的调查显示,明长城墙体和遗址总长已不超过2500公里。

中国长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董耀会惋惜地说,现在的明长城,有较好墙体的部分已不到五分之一,有明显可见遗址的可能已不足三分之一,在一些自然条件恶劣或政府管理松散的地方,长城实际上已经消失殆尽了。

文化意义

在长城出现的2000多年来,以长城为中心,南北文化的交流始终没有停止过。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修建赵长城,号召国人学习“胡服骑射”,进行南北文化交流。秦汉时期,长城南北文化进行了空前的对话与交流,在长城沿线发现的秦权、诏版,内蒙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单于和亲瓦当,还有闻名遐迩的昭君墓等,均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在长城地区的文化带里,遗留下来众多的名胜古迹,诸如敦煌、云冈石窟、麦积山、万佛堂石窟壁画、雕塑;元代居庸关云台、金代的卢沟桥以及金中都、元大都遗址与出土的文物等,都体现了文化交流的特点,同时也记载着中华民族历史上文化的辉煌。

长城对于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汉朝长城就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保护作用。自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诸国之后,遂以长城要塞为根据地,开辟和维护着东起汉朝首都长安(今西安),西到大秦(今地中海东岸一带)全长2万余里的交通干道,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