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最早出现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形态可分为)

本文目录一览:

谁能告诉我社会主义的由来?

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人类的思维只是在劲历许多磨难、痛苦和变化之后,才科学地研究出和论证了社会主义。西欧社会主义者只是在乌托邦(空想的、无法实现的)社会主义荒野上盲目徘徊很久之后,才给自己开辟了道路,才探索出和论证了社会生活的法则,从而论证了社会主义对于人类的必要性。”《斯大林全集》1卷9页。 人类早在进入阶级社会后就存在对于美好社会的想往。在古代中国就有对大同世界的描述。孔子有天下为公,进入大同。天下为家,步入小康的说法。陶渊明的“桃花园”的描述。 许多农民起义对太平世界的邀想。在西方,古代希腊、罗马神话中的“黄金国”的想往。柏拉图的《理想国》,虽然在当时的生产力的条件下,古人的理想主义只是一种文字幻求,但它仍不失是人的美好心灵对美好事物的表达。 世界历史进入到14、15世纪,贸易将地中海城邦带入早期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田园般的封建社会逐步崩溃,圈地运动发展的结果,为了羊毛,羊开设“吃”人,最终机器取代了手工业,大批无地农民沦为一无所有者。面对吃人的现实,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实在忍无可忍,发起了对吃人现实的无情的严厉抨击。进而在批判中逐步形成一种思想,即社会责任的思想,再从而发展成一种与当时社会现实完全对立的合于人类理性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文字构想即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其代表为三托,托马斯•莫儿,托马斯•闵采尔,托马斯•康帕内拉。托马斯•莫尔〔1478-1535英国〕的《乌托邦》,托马斯•闵采尔〔1489-1525德国〕的文集,托马斯•康帕内拉〔1568-1639意大利〕的《太阳城》。 究其思想渊源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来源于古代的理想政治观,直接受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但它又超出了人文主义,强调用人的眼光来观察社会问题,关注劳动人民的生存状况,要求从一切剥削压迫以及贫困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他们反对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一切剥削制度,从而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学说。 19世纪初,法国的圣西门,付立叶,英国的欧文被马恩称为“第一批社会主义者”,“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他们的学说为“本来意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体系”。 其思想渊源直接来源于法国的启蒙学家,运用理性,大胆的锻炼理性思维,能从事实作出结论的理性是绝对正确的。爱尔维修的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指出了人的性格形成原理,提出了人性发展亦即如何恢复(改造)人性的思想。他们跳出启蒙学家的框架,大胆批判资本主义现实,借用理性认识,憧憬理性社会,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是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在思想上三大空想家比前人大大前进了。他们的政治学说包含许多合理的因素。 但他们憧憬的理性社会的实现方法是不可能在大范围成功的,在大范围内要实现它是脱离现实的,所以称为空想社会主义。要实现理想社会,只有用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解放指明了正确道路。现西方东方仍有人按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描述的模式在热火朝天的过集体主义的乌托邦,如以色列的数百个基布提村社,日本的山岩会社,欧美也有,中国的南街村等。在相对范围内他们的日子确实过得都相当滋润。 社会主义这一名词的最早出现有争议,应是1832年或多或1827年,由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的信徒提出或英国的欧文的信徒提出在我们这儿已无关紧要。

社会意识形式是什么?

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高水平的社会意识。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比较系统、自觉、抽象化的反映形式。具有间接性。主要有政治和法律思想、艺术、道德、科学、宗教、哲学等。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在阶级社会里,多数具有阶级性。

社会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是对人的物质生产条件的反映,以思想或观念的形式表现在社会意识中,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是自觉的、定型化的社会意识。

主要有哲学、宗教、道德、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科学等形式,它们各以自己的特殊方式,从不同方面反映历史的变化着的现实社会生活,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构成社会意识形态整体。

产物:

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一种动物的原始阶段的社会意识是浑然一体的,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萌芽,较为成型的形式形成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

社会生产的发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为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分化提供了需要和可能。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社会意识:一切精神现象和精神过程的总和。社会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可以这样理解。形态,比如物理里面物质的形态有固态,气态,液态。已形成了一定的系统了。、社会意识形态,即社会中的精神现象已有一定的形态了。比如哲学,宗教等。但科学,艺术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哲学,宗教相比,其没有阶级性。我们把这样的社会意识形态叫非意识形态。

其实也只是为了区分而已。也可以这样理解:假如你是第一位研究哲学中社会意识的人,你深入去研究会发现,当一定的精神产物形成了一定的系统时,这时我们虽也可说这是社会意识,但这种社会意识是有了一定形态的社会意识,必须找一个新的词来概括,所以社会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就是这样来的。但再深入去研究你会发现,像哲学,宗教,政治,还有科学,语言学等这些意识形态之间又有一定的区别。为了区分还会产生新的更细分的概念。

我们把哲学,宗教这样具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叫社会意识形态,其它的科学,语言学等叫非意识形态

道德起源的科学解释

道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关于它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归纳起来主要有: 神源论(亦称“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客观唯心主义。 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源出于天”之说。孔子“天生德于予”,把道德起源归于天。 欧洲中世纪的科学家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基督教的“摩西十戒”(孝敬父母,不杀人,不奸淫,不偷盗,不作假证陷害他人,不贪不义之财等);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饭酒)说成是上帝神明对人的启示,后来,成为宗教的道德戒律,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 心源论(亦称“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人的先天固有善良或邪恶的意志。主观唯心主义。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说”,荀子“人之初,性本恶”的“性恶说”等。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之类的道德规范不是后来形成的,根源于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 德国近代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趋乐避苦”的天性。快乐的有益的是善,痛苦的有害的是恶,善良是从本性中产生的,这是的观点。 庸俗进化论: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机械唯物主义。 德国的思想家考茨基从动物的本能中寻找道德的根源,如“合群”、“母爱”等,把人的道德看成是动物本能的演化。 感觉欲望论(亦称“自然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望 旧唯物主义者反对从神出发,而从人出发,反对神道主义,主张人道主义,认为道德的本质是人性的自然表现,是人的真实的、健康的“本性”,而恶行、罪过只不过是人性的歪曲。它使道德从虚幻的天国拉回到了世俗的人间,但他们所说的人的本性是抽象的人性,脱离了社会关系的永恒的人性,因而最终与唯心主义殊途同归。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其客观条件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其主观条件是指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这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 人类最早并没有道德规范,而是有一些风俗后成习惯,以后发展成为族规民约,后来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多样化,才产生的初步的道德,以后不断逐步演变成为比较牢固的道德意识、道德心理和道德感情,特别是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道德便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意识形态,统一的道德也分裂成为彼此相对立的阶级道德。因此,道德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即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和逐步形成的。

什么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指意识的表现和表述形式。

形态是形式的别名、形态就是形式。形式是认识对象的彰显和外露部分,是我们认识对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定必须经过的桥梁。

意识是世界的内在规定、一般规律和组成部分,是具有客观实在性同世界和万物的其他组成部分处在对立统一关系中的“物”或物质。

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世界和万物的存在、运动、变化、行为等。例如:天体运行、四季变化、社会运动、人体行为。

我们要发现意识,全面了解和掌握意识的特征,必须通过意识的表现形式这座桥梁,通过观察世界和万物的存在、运动、变化、行为等意识的彰显部分才能够实现,舍此再无其他道路。

意识的表述形式是人所创造的概念、理论、观点、知识等。

现在绝大多数人所说的意识形态,是指狭义、具体的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意识是人关于如何在社会中生活和行为的意识、意念、愿望、理想、方案、路线、观念。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社会意识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和表述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或形式的本质、内在规定和组成部分。

社会意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是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行为。例如,人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和人自身的繁衍生产行为。

我们通过观察人的社会活动和行为就可以发现社会意识、了解和掌握社会意识的本质和特征。

社会意识的表述和传播形式是社会个人创造的思想、观点、理论、主义、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图画、法律、规章等。

全面认识意识形态,我们还需要对下面一些知识有所了解:

意识形态(ideology)是一个诸种观念和表象(representation)的系统,它支配着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群体的精神。 louis althusser,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in slavoj zizek, ed.,mapping ideology, london: verso, 1994. p.12

意识形态是法国哲学家d. de tracy创造于1801—1805年间。原指向人们揭示观念的成见和偏见的根源的“观念科学”。随后被废弃。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在1927年发表、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1929年出版《意识形态与乌托邦》(1936年译成英文)后重新流行。当代定义:

(1)指观念、理想、信念、热情、价值观、世界观、宗教、政治哲学、道德证明。

(2)社会群体用来使世界更利于他们所理解的解释框架。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主要社会学传统都视之为对现实的扭曲(以上《枫丹娜现代思潮辞典》p276-277)

(3)社会意识中构成社会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包括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点和哲学(《辩唯和历唯原理》p130)。

(4)伴有某种政治倾向和政治选择的思想体系。具体指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共产主义等政治思想(《现代社会学》p292)。

以下罗列几种有代表性的定义.

1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定义

G.马尔库塞指出,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有三种定义(1)是对历史唯心主义的否定和揭示.(2)它是一种对社会存在的系统解释.(3)它在总体上是一类确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受社会存在的制约.个人或集体都要自觉不自觉地受这种文化的影响.

2曼海姆对两种范围意识形态的区分

曼海姆在其著作<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将意识形态看作是”思想方式”,并据此分析了两种意识形态,一种是”特殊的”意识形态,指的是由于情况真相不符合其利益,所以对某社会情景真相的掩饰或扭曲,包括有意识撒谎,半意识或无于是地掩饰,有心欺骗或自欺.这实际上体现了特殊集团的自我利益.另一种是”全面”的意识形态,指的是一种世界观或对一种生活方式的彻底信奉.

意识形态是个体与其真实的生存状态想象性关系的再现。

为了说明我关于意识形态的结构和功能的中心议题,我将首先提出两个主题,一个是否定的,另一个是肯定的。第一个主题涉及到用意识形态的想像形式来"再现"的对象;第二个主题涉及的是意识形态的物质性。

主题一:意识形态再现了个体与其存在的真实状态的想像性关系。

当我们承认意识形态并不与现实对应时,亦即承认意识形态构成了一种幻觉时,我们就是认可了意识形态构造了一个现实的幻觉,它们只需被"解释"为发现了隐含在那个世界想像的表象后面的世界之现实(意识形态=幻象/暗示)。

主题二:意识形态有一个物质的存在。

在说到那些看来塑造意识形态的"观念"或"表象"但却没有一个观念的或精神的存在,有的则是一个物质存在时,我已经触及到这一主题。我甚至提出,"观念"的观念性或精神性存在只出现在"观念"的意识形态中,或意识形态的某种意识形态中,这里我要补充说,它只出现在自科学涌现以来似乎就奠定了这一概念的意识形态之中,亦即出现在科学实践者在其自发的意识形态中向他们自己展示(真实或虚假)的"观念"之中。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ideology

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集中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19世纪初,法国哲学和经济学家D.特拉西在《意识形态概论》中首先使用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认为意识形态是考察观念的普遍原则和发生规律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把意识形态作为和经济形态相对应的一个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范畴。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意识形态按其阶级内容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生产关系可分为:奴隶主意识形态、封建主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每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集中反映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表现出该社会的思想特征。每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复杂的,往往存在3种不同的体系:①反映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②反映已被消灭的旧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残余。③反映现存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为建立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新的意识形态。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斗争,构成阶级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在社会形态更迭时期,新旧意识形态之间发生的斗争尤为激烈。不同的意识形态相互影响,表现出社会意识形态发展中的继承性。不同的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由于都是私有制的反映,它们之间具有某些共同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有着根本区别,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不是以私有制为基础,而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它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进步的意识形态。新的意识形态取代旧的意识形态、如同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一样,是不可避免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