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包含柴胡疏肝散方歌的词条

本文目录一览:

柴胡疏肝散方歌是什么?

方歌: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能除。记住这个方歌是什么。治病诊病就方便很多。

当归柴胡白芍薄荷广香木枳壳甘草,还有几味药,记不起来了,主要作用是什么? 或给一个完整的治胆脾的方子

给你个方歌吧,好记点

柴胡疏肝散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理气兼活血,胁肋胀痛皆能宜

功效: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具体方药:陈皮6g、柴胡6g、川芎5g、香附5g、枳壳5g、芍药5g、甘草3g

如果肝郁化火,伴烦躁不安,烦躁易怒的,头目胀痛,头痛眩晕,伴有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可以用丹栀逍遥散,也可以用上方加减丹皮,山栀;治疗肝胆的还有还有龙胆泻肝丸,治疗口苦,胸胁胀满不舒,湿热带下;清胆的话,蒿芩清胆汤,主要针对寒热往来,吐酸苦水等,具体方药百度下吧,一个字一个打不容易啊~~~

最后,一定要对症下药哦,不能随便~~~

柴胡疏肝散药方介绍

柴胡疏肝散出自《 医学 统旨》,该方是治疗肝气郁结之胁肋疼痛的常用 方剂 ,以胁肋疼痛、太息稍舒、脉弦为辩证要点。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柴胡疏肝散药方介绍,希望你喜欢。

柴胡疏肝散处方

柴胡 6克;陈皮 6克;川芎 4.5克;香附 4.5克;枳壳 4.5克;芍药 4.5克;炙甘草 1.5克;

柴胡疏肝散相关介绍

柴胡疏肝散是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郁导致血滞,故见胁肋疼痛诸症。方用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

该方症病变在胃,病机在肝、脾、胃。脾胃居于中焦,中焦受阻,土虚木克,气机郁滞则克脾犯胃,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之气为一身之气的枢机,中气虚弱则枢转气机被郁,导致中焦脾胃之气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受阻出现肝胃不和的一系列症候。因此治疗必须求本,本标结合,故疏肝理气,畅通气机,调理脾胃使之脾胃功能恢复。

方中白芍养肝敛阴,和胃止痛,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为主药;配枳实泻脾气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动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强疏肝理气之功,以达郁邪;白芍、甘草配伍缓急止痛,疏理肝气以和脾胃,且具有保护胃粘膜屏障和修复粘膜之作用;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厚朴、半夏以宽胸畅通宣泄郁气;香附、陈皮理气和胃止痛,且有助于消除上 腹痛 不适等症。诸药合用辛以散结,苦以降通,气滞郁结方可解除。[1]

【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出处】《证治准纪》引《医学统旨》方。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六。[2]

【组成】陈皮(醋炒) 柴胡各6克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4.5克甘草(炙)1.5克 香附4.5克。

【用法】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空腹时服。

【功用】疏肝解郁。

【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

【方解】柴胡疏肝散证是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郁导致血滞,故见胁肋疼痛诸症。方用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

方歌:柴胡疏肝芍药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滞,胁肋疼痛自能除。

方歌: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能除。

柴胡疏肝散相关作用

分开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对中枢 神经 系统有抑制作用,有镇静作用,并对平滑肌有松弛作用。柴胡主含皂甙及挥发油,有镇静和镇痛作用,并有抗炎、利胆作用。陈皮主含挥发油有松弛平滑肌作用,有抗炎,抗溃疡作用。香附含挥发油和糖类,可提高小鼠的痛阈,有镇痛作用及健胃,驱除 消化 道积气的作用。枳实含挥发油、黄酮甙等,有健胃作用。半夏有镇吐作用。厚朴主含挥发油,对 动物 肠管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对肌肉和神经有较轻的麻醉作用。

成药柴胡疏肝丸作用

1.镇痛,柴胡及香附的提取物能提高小鼠疼痛阈值,具有明显镇痛作用。

2.抗炎,柴胡、陈皮、香附、甘草均有抗炎作用,柴胡、陈皮及其所含成分对多种原因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抑制作用,柴胡还有抗肉芽肿的作用。香附、甘草及其所含成分能抑制角叉菜胶等致炎物质所致的大鼠足趾肿。

3.解痉,枳壳、陈皮、白芍、甘草对胃肠平滑肌均有抑制作用,能解除平滑肌痉挛。

4.护肝利胆,柴胡、甘草对四氯化碳等所致的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使肝细胞的变化和坏死明显减轻,陈皮、柴胡尚有利胆作用,可增加胆汁排出量及胆汁内固体物质的排泄量。

中医内科(脾胃系病证)

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 胃痛    186

胃痛良附散寒凝,保和丸消食滞停。

柴胡散主肝犯胃,湿热中阻清中更。

失笑丹参活瘀血,缓解刺痛效果灵。

一贯芍甘胃阴亏,黄芪建中虚寒轻。

1.寒邪客胃证

香苏散《局方》

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

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

良附丸《良方集腋》

良姜香附等分研,米汤姜汁加食盐;

合制为丸空腹服,胸闷脘痛一并蠲。

2.饮食伤胃证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3.肝气犯胃证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川芎、香附,

枳实易枳壳

柴胡舒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

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可除。

4.湿热中阻证

清中汤《医学统旨》

医宗金鉴清中汤,二陈苓草栀连蔻;

清中化湿和胃气,疼痛灼热一并消。

组成: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栀子、黄连、白豆蔻

5.瘀血停胃证

失笑散《局方》

失笑灵脂共蒲黄,等分作散醋煎尝;

血瘀少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效非常。

丹参饮《时方歌括》(丹参檀砂仁)

心腹诸痛有妙方,丹参砂仁加檀香;

气滞血瘀两相结,瘀散气顺保安康。

6.胃阴亏耗证

一贯煎《柳州医话》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

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芍药甘草汤《伤寒论》

芍药甘草汤:白芍+炙甘草

芍药甘草仲景方,缓急止痛功效良;

主治腹痛足挛急,服之病愈即安康。

7.脾胃虚寒证

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黄芪建中汤即小建中汤加黄芪一两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黄芪建中补不足,表虚身痛效无过。

附 吐酸 195

1.热证

左金丸

左金黄连与吴萸,胁痛吞酸悉能除,

再加芍药名戊己,专治泻痢痛在脐。

2.寒证

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六君子+藿香、砂仁:香砂六君子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除去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祛。

附 嘈杂 196

1.胃热证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温胆汤用苓夏草,枳术陈皮加姜枣;

虚烦不眠舌苔腻,此系胆虚痰热扰。

2.胃虚证

四君子汤《局方》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陈夏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3.血虚证

归脾汤《济生方》

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第二节 痞满    197

痞满闷胀胸腹间,无形无痛按之软。

饮食停滞保和丸,二陈汤方痰湿蠲。

越鞠解郁疏肝气,湿热阻胃泻心连。

胃阴不足益胃汤,湿痞补中益气煎。

(一)实痞

1.饮食内停证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2.痰湿中阻证

二陈平胃汤《局方》

二陈平胃朴陈皮,苍术甘草苓夏齐;

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3.湿热阻胃证

泻心汤《金匮要略》

泻心汤:大黄+黄芩+黄连

泻心大黄与连芩,主治黄疸血妄行。

连朴饮《霍乱论》

连朴饮内有香豉,菖蒲半夏焦山栀;

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

4.肝胃不和证

越鞠丸《丹溪心法》

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湿食火因;

香附芎苍兼栀曲,气畅郁舒痛闷伸。

枳术丸《脾胃论》

(二)虚痞

1.脾胃虚弱证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

2.胃阴不足证

益胃汤《温病条辨》

益胃汤中冰糖优,沙参玉竹要深究;

热病之后津液损,生地麦冬不能丢。

第三节 呕吐    205

呕吐总由胃气逆,详辨虚实定缓急。

食伤外邪犯胃腑,保和藿香证有异。

痰饮半夏合苓桂,肝气犯胃用四七。

香砂六君脾胃弱,脾胃阳虚理中宜。

胃阴不足不欲食,麦门冬汤胃阴立。

(一)实证

1.外邪犯胃证

藿香正气散《局方》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岚瘴驱。

2.食滞内停证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3.痰饮内阻证

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小半夏汤有生姜,和胃消痰效力彰。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苓桂术甘是经方,中阳不足痰饮猖;

眩晕咳逆胸胁满,温阳化饮功效彰。

4.肝气犯胃证

四七汤《局方》

四七汤:半夏厚朴汤+大枣

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

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二)虚证

1.脾胃气虚证

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六君子+藿香、砂仁:香砂六君子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除去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祛。

2.脾胃阳虚证

理中汤《伤寒论》

理中丸主温中阳,甘草人参术干姜;

吐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更扶阳。

3.胃阴不足证

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麦门冬汤用人参,半夏甘草大枣粳,

肺痿咳逆因虚火,滋养肺胃降逆珍。

第四节 噎膈    213

噎即噎塞膈为拒,痰气交租瘀所致。

虚实标本当首察,启膈润燥利痰气。

沙参津亏热结用,通幽淤血最相宜。

气虚阳微实难治,补气运脾延生机。

1.痰气交阻证

启膈散《医学心悟》

启膈散中郁金用,沙参丹参贝荷苓;

杵头糠与砂仁壳,噎膈津枯燥结通。

2.瘀血内结证

通幽汤《兰室秘藏》

通幽汤中二地俱,桃仁红花归草濡;

升麻升清以降浊,噎塞便秘此方通。

3.津亏热结证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

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

4.气虚阳微证

补气运脾汤《统旨方》

补气运脾有四君,黄芪陈皮砂仁群;

生姜大枣半夏曲,运脾和胃此方论。

附 反胃 219

脾胃虚寒证

丁香透膈散

丁香透膈参术草,半夏木香香附好;

砂仁神曲白豆蔻,麦芽化湿醒脾妙。

第五节 呃逆    220

呃逆动膈呃呃呃,食乖正虚至不和。

实证胃寒或火逆,丁香竹叶石膏多。

若属气机郁滞因,五磨顺气勿蹉跎。

更有阳虚理中施,阴虚益胃功效卓。

1.胃中寒冷证

丁香散《古今医统》

丁香柿蒂人参姜,呃逆因寒中气伤;

温中降逆又益气,胃气虚寒最相当。

2.胃火上逆证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

更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3.气机郁滞证

五磨饮子《医方集解》

四磨饮子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

浓磨煎服调滞气,实者枳壳易人参。

去参加入木香枳,五磨饮子白酒斟。

4.脾胃阳虚证

理中丸《伤寒论》

理中丸主温中阳,甘草人参术干姜;

吐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更扶阳。

5.胃阴不足证

益胃汤《温病条辨》

益胃汤中冰糖优,沙参玉竹要深究;

热病之后津液损,生地麦冬不能丢。

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

橘皮竹茹治呕逆,人参甘草枣姜益;

胃虚有热失和降,久病之后更相宜。

第六节 腹痛    227

腹痛脏腑气血分,寒热虚实申病因。

寒则良附热乘气,中虚脏寒建中饮。

饮食停滞枳实导,气机郁滞柴胡运。

瘀血内停少腹逐,通字义广法度深。

1.寒邪内阻证

良附丸《良方集腋》

良姜香附等分研,米汤姜汁加食盐;

合制为丸空腹服,胸闷脘痛一并蠲。

正气天香散《保命歌括》

正气天香经血调,陈皮乌药气逍遥;

香附苏叶淡盐水,祛寒还将干姜嚼。

2.湿热壅滞证

大承气汤《伤寒论》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

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3.饮食积聚证

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沦》

枳实导滞用大黄,芩连曲术茯苓襄;

泽泻蒸饼糊丸服,湿热积滞力能攘。

4.肝气郁滞证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川芎、香附,

枳实易枳壳

柴胡舒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

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可除。

5.瘀血内停证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少腹逐瘀小茴香;玄胡没药芎归姜;

官桂赤芍蒲黄脂,经黯腹痛快煎尝。

6.中虚脏寒证

小建中汤《伤寒论》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第七节 泄泻    234

泄泻便稀更衣繁,湿盛脾虚最关键。

暴泻藿香除寒湿,湿热葛根汤苓连。

保和丸主伤食泄,久泄脾虚参苓散。

痛泻药方肝乘脾,四神泄在黎明前。

(一)暴泻

1.寒湿内盛证

藿香正气散《局方》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岚瘴驱。

2.湿热中伤证

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

邪陷阳明成热痢,清里解表保安康。

3.食滞肠胃证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二)久泻

1.脾胃虚弱证

参苓白术散《局方》

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2.肾阳虚衰证

四神丸《证治准绳》

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除油五味具;

大枣生姜共煎合,五更肾泻最相宜。

3.肝气乘脾证

痛泻要方《景岳全书》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

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补脾。

第八节 痢疾    242

痢疾腹痛脓血圊,里急后重夏秋生。

时邪疫毒内伤食,邪滞于肠气血壅。

湿热芍药定权衡,疫毒需合白头翁。

寒湿不换金正气,虚寒桃花真人呈。

连理善治休息痢,阴虚久痢驻车更。

1.湿热痢

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

清热燥湿调气血,下利腹痛自安康。

2.疫毒痢

白头翁汤《伤寒论》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

清热解毒并凉血,坚阴止痢功效奇。

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

清热燥湿调气血,下利腹痛自安康。

3.寒湿痢

不换金正气散《局方》

(就是平胃散加藿香、半夏)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

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再加藿香与半夏,不换金来治时疫。

平胃散:苍术皮老厚(苍术、陈皮、 甘草、厚朴)

4.阴虚痢

黄连阿胶汤《伤寒论》

黄连阿胶治少阴,不眠脉细烦在心;

鸡卵白芍与黄芩,水升火降法可钦。

驻车丸《备急千金要方》

驻车丸中有黄连,阿胶当归干姜全,

虚坐怒责阴虚痢,清肠温脾力能堪。

5.虚寒痢

桃花汤《伤寒论》

桃花汤中赤石脂,粳米干姜共享之。

真人养脏汤《局方》

真人养脏木香诃,当归肉寇与粟壳,

术芍参桂甘草共,脱肛久俐服之瘥。

6.休息痢

连理汤《张氏医通》

连理汤=黄连+理中汤

张氏医通连理汤,人参白术草干姜;

黄连茯苓六味共,温中清肠效非常。

第九节 便秘    249

便秘粪结延周期,排出不畅有便意。

传导失常病在肠,临床分证有实虚。

积热麻丸气六磨,温脾半硫阴寒积。

气虚黄芪血润肠,济川煎主阳虚秘。

阴虚秘用增液汤,主症辨清牢牢记。

(一)实证

1.热秘

麻子仁丸《伤寒论》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

胃燥津枯便难解,润肠泻热功效高。

2.气秘

六磨汤《证治准绳》

(四磨汤 :乌药、槟榔、沉香、人参)

(五磨饮子:乌药、槟榔、枳实、木香、沉香)

(六磨饮子:五磨饮子+大黄)

四磨饮子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

浓磨煎服调逆气,破滞降逆兼扶正;

五磨去参加沉香,枳实白酒气厥振;

大黄加入五磨内,气滞便秘六磨饮。

3.冷秘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

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半硫丸《局方》

半硫丸=半夏+硫磺

(二)虚秘

1.气虚秘

黄芪汤《金匮翼》

黄芪汤法意在补,气虚便秘此为主;

麻仁陈皮白蜂蜜,肠通之后无痛苦。

2.血虚秘

润肠丸《沈氏尊生书》

润肠丸用归羌活,大黄桃麻两仁合;

劳倦纳呆便秘涩,蜜丸嚼服功效确。

3.阴虚秘

增液汤《温病条辨》

增液汤用玄地冬,滋阴润燥有殊功;

热病津枯肠燥结,增水行船便自通。

4.阳虚秘

济川煎《景岳全书》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

肾虚精亏肠中燥,温润通便法堪宗。

柴胡疏肝散和丹栀逍遥丸的功效和作用

柴胡疏肝散是一种在药店就能买到的中药。丹栀逍遥丸,舒肝解郁,清热调经。用于肝郁化火,胸胁胀痛,烦闷急躁,颊赤口干。下面就由我为大家介绍下柴胡疏肝散和丹栀逍遥丸的功效和作用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柴胡疏肝散的功效与作用

【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出处:《证治准纪》引《医学统旨》方

【组成】陈皮(醋炒) 柴胡各6克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4.5克甘草(炙)1.5克 香附4.5克

【用法】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空腹时服。

【功用】疏肝解郁。

【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

【方解】柴胡疏肝散证是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郁导致血滞,故见胁肋疼痛诸症。方用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

方歌:柴胡疏肝芍药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滞,胁肋疼痛自能除。

丹栀逍遥丸的功效和作用

1.月经不调

妇人以血为本,血化生、统摄于脾而藏受于肝,若肝气郁结,血为气滞,常可引起月经不调。若郁久化火,热伤冲任,则可出现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行吐衄、崩漏等证。逍遥丸 是临床调和肝脾的常用方剂,在妇科病中应用极为广泛, 能疏肝养血、解郁清热,最适合于肝郁血虚、郁久化热之证,临床若能悉心辨治,运用于与月经有关疾病的治疗,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2.治疗经前期综合征(PMS)

通过对300例PMS患者给逍遥丸治疗并附200例西药治疗对照,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表明逍遥丸疗效确切,远期疗效稳定。

3.乳腺增生

乳房两侧有大小不等的圆形结节,边界不清,质实硬或囊性感,推之可动,尤以月经前期为甚,经后则减轻或消失者或西医诊断的乳腺小叶增生和囊性增生病,均可服用本品。以本方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治疗182例,治愈75例,显效78例,好转20例,无效9例,治愈显效率为84.1%。

4.男性乳房发育症

本方治疗男性乳房发育症62例,其中痊愈52例,显效7例,无效3例。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1-5疗程。本方治疗男子乳房发育症35例,年龄17-73岁,病程3个月-5年,治愈率为89%。本方加减治疗男性乳房发育症7例,年龄18-36岁。治愈5例,疗程9-26天;好转2例,服药26天以上症状消失。

5.高泌乳素血症

高泌乳素血症系指由内外环境因素引起的,以高泌乳素(PRL)升高(≥25ng/ml)、闭经、溢乳、无排卵和不孕为特征的综合征。本方加减治疗高泌乳素血症54例,经期停止用药,闭经者连续服药,直至PRL值降至正常,服药30剂后PRL值不降为无效。54例服药8-4天,PRL值降至正常者49例(90.7%);部分下降而未达正常水平者5例(9.3%)。在治疗过程中随着泌乳素的降低,临床症状获得相应改善或治愈。该方不仅降低血中泌乳素,还可以降低过高的黄体生成激素,从而调整黄体生成素与促卵泡素的比值。

6.产后泌乳障碍

用本方为主加花粉、丝瓜络、漏芦,7天为一疗程,30例患者其中治愈21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

柴胡疏肝散禁忌

(一)柴胡疏肝散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中含有一种意思就是每种药物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具有解肝郁气滞功效的柴胡疏肝散也不例外。即使柴胡疏肝散的功效不少,也是符合大多数人服用,但是在服用之前,还是建议能够了解这味药究竟有哪些副作用为好。

当然,要了解柴胡疏肝散的副作用的话,就要从柴胡疏肝散的组成药材的副作用来看。柴胡疏肝散的组成药材中包含着陈皮、柴胡、枳壳、川芎、香附、芍药、甘草等,这些药材大多数都是属于比较温和的药物,对人体的伤害不是很大。因此一般情况下来说,也是不会产生副作用。就算是有一定的副作用,但是并不影响其主要药效的发挥。

建议服用柴胡疏肝散之前,要先询问医生的建议如何,如果是医生建议可以服用一段时间再观察效果,那么就可以服用一定量的柴胡疏肝散了。

(二)柴胡疏肝散的宜忌人群

首先,要知道柴胡疏肝散的适宜人群,需要结合柴胡疏肝散的功效来看。一般有以下适宜人群:1、肝炎的患者,如果是患有肝炎的人群在医生的建议下可以服用柴胡疏肝散来缓解病情。2、慢性胃炎的患者,这类人可以适当服用柴胡疏肝散来缓解胃痛的症状,不过要在医生的分析和建议上服用。3、患有胆囊炎的人,这类人最好能够在医生的建议下适当服用柴胡疏肝散来缓解病情。

接着就来了解柴胡疏肝散的不适宜人群:柴胡疏肝散中的柴胡能降低血压,减慢心率,故低血压及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也不宜大量或长期应用该制剂。此外,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者及老年人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三)柴胡疏肝散有没有副作用

柴胡疏肝散的副作用很小,基本不明显。但若长期服用此药,虽可阻止体内病毒大量的复制,但杀灭体内病毒的效果却不明显会增加乙肝患者肝脏负担,同时可能会产生轻微的头晕感觉。另外,如果长期使用柴胡疏肝散的话,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加重肝脏的负担,使病毒性肝炎患者体内的病毒产生耐药性以及变异性。因此,乙肝患者需要谨慎服用柴胡疏肝散,切不可因其护肝作用而盲目使用。除此之外,对于孕妇或是月经量过多者、身体虚弱等的人是不可以服用柴胡疏肝散的。若是要用到此药时,建议在服用之前咨询专家意见,以免影响机体健康状态或加重患者病情。

猜你喜欢:

1. 川穹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2. 柴胡疏肝散和丹栀逍遥丸的功效和作用

3. 丹栀逍遥丸的副作用和禁忌人群

4. 丹栀逍遥丸的功效与作用

5. 蝉蜕有哪些用法及禁忌和功效

柴胡疏肝散方歌??

四逆散中加芎香,枳实易壳行气良,方名柴胡疏肝散,气闷胁痛皆可畅。柴胡疏肝散就是在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四味)的基础上,将枳实替换成枳壳,再加上川芎和香附两位。又加上了陈皮一味,所以如今的柴胡疏肝散,要在方歌的基础上加上陈皮。

出自《医学统旨》,为疏肝理气之代表方剂。功能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或寒热往来,嗳气太息,脘腹胀满,脉弦。现代常用于肝炎,慢性胃炎,胆囊炎,胁间神经痛等属肝郁气滞者。

【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用法】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扩展资料:

方歌:柴胡疏肝芍药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滞,胁肋疼痛自能除。

方歌: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能除 用于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胃神经症(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型),症状为腹痛、腹胀、纳差、嗳气、伴有失眠、健忘、腹泻、易激动、大便时溏时结、恶心呕吐、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柴胡疏肝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