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每一步都算数的前一句话是什么(什么什么每一步都算数)

本文目录一览:

每一步都算数的前一句话是什么

每一步都算数的前一句是: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是2016年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熹文。记录了作者旅居新西兰四年的奋斗之旅、成长的智慧。

杨熹文,2016年出版图书《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同年入选2016亚马逊中国年度新锐作家榜,四年闯荡,从一无所有到浑身故事,只为告诉你: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要怕走得慢,没有任何人的进步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生的。时间会证明,一切都值得。

“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完整版句子是什么?

“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完整版句子是:

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人生没有趟不过的河,趟过去就是人生的新途;没有翻不过去的山,翻过去就是一马平川;没有跨不过的坎,跨过去就是一帆风顺;没有吃不尽的苦,吃过的苦后,苦尽甘来,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人生路就是莫问前程,只需前行。

扩展资料:

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出自2016年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作者杨熹。

内容简介:

四年前,她是标准版的乖乖女,有一份不赖的工作,能看见平凡却安稳的未来。旁人说这就是女孩该有的人生,她却一脚踢开世俗约束,卸下乖巧的伪装,拿着800元申请来的签证,只身前往新西兰。为了生存,每天工作十几小时,看尽世间脸色。

四年后,她有了自己的创业公司,拿着新西兰的绿卡,开着房车游走在新西兰的每一块净土。人生就是这样,从很多艰难的时刻走来,也亲自看着生活一点点变好。当年那些被世人嘲笑的选择,每一件赤手空拳迎难而上的事,扛下的每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终能牢牢地长在身上,成为无欲则刚的真实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01

数遍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徐霞客不可谓不算是一位因“走路”而走出成就的大家。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因为从小便含着金钥匙出生,所以在他那个读书世家里,被文化熏陶的少年博览群书,知识超群,却尤爱地经图志。

22岁的徐霞客开始了自己的行程。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临行前,他戴上了母亲为其制作的远游帽,行李简单,并无冗余,就这样迈出了游历山河的第一步。

万历三十六年——万历四十一年为徐霞客遍访山水的第一阶段,在这个准备阶段,徐霞客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上面,并乘兴游玩了太湖泰山等处。万历四十一年——崇祯六年,整整20年间,徐霞客游览了嵩山,恒山,五台山等一众名山。但在他的这个第二阶段,却只写了一卷游记,仅占全书的十分之一左右。

崇祯九年——崇祯十二年,四年的时间里徐霞客游览了浙江、江苏、云贵等大山明川。在游历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他写下了九卷游记,其行程之远,遍布之广,堪称历史之最。

生涯后期的徐霞客因脚疾无法行走,但他却依然执着地完成了《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自己的毕生心血——多达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这篇巨著,当然是徐霞客一生行走的最终积淀,可以说没有二三十年的脚踏实地行走与沉静思考,不可能有最后的皇皇巨著诞生。

崇帧十三年,行动不便的徐霞客尚在云南,被时任的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回了老家。次年,56岁的徐霞客走到了人生的终点,画上了一个璀璨的句号。

近400年前的徐霞客用行动诠释了自己对未知世界的不懈探索,他也用勤勉积极的生活态度走完了自己的传奇一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不朽名句,用来形容徐霞客的一生,也是再合适不过。

02

相较于徐霞客这样的伟大人物而言,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人生行走,只能算是平凡之路了。但这样的平凡之路,何尝不是每个个体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呢?

几天前,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四十公里的徒步踏青拉练活动便火热开展了起来。一天时间、11个小时、行走40公里、高达6万多的步数,是这次活动的行程数据。每人3-4瓶水、三个馒头、两块蛋糕、一个鸡蛋、一包榨菜,是整个路途的配备补给。

常人一听,肯定会不可思议。你们疯了吗?这怎么能走的下来?

其实起初,我也是有些怀疑自己能否坚持下来,尽管有过去年30公里成功的经历,但这次增加的何止是10公里这样的里程数据,增加的是更多的消耗和挑战。

当然,结果是成功了,而且是上千师生一起取得了成功。

感悟最多的是这句话:“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的很远。”无疑,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自信、坚持的力量,而更多的是走过的路途中,我们众人的互帮互助,彼此扶持,尤其是最后艰难的10公里。

很欣喜地看到,经过了一年时间,我们都成长的很多,都变得更加坚强、成熟了。

03

走完了40公里,现在回头看看一年前的30公里,似乎已经不值一提了。但如果没有那30公里的积淀,恐怕很难说40公里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在我们高二年级正式徒步的前两天,看到高一徒步归来的场景,当看到他们第一批师生迈入校门展现在脸上的欢喜,我竟不自觉地哽咽了起来,一度想要哭泣。

为他们感动,感动他们坚持了下来,感动他们实现了飞跃。同时也是为自己感动,因为有过同样的经历,才会感同身受。想到了自己去年30公里途中的辛苦,当时不仅要走路,还要赶着学生向前走,时不时还要来回跑,吼着嗓子催着他们前进。想到了多年前支教时的场景,那是第一次经历长时间走山路。想到了读研时调研的故事,等等......

不管是30公里还是40公里,亦或是今后的50公里乃至更长的路程,面对它的唯一办法,就是硬着头皮走下去。

因为,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04

记得最早长时间徒步的经历,应该是2014年读研时在云南虎跳峡,当时徒步小分队花了超过十个小时时间,从早上走到晚上天黑下来,一路艰难险阻,一会下雨一会天晴,但一路又是惊喜不断,天边的景色千变万化,美不胜收。

2017年的清明,我独自一人来到广州增城白水寨登山徒步。白水寨风景甚好,独具特色的是,它还有号称南国第一梯的9999级天梯。更棒的是,每走一百步,石阶上都会有台阶数字提醒。

带着攀登顶峰的豪情壮志,从上午的九点多钟,走到了下午四点钟,7个小时,最终完成了任务。不过,路途之中并不顺利,经过了999级、1999级、2999级、4999级,之后台阶便不再显示数据,大概是很少有人再继续坚持下去了吧?只能一直往前走,一直往前走。煎熬、看不到希望的感觉甚是凄惨。加上饥肠辘辘,一时陷入困境。

好在微信上好友聊天时的鼓励,我一直坚持了下来,最终看到那个滑稽的终点牌时,我哭笑不得。终点牌9999级,竟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广告牌制作的。之后,一路下山,虽然又累又饿,却动力满满,因为我成功了。

05

2018年的今年清明,我去到了韶关的丹霞山登山徒步。丹霞地貌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能造就出那样神奇的景象。

丹霞山的登山过程也是很累很辛苦的,尽管有研途景区车辆的便利。但想要登上长老峰顶端还是花了好大的代价,中途有好多次,都是垂直的攀登。站在长老峰顶端俯瞰丹霞山群山,自信、自豪、喜悦之感油然而生。此时,大概是最佩服我自己的时刻了。通过登山徒步,抵达终点、完成目标,我向自己证明了自己。

所以, 每当我遇到不顺或者失意的时候,我都想出去走走,走一段长长的路、爬一次山,恢复我的自信心,证明我自己。

06

除了这些旅游式的行走,对于我来说,还有一种特殊的行走,那就是参加社会调查。

在大学本科期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一暑假的支教活动。当时我17岁,跟随着学校的志愿者社团,在陕西秦岭大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15天时间,基本上是与世隔绝,没有手机信号,七八月份最热的时候,没有洗过一次澡,记得只洗过一次头。每天走路超过10公里,条件很艰苦、非常累,一度想要放弃。

当时我们队伍有10个人,是相互之间打气、鼓励,自己内心的信念促使着我们坚持了下来。我们最后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临走的时候,参加我们支教的50多个小学生恋恋不舍,还有的都哭了,这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

在这次活动中,也凝聚了我与好友王和袁同学的友谊。后来,我以这次支教活动为引子线索,写成了一部三卷本的20万字小说。由此可见,其对我影响之深。

在读研期间,我参加了多个课题研究项目,参加的社会调查,如2013~2015年的恩施综合扶贫观察、2014年暑期吉林某村百村观察、安徽某村万村调查、2015年寒假安徽某村百村观察和扶贫观察,还有口述史调研,最远走到了吉林省边境地区。

初步测算,2013~2015年间,我先后走过吉林、河北、福建、湖北、湖南、江苏、陕西、河南、安徽、云南、贵州等10余个省20多个市县村。这些调查实践,不仅使我真切感受到当前社会的发展现实情势,也大大丰富了自己的经历,开拓了视野。

尽管后来我没有继续学术研究,但这些社会调研的实践经历,必然地成为我目前短短二十几年人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它积淀了我的人生阅历,织构了我的综合素养。在参加调研中每走的一步路,都是我后来阅读、写作、为人、处事等个人气质的构成要素。

07

无论是旅行、调研还是日常生活,通过行走,让我很好地认识自己、定位自己、把握自己,同时也很好地认识他人、认知社会。总之,在我看来,行走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不错的人生修行。

就像这几年流行起来的那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给了多少人以生活的信心和向往。

是的, 人生就是一场远途的行走,时而有明确的目标,时而方向不定,时而道路曲折,时而柳暗花明......在行走的途中,我们时而快步疾走,时而踱步慢行,时而停下休息,时而欣赏美景......更有甚者,我们会思考人生,会感悟生活,会积淀自我......

行走中,腿脚的酸痛、身体的乏力、肚中的饥饿、心中的焦虑,都是层层考验,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我们的上述所有,都烟消云散,开心、快乐、说不尽的成就感。以及在行走路上遇到的人和事,都印刻在脑海中,铭记在心里,成为最割舍不掉的印记。

我们应感谢不同时期陪伴自己共同走过的朋友、同学,在行走中正因为有了彼此之间的参与、扶持和鼓励,才让行途变得更加精彩。

我们也要感谢自己的坚持,感动自己的拼搏努力,感恩周围人给予的帮助,我相信,我们还会带着阳光、带着信心、带着幸运,再次出发。

作者简介:李子厚,普通教师一枚,自媒体作者。能说书、会唱戏、爱写作,各类论著超百万字,目前正从事一场旷日持久的神圣事业——教书育人。账号:问渠笔谈,欢迎关注。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谁说的

曾国藩少年时候,目标远大,立志要做圣人,大部分人都曾经在年少时树立远大的志向,但是行动却难以跟上。

曾国藩立志之后开始给自己订立规矩,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日立志自新之日起,每天做“日课”。所谓日课,其实就是检省自己的日记。

曾国藩用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时时刻刻监督自己的一举一动,然后每天用工整的楷书记录下来,看哪一点不符合圣人的标准,然后反省改正。

而从十月二日起,曾国藩给自己规定了基本的学习日程: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这是必须完成的课程下限,除此之外,他还每日读《易》,练习作文。

直到逝世前四天的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一日,他还在日记里这样反省自己:

余精神散漫已久,凡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惶悚惭郝!

日记自省这件事,他坚持了一辈子。当真是“几十年如一日”。就是这样反反复复磨练的笨功夫,让曾国藩做事也越来越有恒心。

而学习这件事,曾国藩也同样坚持了一生。公务繁忙也依然坚持读书写作,哪怕是在军中,“每日必读书数页,填日记数条,习字一篇,……终身以为常。”

每天的反思让他越来越接近圣人的标准,每天的学习让他年过五旬,思维依然没有固化,依然处于不断的进步中。

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毋揠毋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世上没有白费的努力,更没有碰巧的成功。不要揠苗助长,不要急于求成,你只要一点一点去做,一步步去走,成功,不过是水到渠成。

走的每一步都算数上一句是什么?

1、人生没有白走的路,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2、你走的弯路,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3、无论坦途还是坎坷,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4、世上没有所谓的弯路,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5、人生没有多走的路,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6、茫茫人海中,漫漫红尘路,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7、人生没有近路可走,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