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燕脂凝夜紫拼音)

本文目录一览: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的意思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的原意指的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中,号角声漫天遍野,暮色中的塞土有如胭脂凝成,发出浓重的暗紫色。角色喻指号角声,燕脂喻指战士的鲜血。作者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勾画了一幅激烈的战斗场面。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句诗出自唐朝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句诗既是写景,也是写事。在万木摇落的深秋,在号角声的鼓舞下,唐军将士士气高昂,奋力战斗,与敌人从白昼一直厮杀到黄昏。褐色的塞土上洒下了殷红的血迹,夜雾中紫红的颜色显得更加浓重。这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一幅战争的悲壮场面。

塞上胭脂凝夜紫的意思

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燕脂凝夜紫: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叫做“紫塞”.燕脂,即胭脂,深红色.这里写夕晖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

塞上燕脂凝夜紫翻译

塞上燕脂凝夜紫翻译: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 一作:向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注释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雁门太守行》中,"塞上燕脂凝夜紫"到底是什么意思?

祁连山产燕脂草,匈奴妇女红妆,都用此草。汉兵夺得祁连山,匈奴作歌如此。李贺暗用此事,意思是说,大军所至,塞上燕脂也为之失色。凝夜紫,即夜凝紫,夜间寒冷,故红草凝冻成紫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