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翻译:元和(唐宪宗年号)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韩愈和吴郡(地名)人张籍浏览家里的旧书,找到一本李翰写的《张巡传》。李翰因为文章写得好自负,写《张巡传》非常详尽。但是仍然遗憾有遗漏的地方:没有给许远(人名)写传记,也没有记载雷万春事件的整个过程。

原文: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翻译:许远虽然才能比不上张巡,但他引进推荐了张巡,职位本来在张巡之上,把职位让给了他,自己甘当张巡的下级,也没有怨恨嫉妒过张巡,最后和张巡一起死守睢阳城,成就了功名,睢阳城被攻陷许远被俘虏,和张巡的死不同。

两人的儿子才能智利不高,不能明白他们父亲的遗志,以为张巡死了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怕死而向敌人投降。如果许远真的怕死,何苦还坚守小小的的睢阳城,吃了自己爱妾的肉,来表明抗击敌人决不投降的决心呢?

原文: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

翻译:当他们被围困时,外部没有一点救援,他们打算效忠的,之后国家和皇上,但是敌人告诉他们国家已经灭亡皇上已经死了。许远看到援兵一直不来,而敌人越来越多,必定听信了敌人的话。

外部没有救兵但是仍然死守城池,人吃人都快吃光了,就算傻子也能够计算出自己的死期:许远不怕死是明显的事。不久城被攻破,他的部下都战死了,难道只有许远不顾羞愧耻辱的求活?就算最傻的人也不忍心这样做。唉!

原文: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翻译:但是贤明的许远怎么这么做呢?喜欢说闲话的人又说许远和张巡分兵守城,城是从许远负责防守的地方被攻破的,拿这话来诬陷许远,这又和小孩子的见识没什么不同。

人快死了,他的内脏必然有一部分先得了病的;把绳子拉断,必然又断口。旁观的人看到这种情况,就附会并且添油加醋,这也不符合道理。

原文: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翻译:小人喜欢议论,不愿意成人之美都是这样的!像张巡、许远他们的成就,如此卓越,依然免不了闲话,其他的事不知又会被说成什么了!

原文: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翻译:两位大人当初守城的时候,难道不知道没有兵来救援,就弃城逃走?如果这座城守不住,就算逃到别的地方又有什么用?等到没有救援也没有粮食用度了,带领城里的伤残、饥饿、病弱的众人,就算要逃走,必然也不会成功。

两位大人的贤能,他们的意图很高明了。坚守一座城,保卫天下,用千百个就要死去的实足,和百万日益强大的军队作战,保护长江、淮河,阻挡抑制了敌人的气势,国家没有灭亡,这是谁的功劳?

原文: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翻译:当时,放弃守城而企图活下去的,不止一个两个;拥有强大的兵力,却按兵观战的人,一个接一个。不追究批判他们,却责怪两位大人的死守城池,从中可见小人们自己也相当于悖逆叛乱,造谣言帮助敌人攻打我们。

原文: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

翻译:韩愈曾经在汴州、徐州二府任职,多次在两地之间奔走,亲自祭祀他所说的双庙(张巡、许远的庙)。那里的老人经常谈起张巡、许远当时的事。

原文: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翻译:南霁云(人名,被张巡、许远派遣)向贺兰(人名)求救,贺兰嫉妒张巡、许远的名声、威望、功绩在自己之上,不肯出兵救援。

贺兰喜欢南霁云的勇猛,南霁云不听贺兰的话,贺兰强留他,准备饭菜和音乐,请南霁云就坐。南霁云慷慨陈词说:「我来的时候,睢阳的人没有饭吃一个多月了。

原文: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屠,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翻译:我虽然打算独自吃饭,但在道义上不忍心;就算吃了,也咽不下。」并拔出佩刀砍断自己一个手指,鲜血淋漓,展示给贺兰看。满座的人大惊,都很感动,为南霁云落泪。

南霁云知道贺兰始终没有为他出兵的意思,于是骑马离去。将要出城,抽出箭射佛寺上的浮屠,射中浮屠上面的砖,箭没进去一半,说:「我回去如果了打败敌人,一定要灭掉贺兰,这支箭就是见证。」

原文: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翻译:韩愈贞元(唐德宗年号)年间路过泗州,船上的人仍然指着那支箭谈论:「城被攻陷,敌人拿刀逼迫张巡投降。

张巡不屈服,敌人就把他拉出去,将要斩首。又俘虏了南霁云,南霁云还没有回答敌人的话,张巡对南霁云大声说:『南老八,男儿死就死了,不要因为不义的事情屈服。』南霁云笑着说:『我打算再有所作为的;大人有话,我岂敢不死?』于是誓死不屈。」

原文: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

翻译: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人,年少是投靠张巡。张巡做官以后,于嵩经常随他在任上。张籍在大历(唐代宗年号)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过于嵩,于嵩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因为张巡的关系于嵩曾经做过临涣县尉,喜欢学习,什么书都读。

张籍当时年龄还小,粗略的向他问过张巡、许远的事迹,记不很清楚了。张籍说:『张巡身高七尺多,长着浓密的胡须就像神仙。张巡一次看见于嵩读《汉书》,对于嵩说:「为什么老是读这个地方?」

原文: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翻译:于嵩说:「没有读熟。」张巡说:「我读书最多读三遍,就终身不忘了。」并背诵于嵩所读的地方,一卷背诵完,没有背错一个字。于嵩很惊奇,认为张巡碰巧熟知这一卷,并随意抽取其他的卷文来试验,全都一样。

于嵩又拿下书架上的各种书,试着考验张巡,张巡随口背诵没有错漏。于嵩跟随张巡很长时间了,也没见过张巡经常读书。张巡写文章,拿起纸笔立刻书写,从没有先起草。

原文: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

翻译:开始驻守睢阳的时候,士卒只有一万人,城中居民人数也好几万,张巡只要见一人并问他了姓名,以后再见到没有不认识的。张巡发怒的时候,胡子都张开起来。城被攻陷时,敌人绑住张巡等几十人坐在地上,就要处死。

原文: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

翻译:张巡被提起来,大家一看他起来,有的起来有的哭泣。张巡说:「你们不要害怕,死,这是命!」大家哭得都没办法抬头看他。

张巡就义时,脸色不变,喜怒和平常一样。许远宽厚待人,是个有品德的人,长得和他的性格一样。许远和张巡同年出生,月份日期比张巡晚,叫张巡为兄长,死时四十九岁。』」

原文:「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

翻译:「于嵩,贞元初期死在亳州、宋州之间。有人传言说于嵩在亳州、宋州之间有田地,被军人夺去占有,于嵩打算去地方打官司诉讼,被他们所杀。于嵩没有儿子。」这是张籍说的。

张中丞传后叙翻译原文及注释

《张中丞传后叙》是中国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一篇散文。这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接下来分享张中丞传后叙翻译原文及注释。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

张中丞传后叙翻译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人张籍翻阅家中旧书,发现李翰撰写的《张巡传》。李翰以文章写得好而自负,这篇传记写得很详细周密。但可惜还有不足之处,没有替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头尾。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共守睢阳。地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把权柄交给他,受他指挥,没有什么猜疑和妒忌,最后和张巡一起守城,一起死难,建立了功名,由于城池沦陷而被俘虏,和张巡的死相比先后不同时罢了。许、张两家子弟才能智慧低下,不能彻底理解许远、张巡的志气。张家子弟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受虏不死,怀疑许远怕死而降贼。许远假如怕死的话,为何要苦苦地死守小小的睢阳城,把自己的奴僮杀了给土兵们吃,来同敌军抗战而不投降呢?当他们被围困的时候,城外连极其弱小的援兵都没有,他们所要效忠的只是国家和君主罢了,而叛军则告诉许远唐朝已经灭亡,君主已经死了。许远看见救兵不来,而叛军却越来越多,一定以为敌人的话是真的。等不到外来的救兵尚且死守城池,人吃人也快吃完了,即使是傻瓜也会算得出死亡的期限!由此看来,许远的不怕死也就很明白了。哪有城池失陷了,部下都死光了,他自己却独自含羞忍辱,苟且偷生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肯这么做。唉!难道说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做这样的事吗?

谈论的人又说许远和张巡分别守城,城池失陷是从许远所分担的一面开始的,拿这个来辱骂许远。这又和儿童的见识没有差别。人要死,他的内部器官一定有先得那个病的部位;拉断绳子,它断开的地方一定是绳子的某一段。观察人死、绳断的人见到情况是这样,据此就责怪某一内脏和绳子的某一段,也未免太不懂道理了。小人喜欢非议,不乐意成全别人的好事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哇!象张巡、许远对国家作出的贡献是如此卓越,还不免遭受指摘,别的事情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当张、许二公初守睢阳的时候,怎能料到人家终于不来救援,因而放弃睢阳,事先退走呢?如果这座城不能够守住,即使退避到别的地方去又有什么用处呢?等到确无救兵,处于困难的境地时,率领着他们那些因受伤而残废、因挨饿而瘦弱的余部,即便想撤离睢阳也肯定不可能了。张、许二公这样贤明,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坚守一座城池,来保卫朝廷,凭借千百名接近死亡的士兵,抵挡上百万日益增多的敌军,掩蔽江淮流域,从而阻遏叛军的兵势。唐王朝没有被灭亡,是谁的功劳呢?在当时,丢弃城池而考虑活路的不是少数几个人,掌握强兵、坐视不救的人到处都是。他们不去追究非议这些人,反而责怪张、许不该死守,也就可见他们把自己比同叛逆,制造邪说帮助叛敌攻击张、许二公。

我曾在汴州、徐州二幕府任推官,多次经过两州之间的睢阳城,亲自到那称为“双庙”的地方致祭过,那里的老人常常谈到张巡、许远当时的事情。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贺兰进明妒忌张巡、许远的威望和功劳超过自己,不肯派兵相救;但看中了南霁云的勇敢和壮伟,不采纳他的话,却勉力挽留他,还准备了酒食和音乐,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义气激昂说:“我来的时候,睢阳军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享受,道义不能允许;即使吃了,我也难以下咽!”于是拔出自己的佩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拿给贺兰进明看。在座的人大吃一惊,都感动得为南霁云流下了眼泪。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终究没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立即骑马离去;将出城时,他抽出箭射寺庙的佛塔,那枝箭射进佛塔砖面半箭之深,说:“我回去打败叛军后,一定要消灭贺兰进明!就用这枝箭来作为标记。”我于贞元年间经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点着说给我听。城破后,叛军拿刀逼张巡投降,张巡坚贞不屈,马上被绑走,准备杀掉;叛军又叫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吱声。张巡叫南霁云道:“南八,男子汉一死而已,不能向不义之人屈服!”南霁云笑道:“我本想有所作为;您既然这样说,我哪敢不死!”于是誓不投降。

张籍说:“有一个人叫于嵩,年轻时跟随张巡;等到张巡起兵抗击叛军,于嵩曾在围城之中。我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到过于嵩,那时他已六十多岁了。因为张巡的缘故起先曾得到临涣县尉的官职,学习努力,无所不读。我那时还幼小,简单地询问过张巡、许远的事迹,不太详细。他说:张巡身长七尺有余,一口胡须活像神灵。他曾经看见于嵩在读《汉书》,就对于嵩说:“你怎么老是在读这本书?“于嵩说:“没有读熟呀。“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一辈子不会忘记。“就背诵于嵩所读的书,一卷背完不错一个字。于嵩很惊奇,以为张巡是碰巧熟悉这一卷,就随便抽出一卷来试他,他都像刚才那样能背诵出来。于嵩又拿书架上其他书来试问张巡,张巡随口应声都背得一字不错。于嵩跟张巡时间较久,也不见张巡经常读书。写起文章来,拿起纸笔一挥而就,从来不打草稿。起先守睢阳时,士兵将近万把人,城里居住的人家,也将近几万,张巡只要见一次问过姓名,以后没有不认识的。张巡发起怒来,胡须都会竖起。等到城破后,叛军绑住张巡等几十人让他们坐着,立即就要处死。张巡起身去小便(另说此处为”转身“),他的部下见他起身,有的跟着站起,有的哭了起来。张巡说:“你们不要害怕!死是命中注定的。“大家都哭得不忍抬头看他。张巡被杀时,脸色毫不慌张,神态安详,就和平日一样。许远是个宽厚的长者,相貌也和他的内心一样;和张巡同年出生,但时间比张巡稍晚,称张巡为兄,死时四十九岁。”于嵩在贞元初年死在亳宋一带。有人传说他在那里有块田地,武人把它强夺霸占了,于嵩打算到州里提出诉讼,却被武人杀死。于嵩没有后代。这些都是张籍告诉我的。

张中丞传后叙注释

通知:通晓。

蚍(pí)蜉(fǔ):黑色大蚁。蚁子:幼蚁。

沮(jǔ)遏:阻止。

常:通“尝”,曾经。

帙(zhì):书套,也指书本。

仅:几乎。

张中丞传后叙,全文翻译,作者韩愈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人张籍翻阅家中旧书,发现李翰撰写的《张巡传》。李翰以文章写得好而自负,这篇传记写得很详细周密。但可惜还有不足之处,没有替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头尾。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共守睢阳。地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把权柄交给他,受他指挥,没有什么猜疑和妒忌,最后和张巡一起守城,一起死难,建立了功名,由于城池沦陷而被俘虏,和张巡的死相比先后不同时罢了。许、张两家子弟才能智慧低下,不能彻底理解许远、张巡的志气。张家子弟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受虏不死,怀疑许远怕死而降贼。许远假如怕死的话,为何要苦苦地死守小小的睢阳城,把自己的奴僮杀了给土兵们吃,来同敌军抗战而不投降呢?当他们被围困的时候,城外连极其弱小的援兵都没有,他们所要效忠的只是国家和君主罢了,而叛军则告诉许远唐朝已经灭亡,君主已经死了。许远看见救兵不来,而叛军却越来越多,一定以为敌人的话是真的。等不到外来的救兵尚且死守城池,人吃人也快吃完了,即使是傻瓜也会算得出死亡的期限!由此看来,许远的不怕死也就很明白了。哪有城池失陷了,部下都死光了,他自己却独自含羞忍辱,苟且偷生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肯这么做。唉!难道说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做这样的事吗?

谈论的人又说许远和张巡分别守城,城池失陷是从许远所分担的一面开始的,拿这个来辱骂许远。这又和儿童的见识没有差别。人要死,他的内部器官一定有先得那个病的部位;拉断绳子,它断开的地方一定是绳子的某一段。观察人死、绳断的人见到情况是这样,据此就责怪某一内脏和绳子的某一段,也未免太不懂道理了。小人喜欢非议,不乐意成全别人的好事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哇!象张巡、许远对国家作出的贡献是如此卓越,还不免遭受指摘,别的事情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当张、许二公初守睢阳的时候,怎能料到人家终于不来救援,因而放弃睢阳,事先退走呢?如果这座城不能够守住,即使退避到别的地方去又有什么用处呢?等到确无救兵,处于困难的境地时,率领着他们那些因受伤而残废、因挨饿而瘦弱的余部,即便想撤离睢阳也肯定不可能了。张、许二公这样贤明,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坚守一座城池,来保卫朝廷,凭借千百名接近死亡的士兵,抵挡上百万日益增多的敌军,掩蔽江淮流域,从而阻遏叛军的兵势。唐王朝没有被灭亡,是谁的功劳呢?在当时,丢弃城池而考虑活路的不是少数几个人,掌握强兵、坐视不救的人到处都是。他们不去追究非议这些人,反而责怪张、许不该死守,也就可见他们把自己比同叛逆,制造邪说帮助叛敌攻击张、许二公。

我曾在汴州、徐州二幕府任推官,多次经过两州之间的睢阳城,亲自到那称为“双庙”的地方致祭过,那里的老人常常谈到张巡、许远当时的事情。

南霁云向贺兰进明请求救援,贺兰嫉妒张巡、许远的名声威望和功劳业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贺兰喜欢南霁云的英勇和豪壮,不听他求救的要求,硬要留他下来,陈设酒肉,具备歌舞,邀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情绪激昂地说:“我南霁云来的时候,睢阳城内的人已经有一个多月没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吃,道义上不忍心这样做,即使吃也咽不下去。”于是抽出随身佩带的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来给贺兰看。满座的人非常震惊,都感动奋激得为他掉泪。南霁云明白贺兰终究不会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就飞马离去了。快要出城的时候,抽出一支箭射向佛寺的高塔,箭射中在塔上,有一半箭头穿进砖里。他说:“我这次回去,如果打败了叛贼,一定回来灭掉贺兰!这一箭就作为我报仇的记号。”我于贞元年问路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中箭韵塔砖告诉我当年的情况。睢阳城失陷时,叛贼用刀威逼张巡投降。张巡不屈服,随即被拉走,行将斩首。又威逼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回答。张巡对南霁云呼喊道:“南八,大丈夫一死罢了,不能屈从不义的人!”南霁云笑着回答说:“我原想要有所作为。现在您说这话,我敢不死吗?”于是他就没有屉服。

张籍说:有一个名则于嵩的人,青年时代跟随张巡办事;等到张巡起兵讨伐叛贼时,于嵩也曾在敌人围困之中。张籍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过于嵩。于嵩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由于张巡的缘故,当初曾当上了临涣县的县尉,喜欢学问,没有什么书不读。张籍那时还小,粗略地打听过张巡和许远的事情,了解得不够详细。于嵩说张巡身高七尺多,胡子长得如同神像。他曾有一次看到于嵩在读《汉书》,便问:“为什么老是读这一部书?”于嵩回答说:“还没读熟呢。”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终生不会忘掉。”于是背诵起于嵩正读的那卷书,背诵完了整卷没错一个字。于嵩很惊讶,以为张巡碰巧熟读过这一卷,于是随意抽出其他各卷来测试,无不都是这样。于嵩又从书架上取出另外一些书,试着拿来考问张巡,随问随诵,毫不踌躇。于嵩跟随张巡的日子很长,也没见过张巡经常读书。做文章时,拿起纸笔就写,不曾打过草稿。开始驻守睢阳时,土兵差不多有上万人,城里的居民,户口也将近几万。张巡通过见一面,问过姓名,以后碰见便没有不认识的。张巡发起怒来,胡须总是张开的。到了睢阳失陷的时候,叛贼捆绑张巡等几十个人,坐等着,将要被杀掉。张巡起身小便,部下看到张巡站起来,有的也站起来,有的掉眼泪。张巡说:“你们别害怕,死是命中注定的。”部下悲泣得不忍心仰起头来看。张巡受戮时,脸色不变,就如同平常一样满不在乎。许远是位宽厚的老成人,相貌也同他的心地一样质朴。他和张巡同一年出生,月份和日子在张巡之后,称张巡为兄。死时四十九岁。于嵩贞元初年死在毫、宋一带。有人传说于嵩有田宅在毫、宋一带,有个武人侵夺霸占了他的田宅。于嵩打算到睢阳告状,被那个武人所杀害。于嵩没有儿子,这是张籍说的。

张中丞传后序 我要原文拼音

zhāng zhōng chéng chuán hòu xù

张中丞传后叙

táng dài :hán yù

唐代:韩愈

yuán hé èr nián sì yuè shí sān rì yè ,yù yǔ wú jun4 zhāng jí yuè jiā zhōng jiù shū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

dé lǐ hàn suǒ wéi 《zhāng xún chuán 》。hàn yǐ wén zhāng zì míng ,wéi cǐ chuán pō

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

xiáng mì 。rán shàng hèn yǒu què zhě :bú wéi xǔ yuǎn lì chuán ,yòu bú zǎi léi wàn

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

chūn shì shǒu wěi 。

春事首尾。

yuǎn suī cái ruò bú jí xún zhě ,kāi mén nà xún ,wèi běn zài xún shàng 。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

shòu zhī bǐng ér chù qí xià ,wú suǒ yí jì ,jìng yǔ xún jù shǒu sǐ ,chéng gōng míng ,

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chéng xiàn ér lǔ ,yǔ xún sǐ xiān hòu yì ěr 。liǎng jiā zǐ dì cái zhì xià ,

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

bú néng tōng zhī èr fù zhì ,yǐ wéi xún sǐ ér yuǎn jiù lǔ ,yí wèi sǐ ér cí fú yú zéi 。

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

yuǎn chéng wèi sǐ ,hé kǔ shǒu chǐ cùn zhī dì ,shí qí suǒ ài zhī ròu ,

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

yǐ yǔ zéi kàng ér bú jiàng hū ?dāng qí wéi shǒu shí ,wài wú pí fú yǐ zǐ zhī yuán ,

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

suǒ yù zhōng zhě ,guó yǔ zhǔ ěr ,ér zéi yǔ yǐ guó wáng zhǔ miè 。

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yuǎn jiàn jiù yuán bú zhì ,ér zéi lái yì zhòng ,bì yǐ qí yán wéi xìn ;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

wài wú dài ér yóu sǐ shǒu ,rén xiàng shí qiě jìn ,

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

suī yú rén yì néng shù rì ér zhī sǐ suǒ yǐ 。yuǎn zhī bú wèi sǐ yì míng yǐ !

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wū yǒu chéng huài qí tú jù sǐ ,dú méng kuì chǐ qiú huó ?

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

suī zhì yú zhě bú rěn wéi ,wū hū !ér wèi yuǎn zhī xián ér wéi zhī xié ?

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shuō zhě yòu wèi yuǎn yǔ xún fèn chéng ér shǒu ,chéng zhī xiàn ,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

zì yuǎn suǒ fèn shǐ 。yǐ cǐ gòu yuǎn ,cǐ yòu yǔ ér tóng zhī jiàn wú yì 。

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rén zhī jiāng sǐ ,qí cáng fǔ bì yǒu xiān shòu qí bìng zhě ;yǐn shéng ér jué zhī ,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

qí jué bì yǒu chù 。guān zhě jiàn qí rán ,cóng ér yóu zhī ,qí yì bú dá yú lǐ yǐ !

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xiǎo rén zhī hǎo yì lùn ,bú lè chéng rén zhī měi ,rú shì zāi !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rú xún 、yuǎn zhī suǒ chéng jiù ,rú cǐ zhuó zhuó ,yóu bú dé miǎn ,

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

qí tā zé yòu hé shuō !

其他则又何说!

dāng èr gōng zhī chū shǒu yě ,níng néng zhī rén zhī zú bú jiù ,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qì chéng ér nì dùn ?gǒu cǐ bú néng shǒu ,suī bì zhī tā chù hé yì ?

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

jí qí wú jiù ér qiě qióng yě ,jiāng qí chuàng cán è léi zhī yú ,suī yù qù ,bì bú dá 。

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èr gōng zhī xián ,qí jiǎng zhī jīng yǐ !shǒu yī chéng ,hàn tiān xià ,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

yǐ qiān bǎi jiù jìn zhī zú ,zhàn bǎi wàn rì zī zhī shī ,bì zhē jiāng huái ,jǔ è qí shì ,

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

tiān xià zhī bú wáng ,qí shuí zhī gōng yě !dāng shì shí ,qì chéng ér tú cún zhě ,

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

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翻译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翻译


bú kě yī èr shù ;shàn qiáng bīng zuò ér guān zhě ,xiàng huán yě 。bú zhuī yì cǐ ,

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

ér zé èr gōng yǐ sǐ shǒu ,yì jiàn qí zì bǐ yú nì luàn ,shè yín cí ér zhù zhī gōng yě 。

 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yù cháng cóng shì yú biàn xú èr fǔ ,lǚ dào yú liǎng fǔ jiān ,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

qīn jì yú qí suǒ wèi shuāng miào zhě 。qí lǎo rén wǎng wǎng shuō xún 、

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

yuǎn shí shì yún :nán jì yún zhī qǐ jiù yú hè lán yě ,hè lán jí xún 、

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

yuǎn zhī shēng wēi gōng jì chū jǐ shàng ,bú kěn chū shī jiù ;

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

ài jì yún zhī yǒng qiě zhuàng ,bú tīng qí yǔ ,qiáng liú zhī ,jù shí yǔ lè ,

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

yán jì yún zuò 。jì yún kāng kǎi yǔ yuē :“yún lái shí ,suī yáng zhī rén ,

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

bú shí yuè yú rì yǐ !yún suī yù dú shí ,yì bú rěn ;suī shí ,qiě bú xià yān !”

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yīn bá suǒ pèi dāo ,duàn yī zhǐ ,xuè lín lí ,yǐ shì hè lán 。yī zuò dà jīng ,

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

jiē gǎn jī wéi yún qì xià 。yún zhī hè lán zhōng wú wéi yún chū shī yì ,jí chí qù ;

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

jiāng chū chéng ,chōu shǐ shè fó sì fú tú ,shǐ zhe qí shàng zhuān bàn jiàn ,

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

yuē :“wú guī pò zéi ,bì miè hè lán !cǐ shǐ suǒ yǐ zhì yě 。”

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yù zhēn yuán zhōng guò sì zhōu ,chuán shàng rén yóu zhǐ yǐ xiàng yǔ 。

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chéng xiàn ,zéi yǐ rèn xié jiàng xún ,xún bú qū ,jí qiān qù ,jiāng zhǎn zhī ;

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

yòu jiàng jì yún ,yún wèi yīng 。xún hū yún yuē :“nán bā ,nán ér sǐ ěr ,

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

bú kě wéi bú yì qū !”yún xiào yuē :“yù jiāng yǐ yǒu wéi yě ;gōng yǒu yán ,

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翻译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翻译


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

yún gǎn bú sǐ !”jí bú qū 。

云敢不死!”即不屈。

zhāng jí yuē :“yǒu yú sōng zhě ,shǎo yī yú xún ;jí xún qǐ shì ,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

sōng cháng zài wéi zhōng 。jí dà lì zhōng yú hé zhōu wū jiāng xiàn jiàn sōng ,

嵩常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

sōng shí nián liù shí yú yǐ 。yǐ xún chū cháng dé lín huàn xiàn wèi ,

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

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翻译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翻译


hǎo xué wú suǒ bú dú 。jí shí shàng xiǎo ,cū wèn xún 、yuǎn shì ,bú néng xì yě 。

 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

yún :xún zhǎng qī chǐ yú ,xū rán ruò shén 。cháng jiàn sōng dú 《hàn shū 》,

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

wèi sōng yuē :“hé wéi jiǔ dú cǐ ?“sōng yuē :“wèi shú yě 。“xún yuē :

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

“wú yú shū dú bú guò sān biàn ,zhōng shēn bú wàng yě 。“

“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

yīn sòng sōng suǒ dú shū ,jìn juàn bú cuò yī zì 。sōng jīng ,

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

yǐ wéi xún ǒu shú cǐ juàn ,yīn luàn chōu tā zhì yǐ shì ,wú bú jìn rán 。

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

sōng yòu qǔ jià shàng zhū shū shì yǐ wèn xún ,xún yīng kǒu sòng wú yí 。

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

sōng cóng xún jiǔ ,yì bú jiàn xún cháng dú shū yě 。wéi wén zhāng ,

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

cāo zhǐ bǐ lì shū ,wèi cháng qǐ cǎo 。chū shǒu suī yáng shí ,shì zú jǐn wàn rén ,

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

chéng zhōng jū rén hù ,yì qiě shù wàn ,xún yīn yī jiàn wèn xìng míng ,

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

qí hòu wú bú shí zhě 。xún nù ,xū rán zhé zhāng 。jí chéng xiàn ,

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

zéi fù xún děng shù shí rén zuò ,qiě jiāng lù 。xún qǐ xuán ,qí zhòng jiàn xún qǐ ,

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

huò qǐ huò qì 。xún yuē :“rǔ wù bù !sǐ ,mìng yě 。“zhòng qì bú néng yǎng shì 。

 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

xún jiù lù shí ,yán sè bú luàn ,yáng yáng rú píng cháng 。yuǎn kuān hòu zhǎng zhě

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

mào rú qí xīn ;yǔ xún tóng nián shēng ,yuè rì hòu yú xún ,hū xún wéi xiōng ,

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

sǐ shí nián sì shí jiǔ 。”sōng zhēn yuán chū sǐ yú bó sòng jiān 。

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

huò chuán sōng yǒu tián zài bó sòng jiān ,wǔ rén duó ér yǒu zhī ,

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

sōng jiāng yì zhōu sòng lǐ ,wéi suǒ shā 。sōng wú zǐ 。zhāng jí yún 。

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