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微距拍摄技巧(微距镜头拍摄技巧)

本文目录一览:

微距拍摄技巧和经验

一、微距拍摄要避坑,光圈并非越大越好

我们刚才说过,微距照片的特点是景深很浅,照片效果是背景虚化程度很高,主体十分突出,所以很多人就会想:“光圈应该要开大吧?”,这是拍摄微距照片最常见的“坑”,为啥说这是误区呢?

我们想要获得浅景深的三个关键是开大光圈、靠近拍摄和拉长焦距。而拍摄微距照片,首先我们需要尽可能靠近微距主体,其次微距镜头一般是中长焦段(如100mm),这两个都会使得景深范围变得极浅了,如果再将光圈也开大,那么清晰范围可能就只有几毫米的范围,不利于我们表现微距主体的细节。

那么,我们一般会考虑将光圈设置在F8~F11的范围内,既能获得相对更好的画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景深范围,表现微距主体的细节特点。所以,微距拍摄要避坑,光圈并非越大越好。

二、拍摄微距,控制曝光有技巧

拍摄微距照片,我们刚才说了光圈最佳是调整为F8~F11的范围内,为了保证画质又要将感光度设置为较低的数值,如ISO100,使得快门速度为了获得更多的曝光量而调得很慢,这时我们就要分情况讨论了。

①使用慢速快门拍微距

当我们拍摄静物类的微距照片时,我们相对不需要太过担心快门速度过慢的问题,只需要做好慢门拍摄的防抖工作即可,比如使用三脚架和快门线稳定相机、关闭镜头防抖和预升反光镜等操作,从而拍摄出清晰的微距照片。

但是,选择较慢的快门速度虽然可以拍摄微距照片,但微距主体最好是静止的事物,这是前提。

②选用微距补光灯或闪光灯来提高快门速度

如果我们想要拍摄昆虫等小动物的话,拍摄环境也会相对复杂,小动物也会乱动,给拍摄者的拍摄时间相对有限,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手持拍摄,但是手持拍摄用慢速快门也不行啊,怎么办?那我们就选择使用补光灯或闪光灯来补光,从而让我们可以选择更高的快门速度,从而支持手持拍摄微距照片。

这样既搞定了照片的曝光问题,又提高了快门速度来支持手持拍摄,一举两得。

微距拍摄方法技巧

导语: 微距拍摄有什么方法技巧呢?我和大家说说。

1、用你最大的努力去聚焦

拍摄微距照片,诀窍就是聚焦要精确;因为微距照片的清晰焦点范围很小,只有1英寸的很少一部分。例如,拍摄花朵上蜜蜂的微距影像,必须确保蜜蜂精确聚焦清晰;假设从镜头到蜜蜂的距离变化了哪怕不到1厘米,都会失去清晰焦点。因此,在拍摄奇妙的微距照片过程中,聚焦是极折磨人的。

一般自动对焦在微距的用途相当有限。因为当你用自动对焦对好以后,再构图时你已经移动了相机,而对焦亦已经不同。当然最先进的多点对焦相机闪可以解决此问题。

正确的对焦方法是先在镜头上设定大约的放大率,接近主题,构图,再对焦。

紧记的是:先粗略对焦,再构图,再精确对焦。因为若你用自动对焦或对焦指示或裂像对焦而将主题放在画面中央先对焦,当你移动相机时,对焦位已经不同。即使你能保持相机/镜头与主题的距离(极难做到),由于三角关系,在非中央的主题的在中央的主题对焦点仍是不同的! 由于拍摄微距景物手震的影响比一般情况明显得多,除了上下左右的震动被"放大"了外,亦会影响前后对焦;但另一方面由于要得到大景深而要收细光圈;所以如是拍摄静物,脚架是最佳的固定相机方式。

如要拍摄昆虫等会动的东西,其难度相应较高。小心使用的话,脚架仍是可行。但若要使用手持,则需注意当时所用的快门,及拍多些菲林以增加成功机会。当然,高速菲林可以帮助提高快门速度。

在户外拍摄,即使用上脚架仍要注意风的问题。很多拍摄主题都很容易被风吹动,这时除了等以外亦可用对象挡风。从前有些影友会带备黑卡雨伞等以作此用途。

2、使用你能承担得起的最好的镜头

摄影说到底只不过是物体在胶片上成像而已,静态情况下,在光路上对成像起决定因素的就是镜头的素质。一只好的镜头可以在单位面积内表现更多的细节,边缘成像质量与中心相差很小,并且没有明显的色散。微距镜头是拍摄微距的最佳选择,各个品牌的微距镜头都毫无例外地拥有非常高的成像质量。如果对像场是否平直有特殊要求的话,微距镜头更是唯一的选择。

必须指出的是,对于成像来说,镜头无疑是重要的,论坛中很多朋友也热衷于讨论各种镜头的成像差异,但真正把手中镜头发挥出极至的并不在多数。比较不同镜头的素质、甚至要用某款镜头挑战其它,起码要把自己的镜头用好才是。做个简单的算术(也许过于简单了,用不着深究),假如镜头A的实际质量是5,B的实际质量是4,A的使用者发挥了70%的像质,而B的使用者更加细心,发挥了95%,最终的结果还是B取胜了。所以这种比较不能真正说明问题。打这个比方是想说明∶其实我们很多朋友手中的镜头已经足够好了,只是在技术上提高的余地还很大,花更大的耐心研究一下技术恐怕比更新器材更容易获得成功。

3、使用稳定的三脚架

微距摄影一般都需要比较慢的速度。以我们熟悉的阳光16法则为例,该法则适用于晴朗天气下无穷远合焦的情况。对于微距摄影来说,当镜头合焦在比较近的距离时,光线在镜头延伸筒内有一定的损失,所以这个法则要修正为“阳光11法则”。也就是说∶在晴朗的阳光下,在拍摄充分照明的近物时,对应于f11的光圈,速度应为1/ISO。对于100度的胶片来说,上述情况下,应该使用1/125的速度。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为了获得均匀、细致的照片,拍摄微距应该尽量避免强烈的阳光直射,拍摄的时间大多为清晨和傍晚,多云的天气是最佳选择。比较讲究的摄影师,如果必须在高角度的太阳光下进行拍摄,则有意使用柔光板、遮光伞等设备进行遮挡。何况很多情况下,为了获得更高的放大倍率及特殊效果,还会使用一些额外的微距附件,比如延伸筒、增距镜或者琥珀镜、偏振镜等等。这时实现正常曝光需要的速度就大大降低,根据我的经验,这个速度通常在1/30-4”之间。如果你偏爱使用低感光度的胶片,就要面临更大的挑战。不知道在座的有几位有信心以1/8”手持获得高质量的微距片子,反正我不行。所以,三脚架对于微距摄影来说绝对是必须的。在拍摄了一段时间的微距以后,我现在基本上是没有三脚架就不按快门的。

理论上讲,三脚架越重越好。对于拍摄微距来说,我们必须在重量和便携性上做一个妥协。所以你能抗得动的最重的三脚架是对于你来说最好的选择。如果三脚架本身的重量还不够稳固,在使用的时候还可以附加一些额外的重物,比如石块、摄影包等等。不过必须保证这些附件不能随便晃动,否则只能适得其反。顺便提一下,选择微距用的三脚架,除了重量以外,三脚架能否很方便地降低到地面高度是另一个重要的指标,因为很多情况下,主体的位置是贴近地面高度的。而且重心低的三脚架可以有效减少晃动。

使用三脚架时,尽量不要升高中柱,最好也不伸出最细的腿节,并且一定要确认所有的可活动部位都已完全锁死,任何松动的部位都会把振动放大。选择放置三脚架的位置时也应尽量选择坚固并有一定摩擦力的平面。大家可能都有体会,在家里光滑的瓷砖地面上,用手向下按压三脚架的云台,几乎所有三脚架都会有一定的滑动。如果在野外必须架在松软的土地上时,应该事先把各条腿都压实,尽量戳到底,有脚钉的最好使用脚钉。使用各种云台或者球头时,应该尽量保证相机、镜头的重心在三脚架的中心线上,这样机身上的振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三脚架吸收掉。

4、使用快门线和反光镜锁

按动快门的瞬间动作会使机身产生一定的位移。虽然通过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地减少其影响,但是很难根除,特别是三脚架不够稳定的时候更要小心。如果一定要手动触发快门的话,最好通过某种动作使身体与三脚架、相机形成一个整体。比如∶左手向下压住云台,肘部向内侧夹紧,右手抓紧机身手柄,食指匀速按动快门并且尽量保证用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反光镜升起时的振动过程大约会持续1/15秒,所以反光镜锁的适用范围大约在1/30-1/2秒之间。我个人拍摄微距的时候总是尽量使用MLU功能的,即使速度不在上述敏感范围内。对于长焦镜头来说(看到过有人说135mm以上),MLU功能是很有帮助的。

不知道有没有人曾经测试过电子快门线和机械快门线的区别,反正我比较偏向于使用电子线,因为总觉得机械动作会产生位移,不过没有足够的证据,也许只是心里安慰而已。

如果机身没有反光镜锁或者快门线功能,可以使用自拍。部分机身在自拍时有反光镜预升的功能,实际效果与反光镜锁相似。使用自拍时不要把自拍时间定得太短,保证相机振动完全停止下来以后快门才会开启,一般4——5秒应该足够了。

5、使用颗粒细腻的反转片

反转片几乎是职业自然摄影师的唯一选择,其色彩绚丽,质感细腻,拥有负片无法比拟的优势。第一次用反转片的朋友,总会“从凳子上掉下来”。

透过正在对近摄物体进行聚伙的镜头,你会发现:随着镜头离机身越来越远,调焦距离变得越来越近。许多变焦镜头具有近摄功能,它可发出常规范围伸长镜头。

微距镜头具有极地扩展聚焦范围的功能,因而被用于高清晰度的微距特写摄影。别的近摄技术包括在机身和镜头之间加用伸缩管或皮腔。微距摄影的照明,可能难度较大,因为照相机,镜头和三脚轲离被摄物太近,很可能在被摄体上投下不必要的阴影。这个问题可能通过在35毫米照相机上使用比50毫米标准镜头更长的100毫米以上的镜头得到部分解决。环形闪光灯能对近摄物体提供最易控制的照明方式。

微距摄影技巧

由于选用大光圈拍摄,蓝色的花同从背景中分离了出来。为了拍摄面,景深 浅,精确聚焦要严格。

在非常近的距离上拍摄时,即使被摄体极其地移动,也会造成十分模糊的影象,为了避免此处画面布局图上的花朵的'摇动,在的一边撑起了一块白色卡纸做的反光板,权当防风篱,同时用一条金属比使花茎变得稳固些。

为了拍摄小物体的特写,比如蝴蝶、昆虫、硬币或珠宝等等,你常常需要把照相机镜头安放在距被摄体特别近的位置。这有可能产生是因为照相机 和镜头靠得如此之近,以致于被摄体很难得到它所必需的充足的光线。一只100毫米的微距镜头可使照明变得简便些,因为它能使你在被摄体较远处的地方拍摄。

如果想在微距摄影中获得优良的成像质量,微距镜头是唯一的选择。微距镜头是专门为微距摄影而生的,在设计微距镜头的光学镜组时,是和常规镜头有所不同的。前面说过,常规镜头的拍摄距离都是按几十倍以上的焦距来考虑的。而微距镜头的拍摄距离则要近得多,最近拍摄距离仅有几倍焦距的的距离。更重要的是,还要校正近距离拍摄时的各种像差。尤其是球面像差和畸变,都要经过严格的校正,以保证翻拍平面物体如照片、图纸等时,能够真实地还原其原貌。各个厂家生产的35毫米相机的微距镜头,一般都有三种规格:50mm(含55、60mm);100mm(含90、105mm);180mm(含200mm),放大倍率都能达到1∶1。微距镜头的焦距越长,最近拍摄距离也就越远。因此,长焦距微距镜头更适合于拍摄昆虫,和其他不易接近的物体。上面谈到的微距镜头除了用于微距摄影外,都可以当作成像优良的常规镜头来使用。此外,佳能和美能达公司各有一款高放大倍率的微距专用镜头,这两种专用镜头只能用于微距摄影,放大倍率超过1∶1,胶片上的成像将大于原物。佳能MP-E65mm F2.8 1-5X Macro Photo,该镜头的放大倍率可达5∶1;而美能达AF Macro Zoom 3X-1X F1.7-2.8,该镜头最大放大倍率达到3∶1。120单反相机也有相应的微距镜头,如哈苏的配套镜头中,Zeiss Makro-Planna CF120和Zeiss Makro-Planna CF135就是两款微距镜头,后者加上近摄皮腔可以达到1∶1的放大倍率。

另外,各大相机厂家还有专门的微距闪光灯,供微距摄影专用。微距闪光灯闪光指数比较小,只适于近距离拍摄。专用闪光灯的自动功能,在微距闪光灯上也能实现。另外,微距闪光灯都是套在镜头的前端,可以营造无影的拍摄效果。佳能有微距环形闪光灯MR-14EX和微距双灯闪光灯MT-14EX;美能达有微距双灯闪光灯T-2400和微距环形闪光灯R-1200;尼康有微距环形闪光灯SB-29;哈苏也有一套微距双灯闪光灯。

还有一种近摄附件,这就是近摄接圈。近摄接圈是加装在镜头和机身之间,相当于延长了镜头的像距,从而获得较大的放大倍率。近摄接圈附件通常是由几个接圈组成的,几个接圈各自有不同的长度,比如12毫米、25毫米等等,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起来使用。

微距的拍摄技巧

作为摄影人时间越长,我们会发现自己对周围事物的微小细节会越来越感兴趣(这些微小的细节往往又不被大多数人所认知)了,进而我们就产生了强烈地将这些微小细节真实和清晰的拍摄下来的欲望。微小细节的拍摄就是微距摄影或显微摄影。

微距摄影,可以将一些看上去很平常的花草、静物和昆虫等都拍的娇艳欲滴、晶莹剔透和活灵活现起来,用“细微之处见真情”一词来形容丝毫不为过,是恰如其分!

一、心理准备

要抱定吃大苦,耐大劳的思想。微距摄影,可以说是“脱皮掉肉”的摄影活动,也可以说是“磨练心智”的摄影活动,还可以说是“大悲大喜”的摄影活动。之所以说“脱皮掉肉”,是因为你要在花草丛中斗酷暑,在暴风雪中战严寒;之所以说  “磨练心智”,是因为你要在于无声处听惊雷,在于无形中看精彩;之所以说“大悲大喜”,是因为你要承受更多的遗憾,要享受更多的惊喜。请朋友们慢慢体会!

二、器材准备

微距摄影绝不等同于其它摄影,你要准备相关的器材,这样你拍摄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1.熟知微距功能:现在的相机特别是数码相机一般都有微距拍摄功能,你一定要了解其操作方法和拍摄范围。了解拍摄范围很重要,若物体不在规定的范围,将无法准确对焦。如果你的相机不具备微距功能,那么你需要准备一片或几片近摄镜,这些近摄镜能起到放大作用,也可以达到微距的效果。

2.脚架和快门线:在进行微距拍摄时,镜头的放大率很大,轻微的振动都会影响图像的清晰,用脚架是必备的。有时使用脚架也无法保证绝对的稳定,因此还要使用快门线,这样可以将振动降到最低。

3.各种颜色纸板:在进行微距拍摄时,为了使主体更加突出,可以采用不同的纸板来代替杂乱的背景。你可以多准备几种颜色备用。

4..细铁丝和喷壶:在拍摄花卉时,我们可以让花卉摆一下美姿,也可以提前沐浴一下。让拍出的花卉更为阿娜多姿,靓丽动人。

5.其它备用物品:闪光灯、补光板、小刀和一些药品药物。特别注意两点:一是野外蚊虫较多,注意保护自己;二是尽量用自然光。

三、认知准备

微距摄影,就是要捕捉某一事物的某个细节或某个特点,这个细节或特点可以是色彩、形状、神情和行为等等。有了认知,我们才能够准确的把握所要拍摄的主题。要做到充分认知,唯一要做的就是仔细,仔细观察主题内在的事物联系规律。请不要急于按下快门!

四、耐心准备

野外拍摄昆虫,是很多微距摄影爱好者的首选。但是,昆虫易动很难拍到或拍好,这个时候你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指望一次或几次或十几次抓拍就能拍到和拍好昆虫,守株待兔是常用的办法,要的就是耐心。

五、光线运用

“画家是用颜料作画、摄影家是用光线作画”!谁说的不管他,但是很有道理。

1.顺光。也叫正面光,指光线的投射方向和拍摄方向相同的光线。在这样的光线下,被摄体受光均匀,景物没有阴影,色彩饱和,能表现丰富的色彩效果。但景物缺乏明暗反差,失了层次,少了立体感,最好不用。

2.逆光。也叫做背光,又称轮廓光,光线与拍摄方向相反,能勾勒出被摄物体的亮度轮廓。逆光下的景物层次分明,线条突出,画面生动,拍出的照片立体感和空间感强,最适合表现深色背景下的深色景物,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光线。可以用它来捕捉剪影,效果不错,我喜欢!

3.  侧光。是指光线投射方向与拍摄方向成大于0度小于90度角的光线。侧光下的物体,明暗反差好,具有立体感,色彩还原好,影纹层次丰富。其中45度的侧光为最佳,因为它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是一种最常用的光线。

4.顶光。是指光线来自被摄体的上方。顶光下,景物的水平面照度大于垂直面照度,缺乏中间层次,拍景物、人物显得没有生气,是一种不够理想的光线。但对于老人等特殊人物发黑的眼窝、突出的颧骨、刀刻的皱纹很有表现力。

5.底光。是指光线来自被摄体的下方,自然光线中是指早晨和黄昏刚升起或将落下的太阳光线。底光下拍出的景物十分生动,很有生气,而且这种光线色温低,暖红色调,具有特殊的'色彩效果,是一种较理想的光线。

6.散射光。也叫做假阴天光线,照度平均、光线柔和,光比小,色差小,在被摄体上没有明显的投影。这种光很适合表现恬静美好的生活、纯情的少女和天真的儿童。

特别提醒之一:我们要尽量多的使用自然光,补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补光使用闪光灯时,要特别注意控制闪光灯的输出强度,如果输出光量过大,会导致主体层次全无,毫无生气!

特别提醒之二:一定要注意曝光的准确,最好使用点测光(如果能够准备一个标准灰板备用最好不过)。如果相机本身没有点测功能,可以变化曝光组合多拍几次,直到满意为止。POCO好友BBOBBO告诉我:画家作画用加法,不断添加色彩;摄影家拍片用减法,只表现自己需要的部分!

六、拍摄方向

1.正面拍摄:正面拍摄有利于表现对象的正面特征,能把横向线条充分的展现在画面上。这种正面的拍摄容易显得庄严静穆,容易表现物体的对称结构。拍人像的时候,也可以看到人物完整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亲切感。但这样的构图运用不当会使作品显得呆板、缺少立体感和空间感。

2.背面拍摄:背面拍摄是相机在被摄体的正后方。这种方向拍摄,常常用于将主体与背景融为一体的拍摄。背景中的事物就是主体所关注的对象。背面拍摄不重视主题的表情,但是很注重用主题的姿态来表现内心,主要是形体语言的表达。

3.正侧面拍摄:指的是正左方或正右方拍摄。这种方向适用于表现主体突出的特色,有助于突出主题的正侧面轮廓和线条。

4.斜侧方向拍摄:指的是左前方和右前方以及左后方和右后方。这种方向拍摄的特点在于使主体的横向线条在画面上变为斜线,使物体产生明显的形体透视变化,同时可以扩大画面的容量,使画面生动活泼。

七、拍摄角度

1.平拍角度:就是照相机和被摄体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进行拍摄,被摄对象不容易变形。拍摄人物活动的场面,使人感到平等、亲切。拍摄自然景物的时,地平线的处理很重要,一般情况下,应该避免地平线平均分割画面的情况,因为这样做,远景和近景将压缩在中间一条线上,画面平淡、呆板。

2.仰拍角度:相机低于被摄体向上拍摄,有利于突出被摄体高大的气势,能够将树这样的向上生长的景物在画面上充分的展开。利用近地面的仰拍,能够用于夸张运动对象的腾空、跳跃等动作。仰拍脸部比较胖的人物时,尽量不要这样拍。

3.俯拍角度:相机高于被摄体向下拍摄,就好像登高望远一样,眼下由近至远的景物在画面上由下至上能充分平展开来,有利于表现地平面上的景物层次、数量、位置等等,能够给人一种辽阔、深远的感受。

八、突出主题

1.运用浅景深:在光线照度充分的前提下,尽可能开大镜头的光圈,以虚化所摄主体的背景,且焦外成像最好。我们可以选择“光圈优先”模式或者手动模式。本人使用佳能百微,经常选择最大光圈F2.8进行拍摄。消费级相机镜头和非专业135微距头成像质量本来就差点,在完全靠近被摄体时可以适当的收缩一两档光圈以保证成像水准和清晰画质。注意:拍摄风光片光圈要尽量小!

2.运用长焦段:尽可能使用镜头的最长焦距,如EF70至200mmF2.8LU就使用200mm焦段。这样做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长焦距对景物的远近有压缩效果、更可以模糊背景以突出主体。

3.运用最近距:相机镜头越靠近主体,主题清晰的范围就越窄(景深越浅),也就愈发突出。有个前提条件,相机镜头在靠主题最近时要保证能手动或者自动对焦,否则无论怎么对焦都没法对清晰。

4、运用大对比:明亮的主题体要用深色的背景来衬托,深色的物体要明亮的背景来陪衬。因此,在拍摄花草昆虫或者是其他物体的时候,需要“以深(背景)衬浅(色主体)”、“以浅(背景)托深(色主体)”。这是八字要决,切记!

5.运用远背景:如果你同时使用了上述四招,还不能有效地模糊背景,那么你就要考虑被摄主体与背景的距离是否太近了。因此,在拍摄现场允许的情况下,你可以将背景移动一下,让主题与背景距离更远一些,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背景模糊来突出主体。

九、拍摄昆虫时机

1.雨过天晴:POCO好友开心果告诉我,盛夏雨过天晴后是昆虫的活动高峰,而且这个时候由于翅膀沾有雨水的缘故,小昆虫的活动频率明显减慢,加上光线条件理想,实在是拍摄的最佳时机。

2.太阳初升POCO好友快意门告诉我,太阳初升,昆虫经过长夜后体温开始回升,一般都出来活动,这时是拍摄昆虫比较理想的时机,不仅露水减缓了它们的活动,而且斜射的阳光说是一种出彩的光线。但这时光线比较弱,民用数码相机难以有最佳表现。

3.预设陷阱:POCO好友智栋告诉我,昆虫都有一定的活动规律,可以采用“守株待兔”之法,预先对着陪衬体(如一朵花)做好对焦与测光,当猎物进入马上开火。

4.恋爱时节:昆虫交配时缠绵得很,常常是赶也赶不跑的,要拍下这浪漫的一刻可是一点都不难的。我曾拍过一对热恋的蝴蝶,我将它们拿起放在任何背景拍都可以!

十、拍摄昆虫技巧

高清晰是微距昆虫摄影成功的关键,主要是对焦问题。多数朋友在微距摄影中认为:相机的自动对焦几乎是不可信赖的。因此,我们要学会熟练地使用手动对焦,只有这样你才有更多机会拍好昆虫!对焦时,焦点一般要选择在昆虫的眼睛上。如果有机会,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机会,尽量多拍几张。

微距摄影技巧有哪些

“微距”意为在较近距离以大倍率进行的拍摄,人眼往往对近于15cm的物体就看不清了,而专业微距镜头的光学校正按近拍的需要进行设计。那么微距的摄影技巧有哪些呢?下面和我一起看看吧!

(一)、微距摄影的技巧要点

拍摄静物,脚架是最佳的固定相机方式。如要拍摄昆虫等会动的东西,其难度相应较高。小心使用的话,脚架仍是可行。

紧记的是:先粗略对焦,再构图,再精确对焦。若你用自动对焦或对焦指示或裂像对焦而将主题放在画面中央先对焦,当你移动相机时,对焦位已经不同。即使你能保持相机/镜头与主题的距离(极难做到),由于三角关系,在非中央的主题的在中央的主题对焦点仍是不同的(最好选择手动对焦)。因拍摄的对象只有一个一块钱大小,

由于拍摄微距景物手震的影响比一般情况明显得多,除了上下左右的震动被"放大"了外,亦会影响前后对焦;但另一方面由于要得到大景深而要收细光圈F11上以,小蝴蝶还还到一块钱的大小,所以对焦难,又不能太近,太近飞走了。

重点:对焦是关键,眼力是重点:学会正确的掌握焦平面-焦平面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坚持的一个原则:把你要表现的内容尽量放在一个平面内,拍摄时要做到心中有数,哪些东西在照片上是清楚的.,哪些不是。有景深预测功能的机身这时候就发挥用处了,通过正确的构图和恰当的焦平面就能拍出好的想要的东西。

(二)、使用你能承担得起的最好的镜头

微距摄影已经形成一个独特的门类。微距顾名思义,就是将很微小的东西拍出来。因为这些很微小的东西往往是我们人眼不太常见到的景象,所以很多微距照片让我们觉得很神奇。但是不是拍小东西都属于微距呢?其实不然。微距摄影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可以分为:近距摄影——放大率在1:2~1:1;超近距摄影—1:1~6:1。

先讲器材:微距镜头以定焦带微距为主:如100定微、180定微等等。如:佳能(Canon) 佳能单反镜头 中远摄定焦镜头 EF 180MM F/3.5L USM 微距-9500元左右

想拍微距的影友买微距镜头回来拍就是。我这里不主张又去买(当然钱不是问题的另论)我常常讲,用好自己手中的相机与镜头。我今天介绍手头上只有变焦的镜头但无微距功能的镜头如何拍出微距的照片,教你一招:(小花钱办大事):单反相机近摄环----近摄接圈自动电子对焦微距转接环

将转接环放至于你已有的无微距功能的镜头与相机之间去拍就成。就能达到拍微距的效果(根据放大的倍率不同的需要而加转接环的数量(加得越多倍率越大)

重点:真正把手中镜头发挥出极至的并不在多数。技术上提高的余地还应很大,应该花更大的耐心研究一下技术恐怕比更新器材更容易获得成功。

(三)、稳定是微距拍摄的关键

使用稳定的三脚架--微距摄影一般都需要比较慢的速度。以我们熟悉的阳光16法则为例,于f11的光圈,速度应为1/ISO。感光度100度计算,应该使用1/125的速度。通常在1/30-4”之间。三脚架就非常有必要了。

在户外拍摄,即使用上脚架仍要注意风的问题。很多拍摄主题都很容易被风吹动,这时除了等以外亦可用对象挡风。如带备黑卡雨伞等以作此用途。

重点:理论上讲,三脚架越重越好。尽量不要升高中柱,最好也不伸出最细的腿节,三脚架降低到地面最低高度是主体贴近地面高度的另一个重要的指标,重心低的三脚架可以有效减少晃动。并将所有的可活动部位都已完全锁死,任何松动的部位都会把振动放大。

微距拍摄的拍摄技巧

微距拍摄的拍摄技巧

摄影里面微距拍摄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拍摄模式,它真正可以体现出相机的清晰度和被拍摄事物最真实的一面。往往利用微距,我们可以把一些看上去平平凡凡的花花草草,乃至于各种生灵都拍的生动起来。下面我为大家讲述微距拍摄的拍摄技巧。

学会用眼睛当镜头

当我们那起相机准备摄影的时候,千万不要只是把取景器当作是观察事物的工具,要学会把自己的眼睛训练的有镜头的感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准确的把握住我们所要拍摄的东西。在进行微距拍摄之前,我们首先要学会的就是仔细、尽心的观察各种各样的事物,不要急于按下快门。所谓的微距,说白了久是离得很近的去捕捉画面,显然,捕捉到的画面一定是某一种物体的某一个细节。那么,只要我们觉得有可以用近镜头表现的部分就不要放弃。其实寻找这样的事物并不难,只要它身上的某一个部分具备某一种特点就没有问题。这个特点可以是形状、颜色、神情、状态等等,所以说不仅花花草草可以用微距来表现,万物都可以。

器材要求

1、相机或者镜头有微距功能。一般来讲,数码相机的镜头是不可以更换的,只有少数比较专业的数码相机可以。那么,对于不可以更换镜头的数码相机来讲就要求机身里面具备微距拍摄功能,一般用英文字母micro和小花的图形表示。对于可以更换镜头的数码相机来讲,一般要求所配的镜头本身具备微距拍摄的功能。

2、最好具备点侧光模式或者中央重点侧光。这是由于所要拍摄的对象的方位较小,需要准确的测光以便进行准确的曝光。

3、相机本身比较轻便或者配三脚架。由于在进行微距拍摄的时候最容易因为手动而使画面变虚,所以为了确保画面的清晰,最好选用轻便的数码相机或者稳当的三脚架。

4、焦距和放大倍率。焦距的选择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也是微距摄影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焦距的选择应该和放大倍率放在一起考虑:

花草、静物:50-100mm左右比较合适,放大倍率1/8到1/4就可以;

昆虫、小动物:100-200mm左右比较合适,放大倍率在1/4到1/2,1/1更好。

对于微距镜头来说,最重要的是实际工作距离的大小以及放大倍率。

5、光圈不一定要很大。不要认为光圈放大就会有很明显的景深。在微距拍摄中,本身就会产生很鲜明的景深效果,就不一定需要大光圈了。

拍摄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细节

1、 将变焦推到广角端在进行拍摄。 这是针对于不可以更换镜头的数码相机来说的。和传统相机必须用长焦端拍摄微距相反,数码相机拍摄微距需要将变焦调节到广角,然后选择微距的拍摄模式,靠近物体进行拍摄。只有这样才可以对较准确快捷。

2、 注意拍摄时的光线 。我们来主要说说光位的'用法:

(1) 逆光。也叫做背光,光线与拍摄方向相反,能勾勒出被摄物体的亮度轮廓,又称轮廓光。逆光下的景物层次分明,线条突出,画面生动,拍出的照片立体感和空间感强。因此,逆光最适合表现深色背景下的深色景物,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光线。我们常常用它来捕捉剪影,效果不错。

(2) 顺光。也叫做“正面光”,指光线的投射方向和拍摄方向相同的光线。在这样的光线下,被摄体受光均匀,景物没有阴影,色彩饱和,能表现丰富的色彩效果。但景物缺乏明暗反差,没有层次和立体感。我个人不是很喜欢用这样的光线,照片好像平铺直叙,不生动。

(3) 侧光。是指光线投射方向与拍摄方向成大于0度小于90度角的光线,侧光下的物体,明暗反差好,具有立体感,色彩还原好,影纹层次丰富,而其中又以45度的侧光为最佳,因为它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是一种最常用的光位。

(4) 顶光。是指光线来自被摄体的上方。顶光下,景物的水平面照度大于垂直面照度,缺乏中间层次,拍景物、人物显得没有生气,是一种不够理想的光线。但对于老头儿、老农妇等特殊人物发黑的眼窝、突出的颧骨、刀刻的皱纹很有表现力。

(5) 低光。是指从地平面刚升起或将落下的太阳光线,主要来自早晨和黄昏。低光下拍出的景物十分生动,很有生气,而且这种光线色温低,呈暖红色调,具有特殊的色彩效果,是一种较理想的光线。

(6) 散射光。也叫做假阴天光线,照度平均、光线柔和,光比小,色差小,在被摄体上没有明显的投影。这种光宜表现恬静美好的生活、纯情的少女和天真的儿童。

3、 注意拍摄角度。 首先,摄影方向是指照相机与被摄对象在照相机水平面上的相对位置,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前、后、左、右或者正面、背面、侧面。当我们要开始拍照的时候,总是首先选择摄影点,也就是选择摄影方向。确定了方向之后再确定摄影的角度。摄影方向发生了变化,画面的形象特点和意境也都会随之改变。

斜侧方向拍摄

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左前方、右前方以及左后方、右后方。这种方向拍摄的特点在于使被摄体的横向线条在画面上变为斜线,使物体产生明显的形体透视变化,同时可以扩大画面的容量,使画面生动活泼

正面拍摄:

正前方拍摄有利于表现对象的正面特征,能把横向线条充分的展现在画面上。这种正面的拍摄容易显得庄严、静穆的气氛以及物体的对称结构。拍人像的时候,也可以看到人物完整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亲切感。正面拍摄,由于被摄对象的横向线条容易与取景框的水平边框平行,同时如果主体画面面积很大,则容易被主体横线封锁,使我们的视线没有办法纵深伸展。这样的构图会显得呆板、缺少立体感和空间感。

背面拍摄:

背面拍摄是相机在被摄体的正后方。这种方向拍摄常常用于主体人物的画面,可以将主体人物和背景融为一体。背景中的事物就是主体人物所关注的对象。背面拍摄不重视人物的表情,但是很注重人物的姿态来表现内心,主要是形象语言。

正侧面拍摄

这指的是正左方或者正右方。这种方向适用于表现人物或主体有独特地方的时候。一是有助于突出人物的正侧面轮廓和线条。在拍摄主体人物之间感情交流的时候,可以将两个人的举动和神情生动的表现出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