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中印关系中主要的问题是()问题(中印关系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本文目录一览:

从宏观层面看中印关系面临哪些挑战?

一、高层互动与机制化沟通热络频繁

中印两国高层互动和机制化沟通是双边关系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双方互信不足的情况下,高层会晤和工作层面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中印两国领导人通过高层会晤,建立了工作友谊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也为整体氛围的稳定和改善提供了可能。同时,高层会晤中所达成的沟通共识,也有助于建立新的工作层面沟通机制,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化解分歧。

二、第三方因素对中印关系冲击加大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在南亚奉行印巴平衡政策,印度也逐渐改善了同美国的关系。在中印敏感问题上,双方都注重奉行相对平衡的政策,警惕第三方因素介入。但由于中印之间尚存未解决的领土边界问题,两国同时崛起所引发的区域竞争态势也日益凸显,这就为第三方“涉入”提供了更大空间。2016 年以来,印度的做法趋向于逐步打破平衡原则,而中巴关系发展也被印度视为中国正在逐步改变印巴平衡政策。

(一)美日等国“涉入”中印领土争议问题

(二)“巴基斯坦因素”的冲击

三、印度对华外交的“实用主义”和强硬色彩日趋明显

莫迪政府在国内居于强势地位,加之外部发展环境良好,因而在对华外交中显得更为自信。在涉及中国重大利益关切的问题上,印度敢于发声,突出表现在对南海问题的态度上。而在中印分歧的具体议题上,尤其在2016 年申请加入 NSG 问题上,印度对华采取施压方式,展现出对华政策趋于强硬的态势。

(一)以“实用主义”态度对待南海问题

(二)以强硬态度处理加入NSG问题

四、中印关系面临的挑战

当前中印关系的发展积极面与消极面共存。两国领导层的积极引领和工作层的政策沟通为两国关系稳定提供了基础,第三方因素的涉入和印度对华政策的变化则侵蚀中印关系稳定发展的基础。印度对华外交政策的新趋势深原因固然是两国战略互信较低,而直接原因则是莫迪政府在大国外交上打破“平衡政策”,与美日进一步走近,尤其是印美防务关系迅猛发展,为其提供了对华“强硬”的基础。与此同时,两国在外交政策上仍需进一步磨合,以使双方最终达到各自合理的期望值。

如何推动中印关系要防止?

避免在印度洋地区的对抗是中印关系发展的第四轴。海洋安全可能是中印竞争的核心问题之一。如果双方能够就避免在印度洋地区形成对抗达成共识,将有利于中印两国共同发展,防止浪费有限的资源。 边界争端仍是中印关系面临的主要挑战,这是中印关系发展的第五轴,也可能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很多学者在发表的文章中提到了强权政治引发的悲剧。令人欣慰的是,在加勒万河谷冲突发生后,中印双方仍坚持军事对话,继续发展双边贸易。当下,缓解边境紧张局势的唯一出路是中印重建军事互信。从长远来看,两国需要超越传统思维,为解决包括划定实际控制线等棘手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作为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两个大国,如果中印能够推进上述“五轴联动”,将有望实现稳定的双边关系。

中印关系问题?

大国关系是当今世界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对外政策中,大国关系同样被放在关键性的位置上。以“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和“发展中国家关系”对中国的对外关系进行简约表述,反映出中国对世界格局的基本判断,是把握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的关键所在。

在论述大国关系时,中国学术界一般有两个维度,即中国与大国的关系,以及大国与大国的关系。而在大国名单中,通常只有两类,其一是超级大国美国以及冷战期间的苏联,其二是德、英、法、日等经济强国。

20世纪后期,中国、印度、巴西等国的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许多国际战略研究者认为,尽管这三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完全同步,但是其对世界格局产生的现实影响以及潜在影响将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将这几个国家的发展称为“崛起”,中、印、巴也由此而成为“新兴的大国”。

20年前,当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国引起世人注目时,美国的印度问题专家科亨在其著作中指出人们对印度的看法还存在分歧:“世界对印度的看法分为两类。第一类分析家认为印度会是(或已是)一个‘大国’,……另一类分析家的看法则完全不同。”[1]然而到21世纪初,对印度发展持怀疑态度的人已经大大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不仅把印度看作是IT产业的佼佼者,而且从整体上将其列入新兴大国的行列。科亨以“印度正在崛起”为名撰文指出,“印度看来已经准备好在世界领导性国家(theworld's leadingnations)中占有一席之地。”“印度需要像一个大国(major power)那样行事,美国也需要认识印度已经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2]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U.S. 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在2005年1月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美国在全球经济霸主(global economic supremacy)位置上的竞争者。”不仅如此,中国与印度还抱有“在多极化世界秩序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雄心”[3]。中国学者马加力则指出:“从目前情况看,印度的崛起是个不争的事实,至少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4]此外,日本、法国、德国以及许多东南亚国家的学者和政治家也对印度的快速发展予以充分的肯定。有趣的是,印度学者也几乎在同一时期开始对中国的发展持正面的评价,并认为印度可以从中国发展的实践中得到许多启示。

显然,随着中国与印度这两个国家进入大国的行列,两国间的关系也必然会相应发生变化,成为大国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一般意义上的大国关系相比,中印两国关系具有许多一致的特点:

首先,中印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综合实力,两国交往带有巨人对话的特点。按通行的观点,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印两国现在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但都具有国土广阔、资源总量巨大、人口众多等优势,近年来又一直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国家,就以最能反映国家总体国力的几项指标为例:国土面积,中国列世界第三,印度第七;人口,中国列世界第一,印度第二;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国列世界第六,印度列第十一;军事力量,中印两国在常规武器数量、技术装备以及军队规模等方面居亚洲前列,而且都拥有核武器;国际影响力,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印度则在积极争取成为常任理事国;中印还在某些科技领域领先的同时不断提高整体水平,力争迈进科技大国的行列。这一切表明,中印已经在迅速改变长期以来的“大而弱”形象。

其次,两国都将对方看作与本国战略利益关系重大的国家,从而将其放置在大国的位置上。1998年,时任印度国务部长的昆瓦·辛格就认为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并不是一个领土边界的问题,与处理印度的外交政策紧密相关。在印度主要政党的执政纲领中,也将与中国的关系放在突出的位置上[5]。这与中国对印度的态度完全相同,中国政府首脑在许多场合都高度评价对印关系的重要性,在2003年和2005年两国政府首脑互访时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也都把这种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合作的高度。

再次,中印关系的影响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双边关系影响,对周边地区乃至世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有美国学者撰文指出:“部分观察家相信,中国和印度能够成为合作伙伴以抗衡美国的霸权。”[6]日本学者则认为随着中印两国在2050年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日本将难以避免出现“小国化”的趋势,因此“现在日本应该改变只追随美国的思路,建立包括亚洲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共存关系”[7]。在更多研究者的观点中都透露出一种强烈的信息,即人们愈来愈多地关注中印这两个新兴国家关系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中国与印度边界问题是怎么回事?

中印边界问题,指中国与印度的边界争端问题。

中印有争议的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由于锡金段不存在争议,故不含锡金段) 。西段长600公里,中段长450公里,东段长650公里。1962年10月,尼赫鲁向印度军队下达了“将中国军队赶出去”的命令,中印边界战争全面爆发。

几十年来,虽然中印政府一直在寻找公平、合理解决边界争端的方式方法,但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是为推动中印边界问题解决而专门成立的高级别会谈机制,自2003年成立以来已先后举行过十七轮。

正是在这一会谈机制的作用下,中印双方于2005年达成了“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迈出了解决边界问题的第一步。2018年11月,应中印边界问题中方代表、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邀请,印方特别代表、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将于来华举行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二十一次会晤。

扩展资料:

中印边界问题的由来:

中印自古相邻,习惯边界是喜马拉雅山南麓,基本没有争议。但自从英国占领印度后,英印政府试图将西藏从中国领土中分裂出去,为后来的中印争端留下隐患。

1914年,由英国政府代表亨利·麦克马洪与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新德里以秘密换文的方式制定了“线”,即著名的“麦克马洪线”。1947年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后,尼赫鲁便开始实施他的“大印度联邦”狂想,并在西藏问题上做了不少手脚。

1947年3月,当时的印度临时政府曾怂恿尼赫鲁在会场上悬挂的巨幅亚洲地图竟将西藏置于中国的版图之外,后经国民政府代表郑彦的强烈抗议,尼赫鲁才给予更正。1947年5月,印度临时政府还向西藏葛厦提出“继承并保持英国在西藏的特权和利益”备忘录。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施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于是,在“团结一切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口号中暂时搁置问题。但印度总理尼赫鲁却对中国的这一外交策略不买帐,沉醉于“大印度联邦”的战略构想。

1951年2月2日,印度军队乘中国在朝鲜激战无暇西顾,派兵占领了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达旺地区。此后,中国政府经过多方交涉表明态度,印方明目张胆的军事活动才有所收敛。然而印度政府不仅不肯退出占领的中国土地,反而加紧了蚕食的进程。

1954年10月,尼赫鲁访华回归,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竟立即出现在印度官方地图上,以此迫使中国接受这一事实。印度政府还支持西藏反动农奴主叛乱,公开否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尼赫鲁甚至指责中国“没有遵守西藏同中国关于自治区的协议和对印度提出的保证。”

西藏叛乱的失败,使尼赫鲁划西藏为印度战略缓冲区的妄想成为泡影,但“大印度联邦”构想仍然使他不能平静。他公然向中国政府提出,把有争议的12.5万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划归印度,中印关系随即恶化。尼赫鲁完全阻绝了中国政府防止边界冲突的各项建议,继续侵占中国领土。

1962年10月,尼赫鲁向印度军队下达了“将中国军队赶出去”的命令,中印边界战争全面爆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印边界问题

中印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现在主要矛盾就是1962年爆发的中印边境战争,这一事件一直影响到现在的中印关系,最核心的基点就是藏南归属问题,这一问题是英国长期对印度殖民遗留下的。藏南原本是我国的,但由于英国在印度期间长期对藏南和西藏进行骚扰侵袭,所以英军撤走后这一带就出现了中印边境上争议。藏南不同于西藏,藏南的温度比较温和能生长许多热带动植物,自然资源丰富;而且又是我国西藏的门户,如果控制了藏南那么换句话说就是掌握了进入西藏的大门,所以战略意义十分重要!这也就成了印度与中国争夺的原因。62年中印战争的起因印度先下达了开战命令(及印度士兵遇到中国士兵后可自由射击),在印度军的紧逼下解放军被迫展开反击,因为高原反应等特殊原因解放军采用了速战速决的战略,历时几个月就击败印军还全歼当年八国联军中代表英国的“捷克连队”,在战胜后因为当时的补给和国情等众多因素,我国选择了撤军,一方面不想与印度的关系僵化,还有自身的补给供应还有国情(60年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了中国发展);另一方面我国还是想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来解决边境问题。如今印度在不通知中国的情况下又悄悄的对藏南驻军,并在当地实行同化政策而且还使大量印度人移民与此,进一步的把事态升级。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在藏南问题上印度始终没有顾及中国的感受也不尊重中国国家的核心利益,所以事端是印度先挑起的。 目前看主要是边境问题引发的矛盾,未来可能是为了争夺水源,不过这就有点远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