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简史)

本文目录一览: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是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这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战争,参加国家多达30多个。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2、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简称WWI或WW1,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简称“一战”,是在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3、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于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塞尔维亚王国、比利时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和希腊王国等则属于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4、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是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结果英国、法国为首的协约国获胜,下面一起来看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是在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2、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于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塞尔维亚王国、比利时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和希腊王国等则属于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以上的就是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是什么的内容介绍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

日期: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位置: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

结果:协约国获胜印度洋、中东

死亡(约数):10,000,000人

将士:900万

平民:700万

合计:1669万

发起国家:同盟国、协约国

主要参战国:

协约国

·塞尔维亚王国

·俄罗斯帝国

·法国

·比利时

·大英帝国与其殖民地

·日本

·意大利王国(1915年5月,意大利退出三国同盟,加入协约国)

·罗马尼亚

·希腊

·美国

·中国等

同盟国

·德意志帝国

·奥匈帝国

·奥斯曼帝国

·保加利亚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Central Powers)和协约国(Allied Powers)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是同盟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比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编辑本段]战争的背景

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国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俄国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就那样被罢后,可是后来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就又实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于是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双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沙皇俄国得到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军备的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1900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安全,在1905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1907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又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而在陆军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国常备军由42万扩充至87万,法国则由50万扩充至80万,俄罗斯也准备由80万增加到230万,可是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140万,是全欧之冠,不过其质素却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的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27万扩涨至80万,意大利由20万扩大至35万,而奥意两国的陆军质素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相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3万4千人扩张至16万。

争夺摩洛哥

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的摩洛哥危机 。1906年1月16日,欧洲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认摩洛哥能够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其中由法国来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就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给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的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的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强硬。德国只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给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1912年3月,法、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成为法国的保护国。

因此也使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还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更加的大。

欧洲火药库——巴尔干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帝国和俄国的冲突又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深厚的导火线。

波斯尼亚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奥匈帝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派兵吞并了原由其托管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因有较多塞尔维亚人)的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奥情绪。因为塞尔维亚作为斯拉夫国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罗斯拥有),极度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但奥匈帝国的出兵令其希望毁灭,因而反对此行动。

第一次的巴尔干战争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与黑山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奥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奥斯曼土耳其大败,1913年5月3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马其顿;塞尔维亚因为得不到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满,因此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第二次的巴尔干战争

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大败,8月10日与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尔达尔•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皮林•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马其顿划归希腊。这引来了奥匈帝国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国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帝国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萨拉热窝事件

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波斯尼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可熄灭的导火线。普林西普的行动是热爱民族的一种伟大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战事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比利时对德国宣战;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塞尔维亚对德国宣战,意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编辑本段]战争的过程

【西面战线】

施里芬计划

在战争爆发之前几年,德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战速决为主要特征的施里芬计划:先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集中优势兵力在六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沙俄。与此相对应,法国也制订了以两个集团军齐头并进,一举收复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17号计划。但战事的发展却出乎这些军事家意料,使得这两个计划皆不可行。

德军进攻

1914年8月2日,德军出兵中立国卢森堡,以取得卢森堡的铁路网。8月3日,德军对比利时不宣而战。至8月9日,德军成功攻占比利时全境,并在驱逐在比利时境内的法军回法国境内。8月21日,德军分兵五路攻向法国北部,法军失守,被迫后撤。9月3日,德军已进逼巴黎,法国政府被迫撤退至波尔多。9月5日—9月12日,德军与英法联军在巴黎近郊马恩河至凡尔登一线爆发马恩河战役,结果两败俱伤,德军只得转入战略防御,固守安纳河一线,战斗开变演变为阵地战。接着,双方爆发了奔向海边的运动战,结果英法联军被大败。德军成功夺取法国东北部的广阔领土,但始终不能截断英法两国的运输线。随后双方再爆发佛兰德会战,但双方均无重大成果,结果战事进入胶着对峙状态。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简介?

1914—1918年帝国主义各国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国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先后加人同盟国。而日本、意大利、罗马尼亚、希腊、美国、中国则加入协约国。战争规模不断扩大,超出了欧洲。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首先退出战争。11月初,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帝制被推翻,11日投降。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战争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也促进了各国的革命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是在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给全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的灾难,同时也带来了科技上的一大进步,使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军事等许多方面大大加强,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快了人权实现的步伐。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简介

日期:1914年6月—1918年11月

位置: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中东

结果:协约国获胜

死亡(约数):10,000,000人

将士:900万

平民:700万

合计:1669万

发起国家:同盟国、协约国

主要参战国:

协约国

·塞尔维亚王国

·俄罗斯帝国

·法国

·比利时

·大英帝国与其殖民地

·日本

·黑山

·意大利王国(1915年5月,意大利退出三国同盟,加入协约国)

·罗马尼亚

·希腊

·美国(之前中立,后来才加入,从这场获得了丰富发展资本)

·中国等

同盟国

·德意志帝国

·奥匈帝国

·奥斯曼帝国

·保加利亚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Triple Alliance)和协约国(Triple Entente)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是同盟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比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1914---1918

20世纪初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经过长期积累,为重新瓜分殖民地,最终爆发了德、奥同盟国集团同英、法、俄协约国集团之间的大规模战争,战火从欧洲蔓延至亚非,33个国家先后卷入。成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

巴尔干战争后巴尔干民族主义高涨,奥地利准备入侵塞尔维亚,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王储在萨拉热窝被刺,7月28日,奥地利对塞宣战。8月欧洲各大国先后卷入战争,一战在东、南、西三条战线上全面爆发。

1914年8月,德国在西线发动进攻,首先占领了比利时、卢森堡,在阿登一线对法国发动进攻,很快突破了法国边境防线,法军迅速动员预备队,通过铁路和汽车投入战场,9月初双方进行马恩河战役,因俄国在东线发动进攻,德军只得抽调部分兵力赶往东线,英法联军阻止了德军速战速决的打算。英法联军转入反攻,德军利用机枪、铁丝网构筑了野战攻势,英法联军正面进攻无法取得进展,便包抄德军侧翼,德军也反过来包抄联军新产生的侧翼,双方不断相互包抄将防线延申到海岸。10月德军发动攻势投入上百万兵力进行正面强攻,联军则不断在纵深构筑防线,德军始终无法取得决定性的突破,双方不断加强工事逐渐形成一条稳定的战线。在东线德奥和俄在广阔的区域激战,双方投入的兵力有限,没有形成西线的胶着态势,1914年8月俄军分两路进攻东普鲁士和波兰的加里西亚,德国陷入两线作战,9月北线俄军被德军击溃,而在南线奥军被击败。11月德军协助奥军阻止了俄军的进攻。1914年战争爆发后日本就急不可待的对占领青岛的德军发动进攻,随后又占领了同盟国属的太平洋岛屿,1914年10月,土耳其参战,袭击了俄黑海舰队和港口,10月底土、俄在高加索展开激战,至1915年土军被击退。同时英军在阿拉伯人配合下在夺取了叙利亚的土耳其领地。

1914年8月,英国与德国舰队开始在北海交战,1915年2月,德国开始进行无限制潜艇战,但迫于美国的压力很快又停止了袭击中立国船只。

1915年同盟国采用西守东功的方针,年初德军在西线转入防御,4月英法联军反攻,德军中使用了毒气弹,随后双方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同时配发防毒面具,化学武器就没有发挥多大作用。9月联军再次发动攻势,仍没有取得进展,双方恢复对峙。在东线,同盟国和俄国都计划新的攻势,2月,德奥抢先发动进攻,3月俄军也发动进攻,形成犬牙交错的战线。夏季德军抽调西线主力发动全面进攻,俄军损失170万人,退至本土防御。在南线,1914年奥军被塞尔维亚击败,1915年10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一方对塞尔维亚宣战,塞军在两线夹击下很快失利,11月塞尔维亚被占领。同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奥匈帝国宣战,随后对奥发动多次进攻,全部被奥军击败。

1916年,德军再次把重点转移到西线,2月21日德军集中优势兵力发起凡尔登,起初法军准备不足,德军取得了一定进展,很快援军赶到,战局又重现了1914年的景象,至9月2日,法军击退了德军的进攻。为配合凡尔登防御,6月24日,英法联军发动索姆河战役,英法联军和德军都使用飞机进行支援,并进行了大规模空战,9月15日英军首次投入坦克参战,至11月战役结束英法联军和以往一样损失惨重而毫无进展。1917年初协约国再次发动全线进攻,在6月的康布雷战役中,英军集中使用坦克在飞机的配合下发动突袭,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很快又被德军击退。1916年3月,俄军在东线重新发动了攻势,南路俄军取得了一些进展,1917年3月,俄国工人和士兵爆发起义,推翻沙皇,7月,俄军继续向奥军进攻,9月德奥援军赶到,发动里加战役,击溃俄军。11月7日,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工人士兵发动十月革命,推翻临时征服,建立苏维埃政权。12月,苏俄退出帝国主义战争。1916年8月罗马尼亚对奥宣战,12月被同盟国占领,1917年6月希腊对同盟国宣战。

1916年德国海军努力突破英舰队的封锁,5月31日,双方海军主力爆发了日德兰海战,双方损失惨重,都没有消灭对方主力,但德国舰队从此退守港口丧失海面的制海权。1917年,德国恢复无限制潜艇战,但很快招致美国参战。

1917年4月,美国参战,很快组织远征军投入欧洲战场,美国参战后原本中立的拉美国家纷纷对同盟国宣战,同年8月中国对德奥宣战,并派遣近20万劳工到欧洲修筑工事。

1918年德国战争力量已近枯竭,为尽快结束战争3月起又进行了大规模进攻。3月21日起对英法联军连续发动进攻,至5月30日进至巴黎仅60公里处,随后美军加入作战,德军有经验的部队再次耗尽,7月协约国转入反攻。7月18日法军在坦克和炮兵弹幕的掩护下发动反击,空军夺取了制空权,8~9月英军和美军在大量坦克和飞机的支援下连续发动亚眠战役和圣米耶尔战役,德军濒于崩溃。9月26日,西线协约国发动总攻,10月20日,德军全线溃退。同年9月协约国在巴尔干开始反攻。9月24日战败的保加利亚军发生起义,29日保加利亚投降。同年6月奥军对意大利发动了最后的攻势,很快被意军击退,10月意军发动反攻,30日奥军防线崩溃,11月3日,奥匈帝国停战,并很快解体。同一天德国基尔水兵爆发起义,11月9日,德皇威廉二世退位,当天成立了社会主义共和国政权。爆发革命,后德国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集团为保住统治地位迅速向协约国求和,11月11日,双方签署了条件苛刻的停战协定,德国交出所用殖民地和重武器。1919年1月28日,巴黎和会召开,经过长时间争吵,6月28日签定「凡尔塞和约」。德国被禁止重新武装,领土被支解,并承担巨额赔款。

战后德国不满「凡尔塞和约」的束缚,为新的世界大战策源地形成积累了条件。这场战争削弱了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美国成为一流大国。日本、意大利等新兴帝国主义国家也从德、奥的崩溃中捞足了好处。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成立社会主义国家后,共产主义运动和殖民地解放运动蓬勃兴起。一战前世界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空前发展,人类战争从平面发展到包括空中和水下的立体战争,战争样式彻底改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