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君子不立危墙之侧)

本文目录一览: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是什么意思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解释

1、“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讲得是做人的道理和方法,意思是君子要远离危险的地方。这包括两方面:一是防患于未然,预先觉察潜在的危险,并采取防范措施;二是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要及时离开。

2、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句话,出自是《孟子尽心》,全文是:“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审时度势,不做违反规律、违反道义的事情。这里的危墙,我们可以看成是一个比喻或一个象征,象征着一种趋势和潜在的发展规律,或者是一种社会规范。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意思是什么?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讲得是做人的道理和方法,意思是君子要远离危险的地方。这包括两方面:一是防患于未然,预先觉察潜在的危险,并采取防范措施;二是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要及时离开。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句话,出自是《孟子尽心》,全文是:“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一词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历代儒客文人将以君子之道自勉作为行为规范。《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个有见识的君子,是不会呆在一面危险的摇摇欲坠的墙下面的。

出自:《孟子·尽心上》出自《孟子》,讲述了儒家思想,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原文: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译文:

孟子说:“没有一样不是天命(决定),顺从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运;因此懂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运。”

扩展资料: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讲得是做人的道理和方法。这包括两方面:一是防患于未然,预先觉察潜在的危险,并采取防范措施;二是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要及时离开。

事实上,孟子对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有更加深刻的哲学思考,他把这句话上升到人的命运以及人如何对待自己的命运的高度。孟子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把人类的命运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正命,一个非正命。正命就是按照道义的原则,去探索人生的道路实现人生的理想。

即使失败,那也是正命,因为我们已经努力了,可以无怨无悔了。非正命就是明知道这件事不对,明知道你做的事情违反了法律和道德规范,最后被法律制裁弄死,违反了自然的发展规律。

最后失败而徒劳无功,就像是你明知道这堵墙马上就要倒塌,你还非要站在危墙下面,最后死于非命一样。所以,面对命运的安排,君子是行正道得正命,小人是行歪道而行非命。

历史故事:

孔子的弟子子路要去卫国做大司马,孔子不赞成子路去,就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入,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路说他有信心治理好卫国。孔子就说:“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

君子是智力上、经济上、道德水准上、社会地位上的都高人一等的高端人口,是鲁迅笔下穿皮袍坐洋车的那些人。

由于是精英,若是万一不慎有什么损伤,对自己、对家庭、乃至于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于是乎要特别小心规避可能的风险。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是什么意思?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是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和方法。直译就是:如果你是君子(也可以成为聪明人),不要明明知道这墙有危险,你还要站在下面。这包括两方面:一是防患于未然,预先觉察潜在的危险,并采取防范措施;二是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要及时离开。“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出自于《孟子·尽心》。作者是孔子。

孔子的弟子子路要去卫国做大司马,可是卫国国君无力,太子无德,国内权利交错。孔子不赞成子路去,就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入,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子路说他有信心治理好卫国。孔子便说:“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是什么意思

孔子曾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意思是说,在明显的危险面前,君子应该主动回避,恃勇迎险而上,是匹夫的盲动或者是小人的欺世盗名的赌博行为。这是教育人不要逞强斗狠而让自己陷于危险之中的一句话。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是什么意思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讲得是做人的道理和方法,意思是君子要远离危险的地方。这包括两方面:一是防患于未然,预先觉察潜在的危险,并采取防范措施;二是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要及时离开。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句话,出自是《孟子尽心》,全文是:“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审时度势,不做违反规律、违反道义的事情。这里的危墙,我们可以看成是一个比喻或一个象征,象征着一种趋势和潜在的发展规律,或者是一种社会规范。

所以说一个君子应该学会明辨是非审时度势,顺应自然顺应法则,就像是孔子说的,君子是乱邦不入,这个国家很乱,去了可能会一事无成,也可能会一命呜呼,既然知道危险,你还要去,那就是和自己的前途和生命开玩笑,这不是君子的明智之举。

扩展资料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是古人根据长期积累的社会经验和人生思考得出的警示,言简意赅[gāi],是中国古代哲理的特点,它至今依然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如不闯红灯,不横穿马路,不站在泥头车下面,不在无人看管的水域游泳,不危险驾驶,不在疫情期间聚集,不贪图小便宜上当受骗,不吸毒等等;

2、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知识和能力水平,使自己有能力辨别是非,明白真理真相,不让自己的学习、工作和人生走上歧途,要经常反省自己,及时纠正错误和不好的趋势;

不过,这句话也有它的局限性。在古代,社会法律法治不健全,个人需要更多地去寻求保护自己,有“明哲保身”的意思。

但在近现代,很多中国人,包括革命先烈,导弹专家,以及最近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护和工作人员,他(她)们为了国家,民族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勇敢地站出来,不顾个人安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这种英雄气概,是这句古代哲理没能够体现的。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