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目标?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中,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同时又与各项建设密切相关,融入各项建设之中的一项重要事业。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建设又要依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状况和水平。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关系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达到一定层次的产物。

生态文明表现为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关系。生态文明的理念与实践,要求人们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人类生存既要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要把生态环境作为生命系统来守护,因为生态系统有自己的存在和演化规律。在一定的适合条件下可以产生和延续,在一定的不适合条件下也可以衰败甚至死亡;要把生态环境作为人类家园来爱惜,因为地球生态系统是目前宇宙唯一发现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及人类的唯一栖身之地。

要把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空间来建设,因为从根本上说人类的持续发展、进步趋势、美好憧憬都要依赖于生态环境提供的可能,而这种可能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状况。

再次,从历史上看,文明的发展与生态状况密切相关,文明的转型往往同时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型。狩猎文明依赖对动物的捕杀,这种文明是以动物种群的减少、生物链的改变为代价的。当狩猎经济不足以供养增长的人口时,这种文明就走向了衰落。

农业文明依赖土地的开垦,这种文明是以植被破坏、土壤沙化、水土流失为代价的。当农业经济创造财富的增长率变缓降低时,这种文明就被新的财富创造模式所替代。工业文明依赖矿藏的开发,这种文明是以污染加剧、气候变暖、物种锐减为代价的。

当依靠掠夺自然、破坏生态的生产方式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根基时,生态文明的潮流就顺势而出,呼唤和推进着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型,建设生态文明成为鲜明时代精神和人类共同行动。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用50年左右的时间,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对现有天然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综合治理力度,完成一批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工程,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

力争到下个世纪中叶,使全国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适宜绿化的土地植树种草,“三化”草地基本得到恢复,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中华大地山川秀美。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开展生态城市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大部署,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为浙江当代人民乃至子孙后代谋福祉的战略举措。

全国上下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走生态之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注重建设生态文化,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中国,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动员全国上下共同奋斗,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全世界生态文明示范区。“十二五”时期的目标是:——生态经济加快发展。

国家下达的“十二五”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指标,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产业结构加快形成,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清洁生产普遍实行,生态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生态环境质量保持领先。

国家下达的“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大气环境、水环境持续改善,土壤环境得到治理,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平原绿化面积稳步提高,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乡环境不断优化,宜居水平不断提高。——生态文化日益繁荣。生态文化研究和生态文明教育不断加强,绿色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撑更加有力。

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机制、生态补偿机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制度得到全面有效实施。

搞好生态环境建设要抓好三个结合:

一是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生态修复和小流域综合治理都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大举措,在水土流失重点区,除了实施综合治理外,在地广人稀、降水条件适宜、水土流失轻微的地区,应实施以封育保护为主的生态自我修复工程。通过综合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加快水土流失防治的步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是梯田建设与径流控制相结合。梯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除发展小型水利工程外,要充分发挥径流调控体系的作用,科学的修建水窖、涝池、蓄水池、古坊、塘坝等水土保持工程。就近拦蓄利用降水产生的径流,为梯田林果等提供生态用水,通过梯田工程与径流利用工程有机结合,实现基本农田的集约化经营。

三是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依据自然规律,实行山坡沟水路田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优先建设坡面径流聚集工程,鱼鳞坑整地以及沟道拦蓄工程,为林草提供生长环境,达到以工程保生物,以生物护工程,通过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现退耕还林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建设美丽中国提出几点行动的意见?

建设美丽中国,要有如下几点行动:

1,增强自己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要认识到保护环境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

2,落实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用水,节约资源,不乱扔废弃物。

3,要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总之,建设美丽中国,我们每个人要行动。这是关键。

1.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绿色消费。

2.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3.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4.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引导绿色产业发展。

如何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形式。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你如何看待科技的进步?

科学进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

1、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2、要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科技提升了人类可以认识改造和占领的空间,压缩了人类可以利用的时间。

人类科技树的第一层,烤肉,让人类的智慧逐渐凌驾于同样生存在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其他物种。尔后经历了无数层科技树,至少我们的平均寿命已经远远长于祖先。从a到b的时间成本降低,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在a看到b让我们有时间无聊发呆和浪费,而不用时刻为了生存而努力。

每当工业革命发生后,能源革新后,新的重大发明问世后,人类总能借着科技的发展享受到这样那样的福利,从而改变了人们的认知,生活习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版图等等。同时,有的时候,我们科技树也会点歪,让我们的社会进程步入歧途。比如曾经获得诺贝尔奖的敌敌畏,原子弹等等。但是只要人类还没有把自己毁灭,我们都不能说我们的科技树点“错”了。

科技本无好坏,带来的影响往往是和人性的博弈。

科技的进步解决了许多问题,比如就业,自从计算机的发明以来,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一项好的科技发明,也能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电和磁的发现就是很好的例子,现在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它们,基于电和磁的产品为我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便利。

人类历史上,科技的进步曲线是越来越陡向上。

也就是人类几千年历史中,科技创新是近代爆发出来的,很可惜的是在这近代科技发展中,中国基本缺席。

可喜的是,改革开放后,国家提倡科技兴国战略,也取得了许多成果。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我们从全面落后到今天也有了都分领先行业。

特别是通信行业,华为5G成领跑者。我们在特高压电力传输也是国标准定制者。高铁,导航卫星进入第一阵营。还有很多不能一一例举。

中国制造技术创新在今后会越来越快。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技进步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均有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从我个人角度看,有几点可以分享一下。

1 科技的进步改变了直接的生产关系,直接提高了几倍的生产力,节约了大量的生产时间。

2: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都知道文摘杂志,文献阅读,文献量是多么重要。在没有互联网之前,在没有智能手机之前,在没有3g 4g之前,学生们只能扎堆去图书馆,去书摊儿,去地下书城,购买盗版课外书,辅助教材,辅导资料等,但是效率低,消费高。像我们这样山区出来的学生,很少有钱去买正版。都是读盗版。但是近十几年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知识的网络公开,视频教学,在线学习,文献浏览效率加快了几十倍不止。学习效率成倍增长。科技发展为学生们又带来太多的欢乐和幸福。

3 总结:科技进步可经济富民,粮食增产,军事发达,生活方便!小康社会越来越近。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十五”计划开始以来,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明显向以新材料产业为代表的高...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二战结束后,亚非拉一系列民族国家获得独立。发展成为这些国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有关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的理论不断丰富,先后出现了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新发展理论、现代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影响较大的理论。这些发展理论自身都存在着缺陷,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一些国家在获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从而推动了世界发展理论的发展与转变。科学发展观总结了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继承了世界发展理论的精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加深了对发展的理解;强调了发展的根本目标和动力;注重民族性,突出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将 统筹兼顾 作为实现发展的根本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科学发展观深化了世界发展理论,从而实现了超越。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那么什么是“科学”“技术”呢?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这表明科学与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科学是一种精神活动现象,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技术是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平行地分别发生的。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已经一体化。“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是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其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料等。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二、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最明显的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自从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休闲方式以及娱乐方式。

1988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论断。从此,从国家层面将科技研发,科学创新放在了深化改革开放的首要位置。各行各业掀起了技术引进,学习转化的科技创新的浪潮。

在我印象中最深的是1990年上大学时,社会上出现了"大哥大",做生意的老板走在街上拿起一个砖头样的东西放在耳边大声喊叫,其神奇样让人有些不解,等明白时,才知人家拿的是移动电话,而那时普遍还是转盘式拨号座机。后来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移动电话实现了从个头由大变小,从按键变为现在的数字输入,功能从单一打电话变为兼容上网,拍照 ,播放影视等多种功能。可见科技改变了我们的通讯生活,使我们在千里之外可以通过一部手机和家人,朋友随时取得联系。

同样,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诞生了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使我们老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以在网上买到心仪的商品。

利用互联网优势,我们还能在手机上轻轻一点,买到自己想吃的美食;买东西付款时扫一扫二维码便完成了交易;想骑自行车,扫一扫共享单车,便骑走……科技的进步与普及使我们实现了数字移动支付,出门只需一部手机,便能解决衣食住行的大部分问题,方便,快捷,高效,大大满足了我们现代快节奏,高质量的生活需求。

利用互联网,我们还能实现在线学习,培训,可以在线理财,买股票,在线办理银行许多业务。

先进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在工业生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非常瞩目可喜。

数控机床的研发与生产应用,已经实现了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的迈进,实现了从单机向柔性制造单元,FA无人自动化工厂的飞跃。

高科技技术在航空,航天,兵器,生物等更广泛的行业领域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进步。使我们国家已经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向繁荣富强的阶段的显著提升,综合国力的强大,将是我们祖国人民幸福生活的强有力保证。








科技发展可以直接反映出人类的发展需求,所有的科技发展没有无缘无故出现的,比如最常用的手机,最开始手机是给军工用的战地对讲机,后来为了方便随时通许,变成了便携更小的移动电话(比如大哥大)但是由于个头太大不易于携带,便衍生出了类似于moto掌中宝这种小型移动电话,再后来就是文字需求的短信、对图片需求的彩信,对互联网需求的智能手机,总之科技发展和民生息息相关,有了需求科技才会有发展,有了需求科技才会进步。

科学技术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

科学技术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们的利益最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的需求,明确人民的需求才是一切工作的出发需求,人民的利益至关重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

2、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充分认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必须及时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的理念,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紧紧围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现实要求。推进低成本、低代价,高效益的绿色增长方式,创造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摒弃急功近利,唯GDP论英雄的陈旧观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变过去粗放式的、依靠能源资源消耗增加经济总量的增长方式,为高效节约,结构合理,自主创新,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式,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和污染排放实现经济增长。

(三)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提高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开发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运用科技手段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开发综合效益,避免资源浪费。

三、统筹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为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保证

(一)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在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脆弱的生态条件下,必须把环保放在优先位置,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全方位开发多种优势资源,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根据自身实际,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合理调整布局。

(三)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明确企业责任,强化政府管理。要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使资源性产品和最终产品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强化资源有偿使用有污染者付费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推动企业成为节能环保的实施主体和投入主体,建立并认真落实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制和问责制。

1)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但不能只保护环境,不发展经济,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

(2)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突出位置。

(3)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4)实践证明,保护好环境就能增加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

(5)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从科学发展观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是客观经济规律和生态平衡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坚持的就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如果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经济发展依赖环境为基础。环境问题产生于经济发展中,也必然在经济发展中得到解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有哪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来的。这些新要求的特点是“三个更”:即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

首先,这些新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总体布局的新认识。经过十年改革发展,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演进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因此,报告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单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其次,这些新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比如,党的十八大报告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强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要求。为此,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第三,这些新要求顺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十六大以来取得的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已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党的十八大不失时机地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呈现出明确的阶段性特征和与此相适应的阶段性目标,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轨迹,体现了我们党总是依据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提出新的奋斗目标,激励人民群众为创造更加美好新生活而奋斗的政治智慧和执政能力。

第四,这些新要求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两个翻一番”目标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决心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八大为我们确立的目标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了更加灿烂的发展前景,必将成为亿万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

五项新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发展的实质是什么?怎样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是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作为每一个社会个体,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人生态度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积极热情,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人格独立、自信自尊,并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创造性地生活。发展是相对于静止的,要灵活运用,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尺度和标准,这样才能保持分析和判断的准确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去工作。 当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与知识的急剧增长、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创新频率的加快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孕育出新的生产方式、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不加强学习就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要从岗位需要、角色需要出发,不断加强学习。 在工作中,应重视工作质量和工作态度的提高,赢得效益,赢得发展。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在竞争中必然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其次,应在团队中提倡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努力将工作做好。活学活用,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日常工作,开创科学、合理的工作新局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